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文学”:王国维对汤显祖的一个偏见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u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一二年二月,在日本京都,汉学家青木正儿见到了中国著名学者王国维。他写了一篇题为《元曲研究》的大学毕业论文,“大欲向先生有所就教”。当他发现王国维其实并不爱看戏,“于音律更无所顾”,于是便“妄目先生为迂儒,往来一二次即止,遂不叩其蕴蓄,于今悔之”。
  一九二五年春,负笈北京期间,青木正儿前往清华园,再次谒见王国维:“先生问余曰:‘此次游学,欲专攻何物欤?’对曰:‘欲观戏剧,宋元之戏曲史,虽有先生名著足陈具备,而明以后尚无人着手,晚生愿致微力于此。’先生冷然曰:‘明以后无足取,元曲为活文学,明清之曲,死文学也。’余默然无以对。噫,明清之曲为先生所唾弃,然谈戏曲者,岂可缺之哉!况今歌场中,元曲既减,明清之曲尚行,则元曲为死剧,而明清之曲为活剧也,先生既饱珍馐,著《宋元戏曲史》,余尝其余沥,以编《明清戏曲史》,固分所宜然也,苟起先生于九原,而呈鄙著一册,未必不为之破颜一笑也。”(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原序》,王古鲁译,中华书局二○一○年版,1页)
  这是一段很重要的记录。它之所以值得重视,原因有三:可以看见王国维对明以后戏曲的尖锐批评;可以看见青木正儿为明以后戏曲的辩护;启发我们深入分析,以回答静庵先生所提出的“活文学”与“死文学”的问题。
  那么,王国维为何视元曲为“活文学”,而目明清之曲为“死文学”呢?
  若欲回答这一问题,须得先来考察王国维的文学趣味和文学理念。
  王国维的文学观里,有一核心概念,那就是“真”。一九○六年,他写了《文学小言》一文,认为文学有二“原质”:曰景,曰情。唯有抒发真情、描写真景的文学,才有可能是第一流的文学。写作要师法造化,追求抒情写物的“自然”效果:“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王国维文集》第一卷,中国文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27页)一九○八年,他又陆续写了六十多则词话,辑为《人间词话》,进一步阐释了自己的诗学理念和鉴赏标准。其第五十六则云:“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王国维文集》第一卷,154页)其第五十七则云:“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王国维文集》第一卷,155页)
  在王国维的词话理论中,从修辞和表达的角度看,“真”即自然,不做作,不堆砌典故,卖弄知识;“真”即“不隔”,不
  格,不滞涩,不使人读之觉得别扭和难解。关于“隔”他并没有用理论性的表述,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他采取例证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显然,所谓“不隔”,就是强调抒情和写景的自然亲切和形象可感。
  按照这种“真”的标准来衡量,元曲显然是最值得称道的作品。在《宋元戏曲考》中,他高度评价了“元剧”和“元曲”的真诚、真实而又自然的内在品质:“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盖元剧之作者,其人均非有名位学问也;其作剧也,非有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之意也。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无不可也。若其文字之自然,则又为其必然之结果,抑其次也。”(《王国维文集》第一卷,389页)
  他又拈出“意境”一词来概括这种文学上的美质和“佳处”,认为元曲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谓有意境?就是感人、真切、自然,用王国维的话来回答,就是:“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王国维文集》第一卷,389页)他胪列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和无名氏等多人作品中的范例,来证明自己的文学观念和基本判断。他评价马致远之《汉宫秋》第三折之〔梅花酒〕〔收江南〕〔鸳鸯煞〕说:“以上数曲,真所谓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者。第一期之元剧,虽浅深大小不同,而莫不有此意境也。”(《王国维文集》第一卷,391页)在他看来,“北剧、南戏,皆至元而大成,其发达,亦至元代而止”。以元剧做比较的框架和批评的坐标,此后的明代杂剧,虽然不是一无是处,但是,“元人生气,至是顿尽”,实在没有什么太大的文学价值。他批评几位明代的剧作家,认为他们或“失元人法度”,或“不逮元人远甚”,或“其词亦无足观”, 总之,都不令人满意。他也提到了汤显祖,评价略有肯定,但否定也很尖锐:“汤氏才思,诚一时之隽;然较之元人,显有人工与自然之别。故余谓北剧南戏限于元代,非过为苛论也。”(《王国维文集》第一卷,414页)显然,在王国维看来,汤显祖虽然很有才华,但并不属于那种“自然派”的作家。
  那么,在语言风格和修辞技巧上,汤显祖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他的作品到底是不是“死文学”?
  就写作戏曲的态度看,作为“临川派”的领袖,汤显祖属于所谓的直写性灵的“本色派”,也就是青木正儿所说的“创造派”。他这一派,与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的谨守律则的“当行派”,无论在戏曲理念上,还是在写作风格上,都迥然各异,甚至背道而驰。他崇尚放手写情,但也追求文章之美。他的作品语言绮丽,书卷气极浓,但有时也难免逞才使气,忘了节制,写得手滑。他对曲律也很不在意,有时甚至决然抵拒“吴江派”所定的规范。他因为“尚趣”,故“直是横行”“屈曲聱牙,多令歌者
  舌”,然而,他不仅不改变自己的写作风格,还放狠话说:“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王骥德:《王骥德曲律》,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227页;另见《汤显祖集全编》〔四〕,上海古籍出版社二○一五年版,1849页)敢在“音律”上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也是需要勇气的。   关于自己在传奇写作的“舛律”问题,汤显祖前前后后,多次向人解释,试图从客观上寻绎其成因。他在《答凌初成》的信中说自己“智意短陋,加以举业之耗,道学之牵,不得一意横绝流畅于文赋律吕之事”,以致对律吕一事,“少而习之,衰而未融”(《汤显祖集全编》〔四〕,1913页)。其实,他的“未融”,恐怕不全然力有所不逮,而是因为他二十七岁那年(万历四年),便接受了梅禹金的“律多累气”(《汤显祖集全编》〔四〕,1874页)的观点,认为曲词律则倘过于严苛,必将大大有害于传奇创作,因此,便故意恝置不顾,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汤显祖在《与喻叔虞》中说:“学律诗必从古体始乃成,从律起终为山人律诗耳。学古诗必从汉魏来,学唐人古诗,终成山人古诗耳。”(《汤显祖集全编》〔四〕,2033页)可见,汤显祖是很懂诗律的,而他的不肯卑己就律,就是因为害怕为其束缚、“终成山人”。
  事实上,王国维并非第一个严厉批评汤显祖的学者。在他之前,清代的大学问家和大批评家李渔,早就对汤显祖的传奇做过细致的指瑕和尖锐的讥评。
  李渔批评的主题,涉及汤显祖戏曲的语言问题,也涉及他在写作文体上的错位—拿本该平易亲切的“传奇”,当铺采
  文的“文章”来写。他的批评两面话都说,细致具体,且很有见地,但也很尖锐,很不留情面。他是第一流的鉴赏家,也是第一流的批评家。他的批评是深入肌理的文本细读。他合乎实际地肯定了汤显祖的文学才华和写作成就,但也通过比较,揭示了汤显祖的剧作与元曲的差距—用心过深,以至于“字字俱费经营,字字皆欠明爽。此等妙语,止可作文字观,不得作传奇观”(李渔:《闲情偶寄》,中州古籍出版社二○一三年版,58—59页)。他从文类差异性的角度,分析了诗文与词曲艺术的特点—前者贵典雅而宜蕴藉,后者则追求一种通俗而浅显的修辞效果,最忌故作高深和晦涩难懂。由于强调“传奇”的不同于“文章”的浅显性,所以,他坚决反对在戏曲写作中过分“填塞”。
  从以元曲为圭臬、强调曲词的通俗性、反对过度雕饰等角度看,李渔实为王国维的先驱,而他们的戏曲研究,则属于同一美学谱系。只是,比较起来,李渔允执厥中,好坏美丑,一并指出,不像王国维那样,对汤显祖笼统而彻底地否定。
  那么,包括汤显祖的作品在内的明清戏曲文学,是不是像王国维所说的那样,全都是所谓的“死文学”呢?
  当然不是了。
  如果说,元曲是醇香有味的淡酒,那么,明清传奇尤其汤显祖的剧作,就是味道很冲的浓酒;如果说,元曲的雕饰尽去、家常亲切,是一种宝贵的美学品质,那么,汤显祖的雄深雅健、书香满纸,也是一种有价值的风格。
  《牡丹亭》其实就是一篇大文章,就是文章化的戏剧,就是戏剧化的文章!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中说:“临川此书,全是楚骚支流余裔,不得以寻常曲子视之。”(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下〕,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960页)曹雪芹和他笔下的人物,都是懂得文章之美的博雅通人,也都是将《牡丹亭》当文章来欣赏的。《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林黛玉听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时,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忖:“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俞平伯校,启功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二○○○年版,242页)在她的细腻而深刻的审美体验中,《牡丹亭》中的文章之美,是充满了丰富的诗性与情感内涵的,是可与古人的诗词一起来比较鉴赏的。如此说来,明代传奇与元代杂剧的一个不同,大概就是文章化色彩更浓了吧。
  后代的戏曲写作,固然应该吸纳元曲的明白如话、清新自然的经验,但是,切不可将元曲的经验绝对化,进而固化为一种绝对模式,否则,这必将导致戏曲写作模式和风格的封闭和单一。某种程度上讲,王国维的这种简单化的主张,助长了“新文学”在“白话文运动”中的极端主张—文言文是“死的语言”,是可诅咒的;文言文文学是“死的文学”,也是活该灭亡的。最近一个世纪,“文章道弊七十年”,究其原因,那种对另一种文学简单否定、赶尽杀绝的文化极端主义,是难辞其咎的。
  就其一贯的文化立场来看,王国维当然不是那种狂妄自大、欺师灭祖的极端反传统主义者。事实上,他对汤显祖的道德和人格,评价很高:“义仍应举时,拒江陵之招,甘于沉滞。登第后,又抗疏,劾申时行。不肯讲学,又不附和王、李。在明之文人中,可谓特立独行之士!”(《王国维文集》,第一卷,504页;引文标点做了处理,与原文颇异)但是,他将包括汤显祖的作品在内的明清戏曲当作“死文学”,显然是一个不能成立的文学偏见。这多多少少也反映着他在文学趣味上的狭隘性。
  事实上,如果透过表象,往深里看,这种将戏曲文章化的写作方式,也许反映着汤显祖内心深处的一个情结。正像日本学者岩成秀夫所指出的那样:“在中国,不把小说戏曲看作正统文学样式的时代,持续得很长。明代一些著名的读书人戏曲剧本写得十分拿手,但总的来说,还是将戏曲作为诗文的余技来考虑的。但是显祖,却把戏曲与学问等量齐观,看得具有同等的价值,他是怀着远大的抱负和充分的自信,专心致志地制作戏曲的。”中国学者邹元江并不同意这位日本学者的“等量齐观”的判断(黄振林主编:《汤显祖研究集刊》创刊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二○一五年版,60页)。确实,在汤显祖从来不满足于以戏曲立名,而是“托契于‘不足为’的‘大记’‘小文’。‘文家虽小技’,可直到晚年,他‘托契良在兹,深心延不朽’的仍在‘文章之道’”(同上书,64页)。既然视文章为“大宗”,那么,对于戏曲,也就要拿它当文章来写。因为要在戏曲写作上显示自己写文章的才华和学识,所以,他在早期的两部剧作中,就偏离了戏曲写作的通俗平易的路子,走到了过度文章化的极端—堆垛典故,铺排辞藻,炫示才华,虽然开了戏曲写作的新路,但也颇受诟病,帅惟审就批评他的《紫箫记》说“此案头之书,非台上之曲也”(《汤显祖集全编》〔三〕,1558页)。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尖锐的质疑和批评声音中,汤显祖也调整了自己的写作模式和修辞策略,至作于万历二十八年(一六○○)的《南柯记》和作于万历二十九年(一六○一)的《邯郸记》,就显得本色多了,对此,清人陈栋在《北泾草堂曲论》中有很高的评价:“《南柯》《邯郸》二种,敛才就范,风格遒上,实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下〕,690页)
  平心而论,作家的风格都有一个渐趋成熟的过程。从结构形式来看,愈是伟大的作家,其风格构成,也愈是多元和复杂。即便是莎士比亚,也有过自己的探索期,在写作中也曾存在像汤显祖一样的问题。约翰逊博士就曾批评他说:“……当他乞援于自己的小聪明或滥用自己的才能时,他绞尽脑汁的结果往往是浮夸、臃肿、平凡、冗长而晦涩。……在叙述时,莎士比亚喜欢用过多的浮夸华丽的字眼和令人厌倦的迂回曲折的长句,能够用几句话把一个事件平易地说了出来,他却费了很多话来说,但仍没有把它说好。……对莎士比亚来说,叙述是一种负担,他并不用简练的办法来减轻这个负担,反而努力使它庄严华丽,以便讨得读者欢心。”(杨周翰编选:《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49页)李渔和王国维所不满于汤显祖的,不就是这类问题吗?但是,约翰逊博士似乎并没有夸大其词,以点带面,否定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并视之为“死文学”。
  文学上的问题和残缺,无论存在于哪个作家的写作和文本里,批评家都没有无原则地替他文过饰非的责任。坦率而尖锐的批评,永远是批评伦理中的一种美好德性。但是,需要时时警惕的是,面对伟大而复杂的文学现象,任何不容置疑的绝对肯定和毫不宽假的绝对否定,例如,情绪化地斥之为“死文学”,都有可能是无效甚至有害的偏见。
其他文献
提 要:敕令是研究加洛林政治、军事史极为重要的史料。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864年颁布的《皮特雷敕令》被誉为加洛林敕令的顶峰。本文从解读该敕令的文本结构和内容出发,进而对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其历史传统、制度文化和执行成效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分析研究,以期透过该敕令,来了解西法兰克国王在稳定社会秩序、管理政治事务、军事防御建设等方面的努力。  关键词:秃头查理;皮特雷;敕令;大会议  DOI: 10.1
“造刺树”从小到大全身长满1~8寸长利刺,且刺上长刺四楞八杈,八方迎敌。硬如钢针的利刺可轻易将车胎、鞋底等刺破,人畜不敢接近,而且树龄越大刺越多,刺多的地方只见刺而见不到树皮。造刺树适应性极强,可耐-40℃严寒抗50℃高温。小叶对生,主根下扎遮地轻,对林果没有病虫为害,故被人称为“果园保护神”。为此,中央七套“农广天地”节目做了专题介绍(可上网查询有光盘)。  造刺树栽后5年成墙,7年结籽。寿命百
木橑尺蛾,鳞翅目尺蛾总科尺蛾科一个物种。该虫可危害蔷薇科、榆科、桑科、漆树科等30余科170多种植物,极易危害林场的落叶松林、刺槐林等,易暴发成灾,严重时树叶被全部食光。  1 木橑尺蛾的形态学特征  1.1 卵  扁圆形,长0.9毫米,绿色。卵块上覆有一层黄棕色绒毛,孵化前变为黑色。  1.2 幼虫  通常幼虫的体色与寄主植物颜色相近,体色似树皮,体上布满灰白色颗粒小点。头部密布白色、琥珀色、褐
提要:《后汉书》以及关于魏晋南北朝诸史西域传中多包括大秦传,这些记载反映了公元1到5世纪中国社会对于罗马帝国的了解和想象。本文以《后汉书-大秦传》为中心分析这些记载的特点,认为相关信息是经过各种中间渠道传入中国,并非国人亲眼所见。把大秦知识传入中国的中介主要是安息人、贵霜人和南印度居民。中国人大体上从东汉永元年间(89—105年)主要通过安息人和贵霜人开始了解罗马帝国。2世纪中叶之后,关于罗马帝国
铁岭县双井子乡吉缘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铁岭县双井子镇双井子村,于2010年8月在铁岭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正式注册成立,由程洪远同志出任理事长。合作社成立以来,在铁岭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扶持关心下得到迅猛发展,截至2013年底,合作社资产总额554.25万元,所有者权益494.25万元,其中实收资本306万元,盈余公积22.09万元,主营业务收入541.26万元,净利润72.3万元,净资产收益率17
特色课程广受学生欢迎  “篮球、瑜伽、跆拳道……甩掉脂肪,拥抱健康!”天津大学开设的“燃烧我的卡路里”21天训练营课程广受关注。20名学员平均体重接近90公斤,结课考核达标的同学能获得两个学分,并有望得到自行车、游泳卡等奖励。  随着“95后”“00后”相继进入高校校园,大学生群体的兴趣愈发广泛、爱好更加多元,一些高校因势利导设置课程,比如浙江有高校开设宠物驯养、蔬菜营养与食疗等课程,厦门大学开了
上茬马铃薯下茬复种油葵高产栽培,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特点,解决辽南地区种植上“两茬不足、一茬有余”的难题,达到增产增效目的。  庄河地区主要油料作物是大豆与花生,与大豆、花生相比,油葵具有四大优势:一是亩产油量大,可榨食用油90公斤/亩左右,远远高于大豆与花生。二是省工,与大豆、花生相比,油葵的病虫害少,基本不用喷药,成本低。三是采收简单,油葵收获只需剪头,稍加晾晒敲打脱粒就行,省工省力
到今年5月29日,中国埃及学的拓荒者刘文鹏教授就已经离开我们两周年了。这位学界前辈将他的一生贡献给了中国的世界上古史研究和教育事业,而他学术生涯最后一瞬的光彩,就是扶助了《古代文明》中文版的创刊。  2006年夏,鉴于刘文鹏教授在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正在筹办中的《古代文明》中文版编辑部专门邀请他为创刊号题词并写一篇文章。当时编辑部的同仁知道刘文鹏教授正在患病,却不知他所患是癌症,已经
二0一六和二0一八年夏天,我同王中忱、刘建辉、王铁军、陈东诸位教授一道,受邀参加了日本岩手大学教育学部的基础研究课题——“建立区域合作的自省历史认识”。学部长今野日出晴教授认为,大学及“东北亚历史认识研究会”等研究机构的教师和学者们,有义务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让构成关东军主要兵源的日本东北人,特别是现在的青年学生对七十多年前那场侵华战争和至今尚存的不光彩印迹,形成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由愧疚到谢罪
万鑫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2年12月成立,位于铁岭县新台子镇西三家子村,現有合作社成员170人,注册资金800万元,固定资产2500万元,流动资金450万元,管理人员10名,常年聘请专家2人。合作社定期为社员提供种苗、农资、实用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提供市场价格营销信息,代购代销等服务。同时,合作社长期为辽宁省水稻研究所、辽宁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提供试验田,为水稻种植业发展提供基础建设及生产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