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实践中,在不同时间、不同环节、不同程度上,教师要恰当运用视频与范读、音效与提问、文本剖析、朗读与想象训练、配乐与引导语等手段,有效挖掘和整合应用传统教学优势,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语教学;案例;传统教学优势;信息技术条件;挖掘和整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7-0036-02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仿真生动的教学方式、新颖的授课体验,有着传统教学不可替代的诸多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欢迎,甚至追捧,导致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某些教师把传统教学的主要优势渐渐淡化,甚至否定的不良现状。尽管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对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其不能喧宾夺主,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而已。
传统教学是经过长期不断的课堂教学实践,被人们逐渐的认识和形成的,因而具有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强大的生命力。它可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传统教学下,师生之间是在面对面的过程中进行教与学,教师的言行、举止等对于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身教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这些优势是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所难以替代的。所以,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挖掘传统教学优势并整合应用,这是值得教师长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下面就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课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对传统教学优势进行挖掘和整合应用。
《桥》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咆哮而来的洪水,他果断而沉稳地指挥着村民们,快速、有序地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朽的桥梁。但课文写作背景与人物跟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不易产生情感共鸣,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这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我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手段烘托情境,增强感染力;挖掘和利用传统教学优势唤起共鸣,拓展想象力。两者的有效整合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走进那位曾经遥远、陌生的老党员的精神世界。具体方法如下。
一、视频播放与教师范读相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
上课伊始,教师播放一段“洪水来袭”的视频资料,滔滔的洪水咆哮着铺天盖地而来,淹没了田地、卷走了牲畜、冲毁了房屋……定格在一座被冲垮了的大桥的画面上。此时,学生随着视频的播放不断发出惊呼声。接着洪水的咆哮声渐弱,变为背景音乐,教师用急迫的语气、短促的节奏,范读1、2自然段。此时,课堂一片寂静,学生不知不觉中被带到一种紧迫、危急的气氛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投入朗读,感受洪水来袭时的可怕,为理解下文村民们惊慌逃命做铺垫,逐步引导学生走进课本故事情境。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运用视频的画面、音效, 呈现出第一波感官刺激,再配合教师的范读,营造出一种与文本契合的紧张氛围,学生在教师范读的引领下水到渠成地投入朗读,掀起了一个小高潮,为下面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此教学环节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如某些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其所创设的情境与课文内容不匹配;有的教师视频播完就转而抛出课题,将学生情绪拦腰截断,所创情境半途而废。
2.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不能缺少。有此教师对“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忽视了本身的主导作用,担心范读是“抢了学生的戏”。同样,担心朗读是“占了学生的戏”。其实,“范读”和“朗读”对学生理解文本,对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沟通师生情感都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音效与教师提问相结合,使学生感同身受
延续前面的情境,洪水的咆哮声渐强,教师运用与课文相同的句式适时提问:“山洪来了,你怎么办?”学生会本能地回答:“逃命!”“村民们怎么办?”“逃命!”“向南逃?”“不行,被洪水挡住了!” ……“向北,北面有木桥。”“过了木桥,意味着……生!”(教师板书“生”字)“过不了,可能就会……死。”(板书一个“死”字)教师再逐渐放慢语速,说:“是啊,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人们都拼命地向那座‘生命桥’拥去。”及时在黑板上板书一个醒目的“桥”字。
此部分还是利用音效,配合教师连续的快速发问,制造紧迫、危急的气氛,用“你怎么办?”唤起学生的本能反应,使他们对村民的惶恐感同身受。同时,熟悉、理解了3~6段的内容,为人们拥向木桥后,老党员的出现做好了铺垫。
在此轮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下列问题:
1.提问方式老套。要根据讲课内容、学生情况等对教学设计做相应调整。如上述环节若用常用的完整句式发问,会打破原本营造的紧张气氛,使情境创设事倍功半。
2.板书被忽视。信息技术条件下,一些老师会将课堂所需的全部内容都放进课件里,按顺序一一呈现,黑板形同摆设。其实,板书固然是传统教学的象征,但更是师生在课堂上交流的重要方式,其作用不容忽视。这节课中板书贯穿讲课的始终,起到了突出重点、点明主旨的作用。
三、文本剖析、朗读与想象训练相结合,理解人物的优秀品格
承接上节的紧张氛围,教师引导:“可是,想一想,一百多个慌乱的村民,一座狭窄的木桥,一旦一拥而上,他们就可能 ,就可能 。再想一想,一旦人们一拥而上,木桥就可能
。”让学生想象混乱逃生的可怕后果,为老党员的重要作用埋下伏笔。
接着让学生自主读7~23自然段,标出最能代表老党员形象的句子,带领学生围绕“他像一座山”这句话展开课文主体部分的学习。
“响鼓要用重锤敲。”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细读、勾画,钻研文本、推敲词句。引导学生抓住老党员的动作“站”、“盯”,声音“沙哑”、“冷冷”,体会他沉着指挥、临危不乱;引导学生抓住“冲”、“揪”、“吼”这三个动作,体会老党员秉公办事、不殉私情,是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
在抓住“揪”、“推”这对矛盾动作,体会老党员秉公办事与拳拳父爱部分时,要预设到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设计了“看插图联想”、“读文本想象”两个环节:结合课本插图,让学生观察老党员揪出儿子时的神态、动作,体会他当时矛盾的心理和果断的决定;围绕句子 “老党员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让学生想象“老党员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体会他内心的拳拳父爱。通过以上的设计,使学生理解到,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选择了“先人后己”;当父亲和儿子同样面临危难,他也选择了“先人后己”。至此,老党员的形象在学生的内心中像山一样地矗立起来了。
最后,再以多形式的激情朗读,让有山一般坚定精神、山一般拳拳父爱的老党员形象更清晰地落根在学生心中。
四、配乐与教师引导语相结合,净化学生心灵
选用一段凄美的钢琴独奏曲,教师缓缓地、凝重地说:“五天以后,洪水退了。风,呜咽着;云,低垂着;一个老太太,满面泪痕,在别人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走来……她来这里做什么呢?”引导学生深情朗读最后四个自然段。在二胡唯美凄凉的旋律烘托下,有的学生哽咽了,有的潸然泪下,那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让他们的朗读不用范读、不必指导,就收到感人至深之效。
此后,让学生就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各自发表意见,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桥”所蕴含的深意,并随着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血肉之躯,生命之桥”八个字。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引导语”来实现。但有些课堂上,由于课件的过多使用,教师说的最多的是:“看这张幻灯片”、“下一张”……,而忽视了课堂引导语的运用。因此,作为教师,必须重视引导语的作用。
总之,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对传统教学优势的挖掘并整合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责任编辑 纪 敏】
关键词:小语教学;案例;传统教学优势;信息技术条件;挖掘和整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7-0036-02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仿真生动的教学方式、新颖的授课体验,有着传统教学不可替代的诸多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欢迎,甚至追捧,导致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某些教师把传统教学的主要优势渐渐淡化,甚至否定的不良现状。尽管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对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其不能喧宾夺主,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而已。
传统教学是经过长期不断的课堂教学实践,被人们逐渐的认识和形成的,因而具有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强大的生命力。它可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传统教学下,师生之间是在面对面的过程中进行教与学,教师的言行、举止等对于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身教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这些优势是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所难以替代的。所以,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挖掘传统教学优势并整合应用,这是值得教师长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下面就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课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对传统教学优势进行挖掘和整合应用。
《桥》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咆哮而来的洪水,他果断而沉稳地指挥着村民们,快速、有序地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朽的桥梁。但课文写作背景与人物跟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不易产生情感共鸣,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这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我在教学实践中,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手段烘托情境,增强感染力;挖掘和利用传统教学优势唤起共鸣,拓展想象力。两者的有效整合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走进那位曾经遥远、陌生的老党员的精神世界。具体方法如下。
一、视频播放与教师范读相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
上课伊始,教师播放一段“洪水来袭”的视频资料,滔滔的洪水咆哮着铺天盖地而来,淹没了田地、卷走了牲畜、冲毁了房屋……定格在一座被冲垮了的大桥的画面上。此时,学生随着视频的播放不断发出惊呼声。接着洪水的咆哮声渐弱,变为背景音乐,教师用急迫的语气、短促的节奏,范读1、2自然段。此时,课堂一片寂静,学生不知不觉中被带到一种紧迫、危急的气氛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投入朗读,感受洪水来袭时的可怕,为理解下文村民们惊慌逃命做铺垫,逐步引导学生走进课本故事情境。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运用视频的画面、音效, 呈现出第一波感官刺激,再配合教师的范读,营造出一种与文本契合的紧张氛围,学生在教师范读的引领下水到渠成地投入朗读,掀起了一个小高潮,为下面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此教学环节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如某些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其所创设的情境与课文内容不匹配;有的教师视频播完就转而抛出课题,将学生情绪拦腰截断,所创情境半途而废。
2.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不能缺少。有此教师对“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忽视了本身的主导作用,担心范读是“抢了学生的戏”。同样,担心朗读是“占了学生的戏”。其实,“范读”和“朗读”对学生理解文本,对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沟通师生情感都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音效与教师提问相结合,使学生感同身受
延续前面的情境,洪水的咆哮声渐强,教师运用与课文相同的句式适时提问:“山洪来了,你怎么办?”学生会本能地回答:“逃命!”“村民们怎么办?”“逃命!”“向南逃?”“不行,被洪水挡住了!” ……“向北,北面有木桥。”“过了木桥,意味着……生!”(教师板书“生”字)“过不了,可能就会……死。”(板书一个“死”字)教师再逐渐放慢语速,说:“是啊,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人们都拼命地向那座‘生命桥’拥去。”及时在黑板上板书一个醒目的“桥”字。
此部分还是利用音效,配合教师连续的快速发问,制造紧迫、危急的气氛,用“你怎么办?”唤起学生的本能反应,使他们对村民的惶恐感同身受。同时,熟悉、理解了3~6段的内容,为人们拥向木桥后,老党员的出现做好了铺垫。
在此轮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下列问题:
1.提问方式老套。要根据讲课内容、学生情况等对教学设计做相应调整。如上述环节若用常用的完整句式发问,会打破原本营造的紧张气氛,使情境创设事倍功半。
2.板书被忽视。信息技术条件下,一些老师会将课堂所需的全部内容都放进课件里,按顺序一一呈现,黑板形同摆设。其实,板书固然是传统教学的象征,但更是师生在课堂上交流的重要方式,其作用不容忽视。这节课中板书贯穿讲课的始终,起到了突出重点、点明主旨的作用。
三、文本剖析、朗读与想象训练相结合,理解人物的优秀品格
承接上节的紧张氛围,教师引导:“可是,想一想,一百多个慌乱的村民,一座狭窄的木桥,一旦一拥而上,他们就可能 ,就可能 。再想一想,一旦人们一拥而上,木桥就可能
。”让学生想象混乱逃生的可怕后果,为老党员的重要作用埋下伏笔。
接着让学生自主读7~23自然段,标出最能代表老党员形象的句子,带领学生围绕“他像一座山”这句话展开课文主体部分的学习。
“响鼓要用重锤敲。”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细读、勾画,钻研文本、推敲词句。引导学生抓住老党员的动作“站”、“盯”,声音“沙哑”、“冷冷”,体会他沉着指挥、临危不乱;引导学生抓住“冲”、“揪”、“吼”这三个动作,体会老党员秉公办事、不殉私情,是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
在抓住“揪”、“推”这对矛盾动作,体会老党员秉公办事与拳拳父爱部分时,要预设到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设计了“看插图联想”、“读文本想象”两个环节:结合课本插图,让学生观察老党员揪出儿子时的神态、动作,体会他当时矛盾的心理和果断的决定;围绕句子 “老党员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让学生想象“老党员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体会他内心的拳拳父爱。通过以上的设计,使学生理解到,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选择了“先人后己”;当父亲和儿子同样面临危难,他也选择了“先人后己”。至此,老党员的形象在学生的内心中像山一样地矗立起来了。
最后,再以多形式的激情朗读,让有山一般坚定精神、山一般拳拳父爱的老党员形象更清晰地落根在学生心中。
四、配乐与教师引导语相结合,净化学生心灵
选用一段凄美的钢琴独奏曲,教师缓缓地、凝重地说:“五天以后,洪水退了。风,呜咽着;云,低垂着;一个老太太,满面泪痕,在别人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走来……她来这里做什么呢?”引导学生深情朗读最后四个自然段。在二胡唯美凄凉的旋律烘托下,有的学生哽咽了,有的潸然泪下,那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让他们的朗读不用范读、不必指导,就收到感人至深之效。
此后,让学生就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各自发表意见,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桥”所蕴含的深意,并随着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血肉之躯,生命之桥”八个字。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引导语”来实现。但有些课堂上,由于课件的过多使用,教师说的最多的是:“看这张幻灯片”、“下一张”……,而忽视了课堂引导语的运用。因此,作为教师,必须重视引导语的作用。
总之,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对传统教学优势的挖掘并整合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责任编辑 纪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