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阐释了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融合德育教育的意义和学科优势,并论述了中学体育课程中融入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资广大同行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德育教育;中学体育;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47-02
2004年2月26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1]。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和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未来接班人。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体育课程的学科优势,将德育有效融入体育课程教学当中去,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基层体育教学的老师,对此深有体会,在分析中学体育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的学科优势基础之上,提出一系列体育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为后续学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中学体育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集体主义就是确证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应该如何的道德原则的理论,也就是关于每个人一切涉及集体的行为之善恶原则的理论”[2]。“集体主义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原则,其核心涵义在于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服从集体利益”[3]。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项目都具有集体性特征,诸如篮球、足球、接力跑等。无论是在日常体育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各级体育竞赛活动中,体育教师都应结合具体的教学竞赛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心中树立集体主义概念,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由于体育教学活动和体育竞赛都具有一定集体性,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学习和比赛的过程中具备团队精神,学会相互合作、相互帮助,每个人都必须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融入德育教育课余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
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承受一定运动负荷,完成一定的运动量,才能起到锻炼效果。“生理负荷的承受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逐渐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4]。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会安排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磨练学生坚强意志。在体育竞赛中,学生在遇到强劲的对手时,要敢于拼搏,发扬永不言败的精神,积极进去,夺取比赛的胜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养成的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对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深造也是百益而无一害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适应当前的社会竞争。
(三)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
任何一项体育竞赛都需要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才能顺利举行,公平公正的比赛才能获得选手的青睐和观众的赞赏。在体育活动中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竞赛秩序,遇到困难要敢于、勇于承担责任,体现出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体育竞赛活动中,学生要学会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公平、公正地进行比赛,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理念,为学生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学体育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的学科优势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中课程目标明确指出:“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和应用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时间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的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5]。课程目标主要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具体目标,其中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分为四个方面:1.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2.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3.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4.具有良好的体育的道德。由此可见,体育课程与德育教育是紧密联系的,体育课程除了承担着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之外,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中学体育课程由于课程性质比较独特,融德育教育于体育课程之中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其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一)体育课程的双重性。
体育课程具有一定的双重性,既要进行运动技能的实践教学,又要进行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体育课程在德育教育方面可谓独具匠心,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密切注意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言行举止,加以正确的引导,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体育课程教学年限延长性。
众所周知,在所有课程中当中唯有体育课程的开设年限最长,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都要开设体育课程,学生从进入学校的那天起就要接受体育教育,将德育教育融入连续的体育课程教学,能够保证学生的德育教育的连续性。
三、中学体育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教师言行举止中的德育融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力非常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学生。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着装得体,言谈举止得当,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并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切忌言语粗俗,言语侮辱学生,体罚学生等,要与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中的德育融入。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德育目标,即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在撰写教案的过程中,在教学目标中必须考虑到德育目标。诸如在篮球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强调篮球是集体运动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传接球之间的配合、配合战术运用等都能培养学生彼此之间的团结合作。因此,将德育融入教育目标中对于体育课程中的德育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三)教学内容中的德育融入。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多而广的特点,而且教学内容中蕴藏这大量的德育教育因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地实施德育教育必须结合运动项目自身特点进行教学,每一项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德育培养作用是完全不相同的。例如,篮球、足球、排球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拼搏的精神;体操、游泳则可以培养学生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勇气和品质。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体育教学和德育教育的结合点,融德育教育于无形之中,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中的德育融入。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句古老的名言表明在体育教学中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是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简而言之,教学方法是灵活多变的,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在备课和撰写教案的时候,要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还能培养良好的思想作风和意志品质。
四、中学体育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亲身体验法。
体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参与者的亲身参与,从而到达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目的。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给人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其思想教育目的也不尽相同。例如在进行体操的教学时,学生通过完成体操动作可以感受到战胜困难、克服畏惧心理的成功感;进行耐久跑训练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舞蹈的练习能够感受到艺术之美。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充分结合运动项目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
(二)体育竞赛法。
体育竞赛法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方法之一。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体育竞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竞赛能够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让学生正确对待体育竞赛的胜负,赢者要继续努力,不骄不躁;输者要敢于面对,迎头赶上。
(三)信息传播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级别的赛事转播都能电视、电脑上看到。经常可以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等重量级别的比赛中看到中国运动员的参赛表现或取得好成绩的情景,这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非常有意义的。
五、小结
在中学体育课程中如何更好地融入德育教育是一个值得当前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体育课程中融入德育教育的途径是多元化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该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德育素材,结合运动项目特点,把德育教育积极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去,实现二者的有机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S].2004-02-26.
[2]王海明.集体主义之我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5):1-5.
[3][4]陈绍松.论中学体育活动中德育的意义与要求[J].世纪桥,2013(5):80-8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庄堆福(1984-),男,汉族,广东普宁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体育教学。
关键词:德育教育;中学体育;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47-02
2004年2月26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1]。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和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未来接班人。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体育课程的学科优势,将德育有效融入体育课程教学当中去,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基层体育教学的老师,对此深有体会,在分析中学体育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的学科优势基础之上,提出一系列体育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为后续学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中学体育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集体主义就是确证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应该如何的道德原则的理论,也就是关于每个人一切涉及集体的行为之善恶原则的理论”[2]。“集体主义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原则,其核心涵义在于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服从集体利益”[3]。中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项目都具有集体性特征,诸如篮球、足球、接力跑等。无论是在日常体育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各级体育竞赛活动中,体育教师都应结合具体的教学竞赛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心中树立集体主义概念,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由于体育教学活动和体育竞赛都具有一定集体性,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学习和比赛的过程中具备团队精神,学会相互合作、相互帮助,每个人都必须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融入德育教育课余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
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承受一定运动负荷,完成一定的运动量,才能起到锻炼效果。“生理负荷的承受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逐渐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4]。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会安排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磨练学生坚强意志。在体育竞赛中,学生在遇到强劲的对手时,要敢于拼搏,发扬永不言败的精神,积极进去,夺取比赛的胜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养成的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对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深造也是百益而无一害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适应当前的社会竞争。
(三)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
任何一项体育竞赛都需要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才能顺利举行,公平公正的比赛才能获得选手的青睐和观众的赞赏。在体育活动中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竞赛秩序,遇到困难要敢于、勇于承担责任,体现出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体育竞赛活动中,学生要学会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公平、公正地进行比赛,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理念,为学生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学体育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的学科优势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中课程目标明确指出:“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和应用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时间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的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5]。课程目标主要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具体目标,其中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分为四个方面:1.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2.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3.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4.具有良好的体育的道德。由此可见,体育课程与德育教育是紧密联系的,体育课程除了承担着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之外,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中学体育课程由于课程性质比较独特,融德育教育于体育课程之中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其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一)体育课程的双重性。
体育课程具有一定的双重性,既要进行运动技能的实践教学,又要进行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体育课程在德育教育方面可谓独具匠心,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密切注意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言行举止,加以正确的引导,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体育课程教学年限延长性。
众所周知,在所有课程中当中唯有体育课程的开设年限最长,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都要开设体育课程,学生从进入学校的那天起就要接受体育教育,将德育教育融入连续的体育课程教学,能够保证学生的德育教育的连续性。
三、中学体育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教师言行举止中的德育融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力非常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学生。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着装得体,言谈举止得当,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并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切忌言语粗俗,言语侮辱学生,体罚学生等,要与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中的德育融入。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德育目标,即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在撰写教案的过程中,在教学目标中必须考虑到德育目标。诸如在篮球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强调篮球是集体运动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传接球之间的配合、配合战术运用等都能培养学生彼此之间的团结合作。因此,将德育融入教育目标中对于体育课程中的德育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三)教学内容中的德育融入。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多而广的特点,而且教学内容中蕴藏这大量的德育教育因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地实施德育教育必须结合运动项目自身特点进行教学,每一项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德育培养作用是完全不相同的。例如,篮球、足球、排球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拼搏的精神;体操、游泳则可以培养学生战胜困难、超越自我的勇气和品质。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体育教学和德育教育的结合点,融德育教育于无形之中,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中的德育融入。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句古老的名言表明在体育教学中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是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简而言之,教学方法是灵活多变的,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在备课和撰写教案的时候,要精心选择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还能培养良好的思想作风和意志品质。
四、中学体育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亲身体验法。
体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参与者的亲身参与,从而到达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目的。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给人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其思想教育目的也不尽相同。例如在进行体操的教学时,学生通过完成体操动作可以感受到战胜困难、克服畏惧心理的成功感;进行耐久跑训练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舞蹈的练习能够感受到艺术之美。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充分结合运动项目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
(二)体育竞赛法。
体育竞赛法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方法之一。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体育竞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竞赛能够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让学生正确对待体育竞赛的胜负,赢者要继续努力,不骄不躁;输者要敢于面对,迎头赶上。
(三)信息传播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级别的赛事转播都能电视、电脑上看到。经常可以在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等重量级别的比赛中看到中国运动员的参赛表现或取得好成绩的情景,这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非常有意义的。
五、小结
在中学体育课程中如何更好地融入德育教育是一个值得当前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体育课程中融入德育教育的途径是多元化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该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德育素材,结合运动项目特点,把德育教育积极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去,实现二者的有机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S].2004-02-26.
[2]王海明.集体主义之我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5):1-5.
[3][4]陈绍松.论中学体育活动中德育的意义与要求[J].世纪桥,2013(5):80-8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庄堆福(1984-),男,汉族,广东普宁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