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WebQuest是一个以调查研究为导向的学习活动。完成一个WebQuest需要一定的时间,哪怕是一个短期WebQuest也要几个课时完成,长的则要持续1周甚至1个月。通常我们理解为这种课程只能运用在课外活动中。然而学校教育是以课堂为主,现行的教学内容又是以学科为中心。在学校情境中要让学生用这种方式学习,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学会学习的目的,我们就必须把WebQuest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与学习的任务紧紧相连。
与课程紧密结合用WebQuest实现新课程的要求
【案例】相同正多边形拼地板(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图形的镶嵌)
师:请同学们打开“相同正多边形拼地板”的网页,观察网页上的图形,发现了什么?
师:大家想了解小图拼大图的规律吗?请同学们进入网页。
学生进入网页开始按网页的指示学习。
【思考】初中数学中的“正多边形”专题,在以往的教材中是在初三年级才出现。而新课程在华师版教材中,在七年级出现,涉及的正多边形也不再只是几种简单的正多边形。如果由学生自己准备正多边形,动手拼接;或自己画多边形,探索规律,只能简单地对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进行探究,正七边形、正十一边形又该怎样探究呢?
【策略】在新课程的教材中,我们老师往往会遇到一些传统教材中体现得不充分的内容,或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解决的内容。这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借助网络进行探究,自主地学习。
【点评】在“相同正多边形拼地板”这个WebQuest中,提供了图形镶嵌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的资料;提供了国内、国外有关数学图形运用的网站,明确地布置了任务;提供了几何画板等互动软件,学生通过动手拼接,找出规律。通过资料的查询、阅读与整理,体会了图形的美、数学的美、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等,很好地达到了新课程的设计目的。
用WebQuest突破难点
【案例1】《化石吟》(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
师:(打开网页)我想请同学们看一段影片。
(点开视频播放《侏罗纪公园》)
师:这部影片讲述了什么?
生:恐龙。
师:恐龙还在吗?
生:不在了。
师:人们通过化石了解了恐龙的存在。今天我们学习《化石吟》。
【思考】《化石吟》从古代生物的化石入手,歌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诗中提到了不少的生物,包括恐龙、猛犸。在资源的开发上,如果围绕诗歌中的生物寻找资源,资源肯定会很丰富。然而接下来让学生通过整理资料,要达到什么目的呢?任务是什么呢?是诗歌的结构、写法、表达方式,还是生物的进化、生命的起源?最后不知《化石吟》是语文课还是生物课?
【策略】相对于追求资源的丰富而设计,我们觉得,突出学科特点、突破难点更为重要。因此,用WebQuest设计,提供突破难点的资源,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自己寻找答案,变难为易,是WebQuest为学科课程所用的结合点。
【案例2】《陋室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陋室铭》的学习目的主要有两个,即读懂全文和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读懂读通是古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设计了一个一节课完成的WebQuest。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自主学习,读懂读通《陋室铭》。资源围绕文句疏通和写法探究这两大任务提供。同时提供了一个在线词典,链接了一个搜索引擎。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把文章中的字、词的含义和写作手法一一查清,然后进行讨论、分析。
【点评】在古汉语中,一个字、一个词有时是有多种用意和用法,平时的讲解,老师千叮万嘱,学生死记硬背,效果还不佳。用WebQuest设计使学生感到“通过网络,找到字、句的不同含义,自己联系前后文甄别,不需要老师详细的讲解,我们同样也能学会学懂古文”。
与课堂紧密结合
用WebQuest打开紧闭的课堂门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是封闭的课堂,教学地点、时间是固定的,知识也是局限在课本上。
【思考】是否只有走出教室才能打破封闭。
【策略】老师精心设计好一个WebQuest课程,就在课堂里也能带领学生走出去,不再被教材、课堂和时间约束。
【案例1】七年级的历史课《魏晋南北朝文化》
在WebQuest的扉页上写道:“以往教材是我们的全部世界,现在要使世界成为我们的全部教材。”链接了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相关资料。要求探讨石窟文化反映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说明了什么?
【案例2】高中物理《能源环境》
提供了中东战争、石油价格上涨和世界的能源危机等网络资源。
【点评】只追求形式上的开放,学生没有走出自己的思想围城,仍然是封闭。历史课学生在网络上游览龙门石窟、云冈石窟,从精神上解脱了教室、课堂对他们的桎梏。《能源环境》课后,能源带来的环境问题,促使学生走出课堂,到社区进行调查。
让WebQuest的六个部分成为课堂教学的环节
传统的课堂从课题引入→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练习反馈→小结,是一个符合认识规律的过程。WebQuest由绪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结论六个部分组成,WebQuest的这六个部分与课堂教学的环节的结合,是WebQuest走入课堂的关键。
WebQuest的绪言应与课堂教学的引入结合。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绪言的浏览,明确将要学习的内容,知道将要探究的内容涉及的面有多宽。
与课堂结合的WebQuest的任务应该就是教学目标。要根据教材大纲的要求来细化任务,不要过于追求难度拔高了的或由教材外延拓展而衍生出的任务。
传统课堂的“过程”掌握在教师手中,而WebQuest的“过程”掌握在学生手中。WebQuest的“过程”应体现新课标的思想,让学生按照“过程”设计的程序自主地学习,在享受过程的同时,学会学习方法。
WebQuest的“资源”有其特定的含义,与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有关。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就要补充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缺失,让学生顺利地接受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WebQuest,其“资源”的选择也应该根据“任务”,围绕帮助学生完成任务,提供丰富而充足的“资源”清单。
WebQuest的“评价”部分,可以对应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练习、反馈”环节。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练习反馈”仅就知识而言,评价的只是知识的达成度。而WebQuest的“评价”不光有知识达成度的评价,还有对本课程设计的评价,对学习过程、方法的评价。课堂教学中的WebQuest,其“评价”设计应该源于课堂,源于学科,让学生学会自我剖析,学会反思。
WebQuest的“结论”部分,就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总结”环节。总结的内容要拓宽,虽说不是一个很关键的部分,但应是体现新课程思想的闪光的部分。要总结“知识的获得”,还要总结“方法、过程的体验”,更要总结在情感上的收获,进一步促进教学反思。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
WebQuest是运用网络进行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将网络引进课堂,是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网络的介入,冲击了许多传统的教育观念。但我认为,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是起了积极作用的,有些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是科学的。因此,用WebQuest必须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
用WebQuest促进合作学习
WebQuest设计中强调学生的角色扮演,强调小组活动,将任务分配给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小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分小组讨论,分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案例】在学《海洋——未来的粮仓》这一课时,教师将学生分为海洋生物学家、海洋探险队员等,要求学生按照不同角色的任务来进行探究。
【思考】是否一定要在WebQuest设计中,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呢?比如说,在学这一课时,未必一定要把学生分为海洋生物学家,海洋探险队员……
【策略】角色扮演与否,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要避免学生“低龄化”的倾向。角色意识无非是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只要任务明确,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传统的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课内可以合作,课外可以通过互联网合作。小组任务明确了,由学生自主分工,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用WebQuest促进资料的收集
【思考】运用WebQuest就只能依靠网络查找资料吗?
【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是促进“变革”的工具。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也经常布置学生课外查找与学习相关的资料,这种收集资料的方式也可用于WebQuest。WebQuest的设计不能只依赖网络资源,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任务收集WebQuest上资源清单以外的不限于网络的其他资源,比如访问、调查、书籍、录音和录像等。将传统的收集资料的方式结合在WebQuest中,将使课程的落实更加完善。
用WebQuest促进各种媒体并用
【思考】WebQuest的设计是用计算机完成的。一个WebQuest的学习是否必须在计算机上完成,必须在计算机房完成呢?
【案例】在设计化学课《一氧化碳的性质》时,直观的实验比网络上的模拟实验更为真实,更能说明问题,我们就采用实验的方法。外语教学中采用WebQuest设计的同时,我们也采用了“one by one”的方式,接龙、对话和采用卡片记忆等。
【策略】计算机是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一种,是一种教学媒体,有其优势,但同样也有它的不足,也受到了条件的限制,传统媒体的并用可以弥补它的不足。在教学的过程中,哪种媒体、哪种方式的效果最好,就要结合哪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