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产教融合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本文重点分析了产教融合对高职院校的重要意义,剖析了目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校企合作育人、产教合作研究、共建产业学院三方面的产教融合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价值意义
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产教融合进行系统性制度设计和政策供给。2019年教育部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标志着国家产教融合战略进入到全面实施、深入推动、落地实施的新阶段。高职院校要把握国家政策契机,充分发挥企业大学的平台作用,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造集人才培养、职后培训、生产劳动、技术服务、科技研发于一体的高质量高水平高职院校。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价值意义
“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在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面临新的发展形势,职业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适应高职教育改革趋势的有效手段,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促进生产力发展等各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要求。过去,教育链和产业链相对独立运行,校企存在“两张皮”现象,学校教育重知识素养,不能满足企业工作实践需求。近年,国家提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融合,是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将教育、产业结合起来,学校的人才培养要以产业需求为核心,企业的科技创新可以依托高职院校来实现。学校要有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满足产业需求人才的能力,企业要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技创新需要反馈给学校,从而实现“四链融合”。
第二,产教融合是破解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机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注重学术理论研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侧重实践应用。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其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产教融合政策是破解该矛盾的关键机制。产教融合的核心是推动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是将行业企业需求融入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高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达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
第三,产教融合推动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促使高职院校、领先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形成技术技能积累的创新共同体,并将创新成果应用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反作用于技术创新,实现技术技能的持续创新发展,满足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需要,有效提升校、企双方的整体利益,从而形成以人才培養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创新生态体系。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问题剖析
(一)专业建设与经济技术发展脱节
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与产业经济发展不相匹配,专业设置特色不突出,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未发挥引领作用,与就业市场匹配度不足,与区域产业结构不相适应,专业和专业群建设预警机制不健全。部分专业名称根据社会发展、技术进步进行了调整,但实际教学内容未进行同步修订。
(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一致
高职学校教学内容与本科院校的理论知识体系相似,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中技术技能实操、实践比例不足,实习实训环境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不吻合,专业针对性不足,课程与教学质量标准落后于技术发展,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需求未有效结合,教学目标和职业目标融合度不足,学生就业时能力素质不能完全满足企业要求,学生就业质量不高。
(三)资源共建共享程度不足
资源共建共享是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可以节省资源、实现共赢。整合社会、行业、企业、政府、学校各方的优势资源,建立共享平台,实现优势互补、低能高效、校政企合作发展。目前,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平台较少,发挥的作用不足,政策、资源浪费现象明显。
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
(一)校企合作育人
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根据市场需求、技术发展、企业需要,校企合作优化设置专业,对接岗位职责制定专业标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依据行业企业需求情况进行专业的撤销、优化和新增等动态调整。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岗位实际需要,校企双方共同研究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内容、组织教学实施。人才培养以订单生培养、现代学徒制合作为主,在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设置上,要充分结合合作企业的意见,按照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课程体系架构的设计,由校方专任老师和企方企业导师根据学生自身发展情况、企业岗位需求进行课程内容的开发设计,分别以专任教师为主开展理论教学,以企业导师为主进行技能培训,双方共同对课程进行考核与评价,确保学生毕业时能力素质达到行业、企业用人标准。
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理论教学素质,又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高职学校要充分利用合作行业、企业,加强教师企业调研,定期安排企业实践,强化教师在前沿技术领域的研究,提升教师对就业需求的判断能力、技术技能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产教合作研究
结合技术技能发展和行业企业实际需要,搭建合作研究的平台,依托职教集团、高职院校、领先企业,以项目合作的形式,开展新技术研究,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信息对接。产教合作研究是以服务产业升级、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问题为目标,高职学校发挥科研优势,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经营、管理等综合解决方案,同时可以将技术研发实践带入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充分对接产业需求,从而提升人才输出质量。
(三)校企共建产业学院
国家为解决校热企冷问题,出台了系列政策、举措,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和引企入教改革,培育大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产业学院以培养适应社会技术进步、匹配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以校企双方互利共赢为原则,以技术进步为导向,实现校企共育、人才共用、项目引领和成果共享。产业学院在人员聘任、经费投入、办公设备等方面享有一定自主权,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积极性。在产业学院办学过程中,双方签订育人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双方职责,共同组织教学活动,共享教学资源、技术方案,共同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保证育人效果。
高职院校通过产教融合的核心机制,形成学校、学生、企业、社会的合作共赢的新生态。学校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建共享,培养出大批符合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水平;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畅通就业渠道;企业有效提升研究能力,提前定制化培养和使用员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对社会,可以提高就业质量,推动技术进步,实现人才供需平衡。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行业特色高校发展中需要处理的若干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9(8):14-18.
[2]陈子季.以大改革促进大发展 推动职业教育全面振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5-11.
作者简介:
王津津(1988-10),女,汉,河北衡水人,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产教融合。
王文婕(1988-12),女,汉,江西九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2020年度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基于“双高”建设的石邮特色产业学院建设与模式研究》,项目编号YB2020044
作者单位: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价值意义
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产教融合进行系统性制度设计和政策供给。2019年教育部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标志着国家产教融合战略进入到全面实施、深入推动、落地实施的新阶段。高职院校要把握国家政策契机,充分发挥企业大学的平台作用,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造集人才培养、职后培训、生产劳动、技术服务、科技研发于一体的高质量高水平高职院校。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价值意义
“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在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面临新的发展形势,职业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适应高职教育改革趋势的有效手段,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促进生产力发展等各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要求。过去,教育链和产业链相对独立运行,校企存在“两张皮”现象,学校教育重知识素养,不能满足企业工作实践需求。近年,国家提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融合,是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将教育、产业结合起来,学校的人才培养要以产业需求为核心,企业的科技创新可以依托高职院校来实现。学校要有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满足产业需求人才的能力,企业要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技创新需要反馈给学校,从而实现“四链融合”。
第二,产教融合是破解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机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注重学术理论研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侧重实践应用。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其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产教融合政策是破解该矛盾的关键机制。产教融合的核心是推动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是将行业企业需求融入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高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达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
第三,产教融合推动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促使高职院校、领先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形成技术技能积累的创新共同体,并将创新成果应用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反作用于技术创新,实现技术技能的持续创新发展,满足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需要,有效提升校、企双方的整体利益,从而形成以人才培養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创新生态体系。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问题剖析
(一)专业建设与经济技术发展脱节
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与产业经济发展不相匹配,专业设置特色不突出,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未发挥引领作用,与就业市场匹配度不足,与区域产业结构不相适应,专业和专业群建设预警机制不健全。部分专业名称根据社会发展、技术进步进行了调整,但实际教学内容未进行同步修订。
(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一致
高职学校教学内容与本科院校的理论知识体系相似,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中技术技能实操、实践比例不足,实习实训环境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不吻合,专业针对性不足,课程与教学质量标准落后于技术发展,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需求未有效结合,教学目标和职业目标融合度不足,学生就业时能力素质不能完全满足企业要求,学生就业质量不高。
(三)资源共建共享程度不足
资源共建共享是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可以节省资源、实现共赢。整合社会、行业、企业、政府、学校各方的优势资源,建立共享平台,实现优势互补、低能高效、校政企合作发展。目前,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平台较少,发挥的作用不足,政策、资源浪费现象明显。
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
(一)校企合作育人
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根据市场需求、技术发展、企业需要,校企合作优化设置专业,对接岗位职责制定专业标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依据行业企业需求情况进行专业的撤销、优化和新增等动态调整。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岗位实际需要,校企双方共同研究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内容、组织教学实施。人才培养以订单生培养、现代学徒制合作为主,在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设置上,要充分结合合作企业的意见,按照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课程体系架构的设计,由校方专任老师和企方企业导师根据学生自身发展情况、企业岗位需求进行课程内容的开发设计,分别以专任教师为主开展理论教学,以企业导师为主进行技能培训,双方共同对课程进行考核与评价,确保学生毕业时能力素质达到行业、企业用人标准。
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理论教学素质,又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高职学校要充分利用合作行业、企业,加强教师企业调研,定期安排企业实践,强化教师在前沿技术领域的研究,提升教师对就业需求的判断能力、技术技能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产教合作研究
结合技术技能发展和行业企业实际需要,搭建合作研究的平台,依托职教集团、高职院校、领先企业,以项目合作的形式,开展新技术研究,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信息对接。产教合作研究是以服务产业升级、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问题为目标,高职学校发挥科研优势,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经营、管理等综合解决方案,同时可以将技术研发实践带入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充分对接产业需求,从而提升人才输出质量。
(三)校企共建产业学院
国家为解决校热企冷问题,出台了系列政策、举措,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和引企入教改革,培育大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产业学院以培养适应社会技术进步、匹配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以校企双方互利共赢为原则,以技术进步为导向,实现校企共育、人才共用、项目引领和成果共享。产业学院在人员聘任、经费投入、办公设备等方面享有一定自主权,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积极性。在产业学院办学过程中,双方签订育人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双方职责,共同组织教学活动,共享教学资源、技术方案,共同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保证育人效果。
高职院校通过产教融合的核心机制,形成学校、学生、企业、社会的合作共赢的新生态。学校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建共享,培养出大批符合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水平;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畅通就业渠道;企业有效提升研究能力,提前定制化培养和使用员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对社会,可以提高就业质量,推动技术进步,实现人才供需平衡。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行业特色高校发展中需要处理的若干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9(8):14-18.
[2]陈子季.以大改革促进大发展 推动职业教育全面振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5-11.
作者简介:
王津津(1988-10),女,汉,河北衡水人,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产教融合。
王文婕(1988-12),女,汉,江西九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2020年度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基于“双高”建设的石邮特色产业学院建设与模式研究》,项目编号YB2020044
作者单位: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