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校企联合招生,存在招生难度大、师资力量不足、人才培养模式滞后、相关法律匮乏的困惑。落实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招生机制,需要突破既有招生理念,准确定位合作各方角色认知,通过法律政策记载并保障各方权益。本文提出了明确“四角色”分工、校企共建“六味药”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联合打造“四导师”师资队伍储备、校企协商构建“工”“学”衔接教学管理机制、校企共同参与设计灵活多元考核机制等联合招生机制的配套举措建议。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招生;机制研究
一、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基本情况阐释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做出具体要求,标志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大专班和以往的订单班、冠名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技能的传承,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设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二、当前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校企联合招生发展的困惑
1、校企联合招到合适生源的难度大
由于教育扩招滋生的腐败蔓延,导致教育的畸形发展,也让学校企业有苦难言,教育要适应社会需求,提升民族自信。有些学校的学生很优秀,学校和企业想共同培养,但是学生可能更愿意自主择业。目前,除一些特殊专业的人才,有来自企业和学校双方的升学面试,其他专业基本没有这个环节,一些企业在招生上没有话语权,培养学生缺乏动力。
2、学校适应现代学徒制的师资力量不足
学校内部严重缺乏真正双师型教师,而企业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师傅又达不到高校的录取门檻,也缺乏教师素质。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还存在学校师资队伍人才流失的现象,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教师被企业高薪聘走,这让本就人才匮乏的高校雪上加霜。师资力量的不足,使得校企联合招生的后续工作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3、不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校企联合招生存在掣肘
由于很多学校只是在概念上对现代学徒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实施的培养模式依然是过去的简单校企培训方式,使得校企结合困难。另外,有些企业将实习生当成廉价学徒工,没有系统性地培训,更达不到循序渐进学习的效果,师傅也难做到亲身示教,培训效果不佳。
4、校企合作相关法律匮乏
较之发达国家的成熟的职教法律规范和制度,国内欠缺成文且有效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法律制度,有些法律还无形限制了现代学徒制教学的实施,如学徒合法身份的确立等。
三、落实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招生机制的前提保障
1、两个路径,突破既有招生理念
在原先单一的高考定终身的基础上,现行高考招生制度需要不断变革,如提前自主招生等模式。但是总体来讲招生变革还是受高考、地域等多因素限制。一流的相关行业企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但一般而言,出于传统就业观念和当前现代学徒制行业分布的状况,越是东部沿海省份的生源,毕业后从事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校企合作相关行业的概率就越低;相反中西部地区的年轻学生由于高昂学费以及高考成绩等限制很难有机会到东部省份求学,而且相比于家庭条件优越的东部沿海省份的学生中西部生源更能吃苦耐劳,也更有可能毕业后留在相关行业工作。因此现代学徒制的招生,务必要突破地域限制,突破高考分数的限制,在政府主导下,实行东中西部合作、跨省合作、跨区域职教集团建设和创办产业职教园区等项目,助推不同区域的职业院校与优势企业之间的合作。
实现路径探索也必须切合实际,从生源对象着手:
路径一:招生及招工。在现有“高考”选拔的制度上,进行学校招生,入校后参加相关行业企业组织的招工考试,正式成为“学徒”,以工资收入或企业学费补贴完成后续学业,并顺利实现就业;
路径二:招工及招生。在现有的“分数决定命运”的体系之外,对于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参加由相关企业行业组织的招工考试,在正式成为企业行业的学徒的基础上,根据其最终学历、综合素质、兴趣和特长等考量,经过个人申请、相关行业推荐,被对应学校录取后,成为该校的正式学生,实现学历的提升。
2、角色认知:企业和学校都是重要参与者
构建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招生机制,离不开各方参与者的准确角色认知。要改变以往学校单一培养主体的局面,企业不能只是充当临时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成为另一个实实在在的教育主体。因此需要政府与相关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主持,制定相关的考核标准,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企业,成为现代学徒制的校外培训基地;现代学徒制中“师傅”的筛选更要慎重。企业一般是劳动密集型为主,员工结构复杂,良莠不齐,在“师傅”的考核上不仅要专业技能过硬,也要注重品德与综合素质的考核,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推广“企业师资认证制度”,具备通用性,与薪酬待遇、职业晋升密切挂钩。
3、法律政策:记载并保障各方权益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联合招生机制,其实施绝不可能仅依靠个别院校与企业的自发组织开展,这样的合作又会回到现有的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層面。因此必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调动相关行业企业参与到校企联合招生的积极性,保障企业以及学徒制学生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建立相关监督机制,制定相关约束机制,在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行业协会、学校、企业、学生(家长)等多方的实施下得以落实。 四、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校企联合招生培养机制配套措施建议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校企联合招生,绝不是校企在招生阶段的临时性合作,之后的人才培养是对联合招生机制的兑现和实践。而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招生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处理好几个问题:校企师资队伍建设、符合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设计、灵活多元考核机制配套以及“工”、“学”时间分配与安排具有实践可行性的教学管理设计。为更好地实现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现打造以“四基点”、“四导师”、“六立面知识模块”构成的“四维立体”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坚持在政府主导下实现“学校”、“行业”双育人主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四角色”的分工
“四角色”主要是指政府、学校、企业或行业协会、学生与家长。政府是主导,需要其在学徒制招生及培养工作中提供政策支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的制定。如出台对相关行业企业的鼓励政策、对学校和企业的资金支持、与行业协会一起进行资质认证;出台相关的要求和标准遴选行业指导老师;进一步完成招生机制改革,打通生源限制;保障学生权益;学校和企业是育人的双主体,其中行业协会应承担起“行业家长”的角色,代表企业争取政策支持,并协助政府共同制定标准,遴选合格的企业及代表行业标准的行业“师傅”,并在后期落实中对企业起好监督作用;学生是受教育的客体,也是现代学徒制教育中的核心,必须把学生及家长重视为“四基点之一”。在现代学徒制教育从招生开始必须让学生及其家长充分了解专业,了解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了解毕业后的职业内容,明确其权利与义务,避免毕业后反悔导致无效培养,造成学校、企业及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2、校企共建“六味药”的人才培养方案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要以企业生产的不同岗位群的岗位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课程改造,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六味药”是指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技能、基础生存能力、人格品行及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三创”意识等六方面要素。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不难理解,主要是围绕相关企业各岗位操作、运营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指导;基础生存能力主要指针对学生身心健康而言,从业者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也要有较强的心理自主调节能力,因此在培养阶段不仅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训练,也不能忽视心理抗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引导;人格品行与职业素养,是指学生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大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行,也应注重专业素养与行业服务意识养成;职业生涯规划模块的设立主要为学生在校培养阶段及工作初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各个阶段都能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路径和方向。某些专业的现有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行业流动率高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对自己在基层服务岗位的年限、可能晋升的岗位、晋升途径一片迷茫,最终对所学专业和所从事的行业失去信心导致流失;“三创”意识是指创新、创业、创意,现代学徒制培养也是传统师徒教育的一个创新,在全民创新的时代里,对于学生也要注重创新思维激发,不仅致力于改善与提高工作质量,也有助于提升其多岗迁徙能力,为成为中、基层从业者甚至管理者奠定基础。
3、校企联合打造“四导师”师资队伍储备
校企联合招生最终得以长效落实,离不开校企共同规划建设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储备,这也是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中,从入学开始只有专业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整个培养过程中贯穿“导师负责制”。由学校和企业分别为学徒各配备一名主导师,根据综合培养的需要,可将导师队伍细化为“四导师”:行业技能导师、专业素养导师、职业生涯规划师、生活导师。导师和学生配备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形式。学校可以选择责任心强的专业骨干教师担任“主导师”,企业也需要遴选出工作经验丰富、德高技精的管理者及技术能手担任“师傅”。双方师资应互聘互用,互相补短,密切互动,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
4、校企协商设计“工”“学”无缝衔接的教学管理机制
在以往的校企合作培养中,无论是“2+1”或“订单班培养”等均不同程度受限于学校固有的教学管理机制。虽在不断的改革中,但均无法逃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枷锁。基于现代学徒制教育涉及到“双主体”、“双场所”教学势必更为复杂,需在教学管理的设计上既要符合教学的科学性,也要充分考虑相关行业企业的运营实际,必须采用灵活的学制安排,取消原有班级、年级限制,采用学分管理。大二可以根据企业淡旺季分别进行集中相关行业顶岗实习与返校学习;大三以相关行业实习为主,已能独立胜任基层服务工作并有针对性进行基层岗位跟班实习,对未完成学分进行最后查漏补缺。
5、校企共同参与的灵活多元考核机制
灵活多元考核机制是工学无缝对接教学管理机制的重要补充,为保证现代学徒制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双主体育人模式中,也要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灵活多元考核机制。以“课程导师、相关行业师傅、顾客、同事或同学”组成的多元考核队伍;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并用的考核方法;笔试、口试、实操、竞赛等多种考核形式,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社会生存能力进行多元化评价。专业课程根据不同岗位群的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职业标准来制定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内容,考核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职业素养、职业规范。通过考核评价,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完善改进;相关行业企业也可以在不断考核中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人尽其才,知人善任。
参考文献:
[1]李梦卿,王若言,罗莉.现代学徒制的中国本土化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1):76-81.
[2]赵鹏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50-154.
[3]杜怡萍.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的标准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3):43-47.
[4]关晶.西方学徒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陈承红(1968.1- ),男,江蘇无锡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无锡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专项研究课题、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度校级职教类重点立项课题(批准号:SYKJ16A01)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招生;机制研究
一、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基本情况阐释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做出具体要求,标志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大专班和以往的订单班、冠名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技能的传承,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设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二、当前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校企联合招生发展的困惑
1、校企联合招到合适生源的难度大
由于教育扩招滋生的腐败蔓延,导致教育的畸形发展,也让学校企业有苦难言,教育要适应社会需求,提升民族自信。有些学校的学生很优秀,学校和企业想共同培养,但是学生可能更愿意自主择业。目前,除一些特殊专业的人才,有来自企业和学校双方的升学面试,其他专业基本没有这个环节,一些企业在招生上没有话语权,培养学生缺乏动力。
2、学校适应现代学徒制的师资力量不足
学校内部严重缺乏真正双师型教师,而企业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师傅又达不到高校的录取门檻,也缺乏教师素质。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还存在学校师资队伍人才流失的现象,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教师被企业高薪聘走,这让本就人才匮乏的高校雪上加霜。师资力量的不足,使得校企联合招生的后续工作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3、不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校企联合招生存在掣肘
由于很多学校只是在概念上对现代学徒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实施的培养模式依然是过去的简单校企培训方式,使得校企结合困难。另外,有些企业将实习生当成廉价学徒工,没有系统性地培训,更达不到循序渐进学习的效果,师傅也难做到亲身示教,培训效果不佳。
4、校企合作相关法律匮乏
较之发达国家的成熟的职教法律规范和制度,国内欠缺成文且有效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法律制度,有些法律还无形限制了现代学徒制教学的实施,如学徒合法身份的确立等。
三、落实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招生机制的前提保障
1、两个路径,突破既有招生理念
在原先单一的高考定终身的基础上,现行高考招生制度需要不断变革,如提前自主招生等模式。但是总体来讲招生变革还是受高考、地域等多因素限制。一流的相关行业企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但一般而言,出于传统就业观念和当前现代学徒制行业分布的状况,越是东部沿海省份的生源,毕业后从事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校企合作相关行业的概率就越低;相反中西部地区的年轻学生由于高昂学费以及高考成绩等限制很难有机会到东部省份求学,而且相比于家庭条件优越的东部沿海省份的学生中西部生源更能吃苦耐劳,也更有可能毕业后留在相关行业工作。因此现代学徒制的招生,务必要突破地域限制,突破高考分数的限制,在政府主导下,实行东中西部合作、跨省合作、跨区域职教集团建设和创办产业职教园区等项目,助推不同区域的职业院校与优势企业之间的合作。
实现路径探索也必须切合实际,从生源对象着手:
路径一:招生及招工。在现有“高考”选拔的制度上,进行学校招生,入校后参加相关行业企业组织的招工考试,正式成为“学徒”,以工资收入或企业学费补贴完成后续学业,并顺利实现就业;
路径二:招工及招生。在现有的“分数决定命运”的体系之外,对于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参加由相关企业行业组织的招工考试,在正式成为企业行业的学徒的基础上,根据其最终学历、综合素质、兴趣和特长等考量,经过个人申请、相关行业推荐,被对应学校录取后,成为该校的正式学生,实现学历的提升。
2、角色认知:企业和学校都是重要参与者
构建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招生机制,离不开各方参与者的准确角色认知。要改变以往学校单一培养主体的局面,企业不能只是充当临时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成为另一个实实在在的教育主体。因此需要政府与相关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主持,制定相关的考核标准,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企业,成为现代学徒制的校外培训基地;现代学徒制中“师傅”的筛选更要慎重。企业一般是劳动密集型为主,员工结构复杂,良莠不齐,在“师傅”的考核上不仅要专业技能过硬,也要注重品德与综合素质的考核,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推广“企业师资认证制度”,具备通用性,与薪酬待遇、职业晋升密切挂钩。
3、法律政策:记载并保障各方权益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联合招生机制,其实施绝不可能仅依靠个别院校与企业的自发组织开展,这样的合作又会回到现有的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層面。因此必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调动相关行业企业参与到校企联合招生的积极性,保障企业以及学徒制学生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建立相关监督机制,制定相关约束机制,在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行业协会、学校、企业、学生(家长)等多方的实施下得以落实。 四、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校企联合招生培养机制配套措施建议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校企联合招生,绝不是校企在招生阶段的临时性合作,之后的人才培养是对联合招生机制的兑现和实践。而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招生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处理好几个问题:校企师资队伍建设、符合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设计、灵活多元考核机制配套以及“工”、“学”时间分配与安排具有实践可行性的教学管理设计。为更好地实现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现打造以“四基点”、“四导师”、“六立面知识模块”构成的“四维立体”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坚持在政府主导下实现“学校”、“行业”双育人主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四角色”的分工
“四角色”主要是指政府、学校、企业或行业协会、学生与家长。政府是主导,需要其在学徒制招生及培养工作中提供政策支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的制定。如出台对相关行业企业的鼓励政策、对学校和企业的资金支持、与行业协会一起进行资质认证;出台相关的要求和标准遴选行业指导老师;进一步完成招生机制改革,打通生源限制;保障学生权益;学校和企业是育人的双主体,其中行业协会应承担起“行业家长”的角色,代表企业争取政策支持,并协助政府共同制定标准,遴选合格的企业及代表行业标准的行业“师傅”,并在后期落实中对企业起好监督作用;学生是受教育的客体,也是现代学徒制教育中的核心,必须把学生及家长重视为“四基点之一”。在现代学徒制教育从招生开始必须让学生及其家长充分了解专业,了解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了解毕业后的职业内容,明确其权利与义务,避免毕业后反悔导致无效培养,造成学校、企业及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2、校企共建“六味药”的人才培养方案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要以企业生产的不同岗位群的岗位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课程改造,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六味药”是指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技能、基础生存能力、人格品行及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三创”意识等六方面要素。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不难理解,主要是围绕相关企业各岗位操作、运营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指导;基础生存能力主要指针对学生身心健康而言,从业者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也要有较强的心理自主调节能力,因此在培养阶段不仅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训练,也不能忽视心理抗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引导;人格品行与职业素养,是指学生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大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行,也应注重专业素养与行业服务意识养成;职业生涯规划模块的设立主要为学生在校培养阶段及工作初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各个阶段都能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路径和方向。某些专业的现有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行业流动率高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对自己在基层服务岗位的年限、可能晋升的岗位、晋升途径一片迷茫,最终对所学专业和所从事的行业失去信心导致流失;“三创”意识是指创新、创业、创意,现代学徒制培养也是传统师徒教育的一个创新,在全民创新的时代里,对于学生也要注重创新思维激发,不仅致力于改善与提高工作质量,也有助于提升其多岗迁徙能力,为成为中、基层从业者甚至管理者奠定基础。
3、校企联合打造“四导师”师资队伍储备
校企联合招生最终得以长效落实,离不开校企共同规划建设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储备,这也是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中,从入学开始只有专业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整个培养过程中贯穿“导师负责制”。由学校和企业分别为学徒各配备一名主导师,根据综合培养的需要,可将导师队伍细化为“四导师”:行业技能导师、专业素养导师、职业生涯规划师、生活导师。导师和学生配备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形式。学校可以选择责任心强的专业骨干教师担任“主导师”,企业也需要遴选出工作经验丰富、德高技精的管理者及技术能手担任“师傅”。双方师资应互聘互用,互相补短,密切互动,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
4、校企协商设计“工”“学”无缝衔接的教学管理机制
在以往的校企合作培养中,无论是“2+1”或“订单班培养”等均不同程度受限于学校固有的教学管理机制。虽在不断的改革中,但均无法逃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枷锁。基于现代学徒制教育涉及到“双主体”、“双场所”教学势必更为复杂,需在教学管理的设计上既要符合教学的科学性,也要充分考虑相关行业企业的运营实际,必须采用灵活的学制安排,取消原有班级、年级限制,采用学分管理。大二可以根据企业淡旺季分别进行集中相关行业顶岗实习与返校学习;大三以相关行业实习为主,已能独立胜任基层服务工作并有针对性进行基层岗位跟班实习,对未完成学分进行最后查漏补缺。
5、校企共同参与的灵活多元考核机制
灵活多元考核机制是工学无缝对接教学管理机制的重要补充,为保证现代学徒制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双主体育人模式中,也要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灵活多元考核机制。以“课程导师、相关行业师傅、顾客、同事或同学”组成的多元考核队伍;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并用的考核方法;笔试、口试、实操、竞赛等多种考核形式,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社会生存能力进行多元化评价。专业课程根据不同岗位群的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职业标准来制定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内容,考核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职业素养、职业规范。通过考核评价,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完善改进;相关行业企业也可以在不断考核中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人尽其才,知人善任。
参考文献:
[1]李梦卿,王若言,罗莉.现代学徒制的中国本土化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1):76-81.
[2]赵鹏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50-154.
[3]杜怡萍.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的标准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3):43-47.
[4]关晶.西方学徒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陈承红(1968.1- ),男,江蘇无锡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无锡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专项研究课题、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度校级职教类重点立项课题(批准号:SYKJ16A01)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