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来源 :新生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参加者是美国青年人。青年人在运动中做了一些反主流文化的事情。这篇论文的目的是从定义、运动的成因、运动的过程、运动失败的原因、运动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其对中国的参考价值来介绍美国的反文化运动。通过分析,作者想使读者更加了解反文化运动,从反文化运动中吸取教训,对中国的青年人采取正确的态度使他们能够在正确的价值观中成长。
  【关键词】:美国反文化运动 青年人 嬉皮士 主流文化
  反文化运动的定义
  反文化运动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主要目的是反对主流文化。在这一运动中,青年人致力于做反对主流文化的事情。反文化运动不是一个单独的运动,它指青年人在这一段时间内所做的一系列与主流文化相违背的事情,它包括妇女解放运动、民权运动、反战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和嬉皮士运动。反文化运动主要指的是嬉皮士运动。嬉皮士是一些不遵守社会规则并且对社会规则提出抗议的青年人。嬉皮士用许多方式表明他们的想法。摇滚是嬉皮士们用来表达他们想法的主要方式。摇滚与社会所接受的音乐形式不同。摇滚乐展现了社会现实,摇滚歌手在摇滚乐的帮助下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的愤怒。
  尽管嬉皮士的所作所为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然而这是争取自由并且力求使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唯一方式。这场运动仅仅持续了十年,然而它的一些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美国社会。它使美国人更加开明,也更加关注自由。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起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发展的非常迅速。它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人们过着富足的生活。他们有足够的生活必需品。电视在那时非常流行。人们从电视中了解到很多时政要闻,他们的视野开阔了。此外,那时的青年人很多都出生在二战之后,他们是婴儿潮一代。他们没有像父母那样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所以他们不接受父母的勤劳、节俭等作风。他们认为他们这一代不需要努力工作,他们只需要享受生活。此外,斯波克医生所提倡的儿童应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被养育,父母不应该教导孩子遵守规则的教育理论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同,家长们不再像之前那样教导孩子必须遵守规则,而是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使孩子们更加自由,也更加有主见,敢于提出不同的想法。那时的教育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个性和潜能,让孩子们拥有自己的想法,不被社会规则所限制。这种抚养方式使孩子们变得更加有主见、不被规矩所束缚且不负责任。所以,一些孩子在进入大学或社会以后开始感觉到社会的残酷,但他们之中的一些人也能适应这些变化。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是青年人。他们发起这场运动主要是因为他们提倡与父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希望能够更加自由。此外,越南战争需要更多人参军,为美国而战斗。一些青年人不支持越战,他们希望战争能够尽快停止。这些因素促使了反文化运动。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过程
  反文化运动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从那时起,许多青年人都希望过与父母不一样的生活。他们不遵守父母或社会所制定的规则。他们热衷于做父母反对的事情。例如,他们不认同父母所提倡的努力工作的观念。他们认为人们应该及时行乐。他们几乎反对父母和社会所要求他们做的一切事情。这些青年人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这场运动的高潮出现在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这场音乐节持续了三天,许多青年在这场音乐节中相聚。这场音乐节的主题是“爱与和平”。参加这场音乐节的青年人认为这场音乐节是一个天堂,因为他们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
  反文化运动失败的原因
  一些原因导致了反文化运动的失败。反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主要是出生于二战之后的青年人,他们过着非常富足的生活,他们追求自由和个人的享乐,所以当他们成人之后他们反对主流社会。在反文化运动中,青年人为了展示他们的个性做了许多不被主流文化所接受的事情,因为他们的情绪不稳定、反叛和无组织的特点,他们仅仅通过做消极的事情来发动这场运动,做消极事情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可以做任何事情的社会。尽管他们做了许多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事情,然而他们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做法,他们仅仅追求自由和享乐,他们没有寻求其他组织或机构的帮助,他们仅仅用自己的力量反对主流文化,他们采用的方法太极端,严重偏离了主流文化的轨道。美国是一个正统的社会,想让美国社会接受其他与美国主流文化相违背的行为是非常困难的。反文化运动使美国青年人意识消沉,他们之中的一些人甚至借着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名义从事犯罪活动。但青年人逐渐成熟,他们也意识到了反文化运动的不足,所以他们选择回归主流文化。
  除了青年人自身的原因,一些社会因素也导致了反文化运动的失败。在20世纪70年代,青年人实现了政治反抗的目标,美国军队从越南撤军,民权问题也得到了改善。《民权法》、《选举权法》、《同酬法》都在这时颁布了。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迫于现实,许多青年人放弃了精神追求,他们的目标降低了,他们仅仅追求生活所需得到满足,所以许多人放弃了反文化运动回归到了现实生活。
  反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反文化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社会。反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社会有积极影响。反文化运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美国人不再像从前那样恪守辛勤工作和自律的价值观,他们认为努力工作和自律是消费的基础,他们追求个性和快乐因为他们认为享乐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他们不再像过去的人们那样遵守社会规则。他们敢于挑战不合理的规则。他们突出的特点就是穿奇装异服、听摇滚乐、群居、呼吁性解放、信奉东方宗教。他们的行为最初并不被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接受了他们的观点,青年亚文化也出现了。青年亚文化强调青年要做有他们特点的事情。青年的新观点在美国社会流行起来,青年人追求正义、爱与和平、敢于质疑和批判的精神是反文化運动留给美国的一笔财富。
  除了文化层次,反文化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政府的行为。美国政府改变了它的外交政策,这意味着美国政府不仅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也开始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美国开始接受多元文化,接受了许多之前不能接受的观点,社会充满了不同的观点,不再像之前那样有如此多的规则。政府给予人们更多的机会表达他们的想法,展示他们的个性,人们的生活环境与之前相比宽松了许多。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消极影响
  除了积极影响外,反文化运动也对美国社会造成了消极影响,反文化运动使许多青年人过度追求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青年们做了许多诸如听摇滚乐、穿奇装异服等一系列违反社会规则的事。在这场运动中,许多青年生活在由他们自己创造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他们可以做任何事情,所以青年们可以暂时逃离真实的世界,但当反文化运动结束后,许多青年人不能适应真实的世界,许多反文化运动时期遗留下来的坏习惯如今依然存在。总的来说,反文化运动没有改变美国社会,政府只在外交政策上做了一些改变,给了人们更多的自由。在对抗了几年之后,青年们选择回归美国主流社会。因此,反文化运动只是一场改良运动,它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社会性质。
  反文化運动给中国的启示
  如今,中国也像二战后的美国那样发展迅速。中国的青年人也同样过着不同于他们父辈的生活。所以,中国青年也有可能像美国青年那样发起反主流文化的反文化运动。为了使我国不出现反文化运动,我们应该吸取美国的教训,给青年们足够的自由使他们感受到父母和社会不只是给予他们富足的生活,也把他们当做成年人那样对待,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如今,我们国家关注青年的心理健康并且尽力使青年接受正确的价值观,这会帮助青年正确的对待生活,避免发生像反文化运动那样的社会动乱。
  结论
  美国的反文化运动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许多因素共同导致了这场运动的兴起。其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发展使美国青年过上了比他们父辈更加富足的生活,这些青年们成年之后并不能适应真实的世界,战争兴起,青年人被迫参军也导致了反文化运动的发生。反文化运动持续了十年,尽管它并没有使美国社会做出很大的改变,然而它使社会开始尊重青年人的行为,青年人也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政府也改变了外交政策,变得更加开明。反文化运动也对社会造成了消极影响。在这些消极影响中,最突出的就是反文化运动使青年人沾染上了坏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美国的稳定。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美国。通过分析,作者发现中国从反文化运动中吸取了教训并且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处理了青少年问题,所以有效避免了反文化运动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梅.2000.美国反文化运动探源[J].美国研究,第一期:68-97.
  【2】 杨雄.1991.摇滚乐与青年文化[J].青年研究,12.
  【3】 夏颖.2011.嬉皮士与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D].苏州:苏州大学.
  【4】 魏红坤2010.于自我放纵中追寻本真----美国嬉皮士文化窥略[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5(10):110-113.
  作者简介:张瑞琪,(1993年-),女,汉族,天津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化
其他文献
【摘要】:20世纪美国青少年的躁动不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了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注意。在1925年,未满24岁的米德远赴萨摩亚,进行了一系列有关青少年的研究,试图通过对“他者”的研究来解释发生在自己所属文化中的一些社会现象。最终完成了《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名噪一时,畅销势头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至今不衰,对于今天的人類学研究仍有启迪。  【关键词】:萨摩亚 玛格丽特·米德 青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优秀的广播新闻专题节目主持人严重匮乏,很多城市电台的新闻专题节目内容肤浅,可听性不强,吸引力不大。很多節目因收听率低而昙花一现;有的节目即便已持续多年,节目主持人知名度却依然很低。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主持人选用不合理;第二,节目的运作机制使主持人无法真正融入节目;第三,节目的前期策划和后期监评制度不健全。  【关键词】:专题 文化修养 新闻素养 监督 评价  一.
期刊
【摘要】:多年来学术界关于刑事被害人权益保障的讨论一直未曾停止,但司法改革过程中真正提升刑事被害人权益保障的措施却是寥寥无几。与此同时,各项新兴制度的推行不断冲击着刑事被害人的权益。被害人基数越来越庞大,而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的执行薄弱,以及社会救济的有限性,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刑事被害人在新时期的权益保障问题。下文笔者将通过对现阶段国内外刑事被害人权益保障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进行分析,以此提几点拙见
期刊
【摘要】: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熠熠生辉,它照耀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在黑暗的社会中寻找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道路。在五四精神的指引下,青年们书写青春的凯歌,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回首这一百年的风风雨雨,青年的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奋斗精神、品德修为给予五四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五四精神 时代内涵 青年  习总书记在纪念五
期刊
【摘要】:伴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人民对新闻的需求不断增大,刺激了我国传闻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而记者这一职业具有一定的社会特殊性,他们在对不同人物进行采访时需要根据采访对象变换不同的采访方式,其在采访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就对记者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把握好程度,在给群众带来新鲜资讯的同时不能损害被采访者的个人利益、触及被采访者的隐私权。下面,本文将
期刊
一、建国以来不同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脉络。  1、中共八大对我国主要矛盾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之后,在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了,当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建设时期,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也认识到了我们现在不应该再进行阶级斗争了,而应该集中所有力量发展经济,努力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综合国力再上一个台阶
期刊
【摘要】: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要求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运用“两创”方针创造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研究,关键是做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做到互为融通,创新传承。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创” 领导干部 政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的一体两面,各有指征
期刊
【摘要】:中国上古时期乡村与城市两类不同背景下的圣地表现出了具有象征差异化的基本特征。乡村圣地倾向于自然崇拜,而城市圣地倾向于权力崇拜。城市神圣空间是乡村神圣空间的象征化和符号化延伸,乡村神圣空间是城市神圣空间的实在化与社会化表征。随着现代性的推进,地方神圣性也延伸着象征意涵。  【关键词】:圣地 上古时期 神圣性 现代性意义  法国著名汉学家葛兰言曾在《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等著作中专门讨论过中
期刊
【摘要】:“一休”这个名字被我们中国人所熟知,是从动画片《一休哥》在中国的上映开始的。动画片里那个机灵可爱的小和尚,成了一代中国人美好的童年回忆。而历史上的一休宗纯作为日本有名的“狂僧”,也留下了很多作品。本篇论文通过解读一休对“洞山三顿棒”、“婆子烧庵”这两个公案的回答,来探究 一休的禅宗思想的内涵和特点。  【关键词】:一休宗纯 禅宗思想 公案  一、一休其人  一休宗纯生于1394年(明德五
期刊
现在社会科技发展迅速,人们逐渐开始设想数年以后的生活,想象未来的工作学习、休闲娱乐,今天来源于过去,同时现在又孕育未来,看到现在AI等各种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对未来也充满了很多美好的期望:在将近2050年左右的时期,AI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应当在整个社会中已经非常普及,人类工作、学习、生活也因之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所有简单、重复性工作早已经彻底的被机器人替代,譬如送货(我们熟悉的快递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