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和进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培养他们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积极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收到了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策略
一、有感情朗读课文,引领学生体会情感
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因此说“三分诗,七分读”。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内化成自己的情感。因此,课堂上教师不能停留于对文章被“字词句”图解,寡然乏味,而要多一点感情指导,只要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就能体会文章的意境美,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师生自然陶醉于美丽的大草原。所以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以及学生的感情朗读,促使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它具有一种吸引力,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教材的内容形成共鸣的状态,达到和谐的程度,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我呆呆的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一句话,道出了我对伯父的深深爱戴及怀念之情。课堂教学时就应作为重点句子让学生作深刻的体会,揣摩作者对亲人的爱。
二、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通过录音、录像、幻灯、插图、环境布置等手段为学生创造特定的环境,渲染特定的气氛,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比如,实物演示、角色扮演或课本剧表演、现场参与、小品表演、语言描述等均不失为营造体验情境的良好方式。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必然能产生“豁人耳目”的美感,从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
三、深入品析文本,引导学生体味情感
1.关键字词,让学生获得美。从文中找到抒发感情的关键字词,如“喜”“哭”“雀跃”“悲伤欲绝”“欢蹦乱跳”“喜极而泣”等,带领学生用内心去感受这些情感,进入文章中的情感,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情感。
2.品味佳句,使学生感受美。如,在学习《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作者通过围绕“梦幻般的湖”这个中心句,介绍青海湖美景的特点,使学生想象自己身在青海湖美景之间,就如身临其境一般,细细感受青海湖的美景。
3.从文到图,让学生表达美。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等特点,图文并茂,看图结合课文,让学生表达他们的感想,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培养他们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巩固情感
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仅凭课本中的百十篇范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只能是杯水车薪。阅读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佳作,许多课文给学生留下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绕梁余音”。 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文,应当在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后,引导学生冲破课文界限,适当将思维引向课文外,向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视野,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如学习了《永生的眼睛》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个人最可贵的是有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有了这种品质,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就不会在困难面前低头。在今后的人生道路和求学的道路上,我将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和挫折,学习她永不放弃的人生信念。比如开展“读百部优秀课外书”“看百部爱国优秀电影”“背百首爱国诗词”等活动,借助五彩斑斓的荧屏和铿锵有力、荡气回肠的语言文字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结合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活动,如凭吊先烈、“为幸福院老人献爱心”等,用人文精神、感恩信念去教育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学会做人。 情感教育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采用正确的途径和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正如原苏联教育家斯科特金所说:“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的色彩,要引起学生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良好的情感品质,以达到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总之,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知识的殿堂,而且也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为此,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全面增强语文情感教育的魅力。使学生的心灵不断受到感动、净化,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张景卉.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教育[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作者简介:
司江平,中师,中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策略
一、有感情朗读课文,引领学生体会情感
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因此说“三分诗,七分读”。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内化成自己的情感。因此,课堂上教师不能停留于对文章被“字词句”图解,寡然乏味,而要多一点感情指导,只要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就能体会文章的意境美,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师生自然陶醉于美丽的大草原。所以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以及学生的感情朗读,促使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它具有一种吸引力,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教材的内容形成共鸣的状态,达到和谐的程度,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我呆呆的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这一句话,道出了我对伯父的深深爱戴及怀念之情。课堂教学时就应作为重点句子让学生作深刻的体会,揣摩作者对亲人的爱。
二、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通过录音、录像、幻灯、插图、环境布置等手段为学生创造特定的环境,渲染特定的气氛,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比如,实物演示、角色扮演或课本剧表演、现场参与、小品表演、语言描述等均不失为营造体验情境的良好方式。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必然能产生“豁人耳目”的美感,从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
三、深入品析文本,引导学生体味情感
1.关键字词,让学生获得美。从文中找到抒发感情的关键字词,如“喜”“哭”“雀跃”“悲伤欲绝”“欢蹦乱跳”“喜极而泣”等,带领学生用内心去感受这些情感,进入文章中的情感,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情感。
2.品味佳句,使学生感受美。如,在学习《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作者通过围绕“梦幻般的湖”这个中心句,介绍青海湖美景的特点,使学生想象自己身在青海湖美景之间,就如身临其境一般,细细感受青海湖的美景。
3.从文到图,让学生表达美。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等特点,图文并茂,看图结合课文,让学生表达他们的感想,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培养他们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巩固情感
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仅凭课本中的百十篇范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只能是杯水车薪。阅读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佳作,许多课文给学生留下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绕梁余音”。 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文,应当在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后,引导学生冲破课文界限,适当将思维引向课文外,向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视野,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如学习了《永生的眼睛》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个人最可贵的是有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有了这种品质,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就不会在困难面前低头。在今后的人生道路和求学的道路上,我将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和挫折,学习她永不放弃的人生信念。比如开展“读百部优秀课外书”“看百部爱国优秀电影”“背百首爱国诗词”等活动,借助五彩斑斓的荧屏和铿锵有力、荡气回肠的语言文字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结合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活动,如凭吊先烈、“为幸福院老人献爱心”等,用人文精神、感恩信念去教育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学会做人。 情感教育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采用正确的途径和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正如原苏联教育家斯科特金所说:“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的色彩,要引起学生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良好的情感品质,以达到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总之,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知识的殿堂,而且也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为此,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全面增强语文情感教育的魅力。使学生的心灵不断受到感动、净化,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张景卉.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教育[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作者简介:
司江平,中师,中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