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second sacral alar-iliac, S2AI)固定治疗伴严重骨盆倾斜的成人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后凸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11例接受S2AI固定技术治疗伴严重骨盆倾斜的成人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病历资料,男6例,女5例;年龄为(39.6±12.7)岁(范围18~55岁)。脊髓灰质
【机 构】
:
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骨科,脊柱外科 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脊柱外科 210008,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骨科,脊柱外科 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second sacral alar-iliac, S2AI)固定治疗伴严重骨盆倾斜的成人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后凸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11例接受S2AI固定技术治疗伴严重骨盆倾斜的成人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病历资料,男6例,女5例;年龄为(39.6±12.7)岁(范围18~55岁)。脊髓灰质炎8例,脊肌萎缩症2例,肌营养不良1例。均接受后路脊柱矫形内固定术治疗,术中均采用S2AI螺钉进行骨盆固定。主要的影像学观察指标为侧凸Cobb角、脊柱骨盆倾斜角(spinal pelvic obliquity,SPO)、局部后凸角(regional kyphosis,RK)、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初诊及末次随访时均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生活质量,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11例患者总体的侧凸Cobb角、SPO、RK和SVA)术前、术后、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Friedman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者采用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Wilcoxon检验)进行两两比较。SRS-22评分和ODI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t检验。
结果11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2.4±10.8)个月(范围48~83个月)。术前侧凸Cobb角为98.0°±24.0°,术后改善至60.7°±20.8°,较术前有明显改善(Z=3.015,P=0.003),矫正率为57.2%±17.7%;术后1年Cobb角为62.8°±23.6°,末次随访时为61.6°±21.7°,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294,P=0.797;Z=0.603,P=0.594),随访期间未见明显矫形丢失。SPO术前为37.0°±11.8°,术后纠正至21.5°±11.6°,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34,P=0.003);术后1年为23.2°±10.1°,末次随访时为21.1°±8.6°,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690,P=0.519;Z=0.000,P=1.000),随访期间无明显矫正丢失。RK术前为46.8°±23.6°,术后矫正至18.6°±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64,P<0.001);术后1年为18.9°±11.4°,末次随访时为19.5°±9.8°,与术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074,P=0.945;Z=0.271,P=0.838),随访期间维持良好。SVA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中均无神经电生理监护信号的改变或丢失。1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行清创手术后好转;1例患者发生腰背部剧烈疼痛,保守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断棒行翻修手术。
结论S2AI固定技术治疗伴严重骨盆倾斜的成人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中期随访矫形效果维持良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其他文献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王英丽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肾病临床工作,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王教授认为,糖尿病肾病早期借助中药治疗,可以明显延缓疾病进展,并针对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分型以自拟固肾清血汤为主方,应用益气养阴药物配以活血化瘀药是改善糖尿病肾病早期气阴亏虚症状,治疗蛋白尿的重要治法之一。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个体差异而临证加减,治疗效果显著。
生物制剂目前已成为用于治疗中重度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线药物,其中被广泛应用的有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克隆抗体。然而治疗过程中,患者对该抗体的原发性无应答和继发性失应答情况时有发生。本文主要从遗传学、细胞因子类、肠道微生物及常用实验室指标等角度,综述相关生物标记物以预测抗TNF-α单克隆抗体的治疗反应,进而监测药物疗效以帮助临床医生及时转换药物治疗及优化诊疗方案。
炎症性肠病(IBD)多见于中青年,他们面临分娩及优生优育的问题,因此评估IBD患者的生育力是指导患者妊娠和生育的重要环节。本文阐述了IBD患者生育力的常用评估指标及其生育力的变化。建议必要时对IBD患者在妊娠前进行女性和男性生育能力的评估,尤其需要对疾病活动性以及用药情况作出评估。有条件时可行包括消化科、外科、妇产科、生殖科、男科等在内的多学科团队会诊,以增加妊娠成功率,减少妊娠并发症和妊娠丢失率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的外周血管疾病,中医针灸疗法对本病的临床效果显著。根据不同针具形式、用途和刺激方式,包括火针疗法、毫针疗法、刺络放血疗法及皮肤针疗法等,对近年来应用针灸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文献进行综述,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探讨本病病因病机与针灸疗法的作用机理,通过调节人体血液流变学、内皮细胞功能等方式,改善病灶局部血液循环,降低炎症反应,恢复下肢静脉功能。同时,对临床诊疗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展望,以中医学“治未病”思想为引导,加强针对性治疗方案,凸显中医针灸疗法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特色。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分析并总结近年音乐结合针刺疗法在治疗中风后遗症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现有文献普遍指出音乐与针刺疗法相结合,对于中风并发症的治疗与康复能够取得更为积极的治疗效果,但现存研究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以及对长期疗效的进一步随访观察。部分研究缺乏专业音乐治疗师的指导,故难以做到严格的质量控制;在辨证选曲方面,诸多研究缺乏统一标准,选曲理论依据较为模糊,故可期在将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在脑卒中恢复期间,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机体康复。临床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针刺疗法的使用较为普遍,头针疗法的应用在其中得到不同方式的尝试。收集近几年头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对比、分析不同流派头针的优缺点以及头针联合体针、舌针、其他疗法的临床优势,总结其临床使用价值及一般使用规律,以期指导今后临床治疗。
目的评价单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或“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其他疗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自建库截至2020年6月25日的文献。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文献质量,用Rev 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9篇,总样本量1874例。(1)总有效率比较:“醒脑开窍”针刺法高于常规针刺法(P<0.001);“醒脑开窍”针刺法与吞咽治疗仪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91);“
不宁腿综合征(RLS)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成年人患病率为1%~15%。RLS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相关的基因治疗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研究结果显示RLS可能与某些风险基因的多态性相关。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迄今为止共揭示了该病的7个风险位点,包括MEIS1、BTBD9、MAP2K5/SKOR1、PTPRD、TOX3、NOS1和2p14的基因间区。文中对近年来RLS风险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对于育龄期人群,生育力、妊娠和哺乳是生育相关的重要内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因疾病活动、药物、手术、心理等因素的影响,生育力较健康人群有所下降。因此,需要在诊疗过程中,对IBD患者进行生育力评估,在治疗中重视生育力保护,控制对生育力的影响因素,同时对于生育力低下的患者,需要适当结合生育辅助技术。生育力保护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产科、生殖科等多学科范畴,需要多学科密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