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考试是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效果检验最有效地方式,而历史试题命制过程中所形成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构建试题命制的科学化体系与历史课程教学的时代要求同步并举,把握好试题命制的关键因素,这对于提高试题质量、促进教学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历史试题命制;质量;要素
考试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评价手段之一,其对于检验学生历史课程学习效果、诊断和改进教师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实中,历史教师也许教学能力不错,但试题命制能力却是短板,往往是“东拼西凑”,由此导致试题良莠不齐,不能进而发挥好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因此,历史教师如何提高命题能力,能够编写一套科学严谨、成熟度高、辨析度强的试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精准掌握高中历史试题的特点,对知识点的考察做到有的放矢
命制一套精准定位考点的高中历史试卷,重点在于对知识点体系的把握,强调对试题特点的把控,形成命题预案,此后进行具有针对性地试卷命题工作。因此,对于编制一套较好的高中历史试题需要把握好时代性、导向性、合适性的三大特点。
(一)时代性
高中历史课程的考查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材为依托,能够结合时代发展趋势,贴合时代主题,符合国家人才培养需做到古今联系对比、由古看今。试题内容与形式需要紧密把握时代发展的脉动节奏,因为人才的需求是紧随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的。例如,高考作为国家人才选拔的重要机制,其试题内容需紧随国家历史发展进程、意识形态以及社会需要,体现这国家的意志与时代的变化特征。“辛亥革命”作为历来高考历史的核心考点内容,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阶级属性不同,试题考查的形式和内容都有所区别。在国家遇到不同发展时期和重大阶段,作为考点的“辛亥革命”的考查视角与倾向性都有所不同,这正是历史试题所具有时代性和与时俱进特点的集中体现。[1]
(二)导向性
作为高中教育教学阶段来讲,任何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标准都是需要经过教师的感性与理性的认知同教学观要求紧密结合的,要能够将传统的“知识本位”“能力本位”按照当今教育发展的要求逐步转变为“核心素养本位”,要能够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站在更高且更为具体的历史客观事实上研究和掌握历史问题发展的脉络进程、锻炼历史的思维思考能力、加强历史的心理与意识,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形成历史认识,培养历史学科所应具有的核心化素养,并以此作为历史教师从事历史教育和教学的初心与归宿。要将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贯彻到教学中,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试题检测的验证。作为考试的所具有的检测属性,一方面是能够作为人才培养与选拔标准的机制,另一方面还具有促进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导向性效应,以考试发现问题、以问题促进教学改革,从而能够有效提升高中历史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的思想意识、角色担当以及教学实践行动的不断改变。在《历史试题编制原理与技术》对于高中历史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来讲,需要在实际教学开展前与进行中加强对于近现代文学的艺术的学习,以此作为历史教学的背景而做深度化剖析,从而能够更好地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点做到“知其所以然”。而作为现实中对于“导向性”特点的表现,历史教师往往只注重单纯地就知识点而讲知识点,无法做到体系化布局与安排,敷衍意义较为浓重,知识只做浅层次分析,由此而形成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只能停留在记忆的基本层面,无法形成知识点的体系化与结构化,无法做到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也不利于文科综合能力的养成。高考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其具有“指揮棒”的作用,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高考作为最为直观的能够有效改变此种状况的手段,其有力地引导教师主动去反思教育教学、对学情深刻把握,从而促进教与学策略和方法的不断改进。例如,以往的历史教学侧重于传统的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而对于文学、艺术、科技等学习内容忽略不讲。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深化考试内容改革,进一步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近几年高考对这些冷门知识板块频频涉及,这就倒逼教师不得不重视起文学、艺术、科技等模块的教学,而且要重新审视和充分挖掘这些板块的育人价值,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此外,通过《历史试题编制原理与技术》出现的另一个案例,其以“史料分析题”的形式所展现。作为在1989年新加入历史课程考试的新形式,史料分析题促进了历史理论化教学的实践应用性的测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在平时积累的史学知识点更具有实践应用性、更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形成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抛弃掉对于历史学习所固有的“硬记”化模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逐步完成教学目标所要达到的状态,这也正是高中历史课程命题导向性的体现。[2]
(三)契合性
所谓契合性是指高中历史课程的试题命制应当与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相吻合。其一,试卷命题内容的难度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状况水平相匹配。高中三年分属于不同的学龄阶段,在理解能力、认识水平、思维方式以及心理成熟度都有所区别和不同,并且不同学龄段面临的教学内容和承受的学业压力也有所区别。因此,历史考试命题试卷一定要做到有所区别的对待,不能“一张卷子定天下”,否则将失去教学的实际效益;其二,试卷命题的形式要与不同性质的考试有所联系,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达到不同阶段的教育收益。例如,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其目的主要服务于高校人才选拔,所以试题强调区分度,避免试题偏难或偏简单;阶段性考试目的侧重于一个阶段所学知识检测,主要是为了查缺补漏、学习情况掌握,试题难度一般较简单;诊断性考试目的是判定学生的真实水平,作为下一阶段的教学调整改进的依据,其难度中下。不同的考试类型侧重的目标有所不同,明确试卷的形式、内容以及难易度的合适性,是能够获得高中历史考试试题命制最有效益的条件与基础。 二、紧抓高中历史试题命制特点和发展方向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秉承与践行为原则,把握方向、关注热点
在曾经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高中历史课程考试的试题命制,注重的是试卷分数的分布与知识点统筹安排的关系,细致分析考试大纲的考点要义、难度等因素。虽然能在较短时间内提升学生应试成绩,但从“活学活用”的教育要求来看却无法达到历史课程学习的效果,致使题目类型更换后,在面对同样知识点的另一类考试题目,学生难以具有适应性和变通性。反映出教学的墨守成规与学习的僵化思维。以知识层面的体系内容去评价历史客观事实的教育目标要求已经渐渐不能适应素质教育体制下历史课程内容的学习,更需要学生能够对历史事实的全方位、深层次把握去评价历史试卷当内容所反映的价值取向。作为试卷命题的精髓,不仅要关注考试内容,更要升华考试题目所倡导的价值观取向。因此,作为高中历史课程授课教师,更应当具备历史课程的公民教育化思想。时代在发展,不管是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培养过程,都应当强调人的价值观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作为一门人文科教类的课程,高中历史课对于人才价值观培养的重任无可厚非。并且,必须要加强高中历史课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要在公民所具有的人文道德素质品质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不断扩充教育教学资源,树立“由教材里走向教材外、由历史课程走向课程改革”的现实理念
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資源,教材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知识和理论的来源载体。在应试教育体制之下,高中历史课程教育教学一直将教材奉行为“国书”,有着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地位,更是教授与学习唯一可以信赖和依赖的资源。因此,也就产生了“学好教材、应付考试”的观念,作为历史课程的讲授人与试题命题人来看,“依纲靠本”的理念成为历史课程教学与检验的终极范式。但从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目标来看,教材可以作为课程授课的内容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但不应成为绝对化的唯一参照,更应当将课程理论与考试试题的变化融合更具有时代性特色的社会内容,扩充教育教学资源,要坚持“从教材里走向教材外”,要在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状态下寻找命制试题的素材内容,利用“历史课程走向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提高教师水平的同时增进学生的历史发展观。
(三)注重不同时代、不同形式史学的特点,寻找最佳结合均衡点
作为近些年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越发强调历史学科的专业性特色,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中只有经过较为系统化的训练才能够精准掌握历史课程讲授的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不同形式的史学内容对命题人命制试题要求的水准较高,要求做好不同史学内容之间的观点平衡性,寻找到最佳结合的均衡点。[3]
三、把握好高中历史试题命制的基本原则
(一)掌握好试卷难易程度的比重以及区分度
具有良好的难易度和区分度的试题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精准掌握所教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直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以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尽快转变学习方法和态度,并将自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一般情况下,试题难度过大或过小都导致试题区分度过小。当然难度和区分度都是相对而言,都是由考试性质所决定的。例如,学业水平测试难度低,区分度低;而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其试题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都符合正态分布。总体而言,试题命制的内容与形式应当面向大部分学生,既让优秀学生有挑战性,又让中下学生有获得感,这样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增进学习的动力。
(二)把控好试题的科学性与精准性
试题科学性要求考试内容要做到科学、准确,对于试卷的内容所反馈的分值要做到分布合理。其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确定考试试题命制的内容依据,要做到试题难度与类型要同考试所属的性质相吻合;其二,试题命制中要做到题型内容的语言简明性、确定性,不要使应试学生产生试题阅读的歧义;其三,对于改编型题目与原创型题目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做到精准把握,注意措辞与关键语句,杜绝出现一语双关或分歧较大的内容表述。
(三)落实好试题的典型性与独立性
试题典型性要求试题内容必须具有典型化,偏题与怪题不应当出现在高中历史试题命制过程中。要考虑的结合因素包括学生的理解认知力、知识水平的掌握力等关键因素。对于争议性话题不要涉及,秉承思想即为“回顾客观历史事实,尊重历史发展规、认知历史发展意义、抒发爱国历史情怀”,为理想信念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等重大人生成长意义命制典型性试题。试题独立性要求试题在命制过程中避免重复与叉。可以通过“横”“纵”两种时间形式来跨度命制历史试题,让题目之间形成理论知识互补的同时,也不会因为重复命题内容而丧失命题的独立性。
结束语
总的说来,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既是基础教育的高层次发展,也是为应对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为学生能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做准备,这是高中历史教学无法回避的事实。对于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需要历史教师能够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与此同时,历史试题命制既要体现出学科理论的严谨性,又要展现出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使得学生应试能力提高的提升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为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牧航、周朝阳.历史试题编制原理与技术[J].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22)
[2]吴珍珠.探讨试题难度与区分度的关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
[3]林少忠.高考历史命题的衍变及发展趋势[J].福建师范大学,2008(09)
关键词:历史试题命制;质量;要素
考试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评价手段之一,其对于检验学生历史课程学习效果、诊断和改进教师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实中,历史教师也许教学能力不错,但试题命制能力却是短板,往往是“东拼西凑”,由此导致试题良莠不齐,不能进而发挥好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因此,历史教师如何提高命题能力,能够编写一套科学严谨、成熟度高、辨析度强的试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精准掌握高中历史试题的特点,对知识点的考察做到有的放矢
命制一套精准定位考点的高中历史试卷,重点在于对知识点体系的把握,强调对试题特点的把控,形成命题预案,此后进行具有针对性地试卷命题工作。因此,对于编制一套较好的高中历史试题需要把握好时代性、导向性、合适性的三大特点。
(一)时代性
高中历史课程的考查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材为依托,能够结合时代发展趋势,贴合时代主题,符合国家人才培养需做到古今联系对比、由古看今。试题内容与形式需要紧密把握时代发展的脉动节奏,因为人才的需求是紧随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的。例如,高考作为国家人才选拔的重要机制,其试题内容需紧随国家历史发展进程、意识形态以及社会需要,体现这国家的意志与时代的变化特征。“辛亥革命”作为历来高考历史的核心考点内容,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阶级属性不同,试题考查的形式和内容都有所区别。在国家遇到不同发展时期和重大阶段,作为考点的“辛亥革命”的考查视角与倾向性都有所不同,这正是历史试题所具有时代性和与时俱进特点的集中体现。[1]
(二)导向性
作为高中教育教学阶段来讲,任何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标准都是需要经过教师的感性与理性的认知同教学观要求紧密结合的,要能够将传统的“知识本位”“能力本位”按照当今教育发展的要求逐步转变为“核心素养本位”,要能够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站在更高且更为具体的历史客观事实上研究和掌握历史问题发展的脉络进程、锻炼历史的思维思考能力、加强历史的心理与意识,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形成历史认识,培养历史学科所应具有的核心化素养,并以此作为历史教师从事历史教育和教学的初心与归宿。要将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贯彻到教学中,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试题检测的验证。作为考试的所具有的检测属性,一方面是能够作为人才培养与选拔标准的机制,另一方面还具有促进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导向性效应,以考试发现问题、以问题促进教学改革,从而能够有效提升高中历史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的思想意识、角色担当以及教学实践行动的不断改变。在《历史试题编制原理与技术》对于高中历史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来讲,需要在实际教学开展前与进行中加强对于近现代文学的艺术的学习,以此作为历史教学的背景而做深度化剖析,从而能够更好地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点做到“知其所以然”。而作为现实中对于“导向性”特点的表现,历史教师往往只注重单纯地就知识点而讲知识点,无法做到体系化布局与安排,敷衍意义较为浓重,知识只做浅层次分析,由此而形成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只能停留在记忆的基本层面,无法形成知识点的体系化与结构化,无法做到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也不利于文科综合能力的养成。高考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其具有“指揮棒”的作用,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高考作为最为直观的能够有效改变此种状况的手段,其有力地引导教师主动去反思教育教学、对学情深刻把握,从而促进教与学策略和方法的不断改进。例如,以往的历史教学侧重于传统的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而对于文学、艺术、科技等学习内容忽略不讲。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深化考试内容改革,进一步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近几年高考对这些冷门知识板块频频涉及,这就倒逼教师不得不重视起文学、艺术、科技等模块的教学,而且要重新审视和充分挖掘这些板块的育人价值,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此外,通过《历史试题编制原理与技术》出现的另一个案例,其以“史料分析题”的形式所展现。作为在1989年新加入历史课程考试的新形式,史料分析题促进了历史理论化教学的实践应用性的测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在平时积累的史学知识点更具有实践应用性、更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形成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抛弃掉对于历史学习所固有的“硬记”化模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逐步完成教学目标所要达到的状态,这也正是高中历史课程命题导向性的体现。[2]
(三)契合性
所谓契合性是指高中历史课程的试题命制应当与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相吻合。其一,试卷命题内容的难度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状况水平相匹配。高中三年分属于不同的学龄阶段,在理解能力、认识水平、思维方式以及心理成熟度都有所区别和不同,并且不同学龄段面临的教学内容和承受的学业压力也有所区别。因此,历史考试命题试卷一定要做到有所区别的对待,不能“一张卷子定天下”,否则将失去教学的实际效益;其二,试卷命题的形式要与不同性质的考试有所联系,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达到不同阶段的教育收益。例如,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其目的主要服务于高校人才选拔,所以试题强调区分度,避免试题偏难或偏简单;阶段性考试目的侧重于一个阶段所学知识检测,主要是为了查缺补漏、学习情况掌握,试题难度一般较简单;诊断性考试目的是判定学生的真实水平,作为下一阶段的教学调整改进的依据,其难度中下。不同的考试类型侧重的目标有所不同,明确试卷的形式、内容以及难易度的合适性,是能够获得高中历史考试试题命制最有效益的条件与基础。 二、紧抓高中历史试题命制特点和发展方向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秉承与践行为原则,把握方向、关注热点
在曾经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高中历史课程考试的试题命制,注重的是试卷分数的分布与知识点统筹安排的关系,细致分析考试大纲的考点要义、难度等因素。虽然能在较短时间内提升学生应试成绩,但从“活学活用”的教育要求来看却无法达到历史课程学习的效果,致使题目类型更换后,在面对同样知识点的另一类考试题目,学生难以具有适应性和变通性。反映出教学的墨守成规与学习的僵化思维。以知识层面的体系内容去评价历史客观事实的教育目标要求已经渐渐不能适应素质教育体制下历史课程内容的学习,更需要学生能够对历史事实的全方位、深层次把握去评价历史试卷当内容所反映的价值取向。作为试卷命题的精髓,不仅要关注考试内容,更要升华考试题目所倡导的价值观取向。因此,作为高中历史课程授课教师,更应当具备历史课程的公民教育化思想。时代在发展,不管是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培养过程,都应当强调人的价值观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作为一门人文科教类的课程,高中历史课对于人才价值观培养的重任无可厚非。并且,必须要加强高中历史课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要在公民所具有的人文道德素质品质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不断扩充教育教学资源,树立“由教材里走向教材外、由历史课程走向课程改革”的现实理念
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資源,教材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知识和理论的来源载体。在应试教育体制之下,高中历史课程教育教学一直将教材奉行为“国书”,有着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地位,更是教授与学习唯一可以信赖和依赖的资源。因此,也就产生了“学好教材、应付考试”的观念,作为历史课程的讲授人与试题命题人来看,“依纲靠本”的理念成为历史课程教学与检验的终极范式。但从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目标来看,教材可以作为课程授课的内容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但不应成为绝对化的唯一参照,更应当将课程理论与考试试题的变化融合更具有时代性特色的社会内容,扩充教育教学资源,要坚持“从教材里走向教材外”,要在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状态下寻找命制试题的素材内容,利用“历史课程走向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提高教师水平的同时增进学生的历史发展观。
(三)注重不同时代、不同形式史学的特点,寻找最佳结合均衡点
作为近些年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越发强调历史学科的专业性特色,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中只有经过较为系统化的训练才能够精准掌握历史课程讲授的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不同形式的史学内容对命题人命制试题要求的水准较高,要求做好不同史学内容之间的观点平衡性,寻找到最佳结合的均衡点。[3]
三、把握好高中历史试题命制的基本原则
(一)掌握好试卷难易程度的比重以及区分度
具有良好的难易度和区分度的试题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精准掌握所教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直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以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尽快转变学习方法和态度,并将自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一般情况下,试题难度过大或过小都导致试题区分度过小。当然难度和区分度都是相对而言,都是由考试性质所决定的。例如,学业水平测试难度低,区分度低;而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其试题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都符合正态分布。总体而言,试题命制的内容与形式应当面向大部分学生,既让优秀学生有挑战性,又让中下学生有获得感,这样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增进学习的动力。
(二)把控好试题的科学性与精准性
试题科学性要求考试内容要做到科学、准确,对于试卷的内容所反馈的分值要做到分布合理。其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确定考试试题命制的内容依据,要做到试题难度与类型要同考试所属的性质相吻合;其二,试题命制中要做到题型内容的语言简明性、确定性,不要使应试学生产生试题阅读的歧义;其三,对于改编型题目与原创型题目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做到精准把握,注意措辞与关键语句,杜绝出现一语双关或分歧较大的内容表述。
(三)落实好试题的典型性与独立性
试题典型性要求试题内容必须具有典型化,偏题与怪题不应当出现在高中历史试题命制过程中。要考虑的结合因素包括学生的理解认知力、知识水平的掌握力等关键因素。对于争议性话题不要涉及,秉承思想即为“回顾客观历史事实,尊重历史发展规、认知历史发展意义、抒发爱国历史情怀”,为理想信念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等重大人生成长意义命制典型性试题。试题独立性要求试题在命制过程中避免重复与叉。可以通过“横”“纵”两种时间形式来跨度命制历史试题,让题目之间形成理论知识互补的同时,也不会因为重复命题内容而丧失命题的独立性。
结束语
总的说来,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既是基础教育的高层次发展,也是为应对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为学生能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做准备,这是高中历史教学无法回避的事实。对于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需要历史教师能够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与此同时,历史试题命制既要体现出学科理论的严谨性,又要展现出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使得学生应试能力提高的提升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为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牧航、周朝阳.历史试题编制原理与技术[J].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22)
[2]吴珍珠.探讨试题难度与区分度的关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
[3]林少忠.高考历史命题的衍变及发展趋势[J].福建师范大学,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