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新课程改革大多提升了作文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比重,有的地方升学考试甚至只考作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重视基础知识和阅读教学、忽视作文教学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在写作文时则是忙于翻作文书找范作,乱套乱用,这样的文章往往给人千篇一律、似曾相见的感觉;倘若找不到范文,那就随意涂鸦,“咬文嚼字”,凑足字数,完成任务,其结果是言之无物、味同嚼蜡。
一、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值得探究
1. 作文教学的无序性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文教学计划必须有整个中学阶段的全程训练目标、各年级阶段目标及每堂课的训练重点和要求。但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作文只是处于从属的地位,没有自己的系统性,没有独立的教材体系。虽说语文新课程标准里也有“记事写人,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的要求,但对于写作教学来说,这点要求过于笼统,这就使得教学充满了盲目性。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既缺少与小学、高中的衔接,又不能给学生系统的知识。上写作课,没有写作备课笔记,没有作文批阅记录,没有作文讲评提纲,极少或者干脆就不讲写作知识。好些的,出个题目,说上几句;差些的,直接挪作讲读课。整个写作教学充满了随意性。没有教材,质量无法准确检测。
2. 教师教学的随意性
作文教学的无序性直接导致了教师对待作文教学的随意性。虽说每次开学初都制订了本学期作文教学计划,在具体操作中,则完全抛开了当初的计划,往往临到上作文课前随意找个题目,基本不考虑训练的连贯性和侧重点。整个学校作文教学同样充满了随意性,一个作文题目,可用于初一学生训练,也可用于初三学生训练,完全没有梯度、没有衔接。这种无规律的“突击战”根本违背了作文知识系统性,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 学生生活的单一性
在现行教育制度下,唯分数决定一切。各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主要指标就是看升学率和学年末会考情况。这就直接导致学校、老师过分追求分数,让学生整日在题海中鏖战。学生“三点一线”的生活极其单一。学生仅有的一点课外休息时间,又被常规管理考核条例框得死死的,学生根本接触不到社会实践生活,就是彼此之间的交流也较少。这样的生活造成了他们对生活的漠然置之,因而他们不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情友爱,心中的激情也早已被浇灭。因而写出来的作文不是矫揉造作就是假大空,根本没有真情实感。
二、针对以上特点,我们应当采取的对策
1. 编写一套实用教材
综观中国文学史,可以说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写作教材。虽然近些年逐渐重视了写作规律、写作方法的教学与研究,但还在初级阶段,没有真正形成科学体系。写作知识和练习还统在阅读教材之中,散见于每单元的最后或课后的个别练习中。这些知识和练习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或重复,或遗漏;无论从量还是从系统性、科学性,即使从形式上说,都无法称作写作教材。国家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庄文中先生也说:“语文学科没有建立一个得到基本共识的比较成熟的教学体系,这是语文学科的主要问题。”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中学写作课的当务之急是:停止一切毫无意义的争论,迅速组织一批专家,会同部分既有研究能力又有中学写作教学经验的教师,深入研究写作规律,编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中学写作教材。有了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教材,中学写作教学就会彻底摆脱盲目性、随意性,跳出沼泽泥潭,迅速踏上辉煌的金光大道!
2. 教授一些基本方法
方法是认识事物、表现事物进而改造事物的窍门、秩序,是由已知通向未知与成功的桥梁。掌握了它,就会省时省力,事半而功倍。法国教育家卢梭把“教方法”提到教学的核心的高度。他认为,教师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教方法”。叶圣陶先生也说“课本只不过是个例子”,用这个例子教什么?教阅读方法,教写作方法。我们很多教师却不明白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教方法”,教写作时,什么也不讲,硬要学生去作文。试问:从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到选材炼意、谋篇布局,最后起草行文、修改定稿,哪位教师拿出语文课堂教学的1/3时间系统地讲过写作规律、写作方法?而对学生的作文却次次要求:中心突出,主题鲜明,结构完整紧凑,语言生动流畅……这样的写作教学能让学生有收获吗?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作文无“法”,致使中学写作课堂不讲“法”,不练“法”。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法”,融会贯通了,学生的作文水平才会迅速地大面积地提高。教给写作方法,是中学写作教学跳出沼泽泥潭的关键。
3. 拓宽一点写作渠道
学生的生活不应只是由学习生活构成,他们也是人,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有自己的思想认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把自己与当今的世界、生活的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校应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使学生获得心理感受,积累写作素材。要提高作文水平,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光靠教材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导他们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方法上,可以采取自由阅读和定向阅读相结合。还可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途径接受新思想、新信息,帮助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日常生活中的鲜活素材,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我们的积极参与。行动起来吧,不要让我们的后代连运用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点基本能力都丧失了。
(海安县海陵中学)
一、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值得探究
1. 作文教学的无序性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文教学计划必须有整个中学阶段的全程训练目标、各年级阶段目标及每堂课的训练重点和要求。但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作文只是处于从属的地位,没有自己的系统性,没有独立的教材体系。虽说语文新课程标准里也有“记事写人,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的要求,但对于写作教学来说,这点要求过于笼统,这就使得教学充满了盲目性。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既缺少与小学、高中的衔接,又不能给学生系统的知识。上写作课,没有写作备课笔记,没有作文批阅记录,没有作文讲评提纲,极少或者干脆就不讲写作知识。好些的,出个题目,说上几句;差些的,直接挪作讲读课。整个写作教学充满了随意性。没有教材,质量无法准确检测。
2. 教师教学的随意性
作文教学的无序性直接导致了教师对待作文教学的随意性。虽说每次开学初都制订了本学期作文教学计划,在具体操作中,则完全抛开了当初的计划,往往临到上作文课前随意找个题目,基本不考虑训练的连贯性和侧重点。整个学校作文教学同样充满了随意性,一个作文题目,可用于初一学生训练,也可用于初三学生训练,完全没有梯度、没有衔接。这种无规律的“突击战”根本违背了作文知识系统性,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 学生生活的单一性
在现行教育制度下,唯分数决定一切。各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主要指标就是看升学率和学年末会考情况。这就直接导致学校、老师过分追求分数,让学生整日在题海中鏖战。学生“三点一线”的生活极其单一。学生仅有的一点课外休息时间,又被常规管理考核条例框得死死的,学生根本接触不到社会实践生活,就是彼此之间的交流也较少。这样的生活造成了他们对生活的漠然置之,因而他们不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情友爱,心中的激情也早已被浇灭。因而写出来的作文不是矫揉造作就是假大空,根本没有真情实感。
二、针对以上特点,我们应当采取的对策
1. 编写一套实用教材
综观中国文学史,可以说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写作教材。虽然近些年逐渐重视了写作规律、写作方法的教学与研究,但还在初级阶段,没有真正形成科学体系。写作知识和练习还统在阅读教材之中,散见于每单元的最后或课后的个别练习中。这些知识和练习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或重复,或遗漏;无论从量还是从系统性、科学性,即使从形式上说,都无法称作写作教材。国家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庄文中先生也说:“语文学科没有建立一个得到基本共识的比较成熟的教学体系,这是语文学科的主要问题。”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中学写作课的当务之急是:停止一切毫无意义的争论,迅速组织一批专家,会同部分既有研究能力又有中学写作教学经验的教师,深入研究写作规律,编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中学写作教材。有了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教材,中学写作教学就会彻底摆脱盲目性、随意性,跳出沼泽泥潭,迅速踏上辉煌的金光大道!
2. 教授一些基本方法
方法是认识事物、表现事物进而改造事物的窍门、秩序,是由已知通向未知与成功的桥梁。掌握了它,就会省时省力,事半而功倍。法国教育家卢梭把“教方法”提到教学的核心的高度。他认为,教师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教方法”。叶圣陶先生也说“课本只不过是个例子”,用这个例子教什么?教阅读方法,教写作方法。我们很多教师却不明白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教方法”,教写作时,什么也不讲,硬要学生去作文。试问:从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到选材炼意、谋篇布局,最后起草行文、修改定稿,哪位教师拿出语文课堂教学的1/3时间系统地讲过写作规律、写作方法?而对学生的作文却次次要求:中心突出,主题鲜明,结构完整紧凑,语言生动流畅……这样的写作教学能让学生有收获吗?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作文无“法”,致使中学写作课堂不讲“法”,不练“法”。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法”,融会贯通了,学生的作文水平才会迅速地大面积地提高。教给写作方法,是中学写作教学跳出沼泽泥潭的关键。
3. 拓宽一点写作渠道
学生的生活不应只是由学习生活构成,他们也是人,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有自己的思想认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把自己与当今的世界、生活的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校应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使学生获得心理感受,积累写作素材。要提高作文水平,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光靠教材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导他们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方法上,可以采取自由阅读和定向阅读相结合。还可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途径接受新思想、新信息,帮助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日常生活中的鲜活素材,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我们的积极参与。行动起来吧,不要让我们的后代连运用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点基本能力都丧失了。
(海安县海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