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平阳县**四中七年级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检测的结果与县常模的认真分析,发现20%学生学业成绩与县常模的具体差距知识点,结合数据,联系背景,原因分析,并尝试提出有效措施。
关键词:常模;数据分析;准确表述;名著阅读;句子含义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90
一、数据呈现
昆阳*中2014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比上学期期末的后20%学生学业成绩状况有所进步也有退步,本按数据精确诊断的原则,以期后续学习能更上一层楼,特按试卷分不同小题与县常模数据作如下比较做出如下一些表格:
1. 语文整体成绩与上学期比较
2. 各小题与县常模数据呈现
平均分差距
得分率差距
满分率比较:
二、数据精确诊断
1. 从以上表格比较看出,导致昆*四中后20%学生学业成绩差距的有以下几处病灶:平均分差距最大的是7、5、20、28小题。标准差差距最大的是5、7、18.19 28小题
(1)第28小题为写作题。本次题目是“在——中长大”,评分标准如下:
三类卷(23—21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有真情实感;内容较充实;结构较完整,思路较清晰;语言基本通顺。
四类卷(20—18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不明确;缺乏真情实感;内容不充实,结构不完整,思路不够清晰;语言不通顺。
鼓励真实、有情、有思想的表达,有亮点的文章可酌情加分。
昆*四中七年级平均分为22.6分,三类卷居多。
诊断:缺乏“立意正确,中心突出,内容充实;富有趣味,有文采”的写作
(2)第7题选自名著《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是阅读分析,对重要语句的作用理解。“第10段换线句子能否删去,请说出理由”(3分)
答案是:不能删掉,作者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不理解,死读书的无用(1分),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1分),表达气愤与不满之情。(1分)
本年段平均分只有0.81分。
诊断:主要失分在于表述不规范,没有分点表述,更重要的是学生阅读范围非常狭窄。部分试卷全空在那里,估计是根本没有仔细阅读过《朝花夕拾》的《五猖会》这篇文章。
(3)第5题也是名著阅读,选自《童年》,为填空和选择题。(3分)答案:(1)是一个思想独特,风趣幽默,热衷于科学实验但是不为世俗的人接受的孤独的人。(性格、职业爱好两个方面,各1分)。2.(2分)D。学生的失分同样是阅读范围非常狭窄,只肯记住课后附录的几个名著导读的知识点,而不肯去完整的看一本书。
(4)17,18小题为古诗文阅读,答案是17、(2分)耘田 织麻18、(2分)热情地赞颂了农村少年儿童天真烂漫、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谈到“懂事好学”等也可)。
诊断: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分析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三、学生情况分析
1. 我校与县常模相比,明显存在着不协调。主观上存在的问题是,档次差教学体现明显,优秀生的辅导,后20%学生的辅导需要进一步加强。优秀生培养可以想办法,后20%学生的问题在于加强思想教育,转变学学生的学习态度,这的确困难,但努力不足。
2. 按正态分布理论,本年段发展中学生占比例非常大,这是我校的明显优势。这一部分人正介于前20%与后20%之间,问题能回答,能思考,但不肯深入,不肯向细节要分数。
四、主要问题及教学建议
1. 學生对语文及与语文相关的知识的积累普遍存在很大程度的欠缺。课标建议中提到的名著导读篇目,学生应该熟悉。
2. 积累是培养中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我们强调积累要多方面,多角度。把学生学习从课堂那个狭小的天地扩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课外阅读积累还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重要途径。
3. 教师在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存在漏洞。从试卷中反映出的问题有,卷面涂抹,字迹潦草,没有良好的书写习惯;阅读不认真,思考不深入,丢题落题,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答题找不准切入点,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与技巧等等。这些题得分率低,关键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的引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足。
4. 学生综合阅读分析能力较差,对文章整体的感受领悟不够,对规律的迁移能力不强需从全篇着眼来领会的,需整体把握的题答得不好,平时的阅读教学虽耗时最多,但效益还是很低。这还是需要先从我们教者的角度反思我们该如何去做。
五、对策措施
(一)教师的教法:
1. 在班级设置读书角,并提供散文、名著等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量,培养学生阅读、品析、感悟能力,进而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2. 开展名著阅读课,引导学生关注现代文,培养阅读兴趣,并加强阅读能力。
3. 开展有效的现代文解题要点与实践的专题课,规范学生准确表述,引导学生正确答题。
(二)阅读重要句子理解答题准确表述举例:
1. 词语或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要分析其修辞手法并分析作用。
2. 既要答出表层意思,也要答出深层意思。先分析词语或句子本身的内容,答出表层意思。再联系作者思想感情,文章主旨来分析词语,句子的作用,如强调什么,表达什么,突出什么。
3. 联系前后文,有时甚至要联系全文来答题。
4. 从重要词语入手,把握意思。
5. 从修辞手法入手。
6. 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从分析表达的感情入手,结合上下文归纳,以理性、清晰的文字来解说抽象、飘渺的文字。
关键词:常模;数据分析;准确表述;名著阅读;句子含义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90
一、数据呈现
昆阳*中2014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比上学期期末的后20%学生学业成绩状况有所进步也有退步,本按数据精确诊断的原则,以期后续学习能更上一层楼,特按试卷分不同小题与县常模数据作如下比较做出如下一些表格:
1. 语文整体成绩与上学期比较
2. 各小题与县常模数据呈现
平均分差距
得分率差距
满分率比较:
二、数据精确诊断
1. 从以上表格比较看出,导致昆*四中后20%学生学业成绩差距的有以下几处病灶:平均分差距最大的是7、5、20、28小题。标准差差距最大的是5、7、18.19 28小题
(1)第28小题为写作题。本次题目是“在——中长大”,评分标准如下:
三类卷(23—21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有真情实感;内容较充实;结构较完整,思路较清晰;语言基本通顺。
四类卷(20—18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不明确;缺乏真情实感;内容不充实,结构不完整,思路不够清晰;语言不通顺。
鼓励真实、有情、有思想的表达,有亮点的文章可酌情加分。
昆*四中七年级平均分为22.6分,三类卷居多。
诊断:缺乏“立意正确,中心突出,内容充实;富有趣味,有文采”的写作
(2)第7题选自名著《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是阅读分析,对重要语句的作用理解。“第10段换线句子能否删去,请说出理由”(3分)
答案是:不能删掉,作者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不理解,死读书的无用(1分),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1分),表达气愤与不满之情。(1分)
本年段平均分只有0.81分。
诊断:主要失分在于表述不规范,没有分点表述,更重要的是学生阅读范围非常狭窄。部分试卷全空在那里,估计是根本没有仔细阅读过《朝花夕拾》的《五猖会》这篇文章。
(3)第5题也是名著阅读,选自《童年》,为填空和选择题。(3分)答案:(1)是一个思想独特,风趣幽默,热衷于科学实验但是不为世俗的人接受的孤独的人。(性格、职业爱好两个方面,各1分)。2.(2分)D。学生的失分同样是阅读范围非常狭窄,只肯记住课后附录的几个名著导读的知识点,而不肯去完整的看一本书。
(4)17,18小题为古诗文阅读,答案是17、(2分)耘田 织麻18、(2分)热情地赞颂了农村少年儿童天真烂漫、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谈到“懂事好学”等也可)。
诊断: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分析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三、学生情况分析
1. 我校与县常模相比,明显存在着不协调。主观上存在的问题是,档次差教学体现明显,优秀生的辅导,后20%学生的辅导需要进一步加强。优秀生培养可以想办法,后20%学生的问题在于加强思想教育,转变学学生的学习态度,这的确困难,但努力不足。
2. 按正态分布理论,本年段发展中学生占比例非常大,这是我校的明显优势。这一部分人正介于前20%与后20%之间,问题能回答,能思考,但不肯深入,不肯向细节要分数。
四、主要问题及教学建议
1. 學生对语文及与语文相关的知识的积累普遍存在很大程度的欠缺。课标建议中提到的名著导读篇目,学生应该熟悉。
2. 积累是培养中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我们强调积累要多方面,多角度。把学生学习从课堂那个狭小的天地扩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课外阅读积累还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重要途径。
3. 教师在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存在漏洞。从试卷中反映出的问题有,卷面涂抹,字迹潦草,没有良好的书写习惯;阅读不认真,思考不深入,丢题落题,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答题找不准切入点,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与技巧等等。这些题得分率低,关键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的引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足。
4. 学生综合阅读分析能力较差,对文章整体的感受领悟不够,对规律的迁移能力不强需从全篇着眼来领会的,需整体把握的题答得不好,平时的阅读教学虽耗时最多,但效益还是很低。这还是需要先从我们教者的角度反思我们该如何去做。
五、对策措施
(一)教师的教法:
1. 在班级设置读书角,并提供散文、名著等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量,培养学生阅读、品析、感悟能力,进而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2. 开展名著阅读课,引导学生关注现代文,培养阅读兴趣,并加强阅读能力。
3. 开展有效的现代文解题要点与实践的专题课,规范学生准确表述,引导学生正确答题。
(二)阅读重要句子理解答题准确表述举例:
1. 词语或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要分析其修辞手法并分析作用。
2. 既要答出表层意思,也要答出深层意思。先分析词语或句子本身的内容,答出表层意思。再联系作者思想感情,文章主旨来分析词语,句子的作用,如强调什么,表达什么,突出什么。
3. 联系前后文,有时甚至要联系全文来答题。
4. 从重要词语入手,把握意思。
5. 从修辞手法入手。
6. 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从分析表达的感情入手,结合上下文归纳,以理性、清晰的文字来解说抽象、飘渺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