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智库”是“软实力”的重要代表,在外交、国防、战略、经济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决策研究和智力支持作用;对于期刊而言,“智库”是其多元化发展的智力支撑,推动其理论水平的提升和经营方式的创新。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期刊面临的市场压力逐步增大,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发展更让传统媒体陷入困境。成立属于期刊的“智库”,指导期刊办刊内容和经营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提升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和行业知名度,已经成为期刊发展中的创新探索之一。笔者拟以《环境保护》期刊利用“智库”实现自身的成功转型为例,探讨当下如何更好地建立和完善期刊“智库”并发挥其功能。
期刊“智库”建设与应用实践
《环境保护》是由环境保护部主管的工作指导刊,在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过程中,从体制内步入市场,经历了定位调整、内容调整,但仍面临诸多发展瓶颈。2012年,《环境保护》成立了《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并设秘书处。目前,专委会共有52名来自环境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期刊的日常办刊和社会活动。
专委会成立的初衷,旨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的方针及政策,广泛联系社会各界力量,提高《环境保护》杂志的质量和影响力,促进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权威“智库”和环保政策、技术研究咨询机构,专委会由关注环境与发展问题、在环保领域有杰出贡献和突出成绩的社会各界人士组成。专委会成立以来,《环境保护》充分发挥了其“智库”功能,有效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并在专委会成立的第二年获得“中国百强报刊”的荣誉。实践中,《环境保护》对专委会这一“智库”平台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借助专委会专业优势,提升期刊学术质量。质量是期刊的生命线,是期刊得以在市场上生存的基本保障。作为环境领域的主流期刊,《环境保护》既有大众化、市场化发展的一面,也有其专业性、行业性的属性,在与同领域期刊的竞争中,必须做到专业精深、观点创新、研究前沿、贴合实际,才能吸引更多的领域内的读者和作者的关注。为此,《环境保护》加大了专委会对期刊的指导力度,在内容方面,定期向专委会委员汇报选题,研究选题的可行性、组织方向、创新之处,加大选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向专委会委员定期约写稿件,专委会委员均是环保领域或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定者、学科带头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行业知名度,其文章或能从宏观上剖析环保问题发展脉络,或能深入研究某一领域的创新,对于提升期刊学术质量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建立专委会评审机制,每期出刊后第一时间,将期刊寄送给所有委员,由其对期刊新一期的风格、内容进行评审,促进期刊的良性发展。
依靠专委会背景优势,打造环境保护年度论坛品牌。随着新闻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单纯依靠传统的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期刊必须多元化发展,形成自身的社会品牌项目。为此,《环境保护》依靠专委会的背景优势,将环境保护年度论坛作为品牌项目进行推广,并逐步获得环保领域和社会的认可,同时进一步扩大了期刊的知名度。专委会成员辐射社会各个层面,包括政府机构的决策者、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企业的负责人和一线的工作者等,能够较深入地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政府、企业、基层的层面进行探讨,这样的论坛既具有政策参考性,又具有实践借鉴性。2012年,首届环境保护论坛以“‘十二五’绿色转型”为主题,2013年环境保护论坛以“提速雾霾综合整治 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主题,体现了论坛贴合实际、服务发展、解决民生焦点问题的主旨,既能高屋建瓴地对国家大政方针进行解读,又能从小处着眼服务基层发展,兼顾相关技术创新和为企业答疑解惑,这些都与专委会广泛的行业背景息息相关。
搭建政、产、学、研、用平台,推动期刊多元化发展。在新闻体制改革后,《环境保护》不仅是一家媒体,也是自主经营的企业主体,需要与社会各界广泛联系,最终服务于自身社会影响力的提高。借助专委会的资源优势,《环境保护》搭建了一个沟通社会各界的政、产、学、研、用的平台。一是积极联系各高校,依托专委会开展征文、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等活动;二是开展评审会,为产业园区发展、企业项目实施等提供专业意见和技术建议,专委会成立以来,通过项目评审会形式分别对 “国家环保低碳服务产业园”和“福瑞至美丽蓝天行动计划”进行论证评审,为项目的优化发展和争取国家政策扶持提供了专业咨询;三是为杂志开展的其他合作提供建议,在杂志开展项目前期,由专委会针对项目的可操作性、实施进度提出意见,保障杂志在经营中做到定位精准、科学引进。
提升期刊社会影响力,推动良好社会舆论的形成。《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加强环保宣传、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重任,而舆论的形成需要意见领袖作为引领。专委会各委员都是行业内的权威专家,是各自行业观点传播的意见领袖,为此,《环境保护》定期对专委会委员的最新动态、最新观点、最新学术研究进行收集,并汇总报道,以期引导舆论,推动形成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
深化期刊“智库”功能的思考
自专委会成立以来,对期刊的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效,但是,无论从成立时间还是成熟度上来说,专委会都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面临着人员不健全、机制不完善、参与不全面、凝聚力不足等问题,需要一一破解,并进一步深化专委会的“智库”功能,使其在期刊发展的道路上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未来,《环境保护》将重点从机制、体制、人员构成等多方面提升专委会的“智库”功能。
一是调整专委会人员知识结构,形成“大环保”格局下的“大专委会”。环境保护是一项社会工程,涉及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以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等各个领域。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提高,环境保护的人才需求日趋综合性和全面性,作为智慧的集合体,“智库”应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强的特点,才能有效地提出科学的政策决议。而目前,《环境保护》专委会委员多数为环境领域专家,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背景, 因此,专委会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共享机制,把眼光放到更广阔的空间,汇聚各行各业英才,注重人员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优化跨学科组合,确保专委会的综合性、全面性。
二是发挥专委会合力,注重研究成果和研究观点的推广。《环境保护》专委会各成员都是行业的领军人物,学术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个人影响力,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凝聚力不足,合力发挥不到位,目前只通过年度论坛才能实现专委会的整体交流,形成研究成果。因此,在今后的专委会发展中,需进一步提升专委会成员的凝聚力,通过承担政府委托课题、开展企业咨询等,密切专委会成员间的联系,多出研究成果,并通过定期出版期刊、成果快报等,推广研究成果,提高社会知名度,打造并宣传专委会本身作为“智库”的品牌和价值,促进专委会的市场化发展。此外,将进一步综合引导专委会对热点、焦点环境事件“发声”,使其发展成为具有社会舆论引领功能的独立机构。
三是加大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提升专委会辐射面。专委会成立以来,与科研单位、企业建立了一定联系,但是仅限于日常的交流,并没有形成规划性的项目合作,影响的范围和行业仍很有限。为提升专委会的辐射面,《环境保护》将以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与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加强沟通合作,为其政策制定、项目引进、技术推广提供智力服务和支撑。在时机成熟后,在专委会的指导下,将开展年度人物评选、优秀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研究成果评比,对企业环境责任及环保公益事业开展评论,推进环境文化建设与环境宣传教育。
四是密切专委会与期刊办刊的关系,使期刊质量实现质的跨越。目前,专委会对期刊的指导有限,仅限于不定期的选题评价和文章约写,对编辑部业务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因此,《环境保护》将进一步密切与专委会的关系,建立期刊后期反馈机制,及时收集专委会对期刊的审读意见并作出调整;建立专委会专栏,定期发布专委会专家的最新观点和科研成果;建立定期学习培训机制,组织专委会对编辑开展专业知识教育,提升编辑的业务能力。
作者郭媛媛系《环境保护》杂志
总编辑、《环境保护》专家
委员会副秘书长
杨雪杰系《环境保护》杂志编辑
期刊“智库”建设与应用实践
《环境保护》是由环境保护部主管的工作指导刊,在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过程中,从体制内步入市场,经历了定位调整、内容调整,但仍面临诸多发展瓶颈。2012年,《环境保护》成立了《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并设秘书处。目前,专委会共有52名来自环境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期刊的日常办刊和社会活动。
专委会成立的初衷,旨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的方针及政策,广泛联系社会各界力量,提高《环境保护》杂志的质量和影响力,促进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权威“智库”和环保政策、技术研究咨询机构,专委会由关注环境与发展问题、在环保领域有杰出贡献和突出成绩的社会各界人士组成。专委会成立以来,《环境保护》充分发挥了其“智库”功能,有效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并在专委会成立的第二年获得“中国百强报刊”的荣誉。实践中,《环境保护》对专委会这一“智库”平台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借助专委会专业优势,提升期刊学术质量。质量是期刊的生命线,是期刊得以在市场上生存的基本保障。作为环境领域的主流期刊,《环境保护》既有大众化、市场化发展的一面,也有其专业性、行业性的属性,在与同领域期刊的竞争中,必须做到专业精深、观点创新、研究前沿、贴合实际,才能吸引更多的领域内的读者和作者的关注。为此,《环境保护》加大了专委会对期刊的指导力度,在内容方面,定期向专委会委员汇报选题,研究选题的可行性、组织方向、创新之处,加大选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向专委会委员定期约写稿件,专委会委员均是环保领域或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定者、学科带头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行业知名度,其文章或能从宏观上剖析环保问题发展脉络,或能深入研究某一领域的创新,对于提升期刊学术质量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建立专委会评审机制,每期出刊后第一时间,将期刊寄送给所有委员,由其对期刊新一期的风格、内容进行评审,促进期刊的良性发展。
依靠专委会背景优势,打造环境保护年度论坛品牌。随着新闻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单纯依靠传统的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期刊必须多元化发展,形成自身的社会品牌项目。为此,《环境保护》依靠专委会的背景优势,将环境保护年度论坛作为品牌项目进行推广,并逐步获得环保领域和社会的认可,同时进一步扩大了期刊的知名度。专委会成员辐射社会各个层面,包括政府机构的决策者、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企业的负责人和一线的工作者等,能够较深入地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政府、企业、基层的层面进行探讨,这样的论坛既具有政策参考性,又具有实践借鉴性。2012年,首届环境保护论坛以“‘十二五’绿色转型”为主题,2013年环境保护论坛以“提速雾霾综合整治 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主题,体现了论坛贴合实际、服务发展、解决民生焦点问题的主旨,既能高屋建瓴地对国家大政方针进行解读,又能从小处着眼服务基层发展,兼顾相关技术创新和为企业答疑解惑,这些都与专委会广泛的行业背景息息相关。
搭建政、产、学、研、用平台,推动期刊多元化发展。在新闻体制改革后,《环境保护》不仅是一家媒体,也是自主经营的企业主体,需要与社会各界广泛联系,最终服务于自身社会影响力的提高。借助专委会的资源优势,《环境保护》搭建了一个沟通社会各界的政、产、学、研、用的平台。一是积极联系各高校,依托专委会开展征文、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等活动;二是开展评审会,为产业园区发展、企业项目实施等提供专业意见和技术建议,专委会成立以来,通过项目评审会形式分别对 “国家环保低碳服务产业园”和“福瑞至美丽蓝天行动计划”进行论证评审,为项目的优化发展和争取国家政策扶持提供了专业咨询;三是为杂志开展的其他合作提供建议,在杂志开展项目前期,由专委会针对项目的可操作性、实施进度提出意见,保障杂志在经营中做到定位精准、科学引进。
提升期刊社会影响力,推动良好社会舆论的形成。《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加强环保宣传、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重任,而舆论的形成需要意见领袖作为引领。专委会各委员都是行业内的权威专家,是各自行业观点传播的意见领袖,为此,《环境保护》定期对专委会委员的最新动态、最新观点、最新学术研究进行收集,并汇总报道,以期引导舆论,推动形成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
深化期刊“智库”功能的思考
自专委会成立以来,对期刊的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效,但是,无论从成立时间还是成熟度上来说,专委会都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面临着人员不健全、机制不完善、参与不全面、凝聚力不足等问题,需要一一破解,并进一步深化专委会的“智库”功能,使其在期刊发展的道路上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未来,《环境保护》将重点从机制、体制、人员构成等多方面提升专委会的“智库”功能。
一是调整专委会人员知识结构,形成“大环保”格局下的“大专委会”。环境保护是一项社会工程,涉及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以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等各个领域。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提高,环境保护的人才需求日趋综合性和全面性,作为智慧的集合体,“智库”应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强的特点,才能有效地提出科学的政策决议。而目前,《环境保护》专委会委员多数为环境领域专家,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背景, 因此,专委会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共享机制,把眼光放到更广阔的空间,汇聚各行各业英才,注重人员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优化跨学科组合,确保专委会的综合性、全面性。
二是发挥专委会合力,注重研究成果和研究观点的推广。《环境保护》专委会各成员都是行业的领军人物,学术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个人影响力,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凝聚力不足,合力发挥不到位,目前只通过年度论坛才能实现专委会的整体交流,形成研究成果。因此,在今后的专委会发展中,需进一步提升专委会成员的凝聚力,通过承担政府委托课题、开展企业咨询等,密切专委会成员间的联系,多出研究成果,并通过定期出版期刊、成果快报等,推广研究成果,提高社会知名度,打造并宣传专委会本身作为“智库”的品牌和价值,促进专委会的市场化发展。此外,将进一步综合引导专委会对热点、焦点环境事件“发声”,使其发展成为具有社会舆论引领功能的独立机构。
三是加大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提升专委会辐射面。专委会成立以来,与科研单位、企业建立了一定联系,但是仅限于日常的交流,并没有形成规划性的项目合作,影响的范围和行业仍很有限。为提升专委会的辐射面,《环境保护》将以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与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加强沟通合作,为其政策制定、项目引进、技术推广提供智力服务和支撑。在时机成熟后,在专委会的指导下,将开展年度人物评选、优秀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研究成果评比,对企业环境责任及环保公益事业开展评论,推进环境文化建设与环境宣传教育。
四是密切专委会与期刊办刊的关系,使期刊质量实现质的跨越。目前,专委会对期刊的指导有限,仅限于不定期的选题评价和文章约写,对编辑部业务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因此,《环境保护》将进一步密切与专委会的关系,建立期刊后期反馈机制,及时收集专委会对期刊的审读意见并作出调整;建立专委会专栏,定期发布专委会专家的最新观点和科研成果;建立定期学习培训机制,组织专委会对编辑开展专业知识教育,提升编辑的业务能力。
作者郭媛媛系《环境保护》杂志
总编辑、《环境保护》专家
委员会副秘书长
杨雪杰系《环境保护》杂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