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呦呦鹿鸣》的叙事创新与诗意追求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底的第三届中国歌剧节上,以江苏宁波演艺集团创排的《呦呦鹿鸣》为代表的十部作品成为了新时期民族歌剧的革新之作,亮点颇多。本文从该剧的叙事创新和诗意追求入手,解析该剧的成功之道,期待更多更好地文艺佳作问世,为民族歌剧乃至文艺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从2017年开始,文化部召开“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座谈会”,设立“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和指导委员会,随后向全国各地发出评选优秀民族歌剧的通知。在国家层面的推动之下,民族歌剧的创作生产、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等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涌现了一批受专家肯定、赢得观众赞誉的民族歌剧新剧目。其中,以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科学家屠呦呦的故事为原型创作的歌剧《呦呦鹿鸣》获得了很好的反响,为新时代现实题材歌剧掀起了一股清风。本文围绕该剧的叙事视点、舞台置景及歌剧的本土化融合几大方面,浅析民族歌剧在当下的传承和发展,以期对民族歌剧的新时代理论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迈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众多文艺形式中,歌剧作为西方古典艺术的代表,与同为话剧、舞剧等“舶来品”所不同的是,它对音乐与戏剧的结合以及戏剧演员的表演要求更高,既要能唱,还得会演。因此,对当代的创作者及歌剧作品的视听呈现而言,要能反应时代真实的声音,讲述贴近人民群众的故事,传递善与美的人间真谛,可谓难上加难。2017年底的第三届中国歌剧节上,以江苏宁波演艺集团创排的《呦呦鹿鸣》为代表的十部作品成为了新时期民族歌剧的革新之作,亮点颇多。本文从该剧的叙事创新和诗意追求入手,解析该剧的成功之道,期待更多更好地文艺佳作问世,为民族歌剧乃至文艺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呦呦鹿鸣》以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为原型,讲述了她作为入选BBC“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在非凡的科学成就背后,其作为女儿、妻子、母亲的平凡人生以及191次艰难实验最终和她带领的科研团队一同发现青蒿素的故事。
  一、叙事创新:三重身份,穿越时空对话,讲述科学人生
  本剧首先是叙事视点的创新。以屠呦呦的少年、青中年、老年三个时期,三位演员分别扮演,讲述过去时和现在时的人生故事。全剧共分两幕(每一幕各三场),整体沿着顺时的时间线发展,从介绍“屠哟哟”名字的由来到高考的医学志愿,从爱情的萌发到临危受命家庭事业难顾全,从190次的失败实验到以身试药遭遇误解、劝阻、到最后获得成功。剧中,三重时间段的屠呦呦同台对话,抑或老年屠呦呦和中年屠呦呦的扮演者穿插交替出现,展开穿越时空的回望、凝视和对话,这样的多维叙述视点,为观众带来了戏剧的“间离”享受。在真实的科学家屠呦呦与其三重年龄段的扮演者、观众与演员之间,形成了真实人物—阐释者—接受者的三角关系。观众跟随不同的叙述视点,在阐释者和接受者之间自由切换与游走。这是对传统叙事单一视点最大的创新。舞台上的三个“我”(屠呦呦扮演者)和台下无数的“我”在剧情的发展推动下产生了合力,相互作用,多次走进科学家的不同人生阶段,最终达到深入理解其内心世界的目的。
  二、诗意追求:岁月切片的视觉再现,内心理想的听觉升华
  歌剧的核心是音乐,是唱出来的故事。有了良好的叙事做铺垫,丰富的曲式与演唱方式则更为本剧添砖加瓦。加之高科技的旋转舞台可视化呈现提取青蒿草的绿野山坡,用纱幕隔断形成画中画的影视作品景深效果,本剧的诗意追求可谓匠心独运。古往今来,诗意是无数文艺作品追求的境界,因为人类离不开诗。这里指的不是狹义的文学范畴的诗歌,而是广义的诗,是人生的隐喻,是人类消解坚硬和残酷现实的武器。本剧虽然是歌剧,但试图在传递着这种诗意。
  1.可以看的诗:旋转舞台呦呦青蒿,纱幕隔断画中畫
  首先,本剧是可以看的诗。以旋转的青蒿草置景舞台为例,全剧围绕科学家发现青蒿草、提取青蒿素的过程,多次出现青蒿的道具置景,且由少年、中年、老年三代屠呦呦扮演者首尾呼应同框出现在青蒿草的绿野山坡中,既强化了“呦呦”名字的来历——与中医药草的姻缘,又点出了本剧的主题——科学家崇高的理想与艰辛的日常。值得一提的是,本剧有两处视觉再现岁月切片,营造主人公人生境界的诗意处理。第一处是在讲述战火纷飞的越战前线和疟疾肆虐的黑暗时,覆盖整个舞台的纱幕隔断并辅以全息三维投影营造人为战争与生物战争的双重恐怖氛围。第二处是屠呦呦以身试药被隔离在实验室的两场戏,舞台右侧搭建小型实验室空间并辅以群像人物的前、中、后多层次调度实现景深效果。纱幕隔断的技术层面也许不是什么新鲜事,但通过光影和人物前中后景的穿梭表演实现视觉的丰富调度,便能形成画中画的效果,紧紧抓住观众的兴趣,跟随舞台元素变化进入戏剧内核。
  2.可以听的诗:交响曲与圆舞曲共舞,合唱与对唱齐飞
  更重要的是,本剧是可以听的诗。不仅仅因为屠呦呦的名字源自《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更因为歌剧的核心是音乐,音乐就是诗的绝佳载体。本剧由著名作曲家孟卫东作曲,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廖向红导演,中央歌剧院朱曼指挥,著名歌唱家吕薇饰演中年屠呦呦,以及数百位优秀的歌剧艺术工作者担当表演。从首尾呼应的老、少屠呦呦对唱,到开篇的屠呦呦父女对唱,从高考同学们填报志愿,到青春期爱情的萌发,从深夜加班回家丈夫的埋怨,到实验室以身试药之前领导同事们的劝阻……对唱与合唱、齐唱与轮唱,还有领唱与独唱,不同的演唱方式灵活交替进行,时而清丽婉转,时而雄浑粗犷,交响曲、圆舞曲、宣叙调、咏叹调,多声部管弦乐和人声构成的立体声创造了音乐平行蒙太奇的效果。
  其中,表达体弱多病的童年自怨自艾,中医药蕴藏天地的秘密,让人起死回生,高考时填志愿的理想大讨论和人生抉择,星辰闪耀的夜晚,二人定下誓约,以身试药之前被多方劝阻甚至误解……这些段落中皆有圆舞曲的节奏感,却配合白话文的诉说感,一改传统格局“曲高和寡”的距离感,给人十分接地气的交流感。比如夫妻二人意见不合,屠呦呦以身试药心意已决,丈夫再三劝阻,二人对唱“忘不了……”,将歌剧进行了巧妙雅俗融合。再者,多处排比、顶针的修辞,押韵的处理等,都增添了叙事的诗意。二人定情之晚,月下相拥的背影,歌词唱到:“今夜星辰最美。今夜星辰最亮,今夜流光溢彩,今夜华灯初……烛光映着星光,星光闪在天上,天上散着温馨,温馨暖了心房。”还有老年屠呦呦穿插在第一幕结尾,作为“旁白”叙述和承上启下作用,回应青年屠呦呦的高考理想和人生志愿的唱段:“春天里,沃土里,草原上,天空上,还记得你的梦吗,是否在心里荡漾……”这是青春的记忆,是回荡在耳旁的誓言,也是心中不灭的科学信念。
  为了歌剧的民族性与本土性创新,本剧还部分保留了屠呦呦的家乡方言,在展现亲情和爱情的温情部分,都大胆使用了方言演唱。全剧通过多维视点、画中画舞台及声音蒙太奇等技术与艺术的创新,讲述了屠呦呦平凡的人生和不平凡的科学事业。作为民族歌剧的新时期代表作,虽然离走向世界歌剧的最高舞台还有一定距离,但《呦呦鹿鸣》的大胆艺术追求已经为当今的民族歌剧发展提供了方向。
其他文献
每一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足迹,每一代人都会留下独特的历史年轮。辉煌的足迹不能被遗忘,伟大的历史应当被传唱,一曲《足迹》唱给您听。  一个人在道路上走过,留下的是足迹;一个民族在时光里走过,镌刻的是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足迹,串起的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一部艰苦卓绝的斗争史,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一部开天辟地的发展史。而中国共产党领袖的足迹,则是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篇章。他们的奋斗足迹,是民族变革图强的历
赵希《启明》雕塑 65cm×30cm×40cm 2019年  赵希  1970年生,199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为四川雕塑艺术院创作设计部主任、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四川省雕塑学会会员,持有全國城市雕塑创作设计资格证书。雕塑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美术作品展并有获奖。
如果前三十年四川文学的写作趋势可以主流写作和个人化(或非主流)的二分法来区分的话,那么,后四十年的四川文学则可划作三类,这也可称为四川文学的三脉或三味,也是四川文学发展动力的三把火。  进入新时期(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新时期”这个概念由此而来。)以来,四川小说绽放出充沛的活力,在1978年开始的全国中短篇小说评
白桂斌《青白江》  白桂斌  1994年4月6日生,成都市青白江区融媒体中心摄影记者。摄影作品在中央、省、市級媒体发表多次。曾获得过省、市级诸多奖项。新闻作品曾获得过成都市记协颁发的年度好新闻奖项。
张国盛《柚乡新貌》  张国盛  生于1975年,四川广安人。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广安市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广安区摄影家协会主席。新华社、人民网、光明网、东方IC、视觉四川、四川画报等媒体签約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四川摄影函授学校第23期培训班学员。拍摄了大量新闻纪实和风光类图片,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四川日报及各类文艺刊物发表摄影作品4000余幅,多次获省、市级摄影大赛奖励。多次策划、组织和
王吉祥  笔名浩翔,号德盛堂主人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成都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早年师从范家成先生习画。其葡萄画法深得中国新水墨神韵,造诣颇深,得到著名国画家苏葆桢之子、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苏甦的赞赏与悉心指导。著名画家胡真来先生入室弟子,享有巴蜀画坛“吉祥葡萄”之美誉。  在省部级以上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及新闻报道100余篇。  葡萄画在中国是备受老
很久没有执笔写文章了,每日里忙着绘事与生活琐事,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从事绘事也近40年了。随着绘画时日的增长,对中国画图式构成、笔墨、设色烘染技法理论与实践都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学习、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思维和笔墨语言。如是也对中国画必须具备中国的文化底蕴,要传承中华文化的传统,具有民族的共同审美情趣有了深刻地认识。  我的艺术人生自改革开放之初而展开,自上世纪70年代末即入行学习中国山水画。那
笔名陈修竹,字半瓦,号幽凼居士,别署澄心堂主人。  中国书法家協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全国青年书法骨干创作高研班成员,第三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成员,四川省青联委员,重庆文学院签约创作员,内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大千书画院秘书长,《书法报》书法沙龙评委、点评嘉宾。书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兰亭书法博物馆等文博单位收藏。  推荐理由  2016年12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
浙江海盐县向阳小学朝阳校区三(3)班 刘奕萱  指导老师 陆雷芳  金秋时节,漫山遍野的橘子成熟了。黄澄澄的橘子挂满了枝头,把树枝压弯了腰,就像一盏盏黄灯笼,在风中摇曳着,那么耀眼,那么惹人喜爱!橘子的外形很可爱,果肉多汁美味,让人看了馋得直流口水。摘下一个橘子,轻轻剥开皮,就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一瓣瓣月牙形的橘肉围绕在一起,好像在说悄悄话。咬一口,甜中有酸,顿时心旷神怡。如果你怕酸,就挑一个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