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新程课标准》的编者之一、特级教师黄恕伯在一次做新课表解读报告时,提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三大要素——“兴趣,兴趣,还是兴趣”。心理学家杜威在专著《教育中的兴趣和努力》中也提出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与仅仅以努力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有质的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往往能感受到激发学生兴趣所带来的巨大学习动力对课堂效果的影响。所以,本文试图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总结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1.问题驱动式
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实际的任务,以此为驱动,使学生通过多次实践而获得成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会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迎接挑战的原动力,最后体会到问题解决后所带来的愉悦感。如在进行“串联和并联”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交通红绿灯的电路,设計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电路图设计入手,再根据电路图实际连接。通过这一任务使学生能体会到串、并联电路的区别和作用,并能体会到开关位置对串、并联电路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给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小彩灯,让其通过已有的经验判断小彩灯的连接方式,实际操作验证自己的判断。如此知识的获得过程不再是听老师枯燥的讲解,而是自己亲身参与体验得到的。事实证明学生喜欢挑战性的任务,渴望成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老师应该帮助学生达成这一渴望。
2.小组竞争式
华科大校长李培根曾说过:“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奥运会期间,即使不喜欢体育的人,也偶尔关心一下奥运奖牌榜。可见人是有荣誉感和集体意识的。人是社会的人,没人愿意孤独,大多数人有归宿感,渴望与人交流。同伴互助是一种基本的学习形态,老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可以在课堂上分小组学习,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社交平台,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但这还不够,还可以设计几项竞赛单元,比一比哪一组学得快,实验做得好,问题解释的更清楚等等。再将比分展示出来,辅以适当的奖励措施,课堂气氛会更加热烈。但在小组互动学习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注意目标明确,任务明晰,分工合理,及时控制课堂节奏,避免缺乏交流或交流不畅。
3.“悖论”式
所谓悖论就是不符合我们常规的因果关系和理所当然的推理模式。例如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提出“飞矢不动”的悖论:由于箭在其飞行过程中的任何瞬间都有一个暂时的位置,所以它在这个位置上和不动没有什么区别。中国古代的名家惠施也提出过,“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类似说法。悖论能给我们思维带来巨大的震动,使我们发现一些平时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引发我们的思考。物理教学中也有很多现象是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无法合理解释的,如在学习“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时,可以给学生做个实验:隔着物体对一缕烟吹气,让学生先猜猜烟会往那边飘,实际操作时学生发现烟居然会向着吹气的人飘过去,这一巨大的认识反差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又如让学生猜猜:对着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的瓶子吹气或敲击,音调是否相同,让学生做一做试一试,学生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4.“挖坑”式
如果一直是一马平川,则会马失前蹄;如果一直是一种风景,高速公路上司机会走神。在课堂上,有时学生觉得老师讲得内容简单了,便容易分心。所以此时老师要学会“挖坑”,学会“使绊子”,让学生摔两跤,绊个跟头,一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二是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如课堂上老师先说:“同一物体在温度变化使内能一定发生变化”,停顿一下,然后说“所以,同一物体内能变化时,温度……”,很多学生会接口道:“一定发生变化”。然后教师及时纠正,举例说明,学生就不易再犯此类错误。这种故意让学生“犯错”其实也是一种学情反馈,老师了解了学生的易错点,学生在“犯错”中积累了经验,逐渐学会了避开陷阱的本领。有时老师还可以主动“犯错”,看看学生能否发现。老师在课堂上一本正经的“犯错”,诱导学生认认真真的纠错,也不失为一种有趣的师生互动。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作用,但具体运用还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去摸索,去探究。让我们的教学水平更艺术些,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春华.浅谈课堂情境的设计[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年11期
[2]刘敏.通过激活课堂提高学生对机械专业课的学习兴趣[J].职业,009年08期
[3]王娟.新课改对生物教学的要求[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1.问题驱动式
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实际的任务,以此为驱动,使学生通过多次实践而获得成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会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迎接挑战的原动力,最后体会到问题解决后所带来的愉悦感。如在进行“串联和并联”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交通红绿灯的电路,设計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电路图设计入手,再根据电路图实际连接。通过这一任务使学生能体会到串、并联电路的区别和作用,并能体会到开关位置对串、并联电路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再给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小彩灯,让其通过已有的经验判断小彩灯的连接方式,实际操作验证自己的判断。如此知识的获得过程不再是听老师枯燥的讲解,而是自己亲身参与体验得到的。事实证明学生喜欢挑战性的任务,渴望成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老师应该帮助学生达成这一渴望。
2.小组竞争式
华科大校长李培根曾说过:“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奥运会期间,即使不喜欢体育的人,也偶尔关心一下奥运奖牌榜。可见人是有荣誉感和集体意识的。人是社会的人,没人愿意孤独,大多数人有归宿感,渴望与人交流。同伴互助是一种基本的学习形态,老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可以在课堂上分小组学习,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社交平台,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但这还不够,还可以设计几项竞赛单元,比一比哪一组学得快,实验做得好,问题解释的更清楚等等。再将比分展示出来,辅以适当的奖励措施,课堂气氛会更加热烈。但在小组互动学习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注意目标明确,任务明晰,分工合理,及时控制课堂节奏,避免缺乏交流或交流不畅。
3.“悖论”式
所谓悖论就是不符合我们常规的因果关系和理所当然的推理模式。例如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提出“飞矢不动”的悖论:由于箭在其飞行过程中的任何瞬间都有一个暂时的位置,所以它在这个位置上和不动没有什么区别。中国古代的名家惠施也提出过,“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类似说法。悖论能给我们思维带来巨大的震动,使我们发现一些平时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引发我们的思考。物理教学中也有很多现象是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无法合理解释的,如在学习“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时,可以给学生做个实验:隔着物体对一缕烟吹气,让学生先猜猜烟会往那边飘,实际操作时学生发现烟居然会向着吹气的人飘过去,这一巨大的认识反差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又如让学生猜猜:对着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的瓶子吹气或敲击,音调是否相同,让学生做一做试一试,学生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4.“挖坑”式
如果一直是一马平川,则会马失前蹄;如果一直是一种风景,高速公路上司机会走神。在课堂上,有时学生觉得老师讲得内容简单了,便容易分心。所以此时老师要学会“挖坑”,学会“使绊子”,让学生摔两跤,绊个跟头,一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二是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如课堂上老师先说:“同一物体在温度变化使内能一定发生变化”,停顿一下,然后说“所以,同一物体内能变化时,温度……”,很多学生会接口道:“一定发生变化”。然后教师及时纠正,举例说明,学生就不易再犯此类错误。这种故意让学生“犯错”其实也是一种学情反馈,老师了解了学生的易错点,学生在“犯错”中积累了经验,逐渐学会了避开陷阱的本领。有时老师还可以主动“犯错”,看看学生能否发现。老师在课堂上一本正经的“犯错”,诱导学生认认真真的纠错,也不失为一种有趣的师生互动。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作用,但具体运用还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去摸索,去探究。让我们的教学水平更艺术些,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春华.浅谈课堂情境的设计[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年11期
[2]刘敏.通过激活课堂提高学生对机械专业课的学习兴趣[J].职业,009年08期
[3]王娟.新课改对生物教学的要求[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