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学生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高效其实就是要看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从而获得知识的构建。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就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是影响学生积极参与的主要因素,所以,要构建高效的课堂,就必需思考在课堂教学如何营造有效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氛围;学生;兴趣
影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因素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关系、教师的引导方式、学生的探究方式都是主要因素。因此,要营造趣味的课堂气氛,就必需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师生关系的调节、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合作中能主动地构建知识,最终形成一定的技能,这样的课堂才算得上是高效而动态的课堂。下面就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进行简单探究。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学生从课前到进入课堂学习过程中,需要一个过渡,在这个过渡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能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效的导入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去学习,调动起探究的欲望是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导入的方法较多,如利用多媒体制作的动画、图片或文字、动画、图片相融合的方式来导入,用故事来引人入胜,通过背景介绍来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探究过程等都是常用的方法。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关键是要能紧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尤其是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进行。
以《海燕》教学设计为例,教学中需要让学生领悟海燕的形象无疑是难点,文章虽然写得优美,但要学生能有兴趣初读文章,能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海燕的形象,就必须让学生将海燕这一形象和生活相联系起来。为此,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先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再简单说明理由。当学生说出自己所喜欢的动物后,教师根据他们说的理由,抓住所喜欢动物所代表的某种精神来进行引导。如:
生A:我喜欢牛!因为它憨厚老实,能吃苦耐劳。
生B:我喜欢翠鸟!因为它很漂亮。
生C、生D……
同学们喜欢的动物还真多啊!听同学们那么说,老师也喜欢你们所说的动物了。而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动物可能大家都认识,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最喜欢的一种动物,你知道它是什么吗?(海燕)高尔基为何那么喜欢海燕?这就需要同学们去课文中找答案了。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和海燕一起搏击海浪吧!
从这一教学案例中不难看出,虽然教师没有用多媒体,但通过问题引导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动物过渡到课文中的动物,在问题的引导下激发其朗读课文的兴趣,为深入阅读奠定了基础。
二、调节关系,和谐互动
当然,光是让学生有兴趣去阅读课文还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整个过程都是围绕着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而进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深入阅读,那么,在这个引导过程中,教师的态度、语言等就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能接受教师的引导而去积极的阅读。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调节也是尤其重要的。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有效进行的保障,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师生间的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而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与信息接收的关系,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理解。其实,语文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生成过程,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从“我”的角度来“引导”学生,于是,学生更多的则是随着教师的步伐而去阅读,如果学生的思路和教师有些不同,那么,这就可能被看作是错误。其实不然,尊重学生就体现在这里,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还是以《海燕》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从黑色的闪电一句中你读到了什么”来引导学生理解海燕的勇猛和矫健,但学生不一定就能一下子感受到这一点,而说出其他的一些理解,此时,教师就需再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而不是单纯以教师的“答案”为标准。
其次,尊重学生还体现在对学生的激励上。学生个体之间客观地存在差异,这无法改变,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到这一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因材施教,而不能一刀切,让学生陷入痛苦的境地。以最简单的生字词的学习为例,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在数量上多一点,在理解和应用上要求高一点,而对基础差一点的则可在数量上少一些,在理解和应用上要求低一点。这样,当教师所提要求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协调了,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同时,师生间的沟通也才能更和谐。
三、引导探究,逐步深入
当学生满怀激情,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去学习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应得到较好地体现。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但这并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性。新课标中提出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的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自主地学习。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在知识基础、经验方面还不足,在学习习惯上还有待进一步养成,学习方法上还需继续,这些都决定了学生无法摆脱教师的引导到独立学习。换言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教师进行指导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指导就是对学生的控制。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并不是告诉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以八年级下《藤野先生》第一段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来引导学生“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这一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讨论。紧接着提出问题进一步引导:这些清国留学生对辫子的态度如何呢?(他们十分珍视这根辫子……)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标致”,“标致”的本意是什么?(漂亮),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漂亮吗?(讨论)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丑陋)──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就是说反话,字面的意思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事实上,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同学们很可能会举出一些很有趣的例子)。
如此,通过逐步的引导,让学生从读到逐步理解,在问题的引导下去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去理解,从而做到对文章深入理解。当然,在引导阅读中,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四、拓展延伸,培养技能
在合作交流中,学生通过和教师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对学习内容有了掌握,接下来就需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很多教师都尝试以新的理念来指导新的教学实践,但总显得有些浮夸。其实,语文并不和生活割裂的,语文教学在提倡追求工具性的同时同样关注人文性。拓展延伸,就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让语文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生的一步分。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应用于生活具有较多方法。以阅读教学为例,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所提供的文本的理解程度,而没有让学生将阅读中的感受、体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阅读后去写读后感、或就文章中的某一人物、某一主题、某一观点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辩论也可,讨论也可,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进行抒发,那就是一种成功。同时,要引导学生去把握文章的内涵,以此来熏陶自己,让其精髓成为自己的东西。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应用方式。常见的如作文比赛、演讲比赛、板报、班刊等都是不错的方法。但在活动中需要注意,一方面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活动开展要以任务的形式去进行,从而保证学生能按计划去完成相应的任务,同时,还要保证整个活动的有效性,能长期进行。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氛围对教学效率有直接影响作用,但课堂氛围受多种因素影响,教学中教师还要立足学生主体,多角度、多方法地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内喜欢上语文,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陆爱华、熊忠诚: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提问艺术的作用[J],西部科教论坛,2009年第6期
[2]刘拓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J],学园:教育科研,2012年第20期
[3]胡梅金: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J],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第38期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东岸中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氛围;学生;兴趣
影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因素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关系、教师的引导方式、学生的探究方式都是主要因素。因此,要营造趣味的课堂气氛,就必需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师生关系的调节、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合作中能主动地构建知识,最终形成一定的技能,这样的课堂才算得上是高效而动态的课堂。下面就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进行简单探究。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学生从课前到进入课堂学习过程中,需要一个过渡,在这个过渡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能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效的导入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去学习,调动起探究的欲望是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导入的方法较多,如利用多媒体制作的动画、图片或文字、动画、图片相融合的方式来导入,用故事来引人入胜,通过背景介绍来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探究过程等都是常用的方法。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关键是要能紧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尤其是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进行。
以《海燕》教学设计为例,教学中需要让学生领悟海燕的形象无疑是难点,文章虽然写得优美,但要学生能有兴趣初读文章,能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海燕的形象,就必须让学生将海燕这一形象和生活相联系起来。为此,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先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再简单说明理由。当学生说出自己所喜欢的动物后,教师根据他们说的理由,抓住所喜欢动物所代表的某种精神来进行引导。如:
生A:我喜欢牛!因为它憨厚老实,能吃苦耐劳。
生B:我喜欢翠鸟!因为它很漂亮。
生C、生D……
同学们喜欢的动物还真多啊!听同学们那么说,老师也喜欢你们所说的动物了。而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动物可能大家都认识,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最喜欢的一种动物,你知道它是什么吗?(海燕)高尔基为何那么喜欢海燕?这就需要同学们去课文中找答案了。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和海燕一起搏击海浪吧!
从这一教学案例中不难看出,虽然教师没有用多媒体,但通过问题引导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动物过渡到课文中的动物,在问题的引导下激发其朗读课文的兴趣,为深入阅读奠定了基础。
二、调节关系,和谐互动
当然,光是让学生有兴趣去阅读课文还不够。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整个过程都是围绕着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而进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深入阅读,那么,在这个引导过程中,教师的态度、语言等就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能接受教师的引导而去积极的阅读。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调节也是尤其重要的。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有效进行的保障,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师生间的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而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与信息接收的关系,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理解。其实,语文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生成过程,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从“我”的角度来“引导”学生,于是,学生更多的则是随着教师的步伐而去阅读,如果学生的思路和教师有些不同,那么,这就可能被看作是错误。其实不然,尊重学生就体现在这里,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还是以《海燕》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从黑色的闪电一句中你读到了什么”来引导学生理解海燕的勇猛和矫健,但学生不一定就能一下子感受到这一点,而说出其他的一些理解,此时,教师就需再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而不是单纯以教师的“答案”为标准。
其次,尊重学生还体现在对学生的激励上。学生个体之间客观地存在差异,这无法改变,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到这一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因材施教,而不能一刀切,让学生陷入痛苦的境地。以最简单的生字词的学习为例,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在数量上多一点,在理解和应用上要求高一点,而对基础差一点的则可在数量上少一些,在理解和应用上要求低一点。这样,当教师所提要求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协调了,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同时,师生间的沟通也才能更和谐。
三、引导探究,逐步深入
当学生满怀激情,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去学习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应得到较好地体现。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但这并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性。新课标中提出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的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自主地学习。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在知识基础、经验方面还不足,在学习习惯上还有待进一步养成,学习方法上还需继续,这些都决定了学生无法摆脱教师的引导到独立学习。换言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教师进行指导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指导就是对学生的控制。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并不是告诉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以八年级下《藤野先生》第一段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来引导学生“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这一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讨论。紧接着提出问题进一步引导:这些清国留学生对辫子的态度如何呢?(他们十分珍视这根辫子……)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标致”,“标致”的本意是什么?(漂亮),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漂亮吗?(讨论)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丑陋)──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就是说反话,字面的意思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事实上,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同学们很可能会举出一些很有趣的例子)。
如此,通过逐步的引导,让学生从读到逐步理解,在问题的引导下去合作交流,在交流中去理解,从而做到对文章深入理解。当然,在引导阅读中,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四、拓展延伸,培养技能
在合作交流中,学生通过和教师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对学习内容有了掌握,接下来就需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很多教师都尝试以新的理念来指导新的教学实践,但总显得有些浮夸。其实,语文并不和生活割裂的,语文教学在提倡追求工具性的同时同样关注人文性。拓展延伸,就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让语文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生的一步分。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应用于生活具有较多方法。以阅读教学为例,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所提供的文本的理解程度,而没有让学生将阅读中的感受、体验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阅读后去写读后感、或就文章中的某一人物、某一主题、某一观点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辩论也可,讨论也可,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进行抒发,那就是一种成功。同时,要引导学生去把握文章的内涵,以此来熏陶自己,让其精髓成为自己的东西。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应用方式。常见的如作文比赛、演讲比赛、板报、班刊等都是不错的方法。但在活动中需要注意,一方面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活动开展要以任务的形式去进行,从而保证学生能按计划去完成相应的任务,同时,还要保证整个活动的有效性,能长期进行。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氛围对教学效率有直接影响作用,但课堂氛围受多种因素影响,教学中教师还要立足学生主体,多角度、多方法地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内喜欢上语文,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陆爱华、熊忠诚: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提问艺术的作用[J],西部科教论坛,2009年第6期
[2]刘拓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J],学园:教育科研,2012年第20期
[3]胡梅金: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J],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第38期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东岸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