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要面向现代化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yc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现代化,是指这样一个过程,即在科学和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者正在发生着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自身没有界限分明的阶段,是一个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扩增过程。也有研究者认为,现代化即是现代性在物质的、制度的、观念的三个层面的增加和扩展。
  
  一、教育管理现代化无论是作为现代化在教育系统的体现,或者是教育现代化在管理领域的生动体现,都决定了它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管理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教育现代化程度的基本尺度之一,可以说“没有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只有确立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并运用作为 “第一整合力”的管理手段将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的各种要素、各种影响力整合在一起,才能使教育这一潜在的生产力,发挥其特有的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此,我们需强化如下几项措施:
  1、塑造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经过培育形成的能激发师生内在潜力,反映学校整体价值取向,并为学校师生所认同的群体意志和共同心态。学校精神作为院校的灵魂与核心,它凝聚着师生员工的共同信念和追求,是师生员工团结协作、勤奋工作、展现价值的精神源泉,也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并对师生员工具有主体塑造功能。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精神不会也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和形成,它需要经过院校有意识地树立与积极的引导,才能成为师生员工的“共识”。塑造学校精神要突出学校的个性,凸现院校的“第一印象”;要启动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优化学校精神赖以形成的物态环境;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与积极发掘师生的自觉性。
  2、要做到人尽其才与因才善用。21世纪的教育市场竞争,更主要的是最大限度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最大限度发挥教职员工积极性与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要的竞争。因为掌握现代知识、技能,具有创新能力的教职员工,是增强院校竞争实力的战略资源,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本”。为此,作为新生产力系统核心与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学校发展的“制高点”。人力资本管理要求学校要人尽其才与因才善用,因为这样就能极大地发挥每个员工的专长,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使其“在其位,胜其任,尽其责”。人力资本管理还需要院校用特有的眼光识才、选才;用特有的机制招才、聚才;用特有的政策爱才、用才;用特有的环境育才、留才。
  3、要让能者上,庸者下。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知识经济,均奉行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将竞争机制引入院校,是激励与调动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最有效的方式。院校也只有建立平等的竞争机制 ,才能真正实现能者上 ,庸者下,给能者创造一个广阔的施展才华的天地。如果没有院校内部的岗位竞争,教职员工就没有危机意识与紧迫感,院校也就没有生机与活力。当然竞争机制的运作,要讲求公正、实效,并把握其“度”与“量”。
  二、当然教育管理现代化除了回应这种外部的要求外,还应该更多地体现出自身的特性。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不仅使人在教育管理观念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也进一步冲击了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 方法与手段。笔者认为,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管理更具灵活性,在现代化教育管理中,程序化、权力化的性质将逐步被弱化,取而代之的将是具有更大灵活性、适应性的情境化管理,且非权力性影响所起的作用与日俱增,特别是随着教育经济中各种复杂因素的增强,不可预测因素的不断增多,将直接导致领导职能开始从传统的程序化、 模式化形态 ,向非程序化、 非模式化形态转变。领导活动将依据不同的资源组合其特定的情境,使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在特定的情境中,把定性方法和提供定量方法相结合,抓住对解决问题具有制约作用的关键因素和环节,注重边界关系和边界条件,采取相应措施,使实际工作不断趋近管理目标,也是发挥其工作潜能的重要举措。
  2、和谐的教育环境。现代的教育管理是利用人们的心理反应,通过激发和控制师生员工的积极情感,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管理者要以爱心、诚心与和睦之心为基础,视师生员工为教育的主人,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师生员工感到彼此信任、氛围宽松、心情舒畅,并把院校当作自己的“家”,形成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大家庭”式的教育共同体。
  3、教育管理更具创新性。在知识经济形态下,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有永不消失性和无限发展性。知识的无限发展性需要借助于人的创新精神的发挥来体现。未来社会中,一个学校能否在社会立足并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该院校占主导地位的主体——高度知识化的员工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当代的科学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建制,还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都将以崭新的“大科学”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唯有教育管理持续创新、全面创新、规模化创新,才能构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体系,才能赢得和保持竞争制胜的优势。因此,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管理,实质和核心就是要营造一个充满激励创新机制的社会教育环境。
  总之,社会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的现代化,而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确立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具有灵活性、和谐性、创新性等特征。确立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需强化塑造学校精神,要做到人尽其才与因才善用,要让能者上,庸者下等措施。
其他文献
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初中学语文课素质教育应从哪里入手?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
期刊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均提到了“培养学生的勇于创新的精神”。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需要,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同时也给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要一改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期刊
从教育本身看,教育的振兴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大量的年轻人才的涌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的重大进步,我们必须采取重大举措,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教育是创新知识应用的基地,也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如果把知识经济比喻为大树,那么教育就是这棵大树的根。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很根本的一条就要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着。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笔者认为在新课改下,中学数学教育应该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法,树立全新理念,实施素质教育。所以,笔者结合十几年的中学数学教学经验,对于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观下的数学教师素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自从夸美纽
期刊
《普通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但过去的英语教学虽然一直强调运用语言的能力,由于受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影响,对“能力”的理解比较狭隘,满足于学生理解语言形式、完成机械的句型操练、掌握一般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技能。学生掌握了语言知识,但不过是仅仅具备了语言能力,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失望地发现自己听不懂、读不快、张不开口、写不出,不会用语言,更谈不上恰当
期刊
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的主体。它顺应时代潮流,是国富民强之根本。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师的重要任务。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力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体现、渗透素质教育,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教师群体中建立新的教育观念    在新的教学观念
期刊
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单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要下功夫造就一代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
期刊
全面推进根据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根据青少年的发展规律,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且有健康个性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好素质教育工作呢?下面就我个人观点谈两点看法。    一、提高教师素质,落实素质教育    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要使教师的素质提高,必须抓好教师的基本技能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以说,当代经济的竞争,其核心就在于“创新”;当代科学技术的竞争,其实质也在于“创新”;而当代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竞争,其目标还在于“创新”,在这个亟需创新的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充分意识到仅靠书本中死的知识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物理教学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是一种必然。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期刊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贯穿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精神,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作为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这意味着课程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特殊性”,“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因此,“尊重学生”几乎成为新课程理所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