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的三件法宝“自主、探究、合作”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t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焕发无限活力,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充满“爱”的学习氛围,通过多种学习形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
  [关键词] 教学情境、学习形式;学会
  在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只有“多讲”才能真正地提升课堂效率,因此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也很少让学生合作和交流,使得课堂过于单调乏味,而无法让学生“动”起来. 那么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笔者谈了一些浅见,以期引起重视.
  [?] 创设情境让学生“动”起来
  为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新型人才,需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避免过多干预使得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要让学生学会探究. 教学中不是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其解决就是探究,这样的探究是空洞的、无趣的,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探究也必然是消极的. 为了提高学生探究欲望需要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通过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然地融入问题情境中,从而将“被动学”变为“主动思”,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此教学情境的创设成了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源于一句名言、一则故事、一组数据、一个游戏,但如何去选择和创设就需要教师精心地研究教材和大纲,充分了解班级的学情,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情感目标,这样的情境才是有价值的,才是真正能激发学生积极性的. 要避免华而不实的情境,华而不实的情境使学生摸不到、够不着,不仅不能激发探究激情,还因读不懂情境而浪费宝贵的教学资源,因此,若想让情境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创造,必须充分发挥教育智慧,创设有价值的情境. 下面谈一下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式,以期一起学习.
  1. 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
  贴近生活的、符合学生认知的、有应用价值的情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积极地探究,不妨设置应用性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来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案例1:在教学“均值不等式”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两个教学情境.
  (1)春节期间,某商店举行优惠大酬宾活动,现有三个打折方案:①第一次先打p折,第二次打q折;②第一次先打q折,第二次打p折;③两次都打折. 你认为哪个方案折扣更大呢?
  (2)某实验室的天平臂长不同,因此在称物品时会出现误差,有学生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将物品分别放在左、右盘称一次,之后将计算两次结果的平均值,这样就是最终的质量,你认同这个方法吗?
  师:请大家仔细审题,一起探讨一下,给出你们的合理意见.
  生1:对于问题(1),第一个方案和第二个方案的折扣都为pq折,所以两个方案优惠相同;第三个方案两次降价后是打了
  折,要知道哪个折扣更小,只要比较pq与
  的大小. 求解时可以采用特殊值的方法,进而求得pq≤
  ,即p2+q2≥2pq.
  师:非常好,大家都赞同该方法吗?(大家表示纷纷赞同)
  师:对于问题(2),你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2:设物体的质量为G,天平的左臂为l,右臂为l,放左盘称的质量为a,右盘称的质量为b,则有lG=la,lG=lb,两式相乘化简可得G2=ab. 由问题(1)可知ab≤
  ,因此≥.
  解决两个问题后,引出均值不等式的定理也变得水到渠成了,选择更为贴近生活的问题,使抽象的定理更为生动,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日后的应用中也自然得心应手. 同时,在定理生成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观察,主动建构,不仅使课堂更加生动,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习惯的养成.
  2. 创设悬念性问题
  数学知识点间是存在联系的,如何引导学生关注联系,不断完善已有认知已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复习旧知引出新知,这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然若通过设置悬念问题,让学生利用新知去拨开旧知的面纱也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案例2:抛物线定义.
  师:刚刚学习了抛物线,之前在初中时学过的什么图像是抛物线呢?
  生1:一元二次函数.
  师:从定义上看二者是不一致的,它们之前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呢?
  二者存在联系是必然的,但是从课本的字面内容上来分析却无法找到合理的解释,这就使得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去一探究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我们可以从y=x2入手,是否可以推导出图像上一动点P(x,y),到定点F(x,y)的距离等于该动点P(x,y)到定直线l的距离呢?(教师引导后,大家积极讨论,通过变形积极寻找二者的联系)
  生2:因为y=x2,所以x2+y2=y+y2,所以x2+y2-y=y+y2,所以x2+y2-y+=y+y2+,所以x2+
  y-
  =(y+
  ,所以=
  y+.
  师:非常好,经过这样的变形,正好可以验证平面上动点P(x,y)到定点F
  0,
  的距离等于它到直线y=-的距离,这与我们现在所学的抛物线定义完全相符.
  通过悬疑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该结论的得出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完善学生的认知. 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无疑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
  3. 创设疑惑陷阱
  在学习中,很多题目会设置“陷阱”,而部分学生因审题不清或认知不完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针对这些宝贵的错误资源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利用,可以采用展示错解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再探究的方式,找到真正的错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自己跳出“陷阱”,也可以在自主纠错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认知结构,降低出错概率.   案例3:设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F,点P为双曲线上-=1上一点,若
  PF=5,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
  A.
  PF=8
  B.
  PF=15
  C. 这样的点P不存在
  师:这个题目很多同学选择B,请谈谈你的思考过程.
  生1:我是这样考虑的,由双曲线的定义得
  PF-
  PF=±10,因为
  PF=5,所以
  PF=
  PF+10=15.
  生2:我是这样解的,设双曲线P(x,y)为双曲线右支上一点,则
  PF=ex-a,由a=5,
  PF=5,得ex=10,所以
  PF=ex+a=15.
  师:真的选择B吗?请同学们根据定义再讨论一下.
  经过讨论,学生发现,若
  PF=5,
  PF=15,则
  PF+
  PF=20,而
  F
  F=2c=26,即
  PF+
  PF<
  F
  F,无法构成三角形,这样的点是不存在的. 此题因为学生只考虑了
  PF -
  PF =2a,而忽略了定义本身的
  PF+
  PF≥
  F
  F和a<c兩个限制条件,因此掉入了预设的陷阱. 通过上面的讨论和辨析,教师让学生展示了错解,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辨析错因,经过讨论和辨析不仅对双曲线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陷阱”也产生了防御意识,使得学习变得更加主动.
  [?] 用多种学习形式,让学生“动”起来
  在素质教学的影响下,教学中更加关注“会学”,其体现了对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要求. 只有“会学”,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提出新的问题,并敢于自主探究,从而在不断地积累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学会自主学习. 首先,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注重“因材施教”,尊重个体持续发展;其次,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策略,例如,查阅资料能力、整理笔记、整理错误等,让学生找到自身不足,从而有目的性地查缺补漏;最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让适当的压力成为学习的动力.
  学会合作. 合作有利于沟通能力的培养,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 在合作交流中会涌现出新思路,学生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拓展知识面.
  学会探究.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在不断尝试、思考、讨论、观察中养成探究习惯,提升探究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 用“爱”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教师要充分地展现人格魅力. 往往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能在学生心理上形成深深的烙印,如果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充满“爱”和正能量的,那么学生会因为“爱”而转化为学习动力,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反之,若让学生感受到了“不重视”“不尊重”,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从而会出现厌学心理、自卑心理. 因此,教师作为课堂的领导者,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有爱的学习氛围,发自真心地去观察每个学生,帮助每个学生,爱每个学生,从而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课堂中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总之,在教学中,若让学生“动”起来,教师要为学生铺设一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路,从而培养出“会学习”“懂合作”“善创新”的新型人才.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素养应当落实于课堂的实践研究,而既然明确了这一点,就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进行实践. 数学运算反映了学生基本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运算能够深入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与细节. 基于数学运算素养落实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思路可以是:结合具体的数学学科教学内容,跟学生一起明确运算对象,并选择恰当的运算法则与运算方法,然后去预设运算程序,进而实施并形成更
平面解析几何中各类“弦”的运算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以“弦”的运算和设而不求的方法为中心作为一个研究主题的微专题教学因势而生.文章以设而不求、整体建构、优化运算为目标的微专题教学为例,对基于核心素养之数学运算导向的微专题的教学设计进行阐述.
[摘 要] 新课改强调要重点关注学科德育教育的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成为当前所有学科课程实施的目标指向. 但是,这种愿景在实践场域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辨伪寻真,文章从课堂教学的多个环节入手解析高中数学教学德育渗透的主要策略,以实现德育教育的落地.  [关键词] 德育渗透;教材;数学应用  德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育人方向与目标,一直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 德育是关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最重
构建综合能源系统是实现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多能互补、协调优化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对综合能源系统的能源定价策略研究匮乏,因此限制了综合能源技术的推广。为此,首先对分时电价和实时电价两种定价策略对电用户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提出用户单位用电成本、负荷转移率等指标评价两种策略对用户的影响程度;然后构建了综合能源系统经济调度优化模型,研究了两种定价策略对综合能源系统运行成本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实时电价策略时,用户负荷转移率6.32%,相比采用分时电价时7.81%更小,表明实时电价策略对用户用电习惯影响较小,且
[摘 要] 数学在高考中的学科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数学解题能力作为数学学习的关键一环,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章指出,若想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必须重视审题,充分挖掘和发挥例题、习题的典型引领作用,通过对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积累与探究,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关键词] 解题能力;解题方法;解题技巧  数学解题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和完善的,因
[摘 要] 高效的解题教学孕育着高效的复习成效,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使复习的效率最大化. 研究者通过多个典型例题的剖析来谈优化解题教学,提升复习有效性的根本方法.  [关键词] 解题教学;教材;复习  波利亚曾说:“掌握数学就要善于解题.”数学教学中“问题”和“解”占据着主要地位,从本质上来说,解题才是数学的心脏,善于解题才是真正学好了数学. 而善于解题并不在于解题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解题质量的高
[摘 要] 一个不含参数的解析式和定义域都确定的函数,它的值域应该是确定的. 如果它有最值,那么它的最值也应该是确定的. 但是有些函数不借助科学技术很难得到精确的最值,我们只有通过分析极值点的范围,从而估计出函数的最值范围. 这个估计往往伴随着一个可以接受的误差值.  [关键词] 函数最值;范围;解题探究  一个不含参数的,并且解析式和定义域都确定的函数,它的值域应该也是确定的. 如果它有最值,那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核心素养综合体现在“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需要教师以知识发展为线索的学习活动,知识发展是需要以知识深入探究为原则的学习活动,知识探究是需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文章以一道椭圆习题的探究教学为例,探讨在探究学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摘 要] 今天的高中数学教学面临着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而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关键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视作是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数学教学中强调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宏观的核心素养概念与微观的数学学科教学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从核心素养概念的角度来看,核心素养的培育对深化我国课程改革并最终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从数学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需要学生借助
[摘 要] 新课改背景下,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思想上加以重视,而且要把数学建模意识渗透到每堂课中,学会用数学建模的眼光看待数学教学,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指导数学教学.  [关键词] 数学建模;数学教学;概念;解题;研究性  什么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在轰轰烈烈大搞高考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数学教学的目的往往被人误解为都是为了高考这场“一次性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