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共空间的发展,对于促进公共文化发展与传播公共思想都有重要的意义。但过往的发展,多是政府为主导,人民单方面被动的接受文化与活动安排,缺乏自主参与性。这对于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的今天,显得不和时宜了。公共空间的发展,需要多方面多种人群的全面参与。
【关键词】公共空间;互动空间;地域文化;环境规划;
引言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迎来了经济新常态。这也为新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乡村振兴来说,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逐渐拥有了空闲的时间与空间,从而需要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全面满足。而丰富精神生活与公共文化,需要立足于实际环境以及传统文化,同时多元文化综合参与。一个好的公共空间。可以增加居民的联系,引起文化共鸣,从而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
1乡村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1.1乡村公共空间概念
公共空间的概念有两个部分, 一是指村民可以自由进出, 开展人际交往、参与集体活动和村庄公共事务等社会生活的场所, 二是指离开了固定场所的限制,
群众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制度化组织、活动、习俗等。
1.2乡村公共空间的现状
乡村公共空间是指那些源于某个历史时期,至今任保存了一定的格局和人口的村落,体现了地方特有的历史文化与传统民俗。乡村公共空间根据不同的生活习惯、地域特征和气候条件自发形成的。分析乡村公共空间的现状可以从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入手,物质要素是人们交往与活动的固定场所,例如广场、寺庙、戏台、祠堂、水井、街巷等;非物质要素是传统村落由于风俗文化而形成的一些活动形式或交往形式,例如节庆祭祀的活动、红白喜事等。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公共空间构成要素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一些已经日渐式微甚至消失,也有一些还在延续甚至得到强化。如今生活习惯的改变导致一些物质要素被忽视,如过去村里的妇女常常在河边洗衣聊天、老人们团聚在树下乘凉、孩子们在田野里嬉戏打闹,但现在农村家庭收入的提高以及洗衣机、空调、电视的普及,人们更愿意在家里依赖家电,从而使那些物质要素的功能弱化。但某些非物质要素得以延续,如全国大力举行送戏下乡等活动,使农村的戏台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还有农村交通便利化,使得人们与外界的沟通增多,人们的活动空间得到扩增,网络的普及,使的人们可以更多的吸收外来优质文化,与当地文化进行融合。
1.3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首先,公共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数量的公共空间作为基础。而公共空间的建立之中,有着功能碎片化、空间同质化、环境意识较差、居民公共理念薄弱、整体流线整合等问题需要解决。
2.乡村公共空间自发参与必要性
2.1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目的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2乡村公共空间自发参与的重要性
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制度背景下,全国开展了新一轮次针对乡村实体空间的营建。在建设过程中,承载乡村日常活动、体现乡村文化传统的实体空间——乡村公共空间,却成为乡村建设的“配角”,呈现出配置均质、使用低效等特点,尤其是无自发参与性。乡村公共空間的自发参与性是乡村民众在经历长期聚居后形成的,以日常交往、政治团结、经济互助、文化传递等活动为主而促成的自觉参与。乡村公共空间塑造了乡村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影响着乡村社会道德价值和秩序体系,同时在利用公共空间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自发参与性,也可以反映了独有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意识,注重乡村公共空间自发参与的营建,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2.3自发参与的有效性
公共空间的主体功能引导着空间的使用主体,其他使用者则是被空间中的其他功能吸引。为满足多元化的现代公共生活,多功能的混合空间应被考虑,才能提高其效率。现状的乡村公共空间,仅能满足使用人群的低等级需求,而随着村民素质的提高、对于生活品质需求的不断升级,除了一些基本配套设施以外,文化传播、老人活动、幼儿教育、艺术观赏等功能方面也有了较大的需求,这就需要公共空间功能叠合度的增强来提高有效性。
3.公共空间自发参与的设计
人作为社会的动物,对于公共空间一直有所需求。适当的规划和设计,是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习惯以及经济发展方向的引导,好的规划设计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播以及人流的流量。想要做到好的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就必须要深入群众,并带动参与的积极性。只有作为主人的人民才能对空间带来最为适合的答案,也只有保存公共空间与居民生活的联系,才能让人们对公共场所有主人的意识,能够自觉地参与其中,将公共空间融为生活的一部分,在其中休闲、社交、开展文化活动。这样才能形成让公共空间不断发展丰富成熟的良性循环。
3.1整体乡村空间结构规划
对于公共空间的规划,首先是整理空间需求以及交通动线和附属设施的整体性规划。由于在乡村建设的初期,往往缺少对于乡村的使用规划以及对于长远发展的思考。所以最终导致了各功能分区凌乱;乡村交通动线复杂;卫生间,垃圾桶等公用功能性设施缺失;以及为了适应发展,设施反复修建的社会资源重复性浪费。所以,对于乡村的公共空间建设,应该建立在整体的规划之上,并且将正式、娱乐、生活、宗教等不同职能的公共空间进行分类组合,以满足不同公共空间的需求。其中包括了街道、村庄乃至于村落群的整体规划。
3.2空间的连续性规划 在进行了整体结构规划后,空间的联续性也变得重要。联系性的建设,需要相关功能的结合,例如古井,老树,带着故事的老屋的点状分布,街巷的交错,大广场池汤等大型空间,通过一定的顺序将其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人流动性。并且,由于空间的联系,宣传海报、建筑外立面、店面形象等乡村视觉形象也将会更易于融于其中。
此外,空间连续还需要对于细碎的公共设施使用。如图1上海蒙西菜市场公共座椅的设计,代替了原本路边的合金围栏,对于原本空闲的空间交接处有了交往休闲的功能。并且作为乡村来说,市场作为各个不同年龄段的居住者共同需求的场所,是在乡村发展中流动人口与本地住户交流的极好空间,甚至如这种碎片化的交流,在忙碌的中青年成员中,比广场等公共空间的参与还要丰富多彩。
3.3环境而定保留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本身环境的保留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是乡村公共空间中最为重要的一点。若是要说方法的话,有将本地老建筑保留作为景点、菜地整改为采摘园、政策保护鼓励地区传统手工艺等许多方法。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应该是唤起乡村民众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在现代文化以及数十年的推广下,农村文化似乎被打入了土里,而传统的风俗习惯也在现代教育下慢慢统一。随着发展的推进,如今政府的相关职能发生了部分改变,由原来的单向指示转为了互动交流。在这转变之下,参与的自主性变得格外的重要。只有生长于此的人民自主的参与发掘之后,才能得到真正的傳承的文化所在,也才能对传统的文化进行新的扬弃,也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自豪,若还是被动的接受,新的公共空间也难免会是另一种“传统文化”的模板复刻。
同样,对于传统的发掘是一部分,但是也需要政府把握方向以及专业的设计参与。但是对于文化的建设,单靠人民的参与难以完成,需要一定的引导思考。例如,对于村落历史以及传说的考察;村落建筑讲究之处的提取;对于自然与生产的统一规划等,多方面考察,才能确定真正适合的传统文化形象体系。其中涉及的不是个别人或组织短时间所能达到的,需要政府的引导与适当组织。文化形象在公共空间应用,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如图2,一个前苏联公交车站上对于人文关怀与传统文化的相关应用。也只有保证了文化多方面的应用,才能加强民众对于文化的认识,才能激发他们的自主参与能力。
4乡村公共空间自发参与的途径
公共空间的参与范围是面对居民、村委会、设计师、等极广大群体。所以,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程序以及较为完善的平台,以及一些激励的方法,促使建设过程与建成发展中公众的参与。
4.1经济与文化
首先是市场因素的引入,经济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所在,与经济的发展相结合,才能真正唤起人们参与的自主性。所以,在对于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到经济的因素。如图3对于在田野间,按一定距离修建临时休闲处,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增加交流的空间。还有例如文化一条街之类的资源集中规划,将修建公共空间的过程,真正变成对于生活的美好规划,而非百姓的面子负担。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调动积极性,自主的参与其中。
4.2网络平台的搭建
其次就是对于自发参与平台的搭建。在信息化逐渐发达的今天,一个网络交流平台的搭建变得极为重要。而这也是面向新时代发展所必须的。一个好的平台,可以向不单单是本地区人民进行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可以是一个今后以及出入人口的交流之处。如图4波兰Rybnik就将传统文化融入了网站的构建当中并激起了人们的自发讨论。同时。熟悉的文化的展示,是对文化的官方层面的认可,也是另一方面对于本地人民参与的一种激励。
4.3文化活动的组织
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在不同的地方,都有着自己庆祝的独特传统,同时,这也算是普遍参与的传统活动。在经过了多年的现代化学习以及青壮与精英人口的流失之后,使得许多传统文化活动失去了自身原有的活力。对于这些传统活动的发掘与组织,以及对应公共服务的跟进,是对于公共空间规划的一条极为重要的主线思路。而对于留存至今且人民自发参与组织的,需要做到以自发的人民为主,政府负责意外的引导与防控。而对于各种传统文化的参与也会使得人们自发的形成活动团体,从而有了更强的感召力与凝聚力。
4.4管理体系的建立
对于自发的参与需要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公共空间的参与难免是多样的,有好的一面,也有空间私人化,素质差异引起冲突,不同活动冲突等许多负面隐患存在。所以,对于公共空间的管理需要从开始时候就有一个约束。公共空间属于大众,但不意味着可以肆无忌惮的使用,需要对其中的不良因素做到及时的介入与纠正,而对于一些较为正式的如公共图书室、会议室等空间,更应该做到政府与道德的双重约束。此外,一个管理体系的建立,也会让调查问卷,投诉解决等事情变得更为简单明了。
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是一个长久而艰难的过程。不是对于基础设施的建立,也不是一年几次的命令,而是深入生活,在时间的流逝下形成的生活的一部分。这关系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文化的传承与保留。站在过去,才能放眼未来,也才能建立起属于人民的中国梦。
指导老师:马澜
参考文献
何兰萍 公共空间与文化生活--冀中平原N村调查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耿达 公共文化空间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思想战线2019年5期45卷
张艺川 公共艺术建设在我国新农村社区发展的途径与机制探讨 设计2019年2月64.66
【关键词】公共空间;互动空间;地域文化;环境规划;
引言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迎来了经济新常态。这也为新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乡村振兴来说,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逐渐拥有了空闲的时间与空间,从而需要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全面满足。而丰富精神生活与公共文化,需要立足于实际环境以及传统文化,同时多元文化综合参与。一个好的公共空间。可以增加居民的联系,引起文化共鸣,从而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
1乡村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1.1乡村公共空间概念
公共空间的概念有两个部分, 一是指村民可以自由进出, 开展人际交往、参与集体活动和村庄公共事务等社会生活的场所, 二是指离开了固定场所的限制,
群众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制度化组织、活动、习俗等。
1.2乡村公共空间的现状
乡村公共空间是指那些源于某个历史时期,至今任保存了一定的格局和人口的村落,体现了地方特有的历史文化与传统民俗。乡村公共空间根据不同的生活习惯、地域特征和气候条件自发形成的。分析乡村公共空间的现状可以从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入手,物质要素是人们交往与活动的固定场所,例如广场、寺庙、戏台、祠堂、水井、街巷等;非物质要素是传统村落由于风俗文化而形成的一些活动形式或交往形式,例如节庆祭祀的活动、红白喜事等。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公共空间构成要素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一些已经日渐式微甚至消失,也有一些还在延续甚至得到强化。如今生活习惯的改变导致一些物质要素被忽视,如过去村里的妇女常常在河边洗衣聊天、老人们团聚在树下乘凉、孩子们在田野里嬉戏打闹,但现在农村家庭收入的提高以及洗衣机、空调、电视的普及,人们更愿意在家里依赖家电,从而使那些物质要素的功能弱化。但某些非物质要素得以延续,如全国大力举行送戏下乡等活动,使农村的戏台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还有农村交通便利化,使得人们与外界的沟通增多,人们的活动空间得到扩增,网络的普及,使的人们可以更多的吸收外来优质文化,与当地文化进行融合。
1.3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首先,公共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数量的公共空间作为基础。而公共空间的建立之中,有着功能碎片化、空间同质化、环境意识较差、居民公共理念薄弱、整体流线整合等问题需要解决。
2.乡村公共空间自发参与必要性
2.1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目的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2乡村公共空间自发参与的重要性
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制度背景下,全国开展了新一轮次针对乡村实体空间的营建。在建设过程中,承载乡村日常活动、体现乡村文化传统的实体空间——乡村公共空间,却成为乡村建设的“配角”,呈现出配置均质、使用低效等特点,尤其是无自发参与性。乡村公共空間的自发参与性是乡村民众在经历长期聚居后形成的,以日常交往、政治团结、经济互助、文化传递等活动为主而促成的自觉参与。乡村公共空间塑造了乡村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影响着乡村社会道德价值和秩序体系,同时在利用公共空间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自发参与性,也可以反映了独有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意识,注重乡村公共空间自发参与的营建,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2.3自发参与的有效性
公共空间的主体功能引导着空间的使用主体,其他使用者则是被空间中的其他功能吸引。为满足多元化的现代公共生活,多功能的混合空间应被考虑,才能提高其效率。现状的乡村公共空间,仅能满足使用人群的低等级需求,而随着村民素质的提高、对于生活品质需求的不断升级,除了一些基本配套设施以外,文化传播、老人活动、幼儿教育、艺术观赏等功能方面也有了较大的需求,这就需要公共空间功能叠合度的增强来提高有效性。
3.公共空间自发参与的设计
人作为社会的动物,对于公共空间一直有所需求。适当的规划和设计,是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习惯以及经济发展方向的引导,好的规划设计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播以及人流的流量。想要做到好的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就必须要深入群众,并带动参与的积极性。只有作为主人的人民才能对空间带来最为适合的答案,也只有保存公共空间与居民生活的联系,才能让人们对公共场所有主人的意识,能够自觉地参与其中,将公共空间融为生活的一部分,在其中休闲、社交、开展文化活动。这样才能形成让公共空间不断发展丰富成熟的良性循环。
3.1整体乡村空间结构规划
对于公共空间的规划,首先是整理空间需求以及交通动线和附属设施的整体性规划。由于在乡村建设的初期,往往缺少对于乡村的使用规划以及对于长远发展的思考。所以最终导致了各功能分区凌乱;乡村交通动线复杂;卫生间,垃圾桶等公用功能性设施缺失;以及为了适应发展,设施反复修建的社会资源重复性浪费。所以,对于乡村的公共空间建设,应该建立在整体的规划之上,并且将正式、娱乐、生活、宗教等不同职能的公共空间进行分类组合,以满足不同公共空间的需求。其中包括了街道、村庄乃至于村落群的整体规划。
3.2空间的连续性规划 在进行了整体结构规划后,空间的联续性也变得重要。联系性的建设,需要相关功能的结合,例如古井,老树,带着故事的老屋的点状分布,街巷的交错,大广场池汤等大型空间,通过一定的顺序将其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人流动性。并且,由于空间的联系,宣传海报、建筑外立面、店面形象等乡村视觉形象也将会更易于融于其中。
此外,空间连续还需要对于细碎的公共设施使用。如图1上海蒙西菜市场公共座椅的设计,代替了原本路边的合金围栏,对于原本空闲的空间交接处有了交往休闲的功能。并且作为乡村来说,市场作为各个不同年龄段的居住者共同需求的场所,是在乡村发展中流动人口与本地住户交流的极好空间,甚至如这种碎片化的交流,在忙碌的中青年成员中,比广场等公共空间的参与还要丰富多彩。
3.3环境而定保留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本身环境的保留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是乡村公共空间中最为重要的一点。若是要说方法的话,有将本地老建筑保留作为景点、菜地整改为采摘园、政策保护鼓励地区传统手工艺等许多方法。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应该是唤起乡村民众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在现代文化以及数十年的推广下,农村文化似乎被打入了土里,而传统的风俗习惯也在现代教育下慢慢统一。随着发展的推进,如今政府的相关职能发生了部分改变,由原来的单向指示转为了互动交流。在这转变之下,参与的自主性变得格外的重要。只有生长于此的人民自主的参与发掘之后,才能得到真正的傳承的文化所在,也才能对传统的文化进行新的扬弃,也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自豪,若还是被动的接受,新的公共空间也难免会是另一种“传统文化”的模板复刻。
同样,对于传统的发掘是一部分,但是也需要政府把握方向以及专业的设计参与。但是对于文化的建设,单靠人民的参与难以完成,需要一定的引导思考。例如,对于村落历史以及传说的考察;村落建筑讲究之处的提取;对于自然与生产的统一规划等,多方面考察,才能确定真正适合的传统文化形象体系。其中涉及的不是个别人或组织短时间所能达到的,需要政府的引导与适当组织。文化形象在公共空间应用,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如图2,一个前苏联公交车站上对于人文关怀与传统文化的相关应用。也只有保证了文化多方面的应用,才能加强民众对于文化的认识,才能激发他们的自主参与能力。
4乡村公共空间自发参与的途径
公共空间的参与范围是面对居民、村委会、设计师、等极广大群体。所以,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程序以及较为完善的平台,以及一些激励的方法,促使建设过程与建成发展中公众的参与。
4.1经济与文化
首先是市场因素的引入,经济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所在,与经济的发展相结合,才能真正唤起人们参与的自主性。所以,在对于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到经济的因素。如图3对于在田野间,按一定距离修建临时休闲处,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增加交流的空间。还有例如文化一条街之类的资源集中规划,将修建公共空间的过程,真正变成对于生活的美好规划,而非百姓的面子负担。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调动积极性,自主的参与其中。
4.2网络平台的搭建
其次就是对于自发参与平台的搭建。在信息化逐渐发达的今天,一个网络交流平台的搭建变得极为重要。而这也是面向新时代发展所必须的。一个好的平台,可以向不单单是本地区人民进行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可以是一个今后以及出入人口的交流之处。如图4波兰Rybnik就将传统文化融入了网站的构建当中并激起了人们的自发讨论。同时。熟悉的文化的展示,是对文化的官方层面的认可,也是另一方面对于本地人民参与的一种激励。
4.3文化活动的组织
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在不同的地方,都有着自己庆祝的独特传统,同时,这也算是普遍参与的传统活动。在经过了多年的现代化学习以及青壮与精英人口的流失之后,使得许多传统文化活动失去了自身原有的活力。对于这些传统活动的发掘与组织,以及对应公共服务的跟进,是对于公共空间规划的一条极为重要的主线思路。而对于留存至今且人民自发参与组织的,需要做到以自发的人民为主,政府负责意外的引导与防控。而对于各种传统文化的参与也会使得人们自发的形成活动团体,从而有了更强的感召力与凝聚力。
4.4管理体系的建立
对于自发的参与需要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公共空间的参与难免是多样的,有好的一面,也有空间私人化,素质差异引起冲突,不同活动冲突等许多负面隐患存在。所以,对于公共空间的管理需要从开始时候就有一个约束。公共空间属于大众,但不意味着可以肆无忌惮的使用,需要对其中的不良因素做到及时的介入与纠正,而对于一些较为正式的如公共图书室、会议室等空间,更应该做到政府与道德的双重约束。此外,一个管理体系的建立,也会让调查问卷,投诉解决等事情变得更为简单明了。
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是一个长久而艰难的过程。不是对于基础设施的建立,也不是一年几次的命令,而是深入生活,在时间的流逝下形成的生活的一部分。这关系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文化的传承与保留。站在过去,才能放眼未来,也才能建立起属于人民的中国梦。
指导老师:马澜
参考文献
何兰萍 公共空间与文化生活--冀中平原N村调查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耿达 公共文化空间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思想战线2019年5期45卷
张艺川 公共艺术建设在我国新农村社区发展的途径与机制探讨 设计2019年2月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