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搭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截取农村生活中几个非常平凡的画面,平凡中透出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令人感到情致淳厚。
在教学活动中,我以“美”为主线,努力追求三维目标的达成。主要通过诵读,让学生走进文本;并恰当地利用生成的教育机智,点燃学生的表现热情,从而使学生感受体悟生活美、人性美。
一、抓中心句,寻找画面美
本篇课文文字并不深奥,但字里行间传递的情感却十分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中心句,将其作为统领全文的切入口。围绕“文中哪些词句能让你感受到美”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勾画出相关语句,寻找美的画面:
一行人走搭石的画面美
两人走搭石的谦让美
老年人与年轻人相遇的尊老美
……
为了使学生开始感受“搭石”背后的深层美,在学生每次交流之后,齐读中心句:搭石,构成家乡一道风景。这样也就为学生的情感体验作铺垫,使学生在寻找美中领悟美的情感。
二、走进文本,感悟生活人性美
教学要回归本色,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字训练,实现生本对话的目的,揭示文章的深意。因此,在学生诉说这些美丽的画面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内涵的美而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诠释。如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如何让学生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画面美呢?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根据这一句子把读懂的内容和想到的内容勾勒成一个画面,从而感受画面美。
另外,利用学生喜欢诵读的优势,将其带入文体,让他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在诵读中掌握揭示学习规律。
首先,进行师生合作读“前面的……后面的……”反复读几次,一次比一次提速,然后男女生滚读,这时开始有学生摇头晃脑、手舞足蹈。于是我抓住这一情景的生成教育机智,顺势请这些同学站砖表演,其余的继续诵读“前面的……后面的……”,表演的同学根据诵读速度前进。十几秒钟后,诵读声突然停止,之后,又是一阵嘻笑声,表演的同学由于惯性作用仍在继续前进,我不由得发问:“怎么啦?”此时竟然听到异口同声的话:他们的动作很有趣。我环视四周,一阵沉默,忽然一个声音冒出来:嘻嘻,他们像在跳舞,动作统一整齐。我追问:“他们在干什么?”“走搭石”“走得怎么样?”“动作协调有序”“谁明白这是什么意思?”霎时,教室像沸水热开了锅,有的大声嚷嚷:动作有秩序;有的快速读:前面的……后面的……;有的举手等等。瞧这场面,同学们的情绪激昂,思维已被打开。这应归结于在前面的诵读作铺垫,加上情境表演后更形象具体。所以学生很快就能利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句意、词意,理解画面美、和谐美的含义。
其次,由于文章中从两个“假设”现象来表现美。如果仅是通过文本对读,很难触动学生心灵,不易体悟看不见的心灵美。于是我继续进行情景表演,通过表演“两人相对要过河,而在河对岸止步、招手、示意等一系列动作。”学生们很快体悟出谦让的行为美;表演年青人背老人走搭石,感悟出尊老的美德。正因为这一模仿秀,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感悟快而体会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堂课结束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而我的心情也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千万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限制学生的思维。有时候,只需轻轻丢下一颗石子,你就会看到最美丽的浪花!
在教学活动中,我以“美”为主线,努力追求三维目标的达成。主要通过诵读,让学生走进文本;并恰当地利用生成的教育机智,点燃学生的表现热情,从而使学生感受体悟生活美、人性美。
一、抓中心句,寻找画面美
本篇课文文字并不深奥,但字里行间传递的情感却十分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中心句,将其作为统领全文的切入口。围绕“文中哪些词句能让你感受到美”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勾画出相关语句,寻找美的画面:
一行人走搭石的画面美
两人走搭石的谦让美
老年人与年轻人相遇的尊老美
……
为了使学生开始感受“搭石”背后的深层美,在学生每次交流之后,齐读中心句:搭石,构成家乡一道风景。这样也就为学生的情感体验作铺垫,使学生在寻找美中领悟美的情感。
二、走进文本,感悟生活人性美
教学要回归本色,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字训练,实现生本对话的目的,揭示文章的深意。因此,在学生诉说这些美丽的画面后,再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内涵的美而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诠释。如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如何让学生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画面美呢?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根据这一句子把读懂的内容和想到的内容勾勒成一个画面,从而感受画面美。
另外,利用学生喜欢诵读的优势,将其带入文体,让他们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在诵读中掌握揭示学习规律。
首先,进行师生合作读“前面的……后面的……”反复读几次,一次比一次提速,然后男女生滚读,这时开始有学生摇头晃脑、手舞足蹈。于是我抓住这一情景的生成教育机智,顺势请这些同学站砖表演,其余的继续诵读“前面的……后面的……”,表演的同学根据诵读速度前进。十几秒钟后,诵读声突然停止,之后,又是一阵嘻笑声,表演的同学由于惯性作用仍在继续前进,我不由得发问:“怎么啦?”此时竟然听到异口同声的话:他们的动作很有趣。我环视四周,一阵沉默,忽然一个声音冒出来:嘻嘻,他们像在跳舞,动作统一整齐。我追问:“他们在干什么?”“走搭石”“走得怎么样?”“动作协调有序”“谁明白这是什么意思?”霎时,教室像沸水热开了锅,有的大声嚷嚷:动作有秩序;有的快速读:前面的……后面的……;有的举手等等。瞧这场面,同学们的情绪激昂,思维已被打开。这应归结于在前面的诵读作铺垫,加上情境表演后更形象具体。所以学生很快就能利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句意、词意,理解画面美、和谐美的含义。
其次,由于文章中从两个“假设”现象来表现美。如果仅是通过文本对读,很难触动学生心灵,不易体悟看不见的心灵美。于是我继续进行情景表演,通过表演“两人相对要过河,而在河对岸止步、招手、示意等一系列动作。”学生们很快体悟出谦让的行为美;表演年青人背老人走搭石,感悟出尊老的美德。正因为这一模仿秀,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感悟快而体会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堂课结束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而我的心情也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千万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限制学生的思维。有时候,只需轻轻丢下一颗石子,你就会看到最美丽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