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改革,“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育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的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在感受和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不同,并不在于否定知识、能力和创新的教育价值,而是改变了知识、能力和创新在教育过程中的性质和地位。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学习在教育过程中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在创新教育中,知识由目的因素变成过程因素或手段因素,知识再也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因此,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知识、能力和创新,三者水乳交融,交融的基础是在过程之中。如果没有过程,只有结果,学生只能凭自己的理解来建构知识,能力与创新就无法实现。过程是能力和创新的基础,能力与创新在知识获得的过程当中生长,没有过程就没有创新。
(1)统一于代替之中。对于某一问题解决的具体策略,引导学生能否从其他领域去寻找答案。激发学生自我探究的欲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横向思维,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得到了发展。
(2)统一于反思之中。让学生对某一已解决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从中找出思考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寻找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不足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批判性和深刻性。
(3)统一于猜想和验证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大胆猜想,让学生在想象中寻找到不同的解释这一问题的设想。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
(4)统一于重组之中。对于某一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分解细化,分解成几个子目标,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再重新组合,使问题解决获得最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使分解组合能力得到了发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5)统一于类比之中。引发学生联想与之相似的问题或策略,可启发学生“有别的问题或策略和它相似吗?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给学生机会与时间
创新需要时间,创新需要机会。假如教师设置的问题仅仅是“对不对、是不是”的问题,是学生不需要独立思考或深入思考就能够解决的问题,那么学生就没有思考的机会了。没有个性张扬的空间,就不可能创新。因此,教师要设置具有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才能给学生创新的机会。通过寻找解决问题的独特策略和最佳策略,才能把创新的潜能开发出来。否则,只是简单的技能训练和知识的灌输,学生就不可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同时,创新也需要时间,如果教师设计了具有挑战性、开发性、探索性的问题,给了学生创新的机会而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思想,学生创新的火花就会被泯灭。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和足够的时间。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1)给学生一段语言文字的描述,让学生想象。(2)提供新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3)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去实践,在实践中创新。(4)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在交流中启迪灵感。
三、知识、能力、创新三者统一于教学目标之中
课堂是教学目标实施的主渠道,教师必须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新生长点。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就要把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现出来。没有教学目标的精心预设,就无法将创新落实到教学之中。
学生的创新来自教师工作的创新。如果教师不知道怎样去创新的话,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缘木求鱼。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挖掘教学内容当中的创新因素。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1)把内容进行分解,找出能代表内容的关键词。(2)把过程进行分解,找出每个过程要学的内容及可能使用的方法。(3)在每个过程要学习的内容和使用的方法中找出创新的生长点。
四、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共鸣中学习,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形成和谐的集体情感氛围,让学生在享受情感中学习。在教学中出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习和思考,就乐于提出新问题并自觉地解决问题。(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建县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邓园生
一、在感受和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不同,并不在于否定知识、能力和创新的教育价值,而是改变了知识、能力和创新在教育过程中的性质和地位。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学习在教育过程中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在创新教育中,知识由目的因素变成过程因素或手段因素,知识再也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因此,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知识、能力和创新,三者水乳交融,交融的基础是在过程之中。如果没有过程,只有结果,学生只能凭自己的理解来建构知识,能力与创新就无法实现。过程是能力和创新的基础,能力与创新在知识获得的过程当中生长,没有过程就没有创新。
(1)统一于代替之中。对于某一问题解决的具体策略,引导学生能否从其他领域去寻找答案。激发学生自我探究的欲望,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横向思维,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得到了发展。
(2)统一于反思之中。让学生对某一已解决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从中找出思考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寻找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不足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批判性和深刻性。
(3)统一于猜想和验证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大胆猜想,让学生在想象中寻找到不同的解释这一问题的设想。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
(4)统一于重组之中。对于某一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分解细化,分解成几个子目标,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再重新组合,使问题解决获得最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使分解组合能力得到了发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5)统一于类比之中。引发学生联想与之相似的问题或策略,可启发学生“有别的问题或策略和它相似吗?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给学生机会与时间
创新需要时间,创新需要机会。假如教师设置的问题仅仅是“对不对、是不是”的问题,是学生不需要独立思考或深入思考就能够解决的问题,那么学生就没有思考的机会了。没有个性张扬的空间,就不可能创新。因此,教师要设置具有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才能给学生创新的机会。通过寻找解决问题的独特策略和最佳策略,才能把创新的潜能开发出来。否则,只是简单的技能训练和知识的灌输,学生就不可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同时,创新也需要时间,如果教师设计了具有挑战性、开发性、探索性的问题,给了学生创新的机会而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思想,学生创新的火花就会被泯灭。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和足够的时间。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1)给学生一段语言文字的描述,让学生想象。(2)提供新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3)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去实践,在实践中创新。(4)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在交流中启迪灵感。
三、知识、能力、创新三者统一于教学目标之中
课堂是教学目标实施的主渠道,教师必须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新生长点。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就要把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现出来。没有教学目标的精心预设,就无法将创新落实到教学之中。
学生的创新来自教师工作的创新。如果教师不知道怎样去创新的话,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缘木求鱼。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挖掘教学内容当中的创新因素。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1)把内容进行分解,找出能代表内容的关键词。(2)把过程进行分解,找出每个过程要学的内容及可能使用的方法。(3)在每个过程要学习的内容和使用的方法中找出创新的生长点。
四、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共鸣中学习,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形成和谐的集体情感氛围,让学生在享受情感中学习。在教学中出示适当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习和思考,就乐于提出新问题并自觉地解决问题。(作者单位:江西省新建县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邓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