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指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组建小学运动能有效地落实《条例》的相关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体育心理学对小学运动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文章主要研究了体育心理学在体育训练和竞赛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运动队;心理指导
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学校的体育教育也存在种种不足,这导致青少年的体质堪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笔者认为,“少年强”应当包含身体素质的强。近年来,国家也意识到此问题,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体能发展,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以要求学校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为重点,以增进学生体育技能和体质达标为抓手,加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那么,组建运动队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路径。
一、小学运动队组建的目的及意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提到:“学校应通过组建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形式,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成才路径,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基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运动训练规律,科学安排训练计划,妥善处理好文化课学习和训练的关系,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打好专项运动能力基础,不断提高课余运动训练水平。办好体育传統项目学校,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组建运动队,不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更好地满足广大青少年日益增长的体育活动需求,以推动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还有利于落实国家相应的体育方针和政策,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为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体育心理学的概念及作用
体育心理学是从心理学和教育学中衍生出来的一门学科。从广义上来说,体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整个人类在体育活动中产生的心理变化的规律;而从狭义上来说,体育心理学则是以在校学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目的是研究学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产生的心理变化规律。体育心理学在指导学生教育学习、提高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动机、兴趣以及合作和竞争意识。
体育竞技不但是个人体育水平的竞争,更是心理素质的角逐。心理承受力较弱的群体和个人,在旗鼓相当的逐鹿中,只会“溃不成军”。也就是说,在开展体育训练或者在体育竞赛过程中,正确地把握体育心理学的知识和应用,对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在体育训练与体育比赛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指导,以提高其心理素质,确保其能正常发挥自身水平。
就此研究来说,运用体育心理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能解决训练(比赛)过程中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例如,缺乏吃苦精神、毅力不足、过度紧张、注意力不集中。除此之外,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身体,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以促进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三、体育心理学在体育训练以及竞赛中的应用
(一)科学制定训练目标,提高学生运动积极性
体育训练具有一定的强度,要求学生要能吃苦,要有毅力,要能坚持。然而,在实际的体育训练中,多数学生开始时满腔热情,但练了一段时间便会出现疲态,怕苦、怕累,心里打起了退堂鼓。针对此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先来看一个例子。山田本一是日本一名名不见经传的马拉松运动员,然而,在1964年的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竟一举夺得冠军。在后来的采访中,山田本一说:“比赛前,我乘车把比赛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由此可看出,目标具有指明方向、激励、凝聚的作用。那么,体育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缺乏毅力,缺乏训练积极性等问题,为学生制定一个个小的、短期的、学生较容易达到的训练目标。这样,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便能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训练积极性,其运动技能也能在实现一个个小的、短期的目标中得以增强。
(二)模拟训练,帮助学生克服怯场心理
克拉克是澳大利亚一名不可多得的长跑健将。他曾17次打破世界纪录,被誉为田径场上的奇才。毫不夸张地说,那时的克拉克可谓是无人能敌。然而,正是这样一位运动健将,在运动巅峰期间参加的两届奥运会上,竟连续发挥失常,未能夺得好名次,让大众跌破眼镜。这就是著名的“克拉克现象”。所谓的“克拉克现象”是指优秀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不能正常发挥出所具有的竞技水平,导致比赛失常的现象。其实,在赛场上,“克拉克现象”并不乏见。许多学生在平常的训练中,成绩突出,但一到真正的比赛就连连失利,无法发挥出自身的实际水平。这是因为学生心理过于紧张而导致怯场。针对此,体育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可加强对学生的模拟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比赛适应能力。那么,在模拟训练中,一切要严格按照赛场的流程和规则,只有最大限度地还原比赛现场,模拟训练才有意义。另外,模拟训练不但要模拟对手可能采用的技术、战术,更要模拟赛场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克服怯场心理,提高学生在赛场上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稳定性,使其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三)训练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无论在训练过程中还是在比赛过程中,谁都不可能无往不利,受挫是成长为优秀运动员的必经之路。然而,许多学生在训练中一旦未达到既定的目标,或在比赛过程中不小心失利了,其心态起伏较大,注意力无法集中,严重一点的甚至无法走出阴霾,这对学生往后的训练以及比赛过程中稳定发挥水平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心态变化,在训练过程中,可刻意制造一些“挫折”,使学生尝试受挫的滋味,使其学会在挫折面前积极地进行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以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合理释放压力、宣泄情绪的方法,如大喊一声、上下跳跃、自我鼓励、转移注意力、深呼吸等。利用这些方法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其趋于平和,从而尽快进入训练或比赛状态。
组建小学运动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储备运动人才,而有效的心理指导能解决学生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提高运动队训练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水平。以上所述仅是个人之谈,如何利用心理指导以促进小学运动队的发展有赖于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与探究。
参考文献
[1]石成琨.体育心理学在训练和竞技比赛中的实际应用[J].农家参谋,2018(15).
[2]邹益民.体育教学与运动心理之间的关系研究——评《体育教学心理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14).
[3]邵继萍.重视学生的体育心理训练[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4(02).
[*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小学运动队有效心理指导研究》(课题编号:GDXKT16163)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小学;运动队;心理指导
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学校的体育教育也存在种种不足,这导致青少年的体质堪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笔者认为,“少年强”应当包含身体素质的强。近年来,国家也意识到此问题,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体能发展,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以要求学校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为重点,以增进学生体育技能和体质达标为抓手,加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那么,组建运动队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路径。
一、小学运动队组建的目的及意义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提到:“学校应通过组建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形式,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成才路径,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基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运动训练规律,科学安排训练计划,妥善处理好文化课学习和训练的关系,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打好专项运动能力基础,不断提高课余运动训练水平。办好体育传統项目学校,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组建运动队,不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更好地满足广大青少年日益增长的体育活动需求,以推动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还有利于落实国家相应的体育方针和政策,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为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体育心理学的概念及作用
体育心理学是从心理学和教育学中衍生出来的一门学科。从广义上来说,体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整个人类在体育活动中产生的心理变化的规律;而从狭义上来说,体育心理学则是以在校学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目的是研究学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产生的心理变化规律。体育心理学在指导学生教育学习、提高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动机、兴趣以及合作和竞争意识。
体育竞技不但是个人体育水平的竞争,更是心理素质的角逐。心理承受力较弱的群体和个人,在旗鼓相当的逐鹿中,只会“溃不成军”。也就是说,在开展体育训练或者在体育竞赛过程中,正确地把握体育心理学的知识和应用,对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在体育训练与体育比赛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指导,以提高其心理素质,确保其能正常发挥自身水平。
就此研究来说,运用体育心理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能解决训练(比赛)过程中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例如,缺乏吃苦精神、毅力不足、过度紧张、注意力不集中。除此之外,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身体,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以促进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三、体育心理学在体育训练以及竞赛中的应用
(一)科学制定训练目标,提高学生运动积极性
体育训练具有一定的强度,要求学生要能吃苦,要有毅力,要能坚持。然而,在实际的体育训练中,多数学生开始时满腔热情,但练了一段时间便会出现疲态,怕苦、怕累,心里打起了退堂鼓。针对此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先来看一个例子。山田本一是日本一名名不见经传的马拉松运动员,然而,在1964年的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竟一举夺得冠军。在后来的采访中,山田本一说:“比赛前,我乘车把比赛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由此可看出,目标具有指明方向、激励、凝聚的作用。那么,体育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缺乏毅力,缺乏训练积极性等问题,为学生制定一个个小的、短期的、学生较容易达到的训练目标。这样,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便能逐渐增强自信心和训练积极性,其运动技能也能在实现一个个小的、短期的目标中得以增强。
(二)模拟训练,帮助学生克服怯场心理
克拉克是澳大利亚一名不可多得的长跑健将。他曾17次打破世界纪录,被誉为田径场上的奇才。毫不夸张地说,那时的克拉克可谓是无人能敌。然而,正是这样一位运动健将,在运动巅峰期间参加的两届奥运会上,竟连续发挥失常,未能夺得好名次,让大众跌破眼镜。这就是著名的“克拉克现象”。所谓的“克拉克现象”是指优秀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不能正常发挥出所具有的竞技水平,导致比赛失常的现象。其实,在赛场上,“克拉克现象”并不乏见。许多学生在平常的训练中,成绩突出,但一到真正的比赛就连连失利,无法发挥出自身的实际水平。这是因为学生心理过于紧张而导致怯场。针对此,体育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可加强对学生的模拟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比赛适应能力。那么,在模拟训练中,一切要严格按照赛场的流程和规则,只有最大限度地还原比赛现场,模拟训练才有意义。另外,模拟训练不但要模拟对手可能采用的技术、战术,更要模拟赛场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克服怯场心理,提高学生在赛场上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稳定性,使其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三)训练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无论在训练过程中还是在比赛过程中,谁都不可能无往不利,受挫是成长为优秀运动员的必经之路。然而,许多学生在训练中一旦未达到既定的目标,或在比赛过程中不小心失利了,其心态起伏较大,注意力无法集中,严重一点的甚至无法走出阴霾,这对学生往后的训练以及比赛过程中稳定发挥水平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心态变化,在训练过程中,可刻意制造一些“挫折”,使学生尝试受挫的滋味,使其学会在挫折面前积极地进行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以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合理释放压力、宣泄情绪的方法,如大喊一声、上下跳跃、自我鼓励、转移注意力、深呼吸等。利用这些方法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其趋于平和,从而尽快进入训练或比赛状态。
组建小学运动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储备运动人才,而有效的心理指导能解决学生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提高运动队训练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水平。以上所述仅是个人之谈,如何利用心理指导以促进小学运动队的发展有赖于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与探究。
参考文献
[1]石成琨.体育心理学在训练和竞技比赛中的实际应用[J].农家参谋,2018(15).
[2]邹益民.体育教学与运动心理之间的关系研究——评《体育教学心理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14).
[3]邵继萍.重视学生的体育心理训练[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4(02).
[*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小学运动队有效心理指导研究》(课题编号:GDXKT1616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