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蝴蝶翩翩飞舞,多逍遥,想必不情愿入梦为人不得自由吧。
庄子睡了一觉,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翩翩飞舞,不亦乐乎。梦总是要醒的,醒来惊慌不定的发现自己仍然是庄子,便在心里纳闷儿——“是我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
这一问问住了许多人,几千年来不断有人试图去回答,用繁复的概念或简单的直觉。人能说得清现实到哪儿为止、虚幻从哪儿开始吗?人能摸得准哪儿是梦哪儿是醒吗?一针下去能扎出殷殷鲜血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所思所欲的那个世界是真实的?或者用更专业的表达: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象世界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这许多问题都汇成庄子那形象的一问,困扰着世世代代不愿糊涂过生活的人。
有位朋友让我推荐哲学的入门书籍,兜兜转转原来只为一个问题:“我就是想知道是不是像大学学的那样——物质决定意识,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哪一个是真实的?”一个人开始对世界困惑与发问,他便已然进入哲学王国。我又能如何回答呢,我只能小心翼翼的说:“唯物,只是哲学的一种。”
回到庄子的问题上,是谁在做梦,你的人生会不会也只是一只蝴蝶的梦?这问题不疯狂,所以庄子是个哲学家。你说睡眠中的梦太短,人是会醒的,所以是你在做梦,梦到了蝴蝶。可是也许你所认为的醒着的逼真世界只是一个更长的梦,你还未完全醒来,所以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个大梦,如同你在小梦中亦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一样。你又说睡眠中的梦缺乏逻辑,虚幻缥缈,可你无法否认,人生亦不是逻辑能解释得了的事儿,虚无感也曾一次次袭来,让你在梦与醒之间两难。你说你的感觉不会骗人,捏一下大腿能感觉到疼的世界是真实的,可是躺在床上的那个梦中的一切分明栩栩如生,你在那梦中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又有何依凭再去相信感觉?
就像村上春树小说的主人公,由1984年一个月亮的世界闯入1Q84年两个月亮的世界,但小说只是小说,现实中的人找不到月亮的数量作为标记,无法抬头望一望天就可以确定自己置身于哪一个世界。
这么说,也许扰乱了你的思绪,你固有意识的坚冰有一角开始滴水。那也好,柏格森说哲学就是逆转思维活动的方向。你不应该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世界,你不应该想都不想就否定这个世界另有真实,用你那单薄的人生经验和惯性思维否定无数先哲毕生的苦苦思索。
人总是忙于地上的事情,忘了抬头望一下天空,忘了思考地上的事儿的意义。你上学、工作、娶妻、生子,每一步都有确实的收获和确实的人陪伴。如果这结实的环环相扣中有一环脱落了,比如错失了一个深爱的人,你们各自的生命轨迹短暂的交汇后沿着不可能再相交的方向延伸,你对她日思夜想,但再看不见摸不着,你会否认你对她的思和欲是虚幻的吗?就像史铁生的疑问:“为什么一定是你看见的比你相信的还要真呢?有什么比你的信更真呢?”他一定是被这个问题折磨,才决定写一部听名字就知道倾向的小说——《务虚笔记》。世人多务“实”,哲学家和作家觉得这样生活还不够劲儿,倾尽心力去探寻那个貌似虚幻的世界。
是人在做梦吗,还是蝴蝶在做梦?庄子的疑问是在提醒世人——人生如梦。如果你兢兢业业营造的一切在死亡的衬托下不过轻巧如羽毛,可不可以理解为人生就是一场梦,而死亡正是这一场大梦醒来的时刻呢?西哲说人不是一次死的,而是一点点接近死亡。如果死亡被称为觉醒,那么人是一天更比一天接近觉醒,所以对同一个人来说,越年长越平静与智慧。而最智慧的时刻是与死神打照面的那一刻,相依相伴的人都成了梦中人。
庄子梦为蝴蝶是庄子的幸运,蝴蝶梦为庄子是蝴蝶的不幸,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感叹。蝴蝶翩翩飞舞,多逍遥,想必不情愿入梦为人不得自由吧。
庄子睡了一觉,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翩翩飞舞,不亦乐乎。梦总是要醒的,醒来惊慌不定的发现自己仍然是庄子,便在心里纳闷儿——“是我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
这一问问住了许多人,几千年来不断有人试图去回答,用繁复的概念或简单的直觉。人能说得清现实到哪儿为止、虚幻从哪儿开始吗?人能摸得准哪儿是梦哪儿是醒吗?一针下去能扎出殷殷鲜血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所思所欲的那个世界是真实的?或者用更专业的表达: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象世界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这许多问题都汇成庄子那形象的一问,困扰着世世代代不愿糊涂过生活的人。
有位朋友让我推荐哲学的入门书籍,兜兜转转原来只为一个问题:“我就是想知道是不是像大学学的那样——物质决定意识,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哪一个是真实的?”一个人开始对世界困惑与发问,他便已然进入哲学王国。我又能如何回答呢,我只能小心翼翼的说:“唯物,只是哲学的一种。”
回到庄子的问题上,是谁在做梦,你的人生会不会也只是一只蝴蝶的梦?这问题不疯狂,所以庄子是个哲学家。你说睡眠中的梦太短,人是会醒的,所以是你在做梦,梦到了蝴蝶。可是也许你所认为的醒着的逼真世界只是一个更长的梦,你还未完全醒来,所以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个大梦,如同你在小梦中亦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一样。你又说睡眠中的梦缺乏逻辑,虚幻缥缈,可你无法否认,人生亦不是逻辑能解释得了的事儿,虚无感也曾一次次袭来,让你在梦与醒之间两难。你说你的感觉不会骗人,捏一下大腿能感觉到疼的世界是真实的,可是躺在床上的那个梦中的一切分明栩栩如生,你在那梦中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又有何依凭再去相信感觉?
就像村上春树小说的主人公,由1984年一个月亮的世界闯入1Q84年两个月亮的世界,但小说只是小说,现实中的人找不到月亮的数量作为标记,无法抬头望一望天就可以确定自己置身于哪一个世界。
这么说,也许扰乱了你的思绪,你固有意识的坚冰有一角开始滴水。那也好,柏格森说哲学就是逆转思维活动的方向。你不应该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世界,你不应该想都不想就否定这个世界另有真实,用你那单薄的人生经验和惯性思维否定无数先哲毕生的苦苦思索。
人总是忙于地上的事情,忘了抬头望一下天空,忘了思考地上的事儿的意义。你上学、工作、娶妻、生子,每一步都有确实的收获和确实的人陪伴。如果这结实的环环相扣中有一环脱落了,比如错失了一个深爱的人,你们各自的生命轨迹短暂的交汇后沿着不可能再相交的方向延伸,你对她日思夜想,但再看不见摸不着,你会否认你对她的思和欲是虚幻的吗?就像史铁生的疑问:“为什么一定是你看见的比你相信的还要真呢?有什么比你的信更真呢?”他一定是被这个问题折磨,才决定写一部听名字就知道倾向的小说——《务虚笔记》。世人多务“实”,哲学家和作家觉得这样生活还不够劲儿,倾尽心力去探寻那个貌似虚幻的世界。
是人在做梦吗,还是蝴蝶在做梦?庄子的疑问是在提醒世人——人生如梦。如果你兢兢业业营造的一切在死亡的衬托下不过轻巧如羽毛,可不可以理解为人生就是一场梦,而死亡正是这一场大梦醒来的时刻呢?西哲说人不是一次死的,而是一点点接近死亡。如果死亡被称为觉醒,那么人是一天更比一天接近觉醒,所以对同一个人来说,越年长越平静与智慧。而最智慧的时刻是与死神打照面的那一刻,相依相伴的人都成了梦中人。
庄子梦为蝴蝶是庄子的幸运,蝴蝶梦为庄子是蝴蝶的不幸,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感叹。蝴蝶翩翩飞舞,多逍遥,想必不情愿入梦为人不得自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