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當前,党和国家的改革发展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经济发展与社会矛盾凸显同时存在,新闻工作者应响应胡总书记号召,“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中宣部等五部门号召并部署开展新闻工作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一项适时的正确举措。它不仅可以使新闻工作者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群众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服务,而且可通过活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一.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新闻工作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但同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有失误和不足。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党内也滋生了腐败现象。一些官员妄自尊大,不把群众看在眼里,官僚主义、个人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开始流行,用人为亲、买官鬻爵、贪污受贿等也时有发生。个别领导为了个人升官发财,利用手中的权利欺下瞒上,大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官商勾结,牟取私利。不听群众意见,不顾百姓甘苦,严重败坏了党的声誉,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诸如此类负面的东西,也需要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去调查、揭露、曝光,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起到新闻工作对执政者的舆论监督作用。
随着改革的步步深入,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使一些暂时少得利或不得利的人心理失衡,产生一些不满或怨恨情绪。新闻媒体要通过自己的工作特长去解疑释惑、疏导解压,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谐。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党做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承诺,要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聚焦民生,及时反映他们的呼声与意愿,给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同时把中央的好政策及时宣传给他们,使上下通气,克服官僚主义带来的“中阻梗”,提高基层群众理解政策和执行政策的水平,使中央与地方、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融洽。
二.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新闻队伍自身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在新闻战线持续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新春走基层”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新闻队伍的思想作风和业务能力建设。广大新闻工作者在贯彻“三贴近”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生动实践相比,与传播格局和受众需求的深刻变化相比,与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要我们“拜人民为师”,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这既是对领导干部、共产党员的要求,也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新闻工作者应借自身的工作之便,在这方面走在前面。可我们有的采编人员,眼光向上,只盯着领导,围着首长和会议转;会后照着会议发给的报道提纲轻松拟就,省时省力。有的经常与私企老板泡在一起,通过写新闻稿为企业做广告。有的干脆收费发稿,搞有偿新闻。同时,一些懒于下基层的采编人员,他们通过电话采访、网络传送便可完成任务。不接触群众,不了解基层群众的真情实感,不会运用他们具有特色的语言,坐在办公室写出的稿件,通篇书生气、学生腔,要么就是自我欣赏的大话、空话、官话、套话,不生动、不感人,很难起到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的作用。近年来,党报订阅量增速不快、电视台新闻节目收视率不如人意等,都与我们的文风不正有关。
组织“走、转、改”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推动新闻工作者到基层亲身感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感受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巨大进步。要通过走进基层、深入群众,让广大新闻工作者充分认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充分认识新闻工作坚持党性原则的极端重要性,自觉贯彻党的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同时要推动新闻工作者学好用好群众语言、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写出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号召力的新闻稿件,更好地为党和群众服务。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责任编辑:皇甫美鲜
一.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新闻工作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但同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有失误和不足。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党内也滋生了腐败现象。一些官员妄自尊大,不把群众看在眼里,官僚主义、个人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开始流行,用人为亲、买官鬻爵、贪污受贿等也时有发生。个别领导为了个人升官发财,利用手中的权利欺下瞒上,大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官商勾结,牟取私利。不听群众意见,不顾百姓甘苦,严重败坏了党的声誉,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诸如此类负面的东西,也需要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去调查、揭露、曝光,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起到新闻工作对执政者的舆论监督作用。
随着改革的步步深入,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使一些暂时少得利或不得利的人心理失衡,产生一些不满或怨恨情绪。新闻媒体要通过自己的工作特长去解疑释惑、疏导解压,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谐。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党做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承诺,要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聚焦民生,及时反映他们的呼声与意愿,给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同时把中央的好政策及时宣传给他们,使上下通气,克服官僚主义带来的“中阻梗”,提高基层群众理解政策和执行政策的水平,使中央与地方、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融洽。
二.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新闻队伍自身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在新闻战线持续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新春走基层”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新闻队伍的思想作风和业务能力建设。广大新闻工作者在贯彻“三贴近”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生动实践相比,与传播格局和受众需求的深刻变化相比,与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要我们“拜人民为师”,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这既是对领导干部、共产党员的要求,也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新闻工作者应借自身的工作之便,在这方面走在前面。可我们有的采编人员,眼光向上,只盯着领导,围着首长和会议转;会后照着会议发给的报道提纲轻松拟就,省时省力。有的经常与私企老板泡在一起,通过写新闻稿为企业做广告。有的干脆收费发稿,搞有偿新闻。同时,一些懒于下基层的采编人员,他们通过电话采访、网络传送便可完成任务。不接触群众,不了解基层群众的真情实感,不会运用他们具有特色的语言,坐在办公室写出的稿件,通篇书生气、学生腔,要么就是自我欣赏的大话、空话、官话、套话,不生动、不感人,很难起到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的作用。近年来,党报订阅量增速不快、电视台新闻节目收视率不如人意等,都与我们的文风不正有关。
组织“走、转、改”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推动新闻工作者到基层亲身感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感受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巨大进步。要通过走进基层、深入群众,让广大新闻工作者充分认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充分认识新闻工作坚持党性原则的极端重要性,自觉贯彻党的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同时要推动新闻工作者学好用好群众语言、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写出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号召力的新闻稿件,更好地为党和群众服务。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责任编辑:皇甫美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