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办好优质、特色的高中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苏州学校开展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改革课程教學与管理方法,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多样和个性发展,彰显学术型高中特色,实现了高中育人模式的全面转型。
关键词:书院制;育人模式;高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2B-0044-04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特别是自2009年起,国家和省市加大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公平优质的教育。所谓公平优质的教育,是以科学的方法,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让每一个学生得到适合、适切、充分、和谐的发展。
办好公平优质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高中阶段推进公平优质教育的具体措施:一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党中央立足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为实现新的发展理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二是从政策和制度上更进一步推动普通高中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办好公平、优质、多样的高中阶段教育。
2016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提出“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要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2017年3月,教育部等部门出台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推动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拓展校内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宜性”。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稳妥推进高考改革”。
作为区域内最优质的普通高中,必须承担起推进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任。面对学校生源结构发生变化、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如何改革教育教学与管理方法,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样发展和个性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打造学校优质品牌特色,这些问题都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也要处理好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的关系。陈宝生部长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排斥卓越”。英才教育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作为区域内最优质的普通高中的教育在兼顾升学的同时,更要为学生的主动、自主、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有特长的学生,不仅仅关注他(她)的考试成绩,还要为他(她)更好地发展特长提供可选择的、适合的发展通道。
一、书院制育人模式的缘起和界定
1.书院制育人模式的缘起
《意见》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相结合。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立足我国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吸收世界先进办学治学经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江苏省苏州中学所在地前身是苏州府学。1035年,北宋名相范仲淹捐宅办学,开吴地风气之先,有着千年的办学历史。1713年,清代理学家张伯行在此地创设紫阳书院,让“对话研习、合作实践、分类指导”的书院精神在苏州生根发芽。1904年,江苏巡抚端方扩建江苏师范学堂,苏州中学“百年新学”由此发轫;1927年,杜威的学生、教育家汪懋祖组建苏州中学,推行并发展杜威“教学做”的思想,大力发展学术型高中;罗振玉、王国维、钱穆、吕叔湘等名师在此执教,其教育教学模式与书院制有极深的渊源,在苏州中学埋下了大学精神的种子。在百十余年新学过程中,苏州中学不仅以“名人掌校、名师执教、名人辈出”著称,而且形成了苏州中学独特的个性特质和创新文化氛围,有很强的学术性、开放性和自由度。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开展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2.书院制育人模式的界定
书院,作为在中国文化传播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授学方式,其明显的特征大抵有五:一是讲求身心修养与节操风慨,不唯学历;二是强调自学自修,注重独立研究精神之培养;三是提倡讲会制度,鼓励学术上的自由争鸣与互相驳难;四是注重通才培养,讲求知识的融会贯通;五是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书院制具有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和欧美高校住宿学院制两种制度的渊源。从名称上来看,我校的书院制借用我国古代书院之名,但无论从结构还是功能,古代书院与现在学校尝试的书院制有本质上的区别。从形式上,我校的书院制和欧美高校住宿学院没有直接的历史传承性。但如果能审慎地吸收中国书院的合理、科学的内核,借鉴国外高校住宿学院制的通识教育、导师制、选修制以及课余生活管理等方面,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弥补当今班级授课制培养的缺陷,无疑具有极大的好处。[1]
从现代意义上,书院制实际上是学生在导师引导下规划教育路径,在课堂之外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和兴趣活动,为不同年级、不同选科的学生以及导师营造一个关系密切、互动交流的师生社区。书院制育人模式的本质是教育的组织方式的改革,校园生活环境和课程教学环境的改造变革,管理方式的变革等。
二、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存在逻辑
1.书院制适应教育大众化带来的高中教育新定位
目前,高中教育定位为优质、特色、多样发展,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接高校人才培养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显然,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促进了高中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对人才全面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式各样的学生需求变成高中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常态,这也促进了高中阶段教育的特色、多样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高中教育将学科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将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相结合,将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相结合,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旨在为高中教育改革和特色发展寻求多元化的育人模式探索途径。这种探索无疑是高中育人模式改革的积极尝试。 2.书院制回应了高中深化课程改革带来的育人模式改革
从教育部深化高中课程改革背景来看,高中除了教会学生掌握和运用学科知识以外,更应该消除侧重应试教育的弊病。从学生健康发展的内部需要来看,学生个体对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变得日益强烈。当下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所面临的各种信息资源日趋平等,他们对在自由时间内实现自身发展的自主意识越发强烈。学生学习日趋自主化、个性化,这给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集体学习活动带来较大的难度,急需建立合适的教育组织模式来弥补班级授课制灵活性和个性化不够的问题。通过书院制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使课程的可选择及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3.书院制暗含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国家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校承担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战略任务。作为人才培养,需要做好学段联动研究和学段衔接教育。因此,要做好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需要了解高校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从世界范围看,英、德、美分别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大学发展的主要模式,也由此形成了三种典型的大学制度。加利福尼亞大学原校长克拉克·克尔在比较英、德、美三国大学发展模式时认为,英国大学的模式是最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模式。其原因在于,英国大学,特别是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代表的英国古典大学,实行住宿学院制和导师制的“小大学”模式,重视本科生的培养,重视自由教育,重视人格和个性的完善,保存了师徒式的师生关系,比较好地继承了中世纪大学社团组织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履行了大学人才培养的首要职能。实行住宿学院制的英国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高等教育最核心的位置,住宿学院制是英国传统大学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2]
因此,在中学开展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有利于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也能让这些学生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大学的学习,同时也是高中教育质量提升的一条创新路径。
三、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
1.书院制育人模式的课程架构
我校始终认为,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点工程,丰富的校本选修,为学生个性化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机会。
我们把全面落实课程计划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要素,也把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把精心组织校本选修、综合实践和社团活动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攻坚项目,把努力实现“优效教学”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根本途径,把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实施“扁平化、矩阵式、项目制”管理)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加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整合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提升课程品质,增进课程的可选修性,注重过程管理、目标管理、个体管理,落实学生阶梯发展计划,激发学生的内动力,注重学生分类指导,落实因材施教。
综合考虑学校原本开设课程的情况,我校将着力培养的创新人才核心素养锁定在人文素养领域、科技素养领域和身心健康领域这三大领域之中。对应的,整合提升学校育人空间,建设道山、春雨和碧霞三大书院,以课程基地建设为抓手,分别建设完善和提供三大领域六大类的生长型课程体系。其中,道山书院开设“国学和史学”,旨在打通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史哲,同时融汇东西方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春雨书院主攻“科学和技术”,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碧霞书院强调“体育和艺术”,注重身心健康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身心和谐和审美视界。
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结合“数理拔尖学生培养课程基地”“梦工场——STEAM课程中心”“府学文化”“国际书院”等课程建设项目,建设课程实施空间,不断培育新的课程群和课程学习模块,建设书院学术型社团,提升社团活动品质。书院课程的实施注重自主选择、导师引领、自主研修、专家讲座、分类指导、生涯规划、综合实践、社团活动、师生共研、各级竞赛、展评交流、成果共享、多元发展。
2.书院制自主学习模式的建构
书院制育人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教育。
所谓主动学习教育,就是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和激励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规范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教育更要回归和关注人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认识到学生是自觉、能动的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
主动学习的逻辑起点是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只有认识了自我选择的权利并合理利用这个权利时,他(她)才具有了自主性。有了自主性,还需要有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长期以来,我校坚持“把属于教学的时间用足用好,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倡导主动学习教育模式中的师生关系为“四个有”,即“爱之有情,严之有格,教之有方,导之有行”。主动学习教育模式通过目标激励机制、德育育德机制、课程整合机制、环境优化机制、评价调控机制、对外开放机制,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有利的保障。第一方面,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的总量,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和学习的质量和效益;第二方面,为学生提供学法指导、时间管理、学业管理、自主管理、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第三方面,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内课外相结合,开展各类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综合实践和社团活动,通过学校课程的选择,让学生发现自己适合的东西,并提供各种展示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书院制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1)构建良好的以师生互动为前提的导师制
学生的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时期,不仅在学习方法上有极大的转变,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书院制提倡以师生互动为前提的导师制。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和整体协调,学校为学生配置导师团队,有专业老师、班主任老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校外老师等,给予学生学业指导、生活辅导、心理疏导、职业导航、人生规划等,努力“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
关键词:书院制;育人模式;高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2B-0044-04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特别是自2009年起,国家和省市加大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公平优质的教育。所谓公平优质的教育,是以科学的方法,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让每一个学生得到适合、适切、充分、和谐的发展。
办好公平优质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高中阶段推进公平优质教育的具体措施:一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党中央立足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为实现新的发展理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二是从政策和制度上更进一步推动普通高中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办好公平、优质、多样的高中阶段教育。
2016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提出“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要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2017年3月,教育部等部门出台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推动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拓展校内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宜性”。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稳妥推进高考改革”。
作为区域内最优质的普通高中,必须承担起推进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任。面对学校生源结构发生变化、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如何改革教育教学与管理方法,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样发展和个性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打造学校优质品牌特色,这些问题都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也要处理好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的关系。陈宝生部长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排斥卓越”。英才教育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作为区域内最优质的普通高中的教育在兼顾升学的同时,更要为学生的主动、自主、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有特长的学生,不仅仅关注他(她)的考试成绩,还要为他(她)更好地发展特长提供可选择的、适合的发展通道。
一、书院制育人模式的缘起和界定
1.书院制育人模式的缘起
《意见》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相结合。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立足我国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吸收世界先进办学治学经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江苏省苏州中学所在地前身是苏州府学。1035年,北宋名相范仲淹捐宅办学,开吴地风气之先,有着千年的办学历史。1713年,清代理学家张伯行在此地创设紫阳书院,让“对话研习、合作实践、分类指导”的书院精神在苏州生根发芽。1904年,江苏巡抚端方扩建江苏师范学堂,苏州中学“百年新学”由此发轫;1927年,杜威的学生、教育家汪懋祖组建苏州中学,推行并发展杜威“教学做”的思想,大力发展学术型高中;罗振玉、王国维、钱穆、吕叔湘等名师在此执教,其教育教学模式与书院制有极深的渊源,在苏州中学埋下了大学精神的种子。在百十余年新学过程中,苏州中学不仅以“名人掌校、名师执教、名人辈出”著称,而且形成了苏州中学独特的个性特质和创新文化氛围,有很强的学术性、开放性和自由度。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开展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
2.书院制育人模式的界定
书院,作为在中国文化传播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授学方式,其明显的特征大抵有五:一是讲求身心修养与节操风慨,不唯学历;二是强调自学自修,注重独立研究精神之培养;三是提倡讲会制度,鼓励学术上的自由争鸣与互相驳难;四是注重通才培养,讲求知识的融会贯通;五是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书院制具有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和欧美高校住宿学院制两种制度的渊源。从名称上来看,我校的书院制借用我国古代书院之名,但无论从结构还是功能,古代书院与现在学校尝试的书院制有本质上的区别。从形式上,我校的书院制和欧美高校住宿学院没有直接的历史传承性。但如果能审慎地吸收中国书院的合理、科学的内核,借鉴国外高校住宿学院制的通识教育、导师制、选修制以及课余生活管理等方面,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弥补当今班级授课制培养的缺陷,无疑具有极大的好处。[1]
从现代意义上,书院制实际上是学生在导师引导下规划教育路径,在课堂之外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和兴趣活动,为不同年级、不同选科的学生以及导师营造一个关系密切、互动交流的师生社区。书院制育人模式的本质是教育的组织方式的改革,校园生活环境和课程教学环境的改造变革,管理方式的变革等。
二、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存在逻辑
1.书院制适应教育大众化带来的高中教育新定位
目前,高中教育定位为优质、特色、多样发展,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接高校人才培养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显然,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促进了高中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对人才全面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式各样的学生需求变成高中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常态,这也促进了高中阶段教育的特色、多样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高中教育将学科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将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相结合,将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相结合,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旨在为高中教育改革和特色发展寻求多元化的育人模式探索途径。这种探索无疑是高中育人模式改革的积极尝试。 2.书院制回应了高中深化课程改革带来的育人模式改革
从教育部深化高中课程改革背景来看,高中除了教会学生掌握和运用学科知识以外,更应该消除侧重应试教育的弊病。从学生健康发展的内部需要来看,学生个体对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变得日益强烈。当下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所面临的各种信息资源日趋平等,他们对在自由时间内实现自身发展的自主意识越发强烈。学生学习日趋自主化、个性化,这给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集体学习活动带来较大的难度,急需建立合适的教育组织模式来弥补班级授课制灵活性和个性化不够的问题。通过书院制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使课程的可选择及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3.书院制暗含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国家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校承担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战略任务。作为人才培养,需要做好学段联动研究和学段衔接教育。因此,要做好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需要了解高校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从世界范围看,英、德、美分别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大学发展的主要模式,也由此形成了三种典型的大学制度。加利福尼亞大学原校长克拉克·克尔在比较英、德、美三国大学发展模式时认为,英国大学的模式是最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模式。其原因在于,英国大学,特别是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代表的英国古典大学,实行住宿学院制和导师制的“小大学”模式,重视本科生的培养,重视自由教育,重视人格和个性的完善,保存了师徒式的师生关系,比较好地继承了中世纪大学社团组织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履行了大学人才培养的首要职能。实行住宿学院制的英国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高等教育最核心的位置,住宿学院制是英国传统大学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2]
因此,在中学开展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有利于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也能让这些学生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大学的学习,同时也是高中教育质量提升的一条创新路径。
三、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
1.书院制育人模式的课程架构
我校始终认为,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点工程,丰富的校本选修,为学生个性化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机会。
我们把全面落实课程计划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要素,也把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把精心组织校本选修、综合实践和社团活动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攻坚项目,把努力实现“优效教学”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根本途径,把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实施“扁平化、矩阵式、项目制”管理)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加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整合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提升课程品质,增进课程的可选修性,注重过程管理、目标管理、个体管理,落实学生阶梯发展计划,激发学生的内动力,注重学生分类指导,落实因材施教。
综合考虑学校原本开设课程的情况,我校将着力培养的创新人才核心素养锁定在人文素养领域、科技素养领域和身心健康领域这三大领域之中。对应的,整合提升学校育人空间,建设道山、春雨和碧霞三大书院,以课程基地建设为抓手,分别建设完善和提供三大领域六大类的生长型课程体系。其中,道山书院开设“国学和史学”,旨在打通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史哲,同时融汇东西方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春雨书院主攻“科学和技术”,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碧霞书院强调“体育和艺术”,注重身心健康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身心和谐和审美视界。
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结合“数理拔尖学生培养课程基地”“梦工场——STEAM课程中心”“府学文化”“国际书院”等课程建设项目,建设课程实施空间,不断培育新的课程群和课程学习模块,建设书院学术型社团,提升社团活动品质。书院课程的实施注重自主选择、导师引领、自主研修、专家讲座、分类指导、生涯规划、综合实践、社团活动、师生共研、各级竞赛、展评交流、成果共享、多元发展。
2.书院制自主学习模式的建构
书院制育人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教育。
所谓主动学习教育,就是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和激励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规范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教育更要回归和关注人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认识到学生是自觉、能动的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
主动学习的逻辑起点是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只有认识了自我选择的权利并合理利用这个权利时,他(她)才具有了自主性。有了自主性,还需要有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长期以来,我校坚持“把属于教学的时间用足用好,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倡导主动学习教育模式中的师生关系为“四个有”,即“爱之有情,严之有格,教之有方,导之有行”。主动学习教育模式通过目标激励机制、德育育德机制、课程整合机制、环境优化机制、评价调控机制、对外开放机制,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有利的保障。第一方面,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的总量,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和学习的质量和效益;第二方面,为学生提供学法指导、时间管理、学业管理、自主管理、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第三方面,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内课外相结合,开展各类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综合实践和社团活动,通过学校课程的选择,让学生发现自己适合的东西,并提供各种展示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书院制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1)构建良好的以师生互动为前提的导师制
学生的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时期,不仅在学习方法上有极大的转变,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书院制提倡以师生互动为前提的导师制。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和整体协调,学校为学生配置导师团队,有专业老师、班主任老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校外老师等,给予学生学业指导、生活辅导、心理疏导、职业导航、人生规划等,努力“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