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进一步鼓励和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商务部举办“2011中国进口论坛”,旨在为中外各方搭建沟通的平台,诠释中国在扩大进口方面采取的措施和成效,分析探讨中国市场的潜力和机遇,增进贸易伙伴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和认识,促进中外业界交流,深化企业互利合作,推动进口持续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应当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相互开放市场,才能推动全球贸易的持续平稳发展,进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积极推动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发展,既重视出口,也重视进口,为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开放的贸易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重视利用外部市场,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扩大进口,可以弥补国内资源不足,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引入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资本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课题组的研究,进口对中国生产率进步的贡献率约达46%。即使是进口消费品,也可以产生相应的示范效应,进而传导到生产环节,促进生产的发展。
中国政府积极鼓励扩大进口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是根据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做出的决策,有利于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长期以来舆论更关注出口,使得中国在进口方面尚未全面被各界真正了解。近年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主要包括:
取消或放宽进口限制,推动贸易便利化。关税方面,目前中国进口关税总水平已降至9.8%,略高于发达国家6.5%的平均关税水平,但远低于发展中国家46.6%的平均关税水平,2010年降低了鲜草莓等6个税目的进口关税,同时从7月1日起分步对最不发达国家给予零关税待遇。
非关税措施方面,近年来不断加快推进贸易便利化措施,近年来,中国已分批取消了约800多个税目商品的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目前已基本取消了进口配额管理商品,仅对个别商品实行进口许可证管理,2010年还取消了部分机电产品的自动进口许可管理。
加快推动贸易便利化,海关、质检、环保等部门进一步改善了进口检验检疫、海关通关环境,货物进口通关便利化程度明显改善。
鼓励支持进口。国家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先进的关键技术设备、节能环保技术及产品和重要资源性商品进口。例如,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国家鼓励进口的产品目录》,对企业进口给予支持。
加大进口促进力度。一是宣传介绍中国有关进口法律法规,提高政策透明度,设立进口促进平台,营造良好贸易环境。二是举办各类进口商品展览会、博览会、推介暨交易会等。三是积极研究运用各种金融、税收等手段支持扩大进口,包括为企业提供进口融资便利等等。四是支持和组织各种形式的投资贸易促进团,积极赴有关国家开展投资贸易促进活动,有效减少贸易顺差,营造了互利双赢良好氛围。
加快区域合作,进一步开放市场。目前,中国正与2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5个自贸区,已经签署了10个自贸协定,为扩大进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目前已跃升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今后将在优化进口结构、推动进口便利、完善促进体系等三个重点方面,采取以下8项措施,鼓励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
——按照产业政策要求,积极进口资源、先进技术和关键装备等;
——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和争端,鼓励增加自主要贸易顺差国的进口;
——进一步优化进口关税结构,引导企业扩大进口;
——继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简化和放宽进口管理,降低进口费用和成本;
——不断完善进口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提高政策透明度,营造良好贸易环境;
——举办各类进口商品展览会、博览会、推介暨交易会等,带动中外经贸合作交流;
——积极研究运用各种金融、税收等手段支持扩大进口,包括为企业提供进口融资便利等等;
——继续组织各种形式的投资贸易促进团,积极赴国外开展投资贸易促进活动。
在中国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的同时,希望美欧等发达国家也相应放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限制,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全球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
随着发达国家的债务增长,他们发行的货币价值受到质疑,他们靠借债来消费的能力大大减小。但是,发达国家的货币贬值,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发展迅速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是场更大的灾难。
新兴市场国家是所谓“后发展国家”,他们还不掌握最先进的生产技术,自己发行的货币又不能在国际市场上换回急需的产品,他们需要拿硬通货来进口急需的机器设备。因此,新兴市场国家都面临着要扩大出口,以换回更多硬通货,以购买更多技术产品的局面。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一直强调“出口换汇”的重要性,能够出口的企业就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
2008年的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防止经济衰退,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都采取了特别宽松的货币政策,名义利率几乎为零,而实际利率已经为负。这时候,各种国库券的利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美国10年期的国库券利息才2%多一点,根本抵不上通货膨胀的奔跑速度。从这一角度看,新兴工业国手里握有的外汇储备是在不断缩水的。而且,随着这些硬通货的贬值,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储备缩水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中国掌握着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而且又面临着外汇贬值、储备缩水的困境,因而在外汇贬值之前把它花掉一些未必是坏事。因此,最近一些年来,中国政府也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到外边去投资,去做生意,用掉一些外汇。另一方面,扩大进口,增加一些中国经济和中国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花掉一些外汇,这也是件好事。 然而,花外汇也有个可持续的问题。比如,在海外投资,购买资源,收购一些油田、矿山的开采权。这对中国这种发展迅速的经济体来说,肯定是有益处的,因为未来市场的需求很大,现在投资未来应有更大的收益。但是,也要防止投资的宏观风险。比如,绝大多数资源期货都是以美元计价的,一旦以美元计价的证券等“货币资产”价格上扬,美元就会重新坚挺,资源价格就会下跌。在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石油价格暴涨。许多发展中国家趁美元利率低的机会,借了美元来开发石油。结果上世纪80年代初美联储曾大幅提升利率,以对付通货膨胀,美元证券价格上涨,石油等资源的价格迅速下跌,借了美元来开发石油的这些国家便掉入了债务陷阱。同样的问题,未来也可能发生,中国“走出去”的企业一定要注意这种宏观风险,观察 美国货币政策的走向。
再比如,在1997年亚洲危机之前,东南亚国家的经济都曾经历过许多年的经济繁荣,这些国家也是出口顺差国,靠着向欧美市场出口制成品发展了起来。结果,觉得兜里钱多起来的东南亚国家消费者就开始大把大把地花钱,买各种奢侈品,当然都是进口的。以至于像泰国这样的国家,很快就从贸易顺差国变成了逆差国。而且,这些国家还开放了资本市场,外国资本可以随意进人又随意出去。这时,贸易逆差就很容易成为货币投机的理由。于是,捍卫汇率又成为这些国家不得不对付的难题。最后,当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崩溃后,这些国家从货币危机又转为了金融危机,因为随着货币贬值,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资产也大幅贬值,最后就到了资不抵债的地步。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东南亚国家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
中国的进口不断扩大,特别是从亚洲其他国家的进口在继续扩大。这种趋势有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因为只有当中国相对某些国家出现贸易逆差时,这些国家才有可能持有中国的货币。当然,这还取决于我们是否决定让双边的贸易用本国货币结算。在美欧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恢复乏力,经济增长有可能长期低迷时,我们应该反思—下我们的贸易政策。我们不时在谈亚洲经济与美国经济脱钩的事,但亚洲的生产转移始终以美欧为最终市场,这会使我们一直受到外汇储备的困扰。我们需要培育亚洲市场,让亚洲的发展瞄准改善亚洲人民的生活这一目标。如此,亚洲的发展才会更健康,中国的发展才会有更广泛的地区基础。
近几年我国进口实现了较快增长,说明我国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市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未来对进口商品有着巨大需求。
过去,我国进出口企业以能够为国家多出口、多创汇为荣,在开拓出口市场方面下的功夫比较大。这是好的传统。但是,许多企业实际上较少涉足进口,对国外货源情况和国内市场需求不甚了解,只是一个单纯出口型的企业。
现在,宏观经济形势和外贸政策导向已经发生变化。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大大增加。国内通胀压力持续存在。国家的进口政策越来越宽松。加上持续大幅增长的需求,将使得进口市场成为一块越来越大的蛋糕。与此同时,许多国外厂商急欲将他们的商品推向中国市场,寻找打开中国市场的桥梁和合作伙伴。如果我们的企业不积极调整经营策略,补上进口业务之短,就可能分不到这块蛋糕,错失企业发展壮大的良机。所以,进出口企业眼睛应当既向外,更向内,更加重视进口市场的开发与拓展。
第一,应当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调研,着眼于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大宗商品的长期进口需求,坚持互利共赢方针,通过与供货方建立多种形式的长期合作关系,保证稳定的进口货源,提高中方议价、定价能力,降低进口商品成本,培育长期稳定的进口市场。
第二,适应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进步的需要,通过争取国家各种政策支持,为用户提供优良便捷的服务,扩大先进、适用的机器和设备进口,扩大国外具有优势的新技术、新材料和优质零部件进口,扩大环保节能材料和用品进口,积极开拓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投资进口市场。
第三。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市场细分的要求,帮助国外供货商改进在华营销策略,贴近国内消费者需要和承受能力,积极扩大中高档消费品、新型家居用品和名优品牌商品进口,扩大符合安全、健康标准的高品质食品和保健品进口,扩大教育、科研、体育和休闲等用品进口。
第四,在加工贸易和利用外资政策调整中,中西部地区企业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吸引沿海加工出口项目向中西部转移,大力发展对运输成本不敏感的加工贸易,扩大中西部加工贸易进口机器设备和原材料、零部件的规模。
第五,在各种展会和经贸洽谈活动中,吸引更多国外参展商和国内用户参会,使他们能更多地展示国外商品、服务的优势,更好地了解国内用户的需求。国内企业可以利用原有出口渠道优势,帮助国外企业打通更多的进口渠道。
第六,根据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大的新形势,密切关注汇率走向,统筹进出口经营核算管理,通过有进有出分散财务和汇率风险,降低经营成本,扩大盈利空间,努力开拓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贸易顺差规模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贸易平衡将通过健康、合理的方式即在鼓励出口的同时促进进口的增长来实现。从政策层面上看,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对进口的增长效果明显,在我国减缓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恢复经济平稳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这一大背景下,重视进口,无疑是抓住了历史的机遇。通盘考虑进口政策的短期与长期效应,把进口政策调整看作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一方面,我国长期处于一种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状态,出口带来了大量社会财富的积累,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但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议题,稀缺资源的消耗,生态环境的破坏,外汇储备的风险与增值管理。另一方面,进口则相对地被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是受欢迎的,也有利于国内生产效率的提升,资源及能源消耗的下降,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商品贸易政策的限制条件下,我国很难单纯通过进口提升国内的生产技术水准。进口消费品,不论是普通消费品还是高档消费品,往往都不为决策者所认同。随着我国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改变,这一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得以缓解,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全球经济的恢复,避免再次低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我国国内市场需求发挥作用。进口开始进入了决策者的视野,成为相对受欢迎的事情。
全球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契机。从许多国家经济高速增长过程的经验来看,进口对国民经济增长以及增长模式的转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东亚的日本和韩国都在其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通过引进高新技术设备,极大地提升了国内生产技术水平,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通过进口赢得了广泛利用国际资源的空间。
在贸易融资方面,我国以往更多的是关注于与促进出口相关的融资制度安排,其中包括了对企业出口业务活动的税费优惠政策。而与出口融资相比,进口融资的制度设计与安排相对薄弱,其基本思路也不同于出口融资制度。如何促进进口长期有效的发展,发挥其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积极作用,有多种选择其中必须要解决一个进口融资的问题。通过在金融与税收方面的方式创新,促进进口的发展,其中包括银行贷款、外汇管理、减少环节、简化手续和降低费用等多项措施。
进口融资的风险在于,国内销售的推进速度直接影响到进口融资风险的等级。对于重型机械设备而言,往往是以进口用户的订单为依据的,确定的用户,确定的支付方,都较为易于掌控进口融资风险。这时需要把握的是为那些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进口业务,需要考虑组合融资的制度安排,其间进出口政策银行将有巨大的牵头作用空间,其他商业银行的适时跟进,辅之以政府的担保,就可以较好地控制此类业务的融资风险。
对于消费品而言,融资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资金的占用与回收风险。在这类业务中风险的掌控难度往往取决于产品的销售进展。企业知道潜在市场之所在,也可以预测潜在市场的规模,但是最终还是要实现销售,才能回收资金。如果滞销于供应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给整个进口业务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与出口不同,出口一旦成交,除了信用证支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外,销售的财务成本已经转移到国外企业身上,而进口则需要整个供应链条所有环节的共同努力。这使得进口融资环境层次增多,融资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借贷关系变得极为复杂,由此对进口融资方式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融资方式创新还需要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给予企业以较大地处置外汇的空间,允许企业境外放款,避免多重兑换带来的财务成本与不便,避免贸易伙伴国对外汇进出的管理规范,同时为企业拓展国际融资空间,最大限度地利用境外信用资源,促进我国进口业务的快速发展。
进口融资方式创新要考虑国内市场环境建设问题,应避免超国民待遇的情况在进口方面重复出现,不应在进口融资与国内生产企业融资之间造成不平等的竞争状态,如对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优惠以及对加工贸易项下进口转入国内市场销售的料件管理环节,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之间的公平竞争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制度接轨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对于进口的关注将彻底改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为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最有效地配置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市场,提供战略性转变的契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应当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相互开放市场,才能推动全球贸易的持续平稳发展,进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积极推动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发展,既重视出口,也重视进口,为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开放的贸易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重视利用外部市场,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扩大进口,可以弥补国内资源不足,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引入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资本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课题组的研究,进口对中国生产率进步的贡献率约达46%。即使是进口消费品,也可以产生相应的示范效应,进而传导到生产环节,促进生产的发展。
中国政府积极鼓励扩大进口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是根据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做出的决策,有利于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长期以来舆论更关注出口,使得中国在进口方面尚未全面被各界真正了解。近年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主要包括:
取消或放宽进口限制,推动贸易便利化。关税方面,目前中国进口关税总水平已降至9.8%,略高于发达国家6.5%的平均关税水平,但远低于发展中国家46.6%的平均关税水平,2010年降低了鲜草莓等6个税目的进口关税,同时从7月1日起分步对最不发达国家给予零关税待遇。
非关税措施方面,近年来不断加快推进贸易便利化措施,近年来,中国已分批取消了约800多个税目商品的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目前已基本取消了进口配额管理商品,仅对个别商品实行进口许可证管理,2010年还取消了部分机电产品的自动进口许可管理。
加快推动贸易便利化,海关、质检、环保等部门进一步改善了进口检验检疫、海关通关环境,货物进口通关便利化程度明显改善。
鼓励支持进口。国家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先进的关键技术设备、节能环保技术及产品和重要资源性商品进口。例如,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国家鼓励进口的产品目录》,对企业进口给予支持。
加大进口促进力度。一是宣传介绍中国有关进口法律法规,提高政策透明度,设立进口促进平台,营造良好贸易环境。二是举办各类进口商品展览会、博览会、推介暨交易会等。三是积极研究运用各种金融、税收等手段支持扩大进口,包括为企业提供进口融资便利等等。四是支持和组织各种形式的投资贸易促进团,积极赴有关国家开展投资贸易促进活动,有效减少贸易顺差,营造了互利双赢良好氛围。
加快区域合作,进一步开放市场。目前,中国正与2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5个自贸区,已经签署了10个自贸协定,为扩大进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目前已跃升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今后将在优化进口结构、推动进口便利、完善促进体系等三个重点方面,采取以下8项措施,鼓励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
——按照产业政策要求,积极进口资源、先进技术和关键装备等;
——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和争端,鼓励增加自主要贸易顺差国的进口;
——进一步优化进口关税结构,引导企业扩大进口;
——继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简化和放宽进口管理,降低进口费用和成本;
——不断完善进口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提高政策透明度,营造良好贸易环境;
——举办各类进口商品展览会、博览会、推介暨交易会等,带动中外经贸合作交流;
——积极研究运用各种金融、税收等手段支持扩大进口,包括为企业提供进口融资便利等等;
——继续组织各种形式的投资贸易促进团,积极赴国外开展投资贸易促进活动。
在中国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的同时,希望美欧等发达国家也相应放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限制,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全球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
随着发达国家的债务增长,他们发行的货币价值受到质疑,他们靠借债来消费的能力大大减小。但是,发达国家的货币贬值,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发展迅速的新兴市场国家来说,是场更大的灾难。
新兴市场国家是所谓“后发展国家”,他们还不掌握最先进的生产技术,自己发行的货币又不能在国际市场上换回急需的产品,他们需要拿硬通货来进口急需的机器设备。因此,新兴市场国家都面临着要扩大出口,以换回更多硬通货,以购买更多技术产品的局面。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一直强调“出口换汇”的重要性,能够出口的企业就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
2008年的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防止经济衰退,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都采取了特别宽松的货币政策,名义利率几乎为零,而实际利率已经为负。这时候,各种国库券的利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美国10年期的国库券利息才2%多一点,根本抵不上通货膨胀的奔跑速度。从这一角度看,新兴工业国手里握有的外汇储备是在不断缩水的。而且,随着这些硬通货的贬值,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储备缩水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中国掌握着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而且又面临着外汇贬值、储备缩水的困境,因而在外汇贬值之前把它花掉一些未必是坏事。因此,最近一些年来,中国政府也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到外边去投资,去做生意,用掉一些外汇。另一方面,扩大进口,增加一些中国经济和中国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花掉一些外汇,这也是件好事。 然而,花外汇也有个可持续的问题。比如,在海外投资,购买资源,收购一些油田、矿山的开采权。这对中国这种发展迅速的经济体来说,肯定是有益处的,因为未来市场的需求很大,现在投资未来应有更大的收益。但是,也要防止投资的宏观风险。比如,绝大多数资源期货都是以美元计价的,一旦以美元计价的证券等“货币资产”价格上扬,美元就会重新坚挺,资源价格就会下跌。在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石油价格暴涨。许多发展中国家趁美元利率低的机会,借了美元来开发石油。结果上世纪80年代初美联储曾大幅提升利率,以对付通货膨胀,美元证券价格上涨,石油等资源的价格迅速下跌,借了美元来开发石油的这些国家便掉入了债务陷阱。同样的问题,未来也可能发生,中国“走出去”的企业一定要注意这种宏观风险,观察 美国货币政策的走向。
再比如,在1997年亚洲危机之前,东南亚国家的经济都曾经历过许多年的经济繁荣,这些国家也是出口顺差国,靠着向欧美市场出口制成品发展了起来。结果,觉得兜里钱多起来的东南亚国家消费者就开始大把大把地花钱,买各种奢侈品,当然都是进口的。以至于像泰国这样的国家,很快就从贸易顺差国变成了逆差国。而且,这些国家还开放了资本市场,外国资本可以随意进人又随意出去。这时,贸易逆差就很容易成为货币投机的理由。于是,捍卫汇率又成为这些国家不得不对付的难题。最后,当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崩溃后,这些国家从货币危机又转为了金融危机,因为随着货币贬值,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资产也大幅贬值,最后就到了资不抵债的地步。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东南亚国家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
中国的进口不断扩大,特别是从亚洲其他国家的进口在继续扩大。这种趋势有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因为只有当中国相对某些国家出现贸易逆差时,这些国家才有可能持有中国的货币。当然,这还取决于我们是否决定让双边的贸易用本国货币结算。在美欧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恢复乏力,经济增长有可能长期低迷时,我们应该反思—下我们的贸易政策。我们不时在谈亚洲经济与美国经济脱钩的事,但亚洲的生产转移始终以美欧为最终市场,这会使我们一直受到外汇储备的困扰。我们需要培育亚洲市场,让亚洲的发展瞄准改善亚洲人民的生活这一目标。如此,亚洲的发展才会更健康,中国的发展才会有更广泛的地区基础。
近几年我国进口实现了较快增长,说明我国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市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未来对进口商品有着巨大需求。
过去,我国进出口企业以能够为国家多出口、多创汇为荣,在开拓出口市场方面下的功夫比较大。这是好的传统。但是,许多企业实际上较少涉足进口,对国外货源情况和国内市场需求不甚了解,只是一个单纯出口型的企业。
现在,宏观经济形势和外贸政策导向已经发生变化。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大大增加。国内通胀压力持续存在。国家的进口政策越来越宽松。加上持续大幅增长的需求,将使得进口市场成为一块越来越大的蛋糕。与此同时,许多国外厂商急欲将他们的商品推向中国市场,寻找打开中国市场的桥梁和合作伙伴。如果我们的企业不积极调整经营策略,补上进口业务之短,就可能分不到这块蛋糕,错失企业发展壮大的良机。所以,进出口企业眼睛应当既向外,更向内,更加重视进口市场的开发与拓展。
第一,应当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调研,着眼于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大宗商品的长期进口需求,坚持互利共赢方针,通过与供货方建立多种形式的长期合作关系,保证稳定的进口货源,提高中方议价、定价能力,降低进口商品成本,培育长期稳定的进口市场。
第二,适应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进步的需要,通过争取国家各种政策支持,为用户提供优良便捷的服务,扩大先进、适用的机器和设备进口,扩大国外具有优势的新技术、新材料和优质零部件进口,扩大环保节能材料和用品进口,积极开拓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投资进口市场。
第三。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市场细分的要求,帮助国外供货商改进在华营销策略,贴近国内消费者需要和承受能力,积极扩大中高档消费品、新型家居用品和名优品牌商品进口,扩大符合安全、健康标准的高品质食品和保健品进口,扩大教育、科研、体育和休闲等用品进口。
第四,在加工贸易和利用外资政策调整中,中西部地区企业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吸引沿海加工出口项目向中西部转移,大力发展对运输成本不敏感的加工贸易,扩大中西部加工贸易进口机器设备和原材料、零部件的规模。
第五,在各种展会和经贸洽谈活动中,吸引更多国外参展商和国内用户参会,使他们能更多地展示国外商品、服务的优势,更好地了解国内用户的需求。国内企业可以利用原有出口渠道优势,帮助国外企业打通更多的进口渠道。
第六,根据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大的新形势,密切关注汇率走向,统筹进出口经营核算管理,通过有进有出分散财务和汇率风险,降低经营成本,扩大盈利空间,努力开拓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贸易顺差规模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贸易平衡将通过健康、合理的方式即在鼓励出口的同时促进进口的增长来实现。从政策层面上看,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对进口的增长效果明显,在我国减缓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恢复经济平稳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这一大背景下,重视进口,无疑是抓住了历史的机遇。通盘考虑进口政策的短期与长期效应,把进口政策调整看作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一方面,我国长期处于一种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状态,出口带来了大量社会财富的积累,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但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议题,稀缺资源的消耗,生态环境的破坏,外汇储备的风险与增值管理。另一方面,进口则相对地被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是受欢迎的,也有利于国内生产效率的提升,资源及能源消耗的下降,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商品贸易政策的限制条件下,我国很难单纯通过进口提升国内的生产技术水准。进口消费品,不论是普通消费品还是高档消费品,往往都不为决策者所认同。随着我国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改变,这一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得以缓解,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全球经济的恢复,避免再次低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我国国内市场需求发挥作用。进口开始进入了决策者的视野,成为相对受欢迎的事情。
全球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契机。从许多国家经济高速增长过程的经验来看,进口对国民经济增长以及增长模式的转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东亚的日本和韩国都在其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通过引进高新技术设备,极大地提升了国内生产技术水平,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通过进口赢得了广泛利用国际资源的空间。
在贸易融资方面,我国以往更多的是关注于与促进出口相关的融资制度安排,其中包括了对企业出口业务活动的税费优惠政策。而与出口融资相比,进口融资的制度设计与安排相对薄弱,其基本思路也不同于出口融资制度。如何促进进口长期有效的发展,发挥其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积极作用,有多种选择其中必须要解决一个进口融资的问题。通过在金融与税收方面的方式创新,促进进口的发展,其中包括银行贷款、外汇管理、减少环节、简化手续和降低费用等多项措施。
进口融资的风险在于,国内销售的推进速度直接影响到进口融资风险的等级。对于重型机械设备而言,往往是以进口用户的订单为依据的,确定的用户,确定的支付方,都较为易于掌控进口融资风险。这时需要把握的是为那些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进口业务,需要考虑组合融资的制度安排,其间进出口政策银行将有巨大的牵头作用空间,其他商业银行的适时跟进,辅之以政府的担保,就可以较好地控制此类业务的融资风险。
对于消费品而言,融资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资金的占用与回收风险。在这类业务中风险的掌控难度往往取决于产品的销售进展。企业知道潜在市场之所在,也可以预测潜在市场的规模,但是最终还是要实现销售,才能回收资金。如果滞销于供应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给整个进口业务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与出口不同,出口一旦成交,除了信用证支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外,销售的财务成本已经转移到国外企业身上,而进口则需要整个供应链条所有环节的共同努力。这使得进口融资环境层次增多,融资主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借贷关系变得极为复杂,由此对进口融资方式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融资方式创新还需要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给予企业以较大地处置外汇的空间,允许企业境外放款,避免多重兑换带来的财务成本与不便,避免贸易伙伴国对外汇进出的管理规范,同时为企业拓展国际融资空间,最大限度地利用境外信用资源,促进我国进口业务的快速发展。
进口融资方式创新要考虑国内市场环境建设问题,应避免超国民待遇的情况在进口方面重复出现,不应在进口融资与国内生产企业融资之间造成不平等的竞争状态,如对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优惠以及对加工贸易项下进口转入国内市场销售的料件管理环节,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之间的公平竞争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制度接轨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对于进口的关注将彻底改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为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最有效地配置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市场,提供战略性转变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