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国内教育改革进程的日益深入,现阶段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素质化方向发展,课堂教学也变得更加完善。为了能够和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相适应,就必须要将初中数学教材里的内容按照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再融合“分层教学”模式来进行数学教学,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目标。文中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分层教学法的意义进行了简要论述,并针对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出分层教学的作用与价值给出一些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一、 引言
分层教学法(Stratified teaching method),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因材施教”。该种教学模式是在学习者本身的知识储备、智力原因以及其他原因的作用下导致学习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教育者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并且设置各自不同的学习目标来引导学习者完成的一种高效教学方式。站在教育的思维角度可以了解到学生虽然是学习活动里的唯一受众,但是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而造成這一受众群体拥有明显的个性特点。每一个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的分析、思考以及解答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而将分层教学模式引入其中后不但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群体之间的竞争意识,对于学生个性特点的维护和知识内化能力的加强也有一定的作用。那么要怎么样才能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出分层教学的作用,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 施行分层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相比较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学科,初中数学不但难度大而且内容枯燥,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应当要摆脱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束缚,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出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由于我国长时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和学生家长都坚持“成绩至上”的教学理念,把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来当成一个好学生的评价标准,在教学模式上虽然有接受新时期素质化教育的理念,但是在实践当中仍然会把教学重心向理论教学偏移,导致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变差。还有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局限在课堂和教材的范围里,教师在一边讲解教材里的知识点和例题的同时学生则是低着脑袋写笔记和抄写相关的知识点。表面上看整个课堂严肃而整齐,但是整体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课堂氛围压抑沉闷缺少良好的互动和交流,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每况愈下。但是将分层教学模式引入到初中数学教学当中后,不但可以将现有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进行优化,而且还能够将现有的教学资源结构进行优化与加强。除此之外,分层教学模式引入后还能够为那些数学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确立一个提高自信心的目标,帮助他们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这对于构建高效课堂是极为有利的。
三、 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缺少数学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动力来源是对数学学科的兴趣。笔者为了能够了解本校内不同年级的初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就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共计有660位学生参与调查活动,但是把获得到的结果进行了严格地分析和研究后可以确认出产生兴趣的人数约有总统计人数的47.6%左右,有一些学生原本对数学不感兴趣,随后由于更换课任教师而产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学生数占到15%,而且通过调查之后还能够了解到,那些对数学兴趣不浓的学生他们的数学成绩也相对较差,由此可见学生数学学习的成绩和自身的学习兴趣高低具有直接性的关系。
(二) 思维方式不能够适应教学需要
众所周知,国家以及政府和地方机构在“素质教育”上面花费了不计其数的人、物等等资源后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和应试教学模式相比,素质教育的发展重心是放在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上,在强调“人本理念”的同时还重视对学生个人潜在能力与价值的发掘。但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比较独立,每个学生不仅在数学学习能力各不相同,而且在数学知识的接受和运用能力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为了能够缩短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将班级学生的数学整体实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教师就必须要在认知学生能力,做好相应的分层工作的同时还必须要想方设法地去排解掉每一个学生的难处和阻力,并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四、 实现分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 学生分层
想要顺利地发挥出分层教学的作用,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就必须要对每个学生的数学兴趣、学习能力的高低以及数学学习成绩等方面有一个全面性的了解,随后再将统计出的结果和初中数学教材的内容相融合,按照顾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身心状态,分别设置难度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然后再按照高、中、低的方式将全体学生以3∶5∶2进行分成A、B、C三个不同层次。其中处在A层的学生他们也就是全体师生眼里的“学优生”,这些学生他们既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同时还能够独立地完成教师课后布置的问题与练习,对于B、C两层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难点能够给予帮助和解答,是处在C层学生的最佳学习对象;对于处在B层的学生来说他们就是老师和学生眼里的“中等生”处在这个层面的学生他们除了可以掌握数学教材里的知识以外,还可以自已完成教师课后所布置的练习,而且还能够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顺利地完成课堂内的作业和习题,并且还能够主动向处在A层的学优生请教学习中的难、重点知识;处在C层的学生他们就是全体师生眼睛里的“学差生”或者“后进生”,这一层面的学生他们必须要在A层面同学以及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够顺利地解课堂知识并且还能够解答一些简单的学习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座位编排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以四个人为一个小单位(每个小单位包括A层学生一个,B层学生两个,C层学生一个),通过这种四人一组的小单位能够让学生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信息交流、团队竞赛以及课后辅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互补和促进作用。当然这种小组学习模式并非是长久、固定的,而是必须要经过相当长的磨合与过渡之后让学生来进行表决,而教师则是要按照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不同的竞争方式,而且还要对不同层次的升、降情况进行整理(在通常情况下半学期或才或一学期为主),运用这样的策略就能够把学生原本消极的心绪变得更加上进、积极、主动。 (二) 利用分层授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既是实践知识的对象,而且还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核心,初中教师想要将教学任务落实下来就必须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来确立不同的教学任务来引导学生进行完成,而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比如说教师在讲解教材里面的“一次函数”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就必须要顾及这些C级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教学过程当中的难点、重点,所以教师首先要把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定义和整理,并在教学定义以及性质内容当中加入一些带有趣味性的内容,比如说在讲解一次函数变量以及自变量等内容的时候,教师往往会在黑板上把各个变量间的关联向学生进行讲述和分析,最为常用的就是利用横向数轴上的点代表自变量,竖数轴上的点来代表因变量。(1)如果变量x和变量y能够运用y=kx b的形式来将其顺利地转化,那么就可以把该等式里的y与x进行确认并证明这两者是一次函数关系。(2)如果b=0的时候那么就可以把y称之为x的正比例函数。而这些内容在B层学生(即中等生)的眼里是有一定难度的,必须要在具备一次函数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够做到灵活解题。但是对于A层学生(即学优生)来说,这些内容对于他们而言并无难度,因此教师可以结合A层学生的实际能力来设置一些难度大和知识结构新的题目,例如说可以把一些相关联的奥数题目引入到课堂当中来调动A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能力。再比如说在讲解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等比性质”的时候,比例的性质有假设说a∶b的结果会和c∶d的结果相同就可以顺利地得到a×d和b×c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假设说a和d相乘之后所得到的结果能够与b和c相乘的结果相同的话就可以按照公式計算出a∶b的结果就是等于c∶d的结果;合比性质就是假设说a除以b的结果会和c除以d的结果相同的话,那(a±b)除以b所得到的结果就必须要和(c±d)除以d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而这些基础性强的内容对于C层的学生而言如果没有牢记那么就无法顺利地完成后续的数学学习,而对中等生而言,教师就必须要在C层学生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基础的题型,至于A层学生教师可以加入一些变化性强的题目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总结出等比性质:若a/b=c/d…=m/n(b d …n≠0),则(a c … m)/(b d …n)=a/b,然后再把这些内容融入数学实践当中。而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还应当要鼓励A层的优等生积极、主动地去帮扶那些处在B层面的中等生和C层面的学差生,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向心力和团结意识,这对于构建优秀的班风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 抓住数学问题层次性并进行数学思维训练
想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就必须要从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着手,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够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所以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应当要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寻求一个稳定、高效的思维训练模式,同时也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不同层面的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答数学问题,这样就能够确保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够调动自身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欲望。例如说教师在讲解教材里面的“图形的相似”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层面学生的不同学习表现来提出以下问题,并要求他们共同探讨和协商之后回答:“在△ABC与△A′B′C′里,其中AB=8cm,BC=6cm,CA=5cm,A′B′=6cm,B′C′=4.5cm,C′A′=3.75cm,那么请问同学们△ABC和△A′B′C′相似吗?”“在△ABC里,AB与AC相等,而D点为AB的中点,将AB延长到点E且使BE=AB。那么请说明:(1)△ADC∽△ACE;(2)CE=2DC”;“已知△ABC∽△A′B′C′,那么其相对应的高度AD与A′D′的长是3cm和4cm,计算后得出S△ABC S△A′B′C′=75cm2,那么请计算出S△ABC与S△A′B′C′”。通过这种问题提出的方式,不但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还能让每个学习组内的学生都能够在解题的过程当中突破自我、提高自我,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与和谐的背景下去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力并为学生今后学习与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在有限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除了把“生本理念”渗入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以外,教师还必须要将分层教学法的优势和作用完整地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够为每个学生给予足够的学习和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1]刘占国,王文清.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7(12):124-137.
[2]赵世龙,黄剑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效果的策略探析[J].中学生数理化(学习研究),2018(3):155-168.
作者简介:
游荣峰,福建省宁德市,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第三中学。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一、 引言
分层教学法(Stratified teaching method),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因材施教”。该种教学模式是在学习者本身的知识储备、智力原因以及其他原因的作用下导致学习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教育者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并且设置各自不同的学习目标来引导学习者完成的一种高效教学方式。站在教育的思维角度可以了解到学生虽然是学习活动里的唯一受众,但是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而造成這一受众群体拥有明显的个性特点。每一个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的分析、思考以及解答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而将分层教学模式引入其中后不但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群体之间的竞争意识,对于学生个性特点的维护和知识内化能力的加强也有一定的作用。那么要怎么样才能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出分层教学的作用,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 施行分层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相比较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学科,初中数学不但难度大而且内容枯燥,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应当要摆脱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束缚,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出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由于我国长时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和学生家长都坚持“成绩至上”的教学理念,把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来当成一个好学生的评价标准,在教学模式上虽然有接受新时期素质化教育的理念,但是在实践当中仍然会把教学重心向理论教学偏移,导致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变差。还有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局限在课堂和教材的范围里,教师在一边讲解教材里的知识点和例题的同时学生则是低着脑袋写笔记和抄写相关的知识点。表面上看整个课堂严肃而整齐,但是整体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课堂氛围压抑沉闷缺少良好的互动和交流,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每况愈下。但是将分层教学模式引入到初中数学教学当中后,不但可以将现有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进行优化,而且还能够将现有的教学资源结构进行优化与加强。除此之外,分层教学模式引入后还能够为那些数学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确立一个提高自信心的目标,帮助他们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这对于构建高效课堂是极为有利的。
三、 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缺少数学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动力来源是对数学学科的兴趣。笔者为了能够了解本校内不同年级的初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就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共计有660位学生参与调查活动,但是把获得到的结果进行了严格地分析和研究后可以确认出产生兴趣的人数约有总统计人数的47.6%左右,有一些学生原本对数学不感兴趣,随后由于更换课任教师而产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学生数占到15%,而且通过调查之后还能够了解到,那些对数学兴趣不浓的学生他们的数学成绩也相对较差,由此可见学生数学学习的成绩和自身的学习兴趣高低具有直接性的关系。
(二) 思维方式不能够适应教学需要
众所周知,国家以及政府和地方机构在“素质教育”上面花费了不计其数的人、物等等资源后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和应试教学模式相比,素质教育的发展重心是放在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上,在强调“人本理念”的同时还重视对学生个人潜在能力与价值的发掘。但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比较独立,每个学生不仅在数学学习能力各不相同,而且在数学知识的接受和运用能力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为了能够缩短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将班级学生的数学整体实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教师就必须要在认知学生能力,做好相应的分层工作的同时还必须要想方设法地去排解掉每一个学生的难处和阻力,并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四、 实现分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 学生分层
想要顺利地发挥出分层教学的作用,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就必须要对每个学生的数学兴趣、学习能力的高低以及数学学习成绩等方面有一个全面性的了解,随后再将统计出的结果和初中数学教材的内容相融合,按照顾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身心状态,分别设置难度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然后再按照高、中、低的方式将全体学生以3∶5∶2进行分成A、B、C三个不同层次。其中处在A层的学生他们也就是全体师生眼里的“学优生”,这些学生他们既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同时还能够独立地完成教师课后布置的问题与练习,对于B、C两层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难点能够给予帮助和解答,是处在C层学生的最佳学习对象;对于处在B层的学生来说他们就是老师和学生眼里的“中等生”处在这个层面的学生他们除了可以掌握数学教材里的知识以外,还可以自已完成教师课后所布置的练习,而且还能够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顺利地完成课堂内的作业和习题,并且还能够主动向处在A层的学优生请教学习中的难、重点知识;处在C层的学生他们就是全体师生眼睛里的“学差生”或者“后进生”,这一层面的学生他们必须要在A层面同学以及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够顺利地解课堂知识并且还能够解答一些简单的学习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座位编排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以四个人为一个小单位(每个小单位包括A层学生一个,B层学生两个,C层学生一个),通过这种四人一组的小单位能够让学生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信息交流、团队竞赛以及课后辅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互补和促进作用。当然这种小组学习模式并非是长久、固定的,而是必须要经过相当长的磨合与过渡之后让学生来进行表决,而教师则是要按照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不同的竞争方式,而且还要对不同层次的升、降情况进行整理(在通常情况下半学期或才或一学期为主),运用这样的策略就能够把学生原本消极的心绪变得更加上进、积极、主动。 (二) 利用分层授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既是实践知识的对象,而且还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核心,初中教师想要将教学任务落实下来就必须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来确立不同的教学任务来引导学生进行完成,而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比如说教师在讲解教材里面的“一次函数”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就必须要顾及这些C级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教学过程当中的难点、重点,所以教师首先要把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定义和整理,并在教学定义以及性质内容当中加入一些带有趣味性的内容,比如说在讲解一次函数变量以及自变量等内容的时候,教师往往会在黑板上把各个变量间的关联向学生进行讲述和分析,最为常用的就是利用横向数轴上的点代表自变量,竖数轴上的点来代表因变量。(1)如果变量x和变量y能够运用y=kx b的形式来将其顺利地转化,那么就可以把该等式里的y与x进行确认并证明这两者是一次函数关系。(2)如果b=0的时候那么就可以把y称之为x的正比例函数。而这些内容在B层学生(即中等生)的眼里是有一定难度的,必须要在具备一次函数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够做到灵活解题。但是对于A层学生(即学优生)来说,这些内容对于他们而言并无难度,因此教师可以结合A层学生的实际能力来设置一些难度大和知识结构新的题目,例如说可以把一些相关联的奥数题目引入到课堂当中来调动A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能力。再比如说在讲解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等比性质”的时候,比例的性质有假设说a∶b的结果会和c∶d的结果相同就可以顺利地得到a×d和b×c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假设说a和d相乘之后所得到的结果能够与b和c相乘的结果相同的话就可以按照公式計算出a∶b的结果就是等于c∶d的结果;合比性质就是假设说a除以b的结果会和c除以d的结果相同的话,那(a±b)除以b所得到的结果就必须要和(c±d)除以d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而这些基础性强的内容对于C层的学生而言如果没有牢记那么就无法顺利地完成后续的数学学习,而对中等生而言,教师就必须要在C层学生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基础的题型,至于A层学生教师可以加入一些变化性强的题目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总结出等比性质:若a/b=c/d…=m/n(b d …n≠0),则(a c … m)/(b d …n)=a/b,然后再把这些内容融入数学实践当中。而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还应当要鼓励A层的优等生积极、主动地去帮扶那些处在B层面的中等生和C层面的学差生,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向心力和团结意识,这对于构建优秀的班风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 抓住数学问题层次性并进行数学思维训练
想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就必须要从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着手,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够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所以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应当要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寻求一个稳定、高效的思维训练模式,同时也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不同层面的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答数学问题,这样就能够确保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够调动自身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欲望。例如说教师在讲解教材里面的“图形的相似”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层面学生的不同学习表现来提出以下问题,并要求他们共同探讨和协商之后回答:“在△ABC与△A′B′C′里,其中AB=8cm,BC=6cm,CA=5cm,A′B′=6cm,B′C′=4.5cm,C′A′=3.75cm,那么请问同学们△ABC和△A′B′C′相似吗?”“在△ABC里,AB与AC相等,而D点为AB的中点,将AB延长到点E且使BE=AB。那么请说明:(1)△ADC∽△ACE;(2)CE=2DC”;“已知△ABC∽△A′B′C′,那么其相对应的高度AD与A′D′的长是3cm和4cm,计算后得出S△ABC S△A′B′C′=75cm2,那么请计算出S△ABC与S△A′B′C′”。通过这种问题提出的方式,不但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还能让每个学习组内的学生都能够在解题的过程当中突破自我、提高自我,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与和谐的背景下去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力并为学生今后学习与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在有限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除了把“生本理念”渗入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以外,教师还必须要将分层教学法的优势和作用完整地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够为每个学生给予足够的学习和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1]刘占国,王文清.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7(12):124-137.
[2]赵世龙,黄剑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效果的策略探析[J].中学生数理化(学习研究),2018(3):155-168.
作者简介:
游荣峰,福建省宁德市,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