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要正确认识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的辩证关系,以高素质的教师为中间媒介,促进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前提下,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同时,要克服听说读写脱节的问题,加强听说读写技能各个环节的训练,发挥最大的整体效应。
关键词: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3-560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使用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新教材的过程中,许多中学教师遇到一些问题,如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关键因素是什么,如何克服听说与读写脱节的问题,等等。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能从理论上和实践方面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
1. 语言知识与运用语言的关系
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侧重,实际上是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语言本质观。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個知识性系统,那么掌握语言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等)则成了外语教学的最高目标;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交际系统,那么在教学中则会注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前一种知识性系统语言观左右了我国中学外语教学许多年,它的影响渗透到了语言教育的许多方面,其影响是深远的。“聋哑脖和“高分低能”症均是这种语言教学观的产物。由于测试的反拔作用,外语教学仍旧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操练上。后一种语言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因许多教师不了解语言知识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虽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如果辩证地来看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它们实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语言知识是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基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就难以实现。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之上的。然而知识不等于能力。那种认为掌握了语言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语言的观点是错误的。
衡量一个人外语水平的高低,其标准是看他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如何。语言知识是为交际能力服务的,语言知识也只有通过言语交际活动才能得到巩固和被牢固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中只要缺一,语言的信息交际就会中断。语言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另外,语言知识的掌握不是靠讲,而是靠练,它只有进行言语操练,在情景中加以运用才能被理解和掌握。英语课是实践课,它必须要通过听说读写的反复操练才能形成自动化的习惯。语言形成习惯,也仅仅是掌握运用外语的一个条件,并不等于掌握了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语言知识是外围,形成语言习惯是中围,培养创造性的言语交际能力是核心。
2. 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关键因素———教师
如果从事物发生发展的内部规律看,从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有一个中间媒介,即语言形成自动化习惯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但是,促使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它的外部因素在起作用。在这里,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知识向能力能否成功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强调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并不与当前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相悖。“以学生为中心”论其实质就是要教师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学识水平、动机、兴趣,以便能因材施教。目前,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外语教师尤甚。这主要体现在:(1)职业道德不够高;(2)外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不够熟练;(3)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
英语教师如果具备了良好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教育理论知识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那么促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亦将不是什么难事了。教师一口流利得体的英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听到的都是英语,学生只有英语听多了,他才能开口说。教师通过运用“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原则(由章兼中教授提出),能极大程度地加快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进程。传统的教学存在几个主要弊端,一个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语言信息量少。要克服这一点,教师就应增大信息量,多让学生接触一些外语材料。第二个弊端是学生外语实践的量少和面窄。如果能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能动性,主动参与课堂中各项实践活动,就能改变这种消极被动的局面,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操练的机会。第三个弊端是学习和操作的节奏缓慢。快节奏要求教师的教学节奏明快。练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语速正常。学生操练外语的频率要高,速度要快。教师的提问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学生的回答节奏加快。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富有紧凑感,从而克服从前那种上课懒懒散散,智力活动松弛的现象。由此可见,外语教师的素质高低,是决定外语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也是能否有效促成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老教材如果说一支粉笔一本书还能勉强对付过去的话,那么新教材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语言基本功过关,还要具备听说读写演画多种技能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对那些自身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教师,可以采取进修或自学或在职提高的方式进行。通过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写出全英文教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素质,还能提高自己的组织教学能力。
3. 如何克服听说读写脱节的问题
有人形象化地把听说读写脱节的现象称之为“文盲英语”,听说能力似乎尚可,然一旦动手就错误百出,患了一种“半身不遂”病。就是这种所谓“还可以”的听说能力也是一派虚假的繁荣。究其原因,其一是基础知识未过关;其二是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各环节侧重不一,很多因时间分配不够而忽略了读写这一环节,时间一久,也就自然形成了几种技能的相互脱节。
听说读写几种技能本是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由于相互之间的脱节,从而导致了作用于彼此之间的能量浪费。那种以整体结构发生作用的能量往往大于个体相加的和的能量。要想使学生的四种技能发挥最大的整体效应,使学生的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做到语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有机统一。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既是教学的目的,同时又是教学的手段。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必须通过四种技能得以实现。
(2)深刻理解和领会外语教学原则。这些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管小道理的大道理。只有明悟这些大道理,才有可能使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高屋建瓴,站在宏观的角度来俯视教学中的问题。
(3)增加阅读和写的量。教师可适当的增加抄写、听写和一定量的语法练习,以解决文字读写能力差的问题。
总之,要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方法很多,相信通过全体英语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会有更科学有效、符合新英语课程标准的英语教学方法涌现,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我国英语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曹明杰.基于情感教学的中学英语教学模式[J].考试周刊,2009(29).
[2 钟全寿.浅议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英语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教育教研,2009(7).
(云南省广南县珠街镇初级中学校)
关键词: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3-560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使用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新教材的过程中,许多中学教师遇到一些问题,如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关键因素是什么,如何克服听说与读写脱节的问题,等等。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能从理论上和实践方面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
1. 语言知识与运用语言的关系
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侧重,实际上是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语言本质观。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個知识性系统,那么掌握语言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等)则成了外语教学的最高目标;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交际系统,那么在教学中则会注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前一种知识性系统语言观左右了我国中学外语教学许多年,它的影响渗透到了语言教育的许多方面,其影响是深远的。“聋哑脖和“高分低能”症均是这种语言教学观的产物。由于测试的反拔作用,外语教学仍旧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操练上。后一种语言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因许多教师不了解语言知识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虽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如果辩证地来看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它们实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语言知识是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基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就难以实现。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牢固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之上的。然而知识不等于能力。那种认为掌握了语言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语言的观点是错误的。
衡量一个人外语水平的高低,其标准是看他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如何。语言知识是为交际能力服务的,语言知识也只有通过言语交际活动才能得到巩固和被牢固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中只要缺一,语言的信息交际就会中断。语言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另外,语言知识的掌握不是靠讲,而是靠练,它只有进行言语操练,在情景中加以运用才能被理解和掌握。英语课是实践课,它必须要通过听说读写的反复操练才能形成自动化的习惯。语言形成习惯,也仅仅是掌握运用外语的一个条件,并不等于掌握了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语言知识是外围,形成语言习惯是中围,培养创造性的言语交际能力是核心。
2. 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关键因素———教师
如果从事物发生发展的内部规律看,从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有一个中间媒介,即语言形成自动化习惯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但是,促使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它的外部因素在起作用。在这里,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知识向能力能否成功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强调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并不与当前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相悖。“以学生为中心”论其实质就是要教师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学识水平、动机、兴趣,以便能因材施教。目前,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外语教师尤甚。这主要体现在:(1)职业道德不够高;(2)外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不够熟练;(3)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
英语教师如果具备了良好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教育理论知识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那么促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亦将不是什么难事了。教师一口流利得体的英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听到的都是英语,学生只有英语听多了,他才能开口说。教师通过运用“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原则(由章兼中教授提出),能极大程度地加快学生的语言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进程。传统的教学存在几个主要弊端,一个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语言信息量少。要克服这一点,教师就应增大信息量,多让学生接触一些外语材料。第二个弊端是学生外语实践的量少和面窄。如果能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能动性,主动参与课堂中各项实践活动,就能改变这种消极被动的局面,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操练的机会。第三个弊端是学习和操作的节奏缓慢。快节奏要求教师的教学节奏明快。练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语速正常。学生操练外语的频率要高,速度要快。教师的提问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学生的回答节奏加快。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富有紧凑感,从而克服从前那种上课懒懒散散,智力活动松弛的现象。由此可见,外语教师的素质高低,是决定外语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也是能否有效促成语言知识向语言运用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老教材如果说一支粉笔一本书还能勉强对付过去的话,那么新教材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语言基本功过关,还要具备听说读写演画多种技能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对那些自身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教师,可以采取进修或自学或在职提高的方式进行。通过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写出全英文教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素质,还能提高自己的组织教学能力。
3. 如何克服听说读写脱节的问题
有人形象化地把听说读写脱节的现象称之为“文盲英语”,听说能力似乎尚可,然一旦动手就错误百出,患了一种“半身不遂”病。就是这种所谓“还可以”的听说能力也是一派虚假的繁荣。究其原因,其一是基础知识未过关;其二是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各环节侧重不一,很多因时间分配不够而忽略了读写这一环节,时间一久,也就自然形成了几种技能的相互脱节。
听说读写几种技能本是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由于相互之间的脱节,从而导致了作用于彼此之间的能量浪费。那种以整体结构发生作用的能量往往大于个体相加的和的能量。要想使学生的四种技能发挥最大的整体效应,使学生的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做到语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有机统一。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既是教学的目的,同时又是教学的手段。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必须通过四种技能得以实现。
(2)深刻理解和领会外语教学原则。这些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管小道理的大道理。只有明悟这些大道理,才有可能使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高屋建瓴,站在宏观的角度来俯视教学中的问题。
(3)增加阅读和写的量。教师可适当的增加抄写、听写和一定量的语法练习,以解决文字读写能力差的问题。
总之,要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方法很多,相信通过全体英语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会有更科学有效、符合新英语课程标准的英语教学方法涌现,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我国英语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曹明杰.基于情感教学的中学英语教学模式[J].考试周刊,2009(29).
[2 钟全寿.浅议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英语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教育教研,2009(7).
(云南省广南县珠街镇初级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