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仔细推究一下,所谓“自主学习”无疑可以概括为:建立在自我发展意识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在学习动机基础之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而“合作”、“探究”式学习,虽然各有侧重,(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强调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但是,无论哪一种学习方式不都是建立在学习主体自主、独立基础之上的学习,哪一种方式不需要学习主体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他非但不领情,而且无动于衷。“济世良方”好开,但主体不屑享用,效果由何产生?因此,欲使学生获得生活和工作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的思维得以全面发展,成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人,从而得到更好的生存发展能力。我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习主体对如何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切实唤醒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那么,该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从而推进课改,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呢?
首先,呼唤主体意识的觉醒就要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使“主体”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重视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而学生要努力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力争由自在的人变为自由的人;由蒙昧的人变为理智人。为此大力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是极为重要的途径,作为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参与者,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呼唤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即不仅参与学而且参与教,参与的多了,才会增强主体意识。阅读是人的个体行为,需要独立的阅读时间和空间,需要沉心静气地思考和陶醉其中的内化,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给予安静而自由的时空,营造平和而内敛的气氛,实现自主阅读。至于作业的留置和批改,写作训练究竟写什么,如何写,教学决策要民主,要尊重学生的发言权,给予相当份额的自由度,教师不要总是越俎代庖,横加干涉。
其次,呼唤主体意识的觉醒必须强化学生语文学习的“非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是指人的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等)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是指人的动机、兴趣、习惯、情绪、态度、意识、毅力、性格等心理因素。语文教学要呼唤主体意识的觉醒,保障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还得十分重视学生的非认知因素的培养,即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这一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是一致的。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和发掘学生的兴趣对教育者是重要的。语文教师就是要通过翻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增加活动机会,激发学生的需要和疑问,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以巩固学习的动机,改变学习态度。
(2)“学习如果只以兴趣为基础,不可能巩固学生的自制力和意志,因为一切学习并非都是有兴趣的,并且有许多事物必须借助于意志力始能获得”(俄教育家乌申斯基语)。呼唤主体意识的觉醒,培养学好语文的内驱力──动机是不容忽视的。动机是个体需要和形成主体的意志力的重要因素,教师要通过诱导、激发动机让学生逐步明白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主动、自觉、积极地学习语文。
(3)良好习惯是主体意志力的体现或外化,自觉的主体意识的形成过程,就是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形成过程,语文学习中预习、复习的习惯,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查阅工具书、搜集资料、勤于练笔、修改文章的习惯等,对提高语文水平有直接作用。
(4)情感是主体意识生成的催化剂,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及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浓厚的感情色彩,挖掘语言的美感,并引导学生去体验、鉴赏和运用,使他们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生发情感的因子,满腔热情地学好语文。
再次,呼唤主体意识的觉醒,教师要真正改变自己的角色,努力争取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传统教育中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我讲你听,我教你学,不尊重学生是扼杀主体意识的重要根源。落实新课标,语文教师就要率先改变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以给主体意识的觉醒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天地和氛围。其一,教师要善于在新课标要求与学生的心灵实际之间架桥,要努力防止离开学生的心理此岸世界而只在课标、教材的彼岸世界动脑筋、做文章的倾向。要充分了解学生,因班因人而异,把教学目标尽量定得低些,使學生经过努力能够实现,不断得到体验成功的愉悦。其二,教师要真正明确自己的职能不是“灌”和“考”,那种只顾照本宣科的“灌”和借助“考”以求得检测反馈的做法,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戕害主体意识,得不偿失。其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平等对话的首席,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只起相应的导向作用,在一般性的学习活动中,例如作业的留置和处理、背诵的检查、作文的批改,要在给予一定方法指导的前提下,尽量多给学生一些自主的机会,让学生在平等互助中滋生主体意识。
说到底,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是人的发展以及发展机制的问题。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和基础工具学课,在人的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学若能顺应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形成自觉的心理关注,那么教学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学生不仅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好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工具,而且还可以产生人性、人格的升华。
首先,呼唤主体意识的觉醒就要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使“主体”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重视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而学生要努力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力争由自在的人变为自由的人;由蒙昧的人变为理智人。为此大力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是极为重要的途径,作为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参与者,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呼唤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即不仅参与学而且参与教,参与的多了,才会增强主体意识。阅读是人的个体行为,需要独立的阅读时间和空间,需要沉心静气地思考和陶醉其中的内化,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给予安静而自由的时空,营造平和而内敛的气氛,实现自主阅读。至于作业的留置和批改,写作训练究竟写什么,如何写,教学决策要民主,要尊重学生的发言权,给予相当份额的自由度,教师不要总是越俎代庖,横加干涉。
其次,呼唤主体意识的觉醒必须强化学生语文学习的“非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是指人的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等)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是指人的动机、兴趣、习惯、情绪、态度、意识、毅力、性格等心理因素。语文教学要呼唤主体意识的觉醒,保障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还得十分重视学生的非认知因素的培养,即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这一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是一致的。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和发掘学生的兴趣对教育者是重要的。语文教师就是要通过翻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增加活动机会,激发学生的需要和疑问,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以巩固学习的动机,改变学习态度。
(2)“学习如果只以兴趣为基础,不可能巩固学生的自制力和意志,因为一切学习并非都是有兴趣的,并且有许多事物必须借助于意志力始能获得”(俄教育家乌申斯基语)。呼唤主体意识的觉醒,培养学好语文的内驱力──动机是不容忽视的。动机是个体需要和形成主体的意志力的重要因素,教师要通过诱导、激发动机让学生逐步明白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主动、自觉、积极地学习语文。
(3)良好习惯是主体意志力的体现或外化,自觉的主体意识的形成过程,就是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形成过程,语文学习中预习、复习的习惯,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查阅工具书、搜集资料、勤于练笔、修改文章的习惯等,对提高语文水平有直接作用。
(4)情感是主体意识生成的催化剂,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及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浓厚的感情色彩,挖掘语言的美感,并引导学生去体验、鉴赏和运用,使他们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生发情感的因子,满腔热情地学好语文。
再次,呼唤主体意识的觉醒,教师要真正改变自己的角色,努力争取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传统教育中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我讲你听,我教你学,不尊重学生是扼杀主体意识的重要根源。落实新课标,语文教师就要率先改变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以给主体意识的觉醒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天地和氛围。其一,教师要善于在新课标要求与学生的心灵实际之间架桥,要努力防止离开学生的心理此岸世界而只在课标、教材的彼岸世界动脑筋、做文章的倾向。要充分了解学生,因班因人而异,把教学目标尽量定得低些,使學生经过努力能够实现,不断得到体验成功的愉悦。其二,教师要真正明确自己的职能不是“灌”和“考”,那种只顾照本宣科的“灌”和借助“考”以求得检测反馈的做法,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戕害主体意识,得不偿失。其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平等对话的首席,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只起相应的导向作用,在一般性的学习活动中,例如作业的留置和处理、背诵的检查、作文的批改,要在给予一定方法指导的前提下,尽量多给学生一些自主的机会,让学生在平等互助中滋生主体意识。
说到底,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是人的发展以及发展机制的问题。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和基础工具学课,在人的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学若能顺应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形成自觉的心理关注,那么教学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学生不仅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好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工具,而且还可以产生人性、人格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