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拳论术语提出的沉气和沉劲,是太极功夫的两种特殊表现,也是练太极拳者应理解和刻意追求的目标。
沉气和沉劲的辨析必须结合练拳实际。这两个表述概念有异同之别,两者的共同之处就是“沉”。所谓“沉”,即是物体自身向下坠落、陷入之意,跟浮相反。而概念中的气与劲是有区别的,太极拳“气”的概念范畴包括:清气、谷气、元气、营气、卫气等;“劲”指的是练拳者通过气化后体内的一种动力。技击时灵捷无形,手到劲发,快如闪电,威力极大,它包括有:棚劲、捋劲、挤劲、按劲、沉劲、粘劲、走劲、截劲、凌空劲等。太极拳所求达的气,是把人体中的元气、谷气、清气三种气的组合之果。拳论曰:“拳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一呼一吸分阴阳二气。呼则为阳,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则为阴,阴气上升而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阳气为清,阴气为浊。上升者清,下行者浊,分而言之为阴阳,合而言之统为气,气不能无阴阳。气分为二,而贯与一。”此拳理强调了何为气,怎样求气之说。
练太极拳必须在“气”字上下功夫。关于人体中:“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有形之血不能生无形之气则当早固。”只有动作促进有形之血的充盈,才能有无形之气的壮大,达到血气双刚。
练太极气功的过程,也就是以呼吸为动力采集自然界精华之气,利用人体生理规律,以外形划圆缠丝动作调动内脏机能转化过程。
学者应通过辨证练拳,求达阴阳之功,要借以后天之气去滋养扶植先天之气,使气血调和,阴阳互济,健身强体,技击增功。
“沉气”泛指人们从事特殊激烈活动,能思想平静,呼吸自然,内气不浮,神态自若的动态。
太极拳的沉气,其义极为深广。它既有人们共性的沉气,也有太极拳个性特征的沉气。拳理中的沉气指的是“气沉丹田”,气沉丹田是指用有规律的腹式逆呼吸,配合太极拳动作,使横膈肌上下运动的过程。气沉丹田必须配合拳势求达。练拳时,要做到尾宫中正,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落胯,提顶掉裆,意导胸背部肌肉弧形松沉,肋骨节节松沉,有外向前合之意。配合动作的规律,凡是合、屈、退的拳势应配合吸气,以慢速使吸气充满肺囊,加大肺活量,膈肌随之上升,小腹自然微收,让内部胸肌上移,受含胸拔背的条件限制,胸腔微微舒张。相反裆劲要下沉,肛门括约肌自然微紧。这些气沉丹田的必要动作,也是对拉拔长之举。吸入的氧气转化为清气,与内脏组合,再转化为内气,蓄劲以待发。
凡是拳势动作,开、伸、进时,配合呼气,此时,虽把浊气排出,但是,通过呼气的压强使膈肌下降,重心下沉,让清气上升,升于百会;浊气下降,降于涌泉。内气从两肾腹部外侧,向丹田会集,形成气沉丹田。如若发劲,意导内气鼓荡,送到击发部位的气头,让内气冲出体外,让括约肌自然放松,胸肌弧形自然,向下松沉,应起到腹腔活塞的挤压作用。技击时,以客观规律而定,凡击发都应用短快呼气,气沉丹田。随动作的旋转,划圆出方,内气鼓荡。遵循里边不动,外边不发的原则,将内气送到四梢送到击点,发出体外之气,以整击散,威力无穷。
能做到“气沉丹田”就能思想入静,思维活跃,大脑反馈快,放劲时,随心所欲。内气下沉稳定重心,增强两足力量,扎根产生拥力,并能利用地面反作用力,加大爆发力,使发劲沉着,松静,集中一方。
沉劲是混元气中的一种劲别,可产生极猛的发劲。它是从浑厚劲中练出来的,既轻灵又沉重的内劲表现。功深者,手臂自然会产生沉重的感觉。行气时手臂圆熟旋转,内功象水银那样,既沉重,又流动灵活,随意周流全身而变位。
这种沉劲,技击时,走柔化劲力能敷在彼劲之上,属于一种沉棚劲:如在彼劲之下,属于一种拥沉劲,无论什么方面的劲路都应包含沉劲,通过粘随,随机转化为引劲。打发劲时突发迅猛,动作好象拍球之举,为使球腾起,必先下拍,拍之愈急腾之愈高,趁机发击,可将彼腾空抛出。
关于沉劲的求达,学者应知错对,会区别沉、重、轻、浮四种劲别的表现,并能区别各种劲别变化所占比例及优缺点。
沉劲与重劲是不同的,沉劲活而快,重劲滞而慢。沉劲肤感灵敏,动作似松非松,似紧非紧,折中之内劲,能随机而变。重劲是一种呆板定向的拙劲,肤感不灵,动作肌肉僵滞过紧而不松,双重之病是技击的大忌。因为填实而致,气闭力呆。双沉不为病,因为气飘渺,重心不稳,发力不足。双轻不为病,因受意导控制。自然轻灵,变化快。半轻半重不为病,因为这是拳者有意指控,动作有着落,劲力不出方圆,守其疆土,能得机得势。偏轻偏重就是病,因为这是偏丢失意控,失去着落,劲过而不及,失其方圆规律,常陷入敌控境。半沉半浮,病在不及,易犯丢劲:偏浮偏沉,病在太过,易犯顶抗:丢抗之病是推手的大忌。半重偏重之病在于滞而不进,失机。半轻偏劲,病在灵而不圆,走化不利,被人所制。半沉之病在于虚而不实。半浮之病在于出锋而不圆。偏沉而不浮是柔化走顺的动作,使对方有力也不得力,有力无处用,技击落空。推手时,不会出现两力相抗项牛劲。双轻、双沉都不为病,都是意导的一种灵活多变的太极劲。
总之,学拳者要细心研究沉劲,练拳时,要求达到沉而不滞,轻而不浮。推手时,要时刻追求轻沉的质量。久练,太极功夫才能达到上层。
太极求力抚定序,
循序渐进无躐等;
招熟懂劲求神明,
细心揣摩下苦功。
(责编 高 生)
沉气和沉劲的辨析必须结合练拳实际。这两个表述概念有异同之别,两者的共同之处就是“沉”。所谓“沉”,即是物体自身向下坠落、陷入之意,跟浮相反。而概念中的气与劲是有区别的,太极拳“气”的概念范畴包括:清气、谷气、元气、营气、卫气等;“劲”指的是练拳者通过气化后体内的一种动力。技击时灵捷无形,手到劲发,快如闪电,威力极大,它包括有:棚劲、捋劲、挤劲、按劲、沉劲、粘劲、走劲、截劲、凌空劲等。太极拳所求达的气,是把人体中的元气、谷气、清气三种气的组合之果。拳论曰:“拳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一呼一吸分阴阳二气。呼则为阳,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则为阴,阴气上升而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阳气为清,阴气为浊。上升者清,下行者浊,分而言之为阴阳,合而言之统为气,气不能无阴阳。气分为二,而贯与一。”此拳理强调了何为气,怎样求气之说。
练太极拳必须在“气”字上下功夫。关于人体中:“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有形之血不能生无形之气则当早固。”只有动作促进有形之血的充盈,才能有无形之气的壮大,达到血气双刚。
练太极气功的过程,也就是以呼吸为动力采集自然界精华之气,利用人体生理规律,以外形划圆缠丝动作调动内脏机能转化过程。
学者应通过辨证练拳,求达阴阳之功,要借以后天之气去滋养扶植先天之气,使气血调和,阴阳互济,健身强体,技击增功。
“沉气”泛指人们从事特殊激烈活动,能思想平静,呼吸自然,内气不浮,神态自若的动态。
太极拳的沉气,其义极为深广。它既有人们共性的沉气,也有太极拳个性特征的沉气。拳理中的沉气指的是“气沉丹田”,气沉丹田是指用有规律的腹式逆呼吸,配合太极拳动作,使横膈肌上下运动的过程。气沉丹田必须配合拳势求达。练拳时,要做到尾宫中正,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落胯,提顶掉裆,意导胸背部肌肉弧形松沉,肋骨节节松沉,有外向前合之意。配合动作的规律,凡是合、屈、退的拳势应配合吸气,以慢速使吸气充满肺囊,加大肺活量,膈肌随之上升,小腹自然微收,让内部胸肌上移,受含胸拔背的条件限制,胸腔微微舒张。相反裆劲要下沉,肛门括约肌自然微紧。这些气沉丹田的必要动作,也是对拉拔长之举。吸入的氧气转化为清气,与内脏组合,再转化为内气,蓄劲以待发。
凡是拳势动作,开、伸、进时,配合呼气,此时,虽把浊气排出,但是,通过呼气的压强使膈肌下降,重心下沉,让清气上升,升于百会;浊气下降,降于涌泉。内气从两肾腹部外侧,向丹田会集,形成气沉丹田。如若发劲,意导内气鼓荡,送到击发部位的气头,让内气冲出体外,让括约肌自然放松,胸肌弧形自然,向下松沉,应起到腹腔活塞的挤压作用。技击时,以客观规律而定,凡击发都应用短快呼气,气沉丹田。随动作的旋转,划圆出方,内气鼓荡。遵循里边不动,外边不发的原则,将内气送到四梢送到击点,发出体外之气,以整击散,威力无穷。
能做到“气沉丹田”就能思想入静,思维活跃,大脑反馈快,放劲时,随心所欲。内气下沉稳定重心,增强两足力量,扎根产生拥力,并能利用地面反作用力,加大爆发力,使发劲沉着,松静,集中一方。
沉劲是混元气中的一种劲别,可产生极猛的发劲。它是从浑厚劲中练出来的,既轻灵又沉重的内劲表现。功深者,手臂自然会产生沉重的感觉。行气时手臂圆熟旋转,内功象水银那样,既沉重,又流动灵活,随意周流全身而变位。
这种沉劲,技击时,走柔化劲力能敷在彼劲之上,属于一种沉棚劲:如在彼劲之下,属于一种拥沉劲,无论什么方面的劲路都应包含沉劲,通过粘随,随机转化为引劲。打发劲时突发迅猛,动作好象拍球之举,为使球腾起,必先下拍,拍之愈急腾之愈高,趁机发击,可将彼腾空抛出。
关于沉劲的求达,学者应知错对,会区别沉、重、轻、浮四种劲别的表现,并能区别各种劲别变化所占比例及优缺点。
沉劲与重劲是不同的,沉劲活而快,重劲滞而慢。沉劲肤感灵敏,动作似松非松,似紧非紧,折中之内劲,能随机而变。重劲是一种呆板定向的拙劲,肤感不灵,动作肌肉僵滞过紧而不松,双重之病是技击的大忌。因为填实而致,气闭力呆。双沉不为病,因为气飘渺,重心不稳,发力不足。双轻不为病,因受意导控制。自然轻灵,变化快。半轻半重不为病,因为这是拳者有意指控,动作有着落,劲力不出方圆,守其疆土,能得机得势。偏轻偏重就是病,因为这是偏丢失意控,失去着落,劲过而不及,失其方圆规律,常陷入敌控境。半沉半浮,病在不及,易犯丢劲:偏浮偏沉,病在太过,易犯顶抗:丢抗之病是推手的大忌。半重偏重之病在于滞而不进,失机。半轻偏劲,病在灵而不圆,走化不利,被人所制。半沉之病在于虚而不实。半浮之病在于出锋而不圆。偏沉而不浮是柔化走顺的动作,使对方有力也不得力,有力无处用,技击落空。推手时,不会出现两力相抗项牛劲。双轻、双沉都不为病,都是意导的一种灵活多变的太极劲。
总之,学拳者要细心研究沉劲,练拳时,要求达到沉而不滞,轻而不浮。推手时,要时刻追求轻沉的质量。久练,太极功夫才能达到上层。
太极求力抚定序,
循序渐进无躐等;
招熟懂劲求神明,
细心揣摩下苦功。
(责编 高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