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唐代由于政权下放,入仕之途广泛,故选人层出不穷,基数无限扩大,造成冗滥现象,唐前期尤为显著。本人还指出指出众多选人的来源。最后探讨了选人冗滥在政治、社会及个人经济、社会风气等方面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唐前期;选人;冗滥
Abstract:In the Tang Dynasty,because it delegates power to a lower level,the path to officials is widespread,so the Candidates appears Continuously.The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many candidate sources.Finally,It discussed the impact of the redundant abuse of candidates in the political,social,Personal economic,social morality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early Tang selecting people Redundant abuse
一、唐前期選人冗滥的表现
在唐代,凡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出身,即成为选人。唐初,天下初定,求人若渴,大举取人:
武德中,天下兵革新定,坏求禄,官不充员。有司移符州县,课人赴调,远方或赐衣续食,犹辞不行。
至贞观时“参选者七千人,而得官者六千人”,几乎来者不拒。“随才铨擢,咸得甚宜”。此时选人数量仍在可控范围内,参选之人与所缺之额大体保持平衡。
到了高宗执政时,选人冗滥现象已显端倪:
承平既久,人康俗阜,求进者众,选人渐多。
此外流外入流者以每年过千的数量跻身选人行列,朝廷亦对入流者不详加铨简,造成入流无限。
武周革命,为笼络人心,以壮大自身力量,更是拓宽仕门,广收人才,造成选人的畸形膨胀:
选人冗冗,甚于羊群;吏部喧喧,多于蚁聚。
盛世大举取人,进行政权建设,已成为一种常态。从赴吏部应选的数千选人中,国家每年取数百人。这进一步刺激了世人求仕之心,每年赴选者至数万人,在则天朝达到顶峰。肇始于高宗朝,极盛于则天朝的选人冗滥问题,直接影响到中宗、睿宗、玄宗朝,直至安史之乱爆发,选人数量才骤减:
吏部、兵部选人,每年万人以上。及其铨量,十放六七。
二、唐前期选人冗滥的原因
唐前期之所以出现选人冗滥现象,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突破了以前诸朝由权势、门第、品状等综合考量人才的桎楛,为唐前期的选人冗滥现象的出现埋下伏笔。我们探求唐前期这些选人的由来,即可明了冗滥之具体原因:
著令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其次以流外入流。若以门资入仕,则先授亲、勋、卫,六番随文武简入选例。
定型于唐前期的入仕之途,主要有科举、流外入流、门荫入仕。这三种仕途中归聚的求进者是唐前期众多选人的组成部分及主要来源,这些庞大的基数也是唐前期选人冗滥原因所在。除上述途径外,亦有从行伍获得做官资格者,即军功出身。像薛仁贵那样怀着“图功名以自显,富贵还乡”的愿望应募从军的大有人在,“百姓人人投募,争欲征行,乃有不用官物,请自办衣粮,投名义征。”
三、选人冗滥的影响
选人冗滥现象的出现,昭示着时代变动的信息,值得全面考量其产生的影响。
首先,政府拓宽了入仕之途,形成了包容开放的气象。贵族、门阀、世家受到严重削弱,科举、流外入流等仕途的昌盛,形成了一股十分强大的社会力量。这对于政权的新陈代谢,健康发展,可谓注入了新鲜血液,是时代的巨大进步。
其次,促进了文化的繁荣。进士科因考试内容愈来愈倾向于试杂文、诗赋,所造成的崇文风气影响深远。统治阶层的提倡,及制度上的确立,更刺激选人们工于文章,精于诗赋,渐成一种社会风气,至后期则空前繁荣,出现了“行卷”,由此导致诗歌、传奇、小说的大盛。
而选人冗滥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以下略论之。
首先,唐前期选人动辄过万,不远千里,齐聚京师。这对促进各地及京城的旅栈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群庞大的流动人口对国家财政支出、京城的供求、及对个体的经济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加大国家财政对漕运的支出: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乎京师。春还秋往,鸟聚云合,穷关中地力之产,奉四方游食之资。是以筋力尽于漕运,薪粒方于桂玉。
其次,这还加剧了长安的供求矛盾及抬高了物价。贞观元年就因“京师米贵,始分人于洛州置选”。
最后,人们热衷于仕进,社会经济因缺乏劳力而受到影响:
国家开仕进之门广矣,皆弃农桑工商而身趋之。当今一夫耕而供数百人食,一妇蚕而供数百人衣,遂使公私皆无储蓄。
又,选人们自备钱粮,千里迢迢,力赴参选。致使“羁旅往来,靡费实甚”,乃至“毁其旧产,未及数举,索然以空”。考后无成而放归者十之七八,那些边远而贫苦的人被放后,滞留京师,希冀来年再考。甚至这些寒士因家中房屋简陋、生活堪忧,“势必择山林静境建茅以居,尤贫困者更唯寄寓寺院随僧洗钵之一途”。62如此一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水平,造成个人经济负担。
四、结语
总之,在唐前期选人是一股混合而复杂的团体。他们的背后又有数千名举子、上万名生徒、几十万胥吏,在竭尽全力试图跻身于选人行列之中。是故,选人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集体,他们有着广阔的社会背景,既是中下级官吏的预备队,又是高级官吏的接班人,其来源、素质、成分直接关系到整个官僚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为此,唐前期中央政府为维持官僚系统的正常运转,对选人冗滥现象提出了一些举措,并进行实践。如限制赴选人数,设立诸多等级,将选人的资格、选限及应叙的官职都做了严格的分等级,由此延长了一般人得官及迁转期限,以缓冲众多选人带来的压力。还进行截流、分流举措,限制流外入流。可以说,通过这些举措,在唐前期建立和完善了铨选制度,并不断的进行调节,以缓解矛盾。但由于治标不治本,国家独揽选举大权,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选人冗滥问题。
作者简介
徐小坤(1989—),男,江苏淮安人,青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西北区域史。
(作者单位:宿城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政工程管理处)
关键词:唐前期;选人;冗滥
Abstract:In the Tang Dynasty,because it delegates power to a lower level,the path to officials is widespread,so the Candidates appears Continuously.The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many candidate sources.Finally,It discussed the impact of the redundant abuse of candidates in the political,social,Personal economic,social morality and other aspects.
Key words:early Tang selecting people Redundant abuse
一、唐前期選人冗滥的表现
在唐代,凡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出身,即成为选人。唐初,天下初定,求人若渴,大举取人:
武德中,天下兵革新定,坏求禄,官不充员。有司移符州县,课人赴调,远方或赐衣续食,犹辞不行。
至贞观时“参选者七千人,而得官者六千人”,几乎来者不拒。“随才铨擢,咸得甚宜”。此时选人数量仍在可控范围内,参选之人与所缺之额大体保持平衡。
到了高宗执政时,选人冗滥现象已显端倪:
承平既久,人康俗阜,求进者众,选人渐多。
此外流外入流者以每年过千的数量跻身选人行列,朝廷亦对入流者不详加铨简,造成入流无限。
武周革命,为笼络人心,以壮大自身力量,更是拓宽仕门,广收人才,造成选人的畸形膨胀:
选人冗冗,甚于羊群;吏部喧喧,多于蚁聚。
盛世大举取人,进行政权建设,已成为一种常态。从赴吏部应选的数千选人中,国家每年取数百人。这进一步刺激了世人求仕之心,每年赴选者至数万人,在则天朝达到顶峰。肇始于高宗朝,极盛于则天朝的选人冗滥问题,直接影响到中宗、睿宗、玄宗朝,直至安史之乱爆发,选人数量才骤减:
吏部、兵部选人,每年万人以上。及其铨量,十放六七。
二、唐前期选人冗滥的原因
唐前期之所以出现选人冗滥现象,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突破了以前诸朝由权势、门第、品状等综合考量人才的桎楛,为唐前期的选人冗滥现象的出现埋下伏笔。我们探求唐前期这些选人的由来,即可明了冗滥之具体原因:
著令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其次以流外入流。若以门资入仕,则先授亲、勋、卫,六番随文武简入选例。
定型于唐前期的入仕之途,主要有科举、流外入流、门荫入仕。这三种仕途中归聚的求进者是唐前期众多选人的组成部分及主要来源,这些庞大的基数也是唐前期选人冗滥原因所在。除上述途径外,亦有从行伍获得做官资格者,即军功出身。像薛仁贵那样怀着“图功名以自显,富贵还乡”的愿望应募从军的大有人在,“百姓人人投募,争欲征行,乃有不用官物,请自办衣粮,投名义征。”
三、选人冗滥的影响
选人冗滥现象的出现,昭示着时代变动的信息,值得全面考量其产生的影响。
首先,政府拓宽了入仕之途,形成了包容开放的气象。贵族、门阀、世家受到严重削弱,科举、流外入流等仕途的昌盛,形成了一股十分强大的社会力量。这对于政权的新陈代谢,健康发展,可谓注入了新鲜血液,是时代的巨大进步。
其次,促进了文化的繁荣。进士科因考试内容愈来愈倾向于试杂文、诗赋,所造成的崇文风气影响深远。统治阶层的提倡,及制度上的确立,更刺激选人们工于文章,精于诗赋,渐成一种社会风气,至后期则空前繁荣,出现了“行卷”,由此导致诗歌、传奇、小说的大盛。
而选人冗滥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以下略论之。
首先,唐前期选人动辄过万,不远千里,齐聚京师。这对促进各地及京城的旅栈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群庞大的流动人口对国家财政支出、京城的供求、及对个体的经济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加大国家财政对漕运的支出: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乎京师。春还秋往,鸟聚云合,穷关中地力之产,奉四方游食之资。是以筋力尽于漕运,薪粒方于桂玉。
其次,这还加剧了长安的供求矛盾及抬高了物价。贞观元年就因“京师米贵,始分人于洛州置选”。
最后,人们热衷于仕进,社会经济因缺乏劳力而受到影响:
国家开仕进之门广矣,皆弃农桑工商而身趋之。当今一夫耕而供数百人食,一妇蚕而供数百人衣,遂使公私皆无储蓄。
又,选人们自备钱粮,千里迢迢,力赴参选。致使“羁旅往来,靡费实甚”,乃至“毁其旧产,未及数举,索然以空”。考后无成而放归者十之七八,那些边远而贫苦的人被放后,滞留京师,希冀来年再考。甚至这些寒士因家中房屋简陋、生活堪忧,“势必择山林静境建茅以居,尤贫困者更唯寄寓寺院随僧洗钵之一途”。62如此一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水平,造成个人经济负担。
四、结语
总之,在唐前期选人是一股混合而复杂的团体。他们的背后又有数千名举子、上万名生徒、几十万胥吏,在竭尽全力试图跻身于选人行列之中。是故,选人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集体,他们有着广阔的社会背景,既是中下级官吏的预备队,又是高级官吏的接班人,其来源、素质、成分直接关系到整个官僚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为此,唐前期中央政府为维持官僚系统的正常运转,对选人冗滥现象提出了一些举措,并进行实践。如限制赴选人数,设立诸多等级,将选人的资格、选限及应叙的官职都做了严格的分等级,由此延长了一般人得官及迁转期限,以缓冲众多选人带来的压力。还进行截流、分流举措,限制流外入流。可以说,通过这些举措,在唐前期建立和完善了铨选制度,并不断的进行调节,以缓解矛盾。但由于治标不治本,国家独揽选举大权,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选人冗滥问题。
作者简介
徐小坤(1989—),男,江苏淮安人,青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西北区域史。
(作者单位:宿城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政工程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