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落实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_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是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它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朗读水平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虽然现今语文课堂已是书声琅琅,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误区。因而,教师应该结合“研学后教”理念,重视并加强有效的课堂朗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有层次,读得入格,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有个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研学后教;教学策略
  综观如今小学语文教学,由于种种原因,朗读教学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和误区,主要表现在:
  1. 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陈旧的课堂“讲问教学”模式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雁过无痕。
  2. 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反复的朗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从而厌倦朗读。
  3. 朗读的面不够宽。在课堂中,老师往往重点抓几个学习好的学生,朗读成了好学生的表演,大多数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坐着当听众。
  4. 朗读指导只求形式不求实效。据调查,“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这样的用语在课堂上频频出现,并且不论年段,不管课型,不顾学生实际情况,以至呈现泛滥之势。
  针对上述的问题和误区,也借番禺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春风,结合笔者的朗读教学实践,思考:可否把读的权利、读的时间、读的机会、读的情趣留给学生?
  我区“研学后教”理念最终目的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研学”主要是教师在深入研究学情、学法和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引导学生学习目标、内容、方法的“研学案”,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钻研知识和方法,生生互动,提升能力。“后教”主要针对学生钻研后存留的问题,展示交流,生生互教,教师进行恰当的点拨、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再进一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研”上着力,“教”有突破,“研”“教”结合,以“研”促“教”,以“研”促“学”。因而,笔者在“研学案”中特别注重设计如何开展朗读的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主能动性,相互帮助地读;在“后教”时,针对学生存在的不足,做适当的示范、点拨和拓展,落实朗读的效果。
  一、研学前制定朗读目标,使学生读得有层次
  所谓“层次”,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特点,教师针对学生认知起点,共同制定准确的朗读目标,重视朗读指导的层次性、渐进性和规律性。
  在小组合作“研学”活动中,笔者把学生分成4人学习小组,分工合作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研学中,组长做好总结。在朗读的环节中,生字的读音可在小组内合作完成,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再让每小组组长汇报未解决的朗读重点、难点,笔者给予适当的点拨。“后教”时着重点落实精读有情感、有层次。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例如笔者在《乡村四月》教学中,采用“以读代品”的教法,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反复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围绕读准确、读通、读懂,再有感情地吟诵、背诵,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当学生读懂农民们的忙碌时,笔者顺势引导学生逐层诵读:想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时,学生轻声读;想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时,学生激情读;想到那将是沉甸甸的收获时,学生放声读。顺其自然地走入诗歌的意境。这样,在研学中制定准确的朗读目标,使学生读得有层次有感情,学生能不兴趣盎然地学习吗?
  二、研学时巧用多种朗读方法,使学生读得入格
  所谓“读得入格”,是指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根据文体准确断句、停顿,读出该文体的风格。
  学者蒋仲仁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指出:“就语文来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严格正字正音。其次,要求学生在小组研学时做到“六不”,即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再次,要充分发挥不同朗读形式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有声有色的朗读,可以变无形为有形,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感情。
  在学生研学时,教师要巡视指导,针对实际问题多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巧用各种朗诵方法。如《郑人买履》一文,如果让学生先理解其意,再在一些词的后面标上停顿符号,学生就会读得很传神。紧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和着古筝音乐,想象画面,摇头晃脑地吟诵,古文朗读岂能不入格?
  三、后教时深化理解和情感熏陶,使学生读得入情入境
  所谓“入情”,是表情朗读,要求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综合运用朗读的技巧,并融入自己的情感绘声绘色地朗读。所谓“入境”,是指朗读要表现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旨、情趣,从整体上体现文章的事、人、情、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這段话昭示着:阅读教学中要将学生的感知、感悟、体验,语感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寓于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之中。在研学后教的尝试中,学生在汇报研学成果时,老师应善于抓住语言朗诵的契机,让学生边理解边品读。例如,陈金龙老师在执教《白鹅》一课时,就非常高明地用语言点拨和范读,带领学生进入朗读情境。
  教师用自己的朗读示范,让学生在充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旨和情趣的基础上,把学生带入情境,朗读的实效自然水到渠成。
  四、后教时激发真实的情感,使学生读得有个性
  所谓“个性”,是指学生用朗读表现出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文本朗读的至高境界,是学生创造性运用文本的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创设平台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情感朗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它是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其实不同的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等因素的千差万别,对文章的情感和意境的体会是不同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学生朗读的处理方式也各有特色。
  在研学后教中,教师更应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的状态,尊重并正确对待学生的“阅读初感”,紧紧扣住学生对文本的初步“反应”,立即对文本对话中的“亮点”、“信息点”、“质疑点”、“困惑点”等展开教学活动,向着文本更深处的内容展开对话,从而创造出更独特、更深厚、更丰富的对话成果,激发学生真实的朗读情感。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当学生读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不约而同地提高嗓门。这时有一位同学提出质疑:这句该应读得更加低沉,不应该重读。笔者有意识地把问题抛给各个学习小组相互研讨。各个小组各抒己见,最后理解了诗人那种依依不舍、悠悠的情思。
  综上所述,基于“研学后教”理论的小学语文教学,重视并加强有效的课堂朗读教学,能使学生从中感受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良好的朗读习惯。学生一旦进入最优的朗读境界,就会超越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叶圣陶.叶圣陶文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
  [3]张颂.朗读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学校工作中存在着为数不少的离异家庭学生。探讨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教育对策,重视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的维护与保健必须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积极配合,综合发挥这三个方面的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特征;教育对策  离异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与在正常家庭环境中
【摘 要】家访工作对学校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有利于促进家校和谐,而且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家访工作;因材施教;家校和谐;综合素质  科技的发达,也让学校教育走上了信息时代。但即便如此,传统的家访仍不能被取代,因为这依然是家校沟通的桥梁,也是促进家校教育不停完善发展的途径,其功绩不可抹杀。  一、家访工作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摘 要】有效的教育,不仅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同时也给人以美的享受、情的感染和熏陶。个别教育,是指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针对班级学生个体所进行的学习或思想行为乃至个性心理的辅导行为。在班级的教育中,个别教育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  【关键词】小学生;个别教育;教育工作  一个班集体中有几十名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缺点,他们中间有先进、中等、后进的不同层次和状态,也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配合具体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利于学生体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知器官、大脑思维去体验、感受、亲身经历整个数学知识、框架的建构过程,文章从“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体验教学”等方面构建小学数学思维课堂的“三位一体”模式,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改变以及自身人格的完善。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情境体验  
【摘 要】“研学后教”是以研学案和书本为载体,以研学问题为线索,以发展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研学组织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在“研学后教”理念下进行有效的反馈与评价,从反馈与评价在“研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各环节中的有效应用和优化教学反馈评价功能,强化教学的有效性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研学后教;优化;教学反馈与评价;有效性 
【摘 要】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认识、应用。”本文笔者结合实例阐述了数学活动课上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在游玩中学到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课;乐趣  新课程教学理念提倡,教师在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简而言之是要让学生想学、乐学。在数学活动课中,学生不但在玩中学到数学知识,而且也能在愉快的气氛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乐
【摘 要】精细化的管理,要从细微处入手。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把幼儿认为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化的事情流程化,把流程化的事情进行定量,让幼儿感知、体验,然后使定量的事情信息化,把事情变得具体、标准,最终使得精细化管理体现流程化步骤。流程化步骤的管理可以发展幼儿认知的水平,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并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精细化;复杂;简单;流程;标准;执行力  
摘要: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其价值观念正逐渐形成,同时也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依赖性强等特征。针对小学低年级的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很容易陷入繁琐的事务中,难以提升班级管理效率。怎样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实施班级自主管理模式,是每一名班主任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文章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对此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自主管理;实践研究  一、班级自主管理模式概述  著
【摘 要】朗读能锻炼学生口才,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现实中,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在重视程度、时间安排和评价考核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朗读教学并未有效发挥发展学生语言能力、阅读能力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对每一次学生的朗读,都应有一种理性的思考,努力追求既创新又有效的朗读境界,让激情和智慧在朗读中张扬。本文提出了优化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通过有效朗读指导,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
摘要:解析华中师范大学团校“三个三培养模式”的创新案例,可以凝练出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分类引导的具体操作路径:以大学生的需求为核心,坚持“三个结合”原则,探索“差异化引导”的实现形式,尝试“流程再造”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教育; 分类引导; “三个三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1-0062-03    一、引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