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十分重要,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缺失现状,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本文深入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更加符合时代发展和要求.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
二十一世纪人们称为“创新教育”世纪,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人才;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 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鼓励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1. 质疑问难是创新思维的开端,也是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教学中,学生学而无疑,思维就不会获得新知. 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鼓励提出具有创新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渗透于各个环节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加以肯定、表扬. 通过质疑问难、自由讨论,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2. 做好质疑示范,教给质疑方法. 传统课堂教学习惯是:“师问生答”,学生不懂得怎样质疑. 因此,我在教学是注意做好质疑示范,教给学生质疑方法. 例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我为学生示范质疑:(1)例题有什么特征?(2)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什么不同?(3)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4)把除数看什么数来试商?(5)商的最高位应写在哪一位上?商是几位数?为什么?学生明确可以从哪几方面着手质疑,为以后学习“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等内容进行正确质疑做好铺垫.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就自己不明白或有不同看法的地方进行质疑.
3. 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鼓励标新立异. 开始尝试质疑时要突出鼓励学生多质疑,不计质量高低,凡是能主动质疑的都给予鼓励. 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尽量让学生都有质疑的机会. 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超越教材,多方面思考问题. 在教学:“被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时,一个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被乘数中间的0要乘,而末尾的0不用乘就只写在积后面?”面对质疑,我先肯定学生大胆质疑的表现,之后组织讨论,让学生更明确其计算简便的道理.
4. 让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提高质疑水平. 学生受到老师的鼓励,又掌握了质疑的方法,往往跃跃欲试,质疑涉及面广,有的问题根本不着边际. 这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思考哪些提得好,好在哪里,哪些问题不好. 让学生明确只有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才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在我的诱导下,学生的质疑能力进步很快. 例如:一个学生比较珠算和笔算加、减法则时,提出这样问题:为什么珠算从高位算起,而笔算却从个位算起?这个问题提的不错. 我就出两道题让学生分别进行珠算,笔算,再发表意见,把问题解决了.
二、指导学生细读课本,培养创新能力
课本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本材料,是创新教育的“原型”. 在小学数学创新教育中,“原型”启发是以大纲为依据,课本内容为示范,例题为“思维源”,通过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使学生产生一种创新的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细读课本,注重例题教学,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用课本提供的范例和信息去寻找创新的依托. 数学教学中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掌握,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应教会学生认真细读课本,做到概念、定理逐字读,易混淆的概念对比读,较难概念反复读,难记的定理经常读,并在细读的基础上,对教材的主要内容,重难点要进行归纳整理;对数学定义要正确理解,对重要的定理、公式掌握其推理过程;对重要的例题、习题要反复体会,理解其解题思路;对重要的方法要牢固掌握熟练应用. 通过细读课本,使获得知识得到应用.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尝试性学习. 创新教学强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自觉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智力潜能. 尝试性学习是指教师讲授新课之前,学生现场尝试自学课本,通过读、画、注、做、想等方式,主动从课本中获取知识,这是把学生推向主题位置,充分发挥其智力潜能的有效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求异创新. 如教学“把三个棱长是3分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解法(一):拼成长方体后,长是9分米,宽和高不变是3分米,根据公式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是(9 × 3 9 × 3 3 × 3) × 2 = 126(平方分米). 解法(二):把三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4个面,那么每个面的面积是3 × 3 = 9(平方分米),这样求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比较容易. 即:3 × 3( × 18 - 4) = 9 × 14 = 126(平方分米). 这样学生的单一思维就向多元化发展. 通过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的解题方法由呆板发展为系统灵活,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解题有法,但无定法. 即使问题已解决,也不妨再觅新径. 这对开拓学生的思路,探索解题规律是大有裨益的. 让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研究、交流各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利用相似的多种证法. 日久天长,学生就会对一题多解产生浓厚的兴趣. 的确,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一题多解,强化学生思维训练. 一题多解是一种精巧的教学,从思维特点的求异性,从解题策略的探索性,从方法形式上的创造性入手,它可以把各部分数学的知识沟通起来,互相渗透、互相转化. 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识规律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在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景、实物、实例入手,采用动画、故事、游戏、操作、猜谜语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其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其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可在多媒体课件中设计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用上不同的颜色填充. 在演示时,通过电脑对长方体进行旋转,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同时认识到长方体有六个面;在长方体的八个顶点上使用不停闪烁的亮点,在演示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不停闪烁的光点就是长方体的八个顶点;认识十二条棱时,可设计为把长方体的六个面的模像去掉,剩下长方体的十二条棱. 这样在演示时学生可以一目了然,长方体有12条棱. 总之,学生的思维是在不断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锐意进取,即当好学生向思维高峰攀登的扶梯手,又要站在学生思维的台阶上进行点拨,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教育不断走向深入,走向成功.
五、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创设宽松课堂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增强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课堂教学环境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信息,它比知识信息更深刻、更直接,有效作用于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 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和真挚的爱走进课堂,去感染学生,让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使课堂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实行民主、平等的教学管理,把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独创性等创造性人格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鼓励求异,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转化的思想进行优化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剪、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由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这样让学生从已知中发现问题,在积极探索中创新,从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种教学让学生自己探索方法. 重视学生讨论的过程,倾听他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讨论中能畅所欲言,各舒已见,学生思维活跃,能够主动地追求知识,唤起学生的创造热情和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品格,增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创造性地教,就会唤起学生创造性地学.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甚多,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广开思路,勇于质疑,大胆联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肖光涛.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10).
[2]陈授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评论,2001,(5).
[3]邓霞林.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代教育论坛,2003,(5).
[4]罗灶清.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3).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
二十一世纪人们称为“创新教育”世纪,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人才;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 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鼓励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1. 质疑问难是创新思维的开端,也是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教学中,学生学而无疑,思维就不会获得新知. 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质疑,鼓励提出具有创新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渗透于各个环节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加以肯定、表扬. 通过质疑问难、自由讨论,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2. 做好质疑示范,教给质疑方法. 传统课堂教学习惯是:“师问生答”,学生不懂得怎样质疑. 因此,我在教学是注意做好质疑示范,教给学生质疑方法. 例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我为学生示范质疑:(1)例题有什么特征?(2)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什么不同?(3)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4)把除数看什么数来试商?(5)商的最高位应写在哪一位上?商是几位数?为什么?学生明确可以从哪几方面着手质疑,为以后学习“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等内容进行正确质疑做好铺垫.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就自己不明白或有不同看法的地方进行质疑.
3. 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鼓励标新立异. 开始尝试质疑时要突出鼓励学生多质疑,不计质量高低,凡是能主动质疑的都给予鼓励. 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尽量让学生都有质疑的机会. 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超越教材,多方面思考问题. 在教学:“被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时,一个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被乘数中间的0要乘,而末尾的0不用乘就只写在积后面?”面对质疑,我先肯定学生大胆质疑的表现,之后组织讨论,让学生更明确其计算简便的道理.
4. 让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提高质疑水平. 学生受到老师的鼓励,又掌握了质疑的方法,往往跃跃欲试,质疑涉及面广,有的问题根本不着边际. 这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思考哪些提得好,好在哪里,哪些问题不好. 让学生明确只有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才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在我的诱导下,学生的质疑能力进步很快. 例如:一个学生比较珠算和笔算加、减法则时,提出这样问题:为什么珠算从高位算起,而笔算却从个位算起?这个问题提的不错. 我就出两道题让学生分别进行珠算,笔算,再发表意见,把问题解决了.
二、指导学生细读课本,培养创新能力
课本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基本材料,是创新教育的“原型”. 在小学数学创新教育中,“原型”启发是以大纲为依据,课本内容为示范,例题为“思维源”,通过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使学生产生一种创新的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细读课本,注重例题教学,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用课本提供的范例和信息去寻找创新的依托. 数学教学中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掌握,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应教会学生认真细读课本,做到概念、定理逐字读,易混淆的概念对比读,较难概念反复读,难记的定理经常读,并在细读的基础上,对教材的主要内容,重难点要进行归纳整理;对数学定义要正确理解,对重要的定理、公式掌握其推理过程;对重要的例题、习题要反复体会,理解其解题思路;对重要的方法要牢固掌握熟练应用. 通过细读课本,使获得知识得到应用.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尝试性学习. 创新教学强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自觉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智力潜能. 尝试性学习是指教师讲授新课之前,学生现场尝试自学课本,通过读、画、注、做、想等方式,主动从课本中获取知识,这是把学生推向主题位置,充分发挥其智力潜能的有效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考虑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求异创新. 如教学“把三个棱长是3分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解法(一):拼成长方体后,长是9分米,宽和高不变是3分米,根据公式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是(9 × 3 9 × 3 3 × 3) × 2 = 126(平方分米). 解法(二):把三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4个面,那么每个面的面积是3 × 3 = 9(平方分米),这样求拼成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比较容易. 即:3 × 3( × 18 - 4) = 9 × 14 = 126(平方分米). 这样学生的单一思维就向多元化发展. 通过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的解题方法由呆板发展为系统灵活,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解题有法,但无定法. 即使问题已解决,也不妨再觅新径. 这对开拓学生的思路,探索解题规律是大有裨益的. 让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研究、交流各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利用相似的多种证法. 日久天长,学生就会对一题多解产生浓厚的兴趣. 的确,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一题多解,强化学生思维训练. 一题多解是一种精巧的教学,从思维特点的求异性,从解题策略的探索性,从方法形式上的创造性入手,它可以把各部分数学的知识沟通起来,互相渗透、互相转化. 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识规律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在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景、实物、实例入手,采用动画、故事、游戏、操作、猜谜语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其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其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可在多媒体课件中设计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用上不同的颜色填充. 在演示时,通过电脑对长方体进行旋转,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同时认识到长方体有六个面;在长方体的八个顶点上使用不停闪烁的亮点,在演示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不停闪烁的光点就是长方体的八个顶点;认识十二条棱时,可设计为把长方体的六个面的模像去掉,剩下长方体的十二条棱. 这样在演示时学生可以一目了然,长方体有12条棱. 总之,学生的思维是在不断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锐意进取,即当好学生向思维高峰攀登的扶梯手,又要站在学生思维的台阶上进行点拨,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教育不断走向深入,走向成功.
五、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创设宽松课堂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增强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课堂教学环境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信息,它比知识信息更深刻、更直接,有效作用于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 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和真挚的爱走进课堂,去感染学生,让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使课堂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实行民主、平等的教学管理,把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独创性等创造性人格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鼓励求异,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转化的思想进行优化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剪、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由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这样让学生从已知中发现问题,在积极探索中创新,从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种教学让学生自己探索方法. 重视学生讨论的过程,倾听他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讨论中能畅所欲言,各舒已见,学生思维活跃,能够主动地追求知识,唤起学生的创造热情和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品格,增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创造性地教,就会唤起学生创造性地学.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甚多,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广开思路,勇于质疑,大胆联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肖光涛.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10).
[2]陈授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评论,2001,(5).
[3]邓霞林.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代教育论坛,2003,(5).
[4]罗灶清.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