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早期清创缝合治疗腹部切口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8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50例腹部切口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入院后治疗组采用早期清创缝合术:发现感染切口立即拆除缝线,彻底清创充分冲洗后全层缝合伤口;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根据创面情况适时更换敷料,清除坏死组织并敞开引流。两组均全程应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比较两组愈合时间及换药次数的差异。结果:治疗组:优15例,良9例,差1例,优良率为96%,平均换药次数7.3次;对照组:优12例,良9例,差4例,优良率为84%,平均换药次数22.4次。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平均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清创缝合治疗腹部切口感染临床效果显著,与传统方法相比,创面愈合时间及换药次数都大大减少,减轻了患者的伤痛和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 早期清创缝合;腹部切口感染;治疗效果
腹部切口感染是腹部外科手术的常见的并发症,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将切口扩开,给予反复换药并充分引流,使切口愈合或借助蝶形胶布的拉合力以促进愈合,该法不但愈合缓慢、费用高,而且有些切口经反复换药也经久不愈或即使愈合也遗留较大疤痕。我院对2008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50例腹部切口感染患者分别应用早期清创缝合术和传统方法进行治疗,对比观察其临床效果的差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19~66岁,平均36.5岁。根据切口类别分:(1)I类切口,腹股沟疝嵌顿修补术3例,(2)Ⅱ类切口,其中胃大部切除术12例,胆道探查术1例,(3)Ⅲ类切口,其中胃肠道手术13例、急性感染性胰腺炎手术4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合并穿孔手术9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50例腹部切口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入院后均取切口样本行病原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应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治疗组采用早期清创缝合术治疗:发现感染后立即拆除皮肤缝线,创口较小者用5%盐酸利多卡因局麻后彻底去除切口内坏死组织及部分创缘坏死皮肤。创面渗血完全新鲜后碘伏、双氧水轮流反复冲洗伤口2~3遍,最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取冲洗液2ml行药敏试验加细菌培养,全层褥式缝合伤口。手术完成,75%酒精无菌湿纱布覆盖伤口后外加腹带加压包扎,适时无菌清洁换药,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常规换药,根据切口感染情况1~2d更换一次敷料,较深、较大的切口放置引流条充分引流,直至创面新鲜后蝶形胶布拉合,对于部分感染严重,肉芽生长不理想、坏死物较多者行增加换药次数,待创面清洁后行二次缝合术。
1.3 疗效评定标准
1.3.1 优:切口在2周内基本或完全愈合,表皮覆盖完整且无坏死迹象
1.3.2 良:切口2周内大部分愈合,感染情况较入院时明显减轻,分泌物减少,可见新鲜肉芽组织生成,经进一步换药引流蝶形胶布拉合后愈合
1.3.3 差:切口及其周围皮肤坏死面积较入院时无减小甚至扩大,分泌物增多,无新鲜肉芽组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根据上述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术后患者恢复情况,治疗组:优17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为96%;对照组:优11例,良10例,差4例,优良率为84%。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治疗组平均换药次数7.3次与对照组平均换药次数22.4次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出现1例伤口缝合后部分再次感染,经换药和引流一周后愈合。
3 讨论
切口感染为外科最常见并发症,发病率高达11% ,Ⅱ、Ⅲ类切口的感染分别高达为14.74%和40%[1],经统计我科腹部Ⅱ、Ⅲ类切口达82% ,可见腹部切口感染在外科手术中发病率更高。切口感染复杂难治、经久不愈,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将扩开切口,给予反复换药并充分引流,使切口愈合或借助蝶形胶布的拉合力以促进愈合,该法不但愈合缓慢、费用高,而且有些切口即使愈合也会遗留较大疤痕。长期反复换药和愈后疤痕较大已不能使患者满意。从社会学及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切口反复换药但愈合缓慢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失望心理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更增加了疾病康复的难度。因此探索新的腹部切口感染治疗方法势在必行。
本文治疗组采用早期清创缝合术治疗感染切口疗效显著,优良率高达96%,明显高于对照组82%的优良率,且治疗组平均换药次数7.3次与对照组平均换药次数22.4次相比明显减少。分析其成功原因,我们认为积极彻底的清创能使感染切口及时尽早的长出新鲜肉芽组织,另一方面用碘伏、双氧水充分冲洗伤口可有效杀灭切口内细菌,本组手术后取生理盐水培养显示仅1例阳性,显示了良好的清创效果。同时结合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更增加了该方法成功的可能性。通过临床实践,我们总结了一下几点体会:(1)切口清创越早越好,因此时坏死组织不多,清创后创面较小的切口用蝶形胶布拉合即可愈合,无需缝合。(2)切口应彻底清创,完全去除坏死组织至创面出现新鲜渗血是本方法成功的关键。清创后用碘伏、双氧水、生理盐水轮流多次冲洗创面,最后全层褥式缝合,注意缝合切口时的解剖层次及缝合技巧将有助于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2]。75%酒精纱布覆盖切口,敷料配合腹带加压包扎。本次治疗组出现1例直肠癌伤口缝合后部分再次感染,经换药和引流一周后愈合,经过病例讨论我们认为术中清创不彻底是其再次感染的主要原因。腹部切口感染虽是局部病变但与诸多全身因素有关,所以在控制局部感染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纠正营养不良、贫血、糖尿病等全身因素。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早期清创缝合治疗腹部切口感染临床效果显著,与传统方法相比,创面愈合时间及换药次数都大大减少,减轻了患者的伤痛和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杨金镛,崔自介,主编。普通外科诊疗术后并发症及处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2~23.
[2]张义才,潘铨。腹部切121裂开的防治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O00,20:163.
【关键词】 早期清创缝合;腹部切口感染;治疗效果
腹部切口感染是腹部外科手术的常见的并发症,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将切口扩开,给予反复换药并充分引流,使切口愈合或借助蝶形胶布的拉合力以促进愈合,该法不但愈合缓慢、费用高,而且有些切口经反复换药也经久不愈或即使愈合也遗留较大疤痕。我院对2008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50例腹部切口感染患者分别应用早期清创缝合术和传统方法进行治疗,对比观察其临床效果的差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19~66岁,平均36.5岁。根据切口类别分:(1)I类切口,腹股沟疝嵌顿修补术3例,(2)Ⅱ类切口,其中胃大部切除术12例,胆道探查术1例,(3)Ⅲ类切口,其中胃肠道手术13例、急性感染性胰腺炎手术4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合并穿孔手术9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50例腹部切口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入院后均取切口样本行病原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应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治疗组采用早期清创缝合术治疗:发现感染后立即拆除皮肤缝线,创口较小者用5%盐酸利多卡因局麻后彻底去除切口内坏死组织及部分创缘坏死皮肤。创面渗血完全新鲜后碘伏、双氧水轮流反复冲洗伤口2~3遍,最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取冲洗液2ml行药敏试验加细菌培养,全层褥式缝合伤口。手术完成,75%酒精无菌湿纱布覆盖伤口后外加腹带加压包扎,适时无菌清洁换药,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常规换药,根据切口感染情况1~2d更换一次敷料,较深、较大的切口放置引流条充分引流,直至创面新鲜后蝶形胶布拉合,对于部分感染严重,肉芽生长不理想、坏死物较多者行增加换药次数,待创面清洁后行二次缝合术。
1.3 疗效评定标准
1.3.1 优:切口在2周内基本或完全愈合,表皮覆盖完整且无坏死迹象
1.3.2 良:切口2周内大部分愈合,感染情况较入院时明显减轻,分泌物减少,可见新鲜肉芽组织生成,经进一步换药引流蝶形胶布拉合后愈合
1.3.3 差:切口及其周围皮肤坏死面积较入院时无减小甚至扩大,分泌物增多,无新鲜肉芽组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根据上述疗效评定标准评价术后患者恢复情况,治疗组:优17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为96%;对照组:优11例,良10例,差4例,优良率为84%。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治疗组平均换药次数7.3次与对照组平均换药次数22.4次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出现1例伤口缝合后部分再次感染,经换药和引流一周后愈合。
3 讨论
切口感染为外科最常见并发症,发病率高达11% ,Ⅱ、Ⅲ类切口的感染分别高达为14.74%和40%[1],经统计我科腹部Ⅱ、Ⅲ类切口达82% ,可见腹部切口感染在外科手术中发病率更高。切口感染复杂难治、经久不愈,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将扩开切口,给予反复换药并充分引流,使切口愈合或借助蝶形胶布的拉合力以促进愈合,该法不但愈合缓慢、费用高,而且有些切口即使愈合也会遗留较大疤痕。长期反复换药和愈后疤痕较大已不能使患者满意。从社会学及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切口反复换药但愈合缓慢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失望心理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更增加了疾病康复的难度。因此探索新的腹部切口感染治疗方法势在必行。
本文治疗组采用早期清创缝合术治疗感染切口疗效显著,优良率高达96%,明显高于对照组82%的优良率,且治疗组平均换药次数7.3次与对照组平均换药次数22.4次相比明显减少。分析其成功原因,我们认为积极彻底的清创能使感染切口及时尽早的长出新鲜肉芽组织,另一方面用碘伏、双氧水充分冲洗伤口可有效杀灭切口内细菌,本组手术后取生理盐水培养显示仅1例阳性,显示了良好的清创效果。同时结合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更增加了该方法成功的可能性。通过临床实践,我们总结了一下几点体会:(1)切口清创越早越好,因此时坏死组织不多,清创后创面较小的切口用蝶形胶布拉合即可愈合,无需缝合。(2)切口应彻底清创,完全去除坏死组织至创面出现新鲜渗血是本方法成功的关键。清创后用碘伏、双氧水、生理盐水轮流多次冲洗创面,最后全层褥式缝合,注意缝合切口时的解剖层次及缝合技巧将有助于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2]。75%酒精纱布覆盖切口,敷料配合腹带加压包扎。本次治疗组出现1例直肠癌伤口缝合后部分再次感染,经换药和引流一周后愈合,经过病例讨论我们认为术中清创不彻底是其再次感染的主要原因。腹部切口感染虽是局部病变但与诸多全身因素有关,所以在控制局部感染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纠正营养不良、贫血、糖尿病等全身因素。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早期清创缝合治疗腹部切口感染临床效果显著,与传统方法相比,创面愈合时间及换药次数都大大减少,减轻了患者的伤痛和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杨金镛,崔自介,主编。普通外科诊疗术后并发症及处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2~23.
[2]张义才,潘铨。腹部切121裂开的防治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O00,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