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学要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高中数学作为自然基础学科,内容丰富,应用广泛,不单纯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而是要丰富教学内容,活化教学环节,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甚至创造者。情境教学,正是目前适应我国教学需求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值得探讨的教学模式,它能更好地推动教学过程,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手段,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高中数学;情境教学;创新;实践
情境教学通常是指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所设定的适合学生并作用于学生,使之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主动积极投入学习的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情境教学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情境模式。
一、 高中数学中情境教学的重要性
(一) 激发求知欲
高中数学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精准性的一门学科,仅是传授给学生一些经过加工整理的数学抽象结果,很难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设计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积极思考,创设有利条件,使得学生把学习看成一种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 体验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传统教学只注重定理的结果和应用,将数学知识作为现成的理论来教,这种一略而过的教学,容易造成学生对数学可望而不可即的错觉,学生学到的只是一种模仿的数学,不能领悟数学的精神,妨碍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境教学能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和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到新旧知识的融合,体验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三) 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发挥学生主体的地位,帮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师生互动,让学生体会合作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 高中数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 创设时事热点问题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关注的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时事热点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能使学生耳目一新,也能使学生感受知识就在身边,与自己息息相关,体会情境的时代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学习《集合》一课时,可以播放国庆阅兵视频,列举各种军团作为集合的元素等。学习《系统抽样》一课时,可以播放5G网络宣传片,以从全市学生中抽取1000人问卷调查为问题情境,引发探究。
(二) 创设数学文化史,趣味故事情境
数学知识多,与一些知识有关的故事也多,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史的教育功能,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复数时,我从人类最初生活的需要,而引入自然数,整数,有理数,讲到第一次数学危机,引入无理数等等。学习《等比数列》时,可引入“国王赏麦子”的故事等。再如:學习《二项式定理》一节引入杨辉三角的学习情境资料,学习《古代数学案例》一课,讲述秦九韶的故事等,这样可以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了解所学知识是有血有肉的科学宝库中的珍品,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兴趣。
(三)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这时我们经常要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包括校园生活中的数学情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家庭生活中的数学情境等。例如:在学习《排列与组合》一课时,可将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应用题:“一场球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二分,负一场得一分,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如果我班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那么我们班的胜负场数可能是怎样的?”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球赛比赛的全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很快就投入到讨论问题的氛围中。再如:学习《不等式》时,分式不等式的大小比较,可以赋予实际意义,引入糖水加糖更甜的生活实例,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习《数列求和》时,可以引入贷款,借款,等额本息等生活实例作为问题情境。
(四) 创设类比与归纳的学习情境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有些知识之间具有可类比和可归纳的特点,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创设类比与归纳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从平面到空间,空间向量可以类比平面向量进行学习。再如:学习《数列》一章时,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可以进行类比学习。
(五) 创设阶梯式的问题情境
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就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它能很好地引导学生逐层次思考,深化对知识的探究和应用。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领悟,我们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大或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例如:学习《排列》一课时,可设置问题情境:有7人排队,从左到右站成一排。(1)共有多少种排法?(2)甲不站排头有多少种排法?(3)甲不站排头,乙不站排尾,有多少种排法?(4)甲不站排头,乙不站排尾,甲乙不相邻,有多少种排法?(5)甲不站排头,乙不站排尾,甲乙不相邻,甲在乙的右侧,有多少种排法?再如:学习二次函数零点分布时,讨论二次方程ax2 bx c=0(a
关键词:高中数学;情境教学;创新;实践
情境教学通常是指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所设定的适合学生并作用于学生,使之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主动积极投入学习的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情境教学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情境模式。
一、 高中数学中情境教学的重要性
(一) 激发求知欲
高中数学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精准性的一门学科,仅是传授给学生一些经过加工整理的数学抽象结果,很难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设计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积极思考,创设有利条件,使得学生把学习看成一种需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 体验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传统教学只注重定理的结果和应用,将数学知识作为现成的理论来教,这种一略而过的教学,容易造成学生对数学可望而不可即的错觉,学生学到的只是一种模仿的数学,不能领悟数学的精神,妨碍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境教学能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和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到新旧知识的融合,体验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三) 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发挥学生主体的地位,帮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师生互动,让学生体会合作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 高中数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 创设时事热点问题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关注的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时事热点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能使学生耳目一新,也能使学生感受知识就在身边,与自己息息相关,体会情境的时代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学习《集合》一课时,可以播放国庆阅兵视频,列举各种军团作为集合的元素等。学习《系统抽样》一课时,可以播放5G网络宣传片,以从全市学生中抽取1000人问卷调查为问题情境,引发探究。
(二) 创设数学文化史,趣味故事情境
数学知识多,与一些知识有关的故事也多,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史的教育功能,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复数时,我从人类最初生活的需要,而引入自然数,整数,有理数,讲到第一次数学危机,引入无理数等等。学习《等比数列》时,可引入“国王赏麦子”的故事等。再如:學习《二项式定理》一节引入杨辉三角的学习情境资料,学习《古代数学案例》一课,讲述秦九韶的故事等,这样可以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了解所学知识是有血有肉的科学宝库中的珍品,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兴趣。
(三)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这时我们经常要结合教学实际,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包括校园生活中的数学情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家庭生活中的数学情境等。例如:在学习《排列与组合》一课时,可将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应用题:“一场球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二分,负一场得一分,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如果我班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那么我们班的胜负场数可能是怎样的?”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球赛比赛的全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很快就投入到讨论问题的氛围中。再如:学习《不等式》时,分式不等式的大小比较,可以赋予实际意义,引入糖水加糖更甜的生活实例,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习《数列求和》时,可以引入贷款,借款,等额本息等生活实例作为问题情境。
(四) 创设类比与归纳的学习情境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有些知识之间具有可类比和可归纳的特点,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创设类比与归纳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从平面到空间,空间向量可以类比平面向量进行学习。再如:学习《数列》一章时,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可以进行类比学习。
(五) 创设阶梯式的问题情境
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就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它能很好地引导学生逐层次思考,深化对知识的探究和应用。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领悟,我们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大或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例如:学习《排列》一课时,可设置问题情境:有7人排队,从左到右站成一排。(1)共有多少种排法?(2)甲不站排头有多少种排法?(3)甲不站排头,乙不站排尾,有多少种排法?(4)甲不站排头,乙不站排尾,甲乙不相邻,有多少种排法?(5)甲不站排头,乙不站排尾,甲乙不相邻,甲在乙的右侧,有多少种排法?再如:学习二次函数零点分布时,讨论二次方程ax2 bx c=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