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董仲舒的“诗无达诂”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k710867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西方“接受美学”在中国的传播,“诗无达诂”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与讨论。文章试结合汉代经学背景、董仲舒思想渊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书中具体引诗情况,分析董仲舒所提到的“《诗》无达诂”的具体含义,并试辨明其与宋代以后所流行的“诗无达诂”的概念的区别。
  关键词:董仲舒;《诗》无达诂;“诗无达诂”
  作者简介:吴昭君(1993-),女,汉,四川遂宁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02
  一、董仲舒思想及时代背景
  董仲舒,西汉人,横跨四帝,但于汉武帝时所做贡献尤大:回答了武帝的三次“策问”,阐释了“天人感应”,论述了神权与君权的关系,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这些思想在历史发展、学术演变的过程中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主父偃迫害,董仲舒被罢官,后从事教学活动,主要教授《公羊春秋》;后在公孙弘的推举之下,董仲舒为胶西王刘端的国相。四年后,他称病辞官,仍关心朝廷大事。纵观董仲舒一生,他主要所做的事情,一是“为官”,二是“著书”,始终围绕政治和儒学这两个方面。这和他所处的环境与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经历过“文景之治”后的武帝时期,是一个绝对的盛世。但武帝时期已存在“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董仲舒在此环境下,提出了他的思想,促进“大一统”的形成;从学术环境来看:汉代初年始,就有叔孙通的“设桴鼓而立一王之仪”、贾谊的“定制度、兴礼乐”等思想,说明了儒学思想在政治上已初出头角。并且这时,还出现了一批解释五经的作品,如伏生传《尚书》,胡母生传《春秋》,申公、辕固、韩婴传《诗》等,这些说明了儒家经典与思想,在汉初已经受到了重视。而于武帝时期,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接纳以后,儒学更发挥了其重要作用。.另外,“五经”中,《诗》和《春秋》在西汉最受推崇,研究者之多且多为位高权重之人。西汉时期,对于诗经的研究主要分为四派,“鲁诗”、“齐诗”、“韩诗”和后起的“毛诗”。对于《春秋》的研究又有齐学、鲁学之分,董仲舒是“齐学”的代表;另外,董仲舒还吸收了阴阳五行的思想,董仲舒认为“天有十端”,即为“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端,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1](P212)在此“十端”之中,除去天、地、人三者,其他的为阴阳五行,足见阴阳五行思想对董仲舒的影响犹大。
  对董仲舒所处的环境和思想源头进行研究、讨论,才能正确理解董仲舒的思想,不让其具体思想理论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二、“《诗》无达诂”及董仲舒引诗情况
  “诗无达诂”出自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曰: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1](P91)因这句话关系到“《诗》无达诂”的解释,历来被人所重视、讨论。对于“所闻”的解释,大多是依据苏舆所说的,认为这是一种惯例,“汉世著述,有统称所闻者,亦有举先师名者,如眭弘传称‘先师董仲舒’,潜夫论考绩篇称‘先师京师’郑志‘称先师棘下生’”[1](P92),以使自己的言论更具有说服力。另外,也有据此推测,“诗无达诂”这一说法,不是董子首创,而是前人所说;诗、易、春秋分别是指《诗经》、《周易》、《春秋》;“达”可解释为“明白的”、“确切的”、“一致的”等意思;对于“诂”字的解释尤为重要。许慎《说文解字》:“诂,训故言也”。《汉书》中说申培公解释《诗》时,有这样两句话:“申公始为《诗》传”和“申公独以《诗经》为训故以教”,孔颖达在为《诗》作疏时说“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可以发现,传、训、诂三字在古代是可以通用的。我们可以知道,“诂”的意思就是“解释”,或者是做注释。因董仲舒所处环境和成长经历,他是很少受到道家思想影响的,因而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对他的影响是不大的。但是,从《春秋繁露》整本书来看,他仍感受到了言语的有限性,“《春秋》慎辞,谨于名伦等物也者”。[1](P82)对于此种情况,他提出了“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对于“从变”,苏舆的解释是:“盖事若可贯,以义一其归”;对“从变”的解释是“例所难拘者,以变通其滞”;根据苏舆的解释,“奉人”应做“奉天”讲,疑为误筆。书中提到“奉天”的地方较多,如:“奉天而法古”、“上奉天施”等。“从变”、“从义”、“以一奉人”都是在讲理解经书的方法:如果文义明了,则要抓住它的要領;如果文义不明,则要学会变通,换一个角度理解。但最终的归宿都必须是符合“天”的意志的,这是符合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
  《春秋繁露》中多处引用《诗经》中的原句,多为“雅”、“颂”。“雅”多为宫廷宴会或朝会时的乐曲。“颂”多为宗庙祭祀的乐曲,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而备受普通老百姓所喜欢的“风”,董子较少引用。对于《诗经》句子的解释,大都是符合原义的,董仲舒没有根据自己的意志、喜好而随意篡改意义。而是恰当的引用这些句子,使自己所说的话更具有说服力,或是证明自己的观点。对于《诗》当中的句子做如此的处理,董仲舒不是第一个人,在先秦时期,各国进行外交活动时,就常使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从董仲舒对《诗经》的具体引用情况可知,他不是在强调,阅读《诗经》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也不同于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已经看到读者的重要性,亦不同于西方的“阐释学”,也没有认识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的思想还未前进到这一步。在西方“接受美学”兴盛的近代,非要把董子的“诗无达诂”于之类比,是有失偏颇的。他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即是,在他之前,已有许多人为《诗经》做传,从前文所提到的汉时《诗经》作注的情况可以得到印证。对《诗经》的解释,在我国文学史上从来没有中断过。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诗经》丰富的文学价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诗经》文义隐约这个特征。王国维:“诗书于六艺中最难读”。 黄侃认为《诗经》因其文义训诂复杂难明,建议在治学开端不要读《诗经》,而是去读文义明了的《史记》。清代经学大师皮锡瑞有一篇题为《经学通论·论<诗>比他经尤难明,其难明者有八》的文章。   三、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
  随着西方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传入,“诗无达诂”这一概念受到了重视,1922年10月,我国首次举办了“诗无达诂”专题学术研讨会,将“诗无达诂”视为“中国阐释学”的开端,认为这是中国诗学早熟的一个表现。实际上,从董仲舒“《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的泛化有一個缓慢的发展过程。并且,有关于“阐释学”、注重读者的能动作用的,即泛化以后的“诗无达诂”,有自己漫长的理论发展过程。
  先秦时期,孔子提出了“兴观群怨”说,看到文学作品的功用。孟子提出了“知人论世”说和“以意逆志”说,这是我国古代文论上重要的两个解诗方法。“知人论世”说强调了作者对理解作品的重要性。要正确的理解作品,必须要知道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作者的思想等;“以意逆志”是说读者在阅读作品时,要尽力去靠近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含义。先秦时期,并未看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而只是重视作者所表达的原本含义。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汉时董仲舒所提出的“《诗》无达诂”并没有达到,近代所说的那么先进的地步,在此之前,我们目前并没有找到“诗无达诂”的理论渊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指出,文学欣赏的三个困难:“贵远贱近”、“暗于自见,谓己为贤”、“向声背实”。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出知音难求,艺术欣赏的困难:“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齐知音,千载其一乎”。他们都看到了文学鉴赏是不容易的,想要求得与作者完全一致的想法是困难的。对此,他们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方法,曹丕认为在文学欣赏中,必须克服上述三个问题;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苍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刘勰提出的“六观说”在今天仍具有生命力。
  宋代解《诗》风气大变,他们把《诗经》视为文学作品,并加以品味欣赏,故“《诗》无达诂”的观念能自然地泛化为“诗无达诂”。它已经不是董仲舒所陈述的一个客观事实,而是说,诗没有确定一致的解释,读者或者进行文学鉴赏的人,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解诗”。宋代之后,无论是文论上还是具体的实践上,都继承发挥了“诗无达诂”的思想。清代叶燮《原诗》卷四:“学诗者,不可忽略古人,亦不可附会古人。忽略古人,粗心浮气,仅猎古人之皮毛。要知古人之意,有不在言者;古人之言,有藏于不见者;古人之字句,有侧见者,有反见者,此可以忽略涉之者乎?”叶燮看到了阅读与读者,是文学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提出了具体的读诗的方法。此方法是较为恰当的,一方面要尊重原文的含义,另一方面强调不能够局限在原文当中,而要做出自己的解釋。谭献《复堂词话》:“作者之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诗无达诂”这一理论,不单适应于诗歌,还可适用于词、小说等其他文学样式。至此,“诗无达诂”的泛化过程已经完全完成。
  综上所述,“《诗》无达诂”和“诗无达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人只是借用董仲舒所提出的这个简明易懂的概念,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只有正确认识这一点,才能对董仲舒及其理论有正确的定位和评价。但另一方面,不可隔断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它们都生长于中国古代文论的土壤之上,都与解释《诗经》有密切的关系。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的泛化也是必然的趋势。
  注释:
  [1]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2]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
  [3]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
  [4]叶燮.原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
其他文献
“博客”作为一种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正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博客”以其独有的形式、广泛的内容抒发着人们的思绪。从社会学视角对“博客”现象的特点及其表现、“博客”
研究背景:细胞凋亡与角膜移植免疫关系密切,成为近年来研究的新热点。一方面,角膜组织高表达FasL,诱导角膜移植物中Fas阳性淋巴细胞凋亡,提高角膜移植成功率;另一方面,Fas/FasL相互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病因和病理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是多种
一、中国学术生态状况与知识分子经济基础直接关联中国学术生态状况不但与权力官员之旨意关联,而且与读书人在官僚所有制背景有直接关系。据吴均《续齐谐记》记载,司马炎曾问
期刊
一、学术研究的本质目的:从研究朱子学思想境界说起研究朱子学或者朱子的文学思想,其实质是传播圣贤之道,必须吃透原著,知人论世,方能比较好地传承他的学术思想,进而发扬光大
期刊
目的:对比研究渐进性衍射型多焦人工晶状体及非球面单焦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  方法:选取2012.12-2013.6年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
即使是没见过面的人,只要把见面地点选在一家有养着金鱼或锦鲤的喷水池的茶楼,然后稍微晚到一点点,就一定可以在水池旁边找到聚精会神地观察鱼的画家陈强。 Even those who
数百年来,朱子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历来倍受学者关注。黄震是大学者,他分析说:《汲泉溃奇石诗》末句云:“慨然思古人,尺璧寸阴重。观诗至此,唤醒处多。”~([1](P162))古人语言
期刊
新旧年交替之际,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召开了“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题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新闻报道真实、准确、全面、
目的:  通过检测miR-300在NSCLC肿瘤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NSCLC增殖、侵袭、迁移、肿瘤生长能力的影响,以明确miR-300在NSCLC中作为致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分析mi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