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审美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nie123n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可以通过精细挖掘课程、精妙建构课堂、精心开发实践活动等途径,引领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以基因微专题为例,分析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美育的策略,可以让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启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审美教育;中学生物教学;美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0B-0021-03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可见,渗透于学科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可以成为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着力点。
  一、精细挖掘课程,引领学生发现美
  生物学科作为一门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和实践的自然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内涵,但不像人文学科那样直露,需要教者有意识地发掘和巧妙地展现,启发学生对美的鉴赏[1]。在教学中,多角度、多途径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剖析,练就发现美的慧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实现以美启智的基础。
  1.善用模型建构,关注生命的自然美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浩瀚宇宙之中最具有审美价值的生命体及生命现象,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资源。比如在基因微专题教学中,教师从引导学生亲自观察与勾画精彩纷呈的细胞之美出发,通过探索“细胞分化的本质”引发学生对基因本质的思考;通过对经典模型的建构,重现四种碱基对两两配对的简洁之美,亲手打磨盘延上升的螺旋,从结构的拓扑美中领悟生命与数学的契合。
  可见,只要充分挖掘课程中有关模型的内容,并将模型作为一种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学生就能够在构建中发现生命结构及运行机制中的美学元素。高中生物课程中除了诸如真核细胞、模型生物膜等物理模型,还可以总结种群增长模型等数学模型的各种形式,让学生思考数学模型(表格类转化成曲线类)之间的转换,感受数学模型的奇妙性和规律美;还可以开展小组交流,演绎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等概念模型,让学生交流概念模型的精妙美。
  2.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展现自然的和谐美
  挖掘课程中的美育资源,可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转为直观。如利用模拟实验室展现“生物进化”跨越时空的过程之美;用视频动画演绎“蜜蜂寻找花蜜时的优美舞姿”;通过数字仿真模型分析“基因表达的有序性”,领略功能的变化多端,沉浸于逻辑思辨的思维之美等等。无论是直观地呈现浓缩的时空、放大的微观世界,突破静态、割裂、线性的瓶颈进行资源应用创新,还是利用翻转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创新,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从三维视角发现学科的魅力,在愉快的情感中认识、理解科学的自然美。
  3.发掘科学发现史,重现科学家的人格美
  生物科学史内容中蕴含有许多经典的研究和发现,既有构思缜密的实验,也有令人荡气回肠的史话,这些皆可作为美育的良好载体。如本节教学中提出DNA建构中的关键信息是嘌呤(A、G)的量等于嘧啶(T、C)的量的量,这些信息从生物化学家查哥夫手中获得的,他如何得出此结论的呢?教师提供与此相关的“四核苷酸假说让位”的内容,借助问题与史实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家的思维创新之处与团结协作之美。
  可见,在科学史中渗透美育,首先需要教师积极拓展科学发展史的深度与广度,适时运用生动、感人的史实故事,借助点滴细节,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探索求真、崇尚科学之德的审美情趣。其次,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制作科学史的微课,追溯科学家探寻之路上做过的奉献;还可以实施模拟,尝试对科学史上重大的科学发现进行猜想和论证……
  二、精妙建构课堂,引导学生体验美
  提高审美层次,升华人格是以美育人的核心目标。教师应当精妙地建构课堂,引导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取知识、陶冶性情。
  1.创设探究情境,领悟逻辑美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学生应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演绎与推理、批判性思维等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所体现的生命研究过程的逻辑美,既是学科育人的目标所在,也是生物学美育价值的重要体现。
  要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增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意味着教师要善于提炼问题串,激趣促疑。比如本节通过“凡是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引导学生分析“根本”是何物?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基因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改变吗?一系列递进式问题的抛出点燃了學生探究的热情。还可以应用实验创设探究情境,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2]。如教者在实验小组的《DNA的粗提取》的实验展示中,抓住师生讨论的关键点和闪光点,发散学生思维,指导学生针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和深层次的探究(见表1)。
  形式多样的探究情境的创设不但调节了课堂气氛,引领学生懂得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3],进而领略科学思维的求实之美,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欢愉、创造的惊喜。
  2.优化教学过程,感受互动美
  和谐、共长的学习氛围是美育的范畴。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教与学成为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共同发展的过程。例如本节研究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突破过程中,笔者与学生之间是这样互动的:
  师: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有几条?
  生:4条,但是两两之间大小是一样的,它们有什么关系吗?
  师:对,大小和形状是相同的,但是它们有不同的地方,你能发现吗?
  生:从画面中可以看出它们的颜色不同,这有什么代表意义吗?
  师:被你们发现了,这是代表它们分别来源于父方和母方。
  生:老师,我们观察的是初级精母细胞,怎么会有来自母方的染色体呢?   师:这得从它们的来源说起呀(介绍受精作用,结合图片回顾有丝分裂的特点)。另外,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过程中存在同源染色体吗?
  生:我们讨论的结果是有,但是好像和初级精母细胞中看到的同源染色体不一样?
  师:哪里不一样?
  笔者带领学生讨论进而归纳出“联会的是同源染色体,而同源染色体不一定联会”这样富有辩证思维的结论,并引导学生画出不同存在状态的同源染色体。学生在参与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于情理交融中领略分享之喜悦。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优化教学过程意味着对教材经典、精华部分进行提炼和有效整合,少些计划推进,重在师生互动生成,秉持因学而教,老师要用雪亮的眼睛去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用灵敏的耳朵去聆听学生的自由之声,敏锐地捕捉转瞬即逝的灵感,展现课堂每一个互动的美好瞬间,让学生在被尊重、被关心、被鼓励的温馨情愫中健康成长。
  三、精心开发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造美
  渗透于生物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发现美,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领悟美,还需要延伸课堂,带领学生去探寻、实践美,懂得用生物的美去美化生活。
  1.开发校本资源,探寻多样“塑美”途径
  开发校本资源,需要结合本地的资源,以校园为依托,以学科为主导,以小组为单位制订计划,创设实践课程。例如针对本节的基因专题的学习,课题小组走出教室,积极开展“淮阴中学学生遗传性状调查”实践活动。通过实施分组、确定调查性状、设计问卷、获取资料数据等一系列调查活动,课题成员用生动的图片、精确的数据、发人深思的问题进行汇报,加深对基因相关内容的理解,还以图文和视频等形式进行宣传,多途径地展现生命的多样美。
  开发校本资源还可以关注身边的最生动的人与物,利用生命创造校园的美。又如,对学校造景进行鉴赏和设计,引导学生尝试理解园艺学、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让学生意识到美化环境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感受智慧创造生活的力量。
  2.紧贴社会实践,创新多彩“造美”活动
  联系生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亦可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例如结合本节基因专题的学习,校生物实验社团走进本市妇幼保健院,对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技术在本市的应用进行访谈。在课题汇报中,孩子们分享了采访过程中了解的动人的故事,介绍了该技术惠及广大孕妇,特别是高龄产妇的原因,利用视频等形式展现了多名高龄产妇在生育健康婴儿后的喜悦和医生职业生活的动人画面。一石激起千层浪,此项社会实践活动激发起众多同學对基因的发展与研究的浓厚兴趣,带给大家“技术改变生活”的美好感动。
  如果说教育的本质是点燃一把火,那么结合学科学习,创设多彩丰富的实践活动就如激发孩子们创造热情的星星之火。在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还有对用智慧创造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即是学科审美教育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高伟.赏析中学生物学中蕴含的美[J].吉林教育,2013(2):27.
  [2]霍静.高中生物实验中生成学科核心素养探讨[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8(2):15-19.
  [3]周金成.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生物学教学思考[J].生物学教学, 2018(2):8-9.
  责任编辑:李韦
其他文献
作为市教育局确定的小班化试点学校,多年来我们坚守小班化教育的核心理念,努力满足每一个学生幸福成长的需要,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着力于课堂、学生、活动、课程等方面的评价改革,形成了以“慧乐”为标杆的评价方式。  “慧乐”从字面上解读,是智慧而快乐的意思。我们希望学生有慧心、慧给、慧美,能乐学、乐思、乐行。慧心,重在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感悟力;慧给,重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慧美,重在培养学生由内而外的美丽
摘要:在“推进阅读工程”的背景下,以“价值分析”量表对Y校关于“推进阅读工程”的管理行为进行价值分析,得出“价值分析是学校管理者的职责所在,是学校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中介”的结论。多元的符合价值指向的阅读路径有:多步多向路径、多科关联路径、晋阶趣味活动。应将阅读的长效性、综合性、趣味性整合于一体,将阅读活动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  关键词:教育政策;价值分析;学校管理;阅读工程  中图分类号:G4
中图分类号:G424.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7B-0016-06  【执教者简介】  董文彬,1982年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现任教于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海淀区数学骨干教师、海淀区数学学科兼职教研员、国家教育部课程中心“深度学习”教改项目海淀小学数学课题组核心成员。曾获全国第九届小学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北京市石景山区第七届、第八届“中小学教育教学设计
摘要:借鉴德国“双元制”精髓及其核心要素,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遵循实现本土化改造与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逻辑秩序,坚持以形成职业行动能力满足职业行动领域需求为导向,构建基于三维职业行动能力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探索开发和推广符合国情的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改造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本土化;职业行动能力;三维职
摘要:公民素养是世界各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聚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公民素养,对苏州市5439名中小学生、629名教师、80名校长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较强,环境意识较弱;初中生的民主意识较强,参与学校事务较弱。阻碍学校开展公民素养教育最重要的因素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存在问题,其次是缺乏实施公民素养教育的师资。学生公
在喧闹的乐坛上,有几位实力不俗的歌手,她(他)们纯净、专注,行事低调,人们誉为“安静的歌者”。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大合唱中,梅岭小学也被同行称之为“安静的歌者”,他们积极而不张扬,丰富而不喧哗,努力探索教育的内在规律,抒写创新发展的美好乐章。  一、“梅岭深处有文化”  到过梅岭小学的人,常常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梅岭深处有文化。”  1.梅岭深处的文化在历史传承  1645年,清兵南下,一路势如破竹
2009年起,我校开始推进教育部“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以学生生涯规划为中心的四维一体的主动发展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着力通过活动项目的精细设计,增加校园事件的教育附加值,强调让学生在体验和感动中获得感悟和提升。本文拟以高一学生寒假进行的职业调查活动为例,谈谈我们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开展职业调查活动的理念前设  从事教育的我们一直在思考: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
摘要:指向儿童悟得的数学教学力图到达儿童内心世界的深处,让知识的生长与联结朴素自然,学科素养的积淀与提升悄然生发。儿童悟得的设计原则包括儿童先行、悟创结合、整体建构,实施策略主要有:积累图式、多元直观、经由比较、渐次悟得、适度统整。  关键词:儿童悟得;信度;通感;儿童数学  一直以来,儿童数学教学始终存在着的两大问题未能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和解决,一个是儿童对数学知识的信度问题,即认同、悦纳的程度
摘要:信息化教学已逐渐渗透到学校课堂,实训基地等场所,教师参与建设数字化校园和信息化教学研究已然是常态,全国和各省教育部门组织了相关教学比赛,旨在考察教师能否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系统地优化教学过程,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能力。作者经过比赛的锻炼和对执教课程的理解来阐述在现代信息技术下高职机电电子实训课的教学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化;技能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1995届毕业生,1996年为全国人大会议楼的大型紫砂门套、壁画进行陶刻装饰;参与“97香港回归”“99澳门回归”国家级紫砂礼品的陶刻装饰。创新作品多次在行业评比中获奖:紫砂壶《梅竹情》荣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紫砂陶印《行方智圆》荣获宜兴首届陶刻装饰展一等奖;紫砂壶《三足乌》荣获2009中韩陶瓷文化交流展金奖等,并入编国内外各类陶艺、紫砂专业书刊。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