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考备考中,咏史怀古诗词的鉴赏题一般难度较大,笔者根据初高中教材和教学经验详细介绍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咏史怀古诗词复习的步骤和方法:首先扩充文史知识,接着采用教材示例法,最后进行答题模式和方法的总结。整个步骤符合高三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对于高三教师来说,具有很强借鉴性。
关键词:咏史怀古 文史知识 示例 答题方法
咏史怀古是古代诗词最重要的一种题材,因为涉及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陈迹,咏史怀古诗歌的诗意相对难以理解,学生在答题时往往不能理解其中深意,写出的答案往往“隔靴搔痒”,不能切中题干。笔者根据初高中教材,结合连续三年的高三教学情况。总结以下复习方法:
一、引导学生系统复习教材中的文史知识并适度扩充。
想要透彻理解咏史怀古诗的诗意,必须了解相关历史人物的境遇,了解相关历史事件的经过或者结果,了解相关历史陈迹的由来和那里曾经发生的故事。一般情况下,教材中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陈迹, 如果在考试的时候遇到,试题中不再补充说明,需要学生自己调动知识积累。
二、以教材中的咏史怀古诗词为例,教授学生分析方法
教材中的咏史怀古诗词一般都很有代表性,教师应将其作为范例将咏史怀古诗词的分析方法教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咏史怀古诗词时,可以采用问题探究分析法,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一、找出词中出现的古地、古人、古事。二、概括词中古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并分析词中古人的形象特点。三、分析词人的境遇,与词中的古人作对比。四、分析词人通过怀古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以上四個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认真思考,分组讨论答案。在学生认真思考、热烈讨论并回答问题之后,教师要明确答案并进行方法点拨,让学生明白答案从何而来。
三、总结咏史怀古诗词的特点及答题方法
教材中的怀古诗词毕竟有限,学生通过学习一时并不能形成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果想让学生在考试中准确答题,一定得引导学生对怀古诗词进行全面的总结归纳,并要求学生积累相关的术语。
(1)概念。咏史怀古诗词是一种作者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陈迹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的诗词。
(2)特点。①标志:题目、诗句中往往有“古人”“古事”“古地”名或“怀古”字样。②一般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3)手法。①用典(引用典故: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诗句)。②对比(今古对比)。③虚实结合。④借古讽今
(4)语言特点:含蓄蕴藉。
(5)感情。①借古伤今表达昔盛今衰、盛衰无耻、王朝兴衰、物是人非、世事变迁、时过境迁、自然永恒而人生短暂、历史沧桑的感慨。如《越中览古》《乌衣巷》。②借古伤己。A:表达对……的仰慕或者同情;歌颂(赞扬)了……的才智功业或……的精神;表达对……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无路请缨、志不得申的悲愤、愤懑、苦闷、无奈;表达杀敌报国、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怀周瑜、诸葛亮、李广等,例如杜甫《蜀相》)。B:表达诗人或词人的孤独寂寞伤感之情。(如怀班婕妤、娥皇女英等,如李商隐《潭州》)。③借古讽今。A:讽刺(揭露、批判、警告、鞭挞)统治者(朝廷)的懦弱无能、昏庸腐败、荒淫无度、骄奢淫逸、贪图享乐、迷恋女色、不任贤才、不理朝政、无视百姓疾苦、不思进取、苟且偷生、不能居安思危、目光短浅、独断专行、穷兵黩武等;如《泊秦淮》。B:表达作者对国运衰微、时局动荡的担忧,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忧国忧民之情)。如辛弃疾《水龙吟?4登建康赏心亭》。
(6)借古说理表达作者对胜败得失、生存之道、历史规律等的看法。如王安石《乌江亭》。
(7)方法总结。①关注作者与古人境遇或情感的契合点。如果作者是失意者,他所怀古人也是失意者,那么二者就是同病相怜,用古人来正衬自己的失意;如果所怀古人是得意者,那么作者就是用古人之得意反衬自己之失意。如果作者是得意者,他所怀古人是失意者,那就是用古人之失意来反衬自己之得意;如果所怀古人是得意者,那就是用古人之得意来正衬自己之得意。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用周瑜之得意来反衬自己之失意。②关注现实与古代的相似点或不同点。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在勾践的时代,越中是热闹繁盛的,如今却是破败的,诗人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昔盛今衰、世事沧桑之感慨。
四、进行适量的强化练习,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
积累的大量文史知识,教师的详细讲解和归纳,是不是就能让学生形成答题的能力呢?这些当然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也就是让学生自己运用所学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形成答题的能力。进行强化训练时,可以采用小测验的形式,每次选择四首规范的典型的咏史怀古诗或词,设计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概进行五次这样的小测试,学生基本上可以形成鉴赏咏史怀古诗词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咏史怀古诗词的复习时,一定要重视学生对常考文史知识的积累,个人对教材中经典范例的讲解分析、对咏史怀古诗词特点和方法的总结。最后再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那么,学生一定会突破咏史怀古诗词鉴赏的这个难点,并会爱上咏史怀古诗词。
关键词:咏史怀古 文史知识 示例 答题方法
咏史怀古是古代诗词最重要的一种题材,因为涉及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陈迹,咏史怀古诗歌的诗意相对难以理解,学生在答题时往往不能理解其中深意,写出的答案往往“隔靴搔痒”,不能切中题干。笔者根据初高中教材,结合连续三年的高三教学情况。总结以下复习方法:
一、引导学生系统复习教材中的文史知识并适度扩充。
想要透彻理解咏史怀古诗的诗意,必须了解相关历史人物的境遇,了解相关历史事件的经过或者结果,了解相关历史陈迹的由来和那里曾经发生的故事。一般情况下,教材中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陈迹, 如果在考试的时候遇到,试题中不再补充说明,需要学生自己调动知识积累。
二、以教材中的咏史怀古诗词为例,教授学生分析方法
教材中的咏史怀古诗词一般都很有代表性,教师应将其作为范例将咏史怀古诗词的分析方法教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咏史怀古诗词时,可以采用问题探究分析法,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一、找出词中出现的古地、古人、古事。二、概括词中古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并分析词中古人的形象特点。三、分析词人的境遇,与词中的古人作对比。四、分析词人通过怀古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以上四個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认真思考,分组讨论答案。在学生认真思考、热烈讨论并回答问题之后,教师要明确答案并进行方法点拨,让学生明白答案从何而来。
三、总结咏史怀古诗词的特点及答题方法
教材中的怀古诗词毕竟有限,学生通过学习一时并不能形成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果想让学生在考试中准确答题,一定得引导学生对怀古诗词进行全面的总结归纳,并要求学生积累相关的术语。
(1)概念。咏史怀古诗词是一种作者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陈迹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的诗词。
(2)特点。①标志:题目、诗句中往往有“古人”“古事”“古地”名或“怀古”字样。②一般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3)手法。①用典(引用典故: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诗句)。②对比(今古对比)。③虚实结合。④借古讽今
(4)语言特点:含蓄蕴藉。
(5)感情。①借古伤今表达昔盛今衰、盛衰无耻、王朝兴衰、物是人非、世事变迁、时过境迁、自然永恒而人生短暂、历史沧桑的感慨。如《越中览古》《乌衣巷》。②借古伤己。A:表达对……的仰慕或者同情;歌颂(赞扬)了……的才智功业或……的精神;表达对……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无路请缨、志不得申的悲愤、愤懑、苦闷、无奈;表达杀敌报国、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怀周瑜、诸葛亮、李广等,例如杜甫《蜀相》)。B:表达诗人或词人的孤独寂寞伤感之情。(如怀班婕妤、娥皇女英等,如李商隐《潭州》)。③借古讽今。A:讽刺(揭露、批判、警告、鞭挞)统治者(朝廷)的懦弱无能、昏庸腐败、荒淫无度、骄奢淫逸、贪图享乐、迷恋女色、不任贤才、不理朝政、无视百姓疾苦、不思进取、苟且偷生、不能居安思危、目光短浅、独断专行、穷兵黩武等;如《泊秦淮》。B:表达作者对国运衰微、时局动荡的担忧,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忧国忧民之情)。如辛弃疾《水龙吟?4登建康赏心亭》。
(6)借古说理表达作者对胜败得失、生存之道、历史规律等的看法。如王安石《乌江亭》。
(7)方法总结。①关注作者与古人境遇或情感的契合点。如果作者是失意者,他所怀古人也是失意者,那么二者就是同病相怜,用古人来正衬自己的失意;如果所怀古人是得意者,那么作者就是用古人之得意反衬自己之失意。如果作者是得意者,他所怀古人是失意者,那就是用古人之失意来反衬自己之得意;如果所怀古人是得意者,那就是用古人之得意来正衬自己之得意。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用周瑜之得意来反衬自己之失意。②关注现实与古代的相似点或不同点。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在勾践的时代,越中是热闹繁盛的,如今却是破败的,诗人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昔盛今衰、世事沧桑之感慨。
四、进行适量的强化练习,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
积累的大量文史知识,教师的详细讲解和归纳,是不是就能让学生形成答题的能力呢?这些当然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也就是让学生自己运用所学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形成答题的能力。进行强化训练时,可以采用小测验的形式,每次选择四首规范的典型的咏史怀古诗或词,设计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概进行五次这样的小测试,学生基本上可以形成鉴赏咏史怀古诗词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咏史怀古诗词的复习时,一定要重视学生对常考文史知识的积累,个人对教材中经典范例的讲解分析、对咏史怀古诗词特点和方法的总结。最后再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那么,学生一定会突破咏史怀古诗词鉴赏的这个难点,并会爱上咏史怀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