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学习离不开解题,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出现一种“课能听懂,题不会解”的普遍现象,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在对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的具体对策,切实帮助学生听懂与学会。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数学学习 原因分析 对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学科,其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的掌握都要靠解题来体现。在我的教学中,经常碰到不少学生在解题时总存在着一种“懂而不会、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在课后与学生的谈话中,也常听到不少学生反映:“上课能听懂,就是不会解题”。
所谓听懂,其实并没有真正懂全,学生会做题,不外乎教师讲解得法,学生听的得法。针对这一普遍现象,笔者认为,剖析此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加以研究,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出现“懂而不会”现象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
1.备课凭想象。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仔细思考和认真研究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没有联系学生实际,只是凭空想象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法备课,对学生的基础与能力往往估计过高。导致课堂上无法真正落实教学目标和课标的要求。
2.讲解不得法。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交流的重要环节。上课是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主要途径。不少学生反映:老师在上课解题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只拿自己的观点去解释和理解问题,好像讲得头头是道,可是一旦让学生自己动手就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了,使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会做这道题,但不会做类似题,更不会举一反三。
3.课余缺监督。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没有给学生施加压力,不及时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学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的学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4.关注欠全面。老师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要热爱,应面向全体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有不少教师,有偏爱学生的现象,这种现象会严重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生方面
1.听课缺思考。听课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数学是一门思考的学科,而不少学生上课不积极思考,消极听课。常常处于一种“不吵不闹不动脑”的状态,效率极低。
2.作业缺认真。没有认识到作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在做作业解题时,往往只满足于问题的答案,对于审题、推理、计算的严密性、解法的简捷性和合理性不够重视,把作业当成负担,除作业质量差外,错失了培养各种良好习惯的机会。
3.不懂装作懂。学生能“听得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是对“懂”的理解上有误,有的学生的懂只是懂得了解题的每一步,是在老师讲解下的懂,自己想不到的地方,老师讲课时有提示,有诱导,能想起来,认为自己懂了。同样的问题,没有老师的提示,就不能想起来,说明学生的“懂”不是真“懂”,爱面子,不愿说不懂;看老师的面子,不敢说不懂。
4.复习欠及时。根据德国艾宾浩斯研究的遗忘曲线可知,在接触新知识的最初阶段是忘得最快的。大多数学生当时认为自己听懂了会了,由于没有进行复习巩固,过一段时间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仍旧模模糊糊,结果就出现了“懂而不会、会而不全”的现象。
(三)其它方面
1.课程表排得满。当前,中考的主要科目只有5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我们市所有的学校在排课时,都挤占了非中考科目的课,老师的课上的越多,学生要消化的内容就越多,而学生自主利用的时间、消化的时间就越少,学生缺少自主预习和复习巩固的时间,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不良循环的状态之中。
2.学习负担过重。得不到应有的休息,这一点对毕业班的学生来说尤为突出,到了复习阶段,学习任务本来就重,还要加班加点,得不到应有的休息,整天处于疲劳状态,学习效率低下,影响解题能力的发挥和提高。
二、解决“懂而不会”现象的策略
(一)分析学情,方法得当
1、会分析,会选择,。老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不能偏爱个别少数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所谓“差生”。偏爱个别少数学生会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反感,不利于教学。一个学者调查了世界上400名杰出人物,其中60 %在校学习时为“差生”,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毕加索、达尔文、瓦特、居里、拜伦、拿破仑、邱吉尔、巴尔扎克、雨果,以及被恩格斯称为“所有时代最有学问的人物之一”的黑格尔等,他们都是在学校时的差生。“差生”智商都不低,精力充沛,接受能力强,只不过是他们的注意力不在学习上,转移到了其他方面,形成了知识上的断层,沦为“差生”。实践证明,他们一旦被激发,经调控将知识沟通、入了路,学习上就会有一个很大的飞跃。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教师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发现其闪光点。给予学生真爱,不抛弃“差生”,也不压制“精英”,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让各阶层段的学生有所得,做好培优、帮差、促中的工作。
2、会归纳,会总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帮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除呈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外,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解题经验经常地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走出解题的困境。
3、会消化,会咀嚼。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学习方法而言,有些同学的学习方法确实需要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他们像蜜蜂“采蜜式”的学习,博采百家之花而酿一己之蜜,经过消化咀嚼,使知识积少成多。
4、会感悟,会反思。教会学生学习,在解题上正确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只有教会学生学习,学生的成绩才可能有所提高,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要培养学生的“悟性”,学生自己不会思考、不会去“悟”,怎么能学会解题呢?解题关键,当然是思路,但是基础知识都不懂,怎么思?要充分发挥例题、习题的功能,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教会学生解题。讲解中不要为了节约时间,往往只是“因为…所以…”。学生只听“懂”这个“因为…所以…”是不会解题的,模仿这个“因为…所以…”只能做一些“练习”层次的题,反思这个“因为…所以…”才会有所“悟”。对学生而言,学习要经历“懂”、“会”、“悟”这三个层次,即理解、模仿、领悟。对教师而言,要促进学生向高一层次——创新方向发展。
(二)学会学习,巧做练习
教学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老师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才是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要学好数学,学会解数学题,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的“学法”上找出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问题。
1.预习,听懂的前提。学习要有自主性,不要一味依赖老师,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学习的功课多,学习任务重,所以时间要合理地安排,善于挤和钻,不打乱仗。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力争抽出一点时间进行预习,做到心中有数,为听好老师讲课做好准备。
2.课堂,学会的关键。真正听懂课。上课时听懂学习内容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课堂上不仅要认真听,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且重点内容、方法、技巧要记住,即使一时不能记住也要做好笔记,以备复习时再用。总之,要注重听课的环节,真正听清楚想明白,把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为解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3.课后,知识的巩固。独立完成作业;自觉复习所学过的内容、方法、技巧;阅读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解一些相应类型的习题,收集和整理典型的习题、解题经验、解题教训等。数学学习是要靠积累的,前面的知识就是后面的基础。如果实在记不住,就要常常温习,等到很熟的时候,自然能“生巧”,也就能自己解决问题了。
4.质疑,能力的提升。有问题就问,就算这个问题对大家来说都很简单,但你不懂就要问,可能这种问题老师不会喜欢,但对你来说却很重要。经常提问,还可以使自己从怕问、不会问到想问、善于问。问老师、问同学、问懂这个问题的人等,总之,每解决一个问题,你就有一份收获,你就有一个进步,你也会有一个好心情,你就会发现学数学原来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也会为自己学习数学种下“兴趣”的种子。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解数学题除需要必备的数学知识和技巧外,信心和勇气也相当重要。因此,还应让学生明白:数学题不都是一眼就能看出它的解法和结果的,而是要去分析、探索、比比画画、写写算算,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才能显现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某种联系,整个思路才会明朗清晰起来。没有动手去做,又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做呢?即使是老师,拿到一道题,也不一定能马上找到思路,同样要先去分析研究,才能找到正确的思路。因此,要敢于去做题,不要轻言放弃,相信只要有心动和行动,再加上方法,“懂而不会”的现象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 郑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 [S].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年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数学学习 原因分析 对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学科,其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的掌握都要靠解题来体现。在我的教学中,经常碰到不少学生在解题时总存在着一种“懂而不会、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在课后与学生的谈话中,也常听到不少学生反映:“上课能听懂,就是不会解题”。
所谓听懂,其实并没有真正懂全,学生会做题,不外乎教师讲解得法,学生听的得法。针对这一普遍现象,笔者认为,剖析此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加以研究,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出现“懂而不会”现象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
1.备课凭想象。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仔细思考和认真研究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没有联系学生实际,只是凭空想象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法备课,对学生的基础与能力往往估计过高。导致课堂上无法真正落实教学目标和课标的要求。
2.讲解不得法。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交流的重要环节。上课是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主要途径。不少学生反映:老师在上课解题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只拿自己的观点去解释和理解问题,好像讲得头头是道,可是一旦让学生自己动手就不知道从何处着手了,使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会做这道题,但不会做类似题,更不会举一反三。
3.课余缺监督。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没有给学生施加压力,不及时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学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的学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4.关注欠全面。老师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要热爱,应面向全体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有不少教师,有偏爱学生的现象,这种现象会严重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生方面
1.听课缺思考。听课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数学是一门思考的学科,而不少学生上课不积极思考,消极听课。常常处于一种“不吵不闹不动脑”的状态,效率极低。
2.作业缺认真。没有认识到作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在做作业解题时,往往只满足于问题的答案,对于审题、推理、计算的严密性、解法的简捷性和合理性不够重视,把作业当成负担,除作业质量差外,错失了培养各种良好习惯的机会。
3.不懂装作懂。学生能“听得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是对“懂”的理解上有误,有的学生的懂只是懂得了解题的每一步,是在老师讲解下的懂,自己想不到的地方,老师讲课时有提示,有诱导,能想起来,认为自己懂了。同样的问题,没有老师的提示,就不能想起来,说明学生的“懂”不是真“懂”,爱面子,不愿说不懂;看老师的面子,不敢说不懂。
4.复习欠及时。根据德国艾宾浩斯研究的遗忘曲线可知,在接触新知识的最初阶段是忘得最快的。大多数学生当时认为自己听懂了会了,由于没有进行复习巩固,过一段时间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仍旧模模糊糊,结果就出现了“懂而不会、会而不全”的现象。
(三)其它方面
1.课程表排得满。当前,中考的主要科目只有5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我们市所有的学校在排课时,都挤占了非中考科目的课,老师的课上的越多,学生要消化的内容就越多,而学生自主利用的时间、消化的时间就越少,学生缺少自主预习和复习巩固的时间,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不良循环的状态之中。
2.学习负担过重。得不到应有的休息,这一点对毕业班的学生来说尤为突出,到了复习阶段,学习任务本来就重,还要加班加点,得不到应有的休息,整天处于疲劳状态,学习效率低下,影响解题能力的发挥和提高。
二、解决“懂而不会”现象的策略
(一)分析学情,方法得当
1、会分析,会选择,。老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不能偏爱个别少数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所谓“差生”。偏爱个别少数学生会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反感,不利于教学。一个学者调查了世界上400名杰出人物,其中60 %在校学习时为“差生”,如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毕加索、达尔文、瓦特、居里、拜伦、拿破仑、邱吉尔、巴尔扎克、雨果,以及被恩格斯称为“所有时代最有学问的人物之一”的黑格尔等,他们都是在学校时的差生。“差生”智商都不低,精力充沛,接受能力强,只不过是他们的注意力不在学习上,转移到了其他方面,形成了知识上的断层,沦为“差生”。实践证明,他们一旦被激发,经调控将知识沟通、入了路,学习上就会有一个很大的飞跃。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教师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发现其闪光点。给予学生真爱,不抛弃“差生”,也不压制“精英”,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让各阶层段的学生有所得,做好培优、帮差、促中的工作。
2、会归纳,会总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帮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除呈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外,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解题经验经常地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走出解题的困境。
3、会消化,会咀嚼。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学习方法而言,有些同学的学习方法确实需要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他们像蜜蜂“采蜜式”的学习,博采百家之花而酿一己之蜜,经过消化咀嚼,使知识积少成多。
4、会感悟,会反思。教会学生学习,在解题上正确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只有教会学生学习,学生的成绩才可能有所提高,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要培养学生的“悟性”,学生自己不会思考、不会去“悟”,怎么能学会解题呢?解题关键,当然是思路,但是基础知识都不懂,怎么思?要充分发挥例题、习题的功能,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教会学生解题。讲解中不要为了节约时间,往往只是“因为…所以…”。学生只听“懂”这个“因为…所以…”是不会解题的,模仿这个“因为…所以…”只能做一些“练习”层次的题,反思这个“因为…所以…”才会有所“悟”。对学生而言,学习要经历“懂”、“会”、“悟”这三个层次,即理解、模仿、领悟。对教师而言,要促进学生向高一层次——创新方向发展。
(二)学会学习,巧做练习
教学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老师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才是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要学好数学,学会解数学题,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的“学法”上找出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问题。
1.预习,听懂的前提。学习要有自主性,不要一味依赖老师,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学习的功课多,学习任务重,所以时间要合理地安排,善于挤和钻,不打乱仗。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力争抽出一点时间进行预习,做到心中有数,为听好老师讲课做好准备。
2.课堂,学会的关键。真正听懂课。上课时听懂学习内容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课堂上不仅要认真听,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且重点内容、方法、技巧要记住,即使一时不能记住也要做好笔记,以备复习时再用。总之,要注重听课的环节,真正听清楚想明白,把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为解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3.课后,知识的巩固。独立完成作业;自觉复习所学过的内容、方法、技巧;阅读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解一些相应类型的习题,收集和整理典型的习题、解题经验、解题教训等。数学学习是要靠积累的,前面的知识就是后面的基础。如果实在记不住,就要常常温习,等到很熟的时候,自然能“生巧”,也就能自己解决问题了。
4.质疑,能力的提升。有问题就问,就算这个问题对大家来说都很简单,但你不懂就要问,可能这种问题老师不会喜欢,但对你来说却很重要。经常提问,还可以使自己从怕问、不会问到想问、善于问。问老师、问同学、问懂这个问题的人等,总之,每解决一个问题,你就有一份收获,你就有一个进步,你也会有一个好心情,你就会发现学数学原来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也会为自己学习数学种下“兴趣”的种子。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解数学题除需要必备的数学知识和技巧外,信心和勇气也相当重要。因此,还应让学生明白:数学题不都是一眼就能看出它的解法和结果的,而是要去分析、探索、比比画画、写写算算,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才能显现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某种联系,整个思路才会明朗清晰起来。没有动手去做,又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做呢?即使是老师,拿到一道题,也不一定能马上找到思路,同样要先去分析研究,才能找到正确的思路。因此,要敢于去做题,不要轻言放弃,相信只要有心动和行动,再加上方法,“懂而不会”的现象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 郑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 [S].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