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时期中职德育教育工作中,是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创新思维为导向,抓住德育教育的重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推动德育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发展。并且要在整个德育教育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起到引导和控制两大作用,突出学生的行动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使得德育教育取得期望的成果。
关键词:德育教育;“重智轻德”;双师型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1-015-01
中等职业教育是社会中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优化,现今社会的生产模式已经从大型集约化生产向自主创新的生产模式转变,这就要求企业员工在进入工作岗位前就有一定的同行业的技术基础或者常识,而这一步应该是在学校学习期间所学习和掌握的。
一、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倡师德师风建设
(一)有中职特点的职业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育环节的终端,学生面对的是老师,而一个教师所面对的不是一届学生而是很多届的学生,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受到老师的品德影响,也就是说德育教育在老师的日常授课以及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已经开始了,作为一名职业也教育教师区别于普通教育教师,因为在教授学生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教授孩子们具有职业特点的职业技能以及相关的职业的职业道德,为孩子能够成功走上工作岗位并且在岗位上有好的工作表现以及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铺路架桥。
(二)加强师德师风的培养
就是要对中职教师加强培训力度,增加行为约束力,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与思想认识,为了贯彻国家教育部所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所努力,在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提高求职择业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和变换职业的适应能力;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职业道德的养成。”由此可见作为一名中职教师不能只有职业技能及理论知识,还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并且还要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将所从事的教师这个职业作为毕生事业去严格要求自己。
二、引入新思维创新德育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量不断地增加,现在的学生们思维活跃,接受信息的能力很强,但是对所得到的信息归纳整合能力不足,但是敢想敢说,求新求异、不崇拜权威,评人论事不拘一格,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人生价值、道德取向多样化。他们希望拥有一切,但不懂要为他人作奉献或牺牲:渴望得到别人理解,但不懂得体谅别人,在这个大前提下对于传统的课堂式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德育教育的要求,就算是运用传统模式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样就要求我们职业教师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与社会发展走向,运用行政三联制即“计划、执行、考核”,制定严谨的德育教学规划,并且在教学活动中执行规划方案,考核执行成果,辨清利弊,总结得失。
三、融合教学方法为德育教育所用
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只是,教师手拿《思想品德》矗立于讲台之上,进行忘我的诵读,但是在上文中已经对现在学生的形式进行了分析与解读,这种模式明显很难引起现在学生们的共鸣,更不要说能取得多少教育教学成果。于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由此得出跳出单纯的讲授法的局限,创新教学方法是德育教育在今后教学中的重点。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将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以案例的形式引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电化教学方式,将案例立体化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经过对案例的讲解,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关于案例中所给出的信息,提出自己的想法,并申明理由。在各小组得出结论后,由教师结合德育教材内容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对学生们所提出的结论进行点评,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且可以从学生们的言论中分析出现在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理论。
(二)环境教学法
创造具有特点的环境,利用特定的时间段,来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雷锋纪念日每年的3月5日,可以将课堂搬出教室,来到校园内或者社会上,带领学生来践行“为人民服务”,进行整理校园环境、义务执勤、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习,来理解什么是雷锋精神,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在后续的总结会上抒发自己的感想,变被动接受式教育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并将学生们的劳动场景记录下来,满足他们小小的虚荣心,并以这些内容作为班级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向外推广,以此为鞭策,借力使力督促学生们向好的方向去发展。
经过这三个问题的叙述可以看出,在新时期中职德育教育工作中,是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创新思维为导向,抓住德育教育的重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推动德育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发展。并且要在整个德育教育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起到引导和控制两大作用,突出学生的行动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使得德育教育取得期望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单振涛,《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及其成因分析》,《教育科研与实验》,1997—4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第19页,开明出版社,1999年
[3]刘晓明、王颖《德育创新》(破解德育难题),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9年12月1日)、ISBN:9787536138797
关键词:德育教育;“重智轻德”;双师型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1-015-01
中等职业教育是社会中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优化,现今社会的生产模式已经从大型集约化生产向自主创新的生产模式转变,这就要求企业员工在进入工作岗位前就有一定的同行业的技术基础或者常识,而这一步应该是在学校学习期间所学习和掌握的。
一、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倡师德师风建设
(一)有中职特点的职业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育环节的终端,学生面对的是老师,而一个教师所面对的不是一届学生而是很多届的学生,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受到老师的品德影响,也就是说德育教育在老师的日常授课以及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已经开始了,作为一名职业也教育教师区别于普通教育教师,因为在教授学生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教授孩子们具有职业特点的职业技能以及相关的职业的职业道德,为孩子能够成功走上工作岗位并且在岗位上有好的工作表现以及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铺路架桥。
(二)加强师德师风的培养
就是要对中职教师加强培训力度,增加行为约束力,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与思想认识,为了贯彻国家教育部所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所努力,在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提高求职择业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和变换职业的适应能力;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职业道德的养成。”由此可见作为一名中职教师不能只有职业技能及理论知识,还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并且还要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将所从事的教师这个职业作为毕生事业去严格要求自己。
二、引入新思维创新德育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量不断地增加,现在的学生们思维活跃,接受信息的能力很强,但是对所得到的信息归纳整合能力不足,但是敢想敢说,求新求异、不崇拜权威,评人论事不拘一格,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人生价值、道德取向多样化。他们希望拥有一切,但不懂要为他人作奉献或牺牲:渴望得到别人理解,但不懂得体谅别人,在这个大前提下对于传统的课堂式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德育教育的要求,就算是运用传统模式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样就要求我们职业教师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与社会发展走向,运用行政三联制即“计划、执行、考核”,制定严谨的德育教学规划,并且在教学活动中执行规划方案,考核执行成果,辨清利弊,总结得失。
三、融合教学方法为德育教育所用
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只是,教师手拿《思想品德》矗立于讲台之上,进行忘我的诵读,但是在上文中已经对现在学生的形式进行了分析与解读,这种模式明显很难引起现在学生们的共鸣,更不要说能取得多少教育教学成果。于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由此得出跳出单纯的讲授法的局限,创新教学方法是德育教育在今后教学中的重点。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将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以案例的形式引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电化教学方式,将案例立体化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经过对案例的讲解,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关于案例中所给出的信息,提出自己的想法,并申明理由。在各小组得出结论后,由教师结合德育教材内容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对学生们所提出的结论进行点评,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且可以从学生们的言论中分析出现在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理论。
(二)环境教学法
创造具有特点的环境,利用特定的时间段,来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雷锋纪念日每年的3月5日,可以将课堂搬出教室,来到校园内或者社会上,带领学生来践行“为人民服务”,进行整理校园环境、义务执勤、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习,来理解什么是雷锋精神,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在后续的总结会上抒发自己的感想,变被动接受式教育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并将学生们的劳动场景记录下来,满足他们小小的虚荣心,并以这些内容作为班级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向外推广,以此为鞭策,借力使力督促学生们向好的方向去发展。
经过这三个问题的叙述可以看出,在新时期中职德育教育工作中,是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创新思维为导向,抓住德育教育的重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推动德育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发展。并且要在整个德育教育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起到引导和控制两大作用,突出学生的行动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使得德育教育取得期望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单振涛,《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及其成因分析》,《教育科研与实验》,1997—4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第19页,开明出版社,1999年
[3]刘晓明、王颖《德育创新》(破解德育难题),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9年12月1日)、ISBN:9787536138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