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该看到,当前诗歌教学中的“工具性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教育者对学生成长的关注远离了对心理和心灵的关注。现在的学生成熟较早,当工具性的应试教育成为他们心灵的压力时,他们往往会采取消极与反抗的姿态,从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有一种“人文教育”的理念,重视“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这才是让学生受用一生的长远的教育。中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开始从潜在危机走向具体的社会精神缺陷。由于人文精神的匮乏乃至枯竭,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将逐渐消失,中华民族将面临着涣散的厄运,所以“人文教育”要落到实处,中学语文教育界也应该重视,而且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从古典诗歌中体悟人文传统
中国古代传统的“诗教”的作用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人文教育”理念较为相似。中国的教育传统源自孔子,孔子的“诗教”是以人的伦理道德和立世原则的教育为核心,诗歌承担着“文以载道”的功能。所以传统的“诗教”不是我们简单所说的把诗歌当成一种知识来进行教学的普通课程,它不是一种语文教育,它是一种知识教育和审美教育,通过对诗歌的品读欣赏、思考和创作从而上升到对人自身思维、修养的引导。“诗教”,承担了人文的各个方面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学、艺术、美学、思想、道德、伦理等等。
而古典诗歌中有着较好的“诗教”传统。好诗传千古。李白的《赠汪伦》语浅情深,道出亘古不变的友情;诗人杜甫面对着美好事物的如约而至,赞美之情油然而生。一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世人皆唱。一脉相传的现代诗歌也秉承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其情感也同样美得让人心生向往之情。
诗歌表现的人类共同性的诉求和困惑的个性化,反映民众疾苦和人民的良好愿望,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悲悯情怀和忧患意识唤醒人们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最终指向人类意义上的伦理与哲学质询与反思,我们就在这种古典诗歌教学中重新感受了中国传统的文化。
由于传统“诗教”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文以载道”中的“道”多是指封建社会的规范和伦理观,并不是真正解放人性的人文教育。在中学语文所选的古典诗歌中,通过对传统“诗教”方式进行“扬弃”,把传统“诗教”和“人文传统”相结合,来弥补传统教育上的政治教化的目的,并通过诗歌品读欣赏、亲身创作的感性形式对中学生进行合理的“人文教育”。
二、从现代诗歌中感受审美性与想象力
诗歌教学,特别是现代诗歌,在审美方面与想象力方面由于受到西方象征主义与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所以现代诗歌中这两个因素也占有很大的层面,而且这两个因素也成为鉴赏现代诗歌的两把钥匙。《星星变奏曲》是江河写的一首朦胧诗。诗歌中有丰富的意象,复杂的情感。怎样引导学生领悟诗人对光明的热切追求是这首诗歌的一个教学重点。诗歌中有这样一句:“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夜晚/柔软得像一片湖……”学生在朗读中,只知诗歌很美,却不知美在哪里。这时,我引导学生借助联想进行思考:你喜欢怎样的夜晚?这个夜晚有哪些东西?学生纷纷说:有皎洁的月光,若有若无的古典音乐,三三两两的行人,温馨的氛围……于是我说,这些东西让人想起来就心里暖暖的,一种竭力呵护这些东西,不想让他们遭受破坏的怜惜的情怀油然而生,这就是柔软。当学生们有了这样的想象之后,理解了“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夜晚/柔软得像一片湖……”此诗恰恰要向读者传达这种诗意审美与诗人热切追求光明的情感。
阅读现代诗歌可以说是对想象力的一种训练。而想象力的能力与学生的创新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以往的中学教育过于追求标准性的解读,从而忽视学生个体的想象力的联想,而审美性趣味与想象力的培养是人文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安宜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一、从古典诗歌中体悟人文传统
中国古代传统的“诗教”的作用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人文教育”理念较为相似。中国的教育传统源自孔子,孔子的“诗教”是以人的伦理道德和立世原则的教育为核心,诗歌承担着“文以载道”的功能。所以传统的“诗教”不是我们简单所说的把诗歌当成一种知识来进行教学的普通课程,它不是一种语文教育,它是一种知识教育和审美教育,通过对诗歌的品读欣赏、思考和创作从而上升到对人自身思维、修养的引导。“诗教”,承担了人文的各个方面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学、艺术、美学、思想、道德、伦理等等。
而古典诗歌中有着较好的“诗教”传统。好诗传千古。李白的《赠汪伦》语浅情深,道出亘古不变的友情;诗人杜甫面对着美好事物的如约而至,赞美之情油然而生。一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世人皆唱。一脉相传的现代诗歌也秉承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其情感也同样美得让人心生向往之情。
诗歌表现的人类共同性的诉求和困惑的个性化,反映民众疾苦和人民的良好愿望,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悲悯情怀和忧患意识唤醒人们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最终指向人类意义上的伦理与哲学质询与反思,我们就在这种古典诗歌教学中重新感受了中国传统的文化。
由于传统“诗教”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文以载道”中的“道”多是指封建社会的规范和伦理观,并不是真正解放人性的人文教育。在中学语文所选的古典诗歌中,通过对传统“诗教”方式进行“扬弃”,把传统“诗教”和“人文传统”相结合,来弥补传统教育上的政治教化的目的,并通过诗歌品读欣赏、亲身创作的感性形式对中学生进行合理的“人文教育”。
二、从现代诗歌中感受审美性与想象力
诗歌教学,特别是现代诗歌,在审美方面与想象力方面由于受到西方象征主义与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所以现代诗歌中这两个因素也占有很大的层面,而且这两个因素也成为鉴赏现代诗歌的两把钥匙。《星星变奏曲》是江河写的一首朦胧诗。诗歌中有丰富的意象,复杂的情感。怎样引导学生领悟诗人对光明的热切追求是这首诗歌的一个教学重点。诗歌中有这样一句:“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夜晚/柔软得像一片湖……”学生在朗读中,只知诗歌很美,却不知美在哪里。这时,我引导学生借助联想进行思考:你喜欢怎样的夜晚?这个夜晚有哪些东西?学生纷纷说:有皎洁的月光,若有若无的古典音乐,三三两两的行人,温馨的氛围……于是我说,这些东西让人想起来就心里暖暖的,一种竭力呵护这些东西,不想让他们遭受破坏的怜惜的情怀油然而生,这就是柔软。当学生们有了这样的想象之后,理解了“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夜晚/柔软得像一片湖……”此诗恰恰要向读者传达这种诗意审美与诗人热切追求光明的情感。
阅读现代诗歌可以说是对想象力的一种训练。而想象力的能力与学生的创新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以往的中学教育过于追求标准性的解读,从而忽视学生个体的想象力的联想,而审美性趣味与想象力的培养是人文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安宜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