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以说,当代经济的竞争,其核心就在于“创新”;当代科学技术的竞争,其实质也在于“创新”;而当代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竞争,其目标还在于“创新”,在这个亟需创新的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充分意识到仅靠书本中死的知识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物理教学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是一种必然。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中必须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探究中不断创新,并理论联系实际,在最大限度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对物理教学创新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培养质疑习惯,唤醒创新意识
科技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一位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他首先应该具有创造思维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学校教育是主渠道,要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要改变灌输型教学为研究型教学,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要鼓励学生搞创造发明多出创造性产品。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我们在讲物体的形变问题时,曾指出有些物体的形变可以用眼直接观察到,而有些则无法观察,怎样才能观察到物体的微小形变呢?首先取一玻璃扁瓶或截面为矩形或正方形的瓶(提出问题:为什么不用截面是圆形的瓶),装满水后,用手捏瓶臂,让同学们认真观察瓶子的形变。(学生答:观察不到。)随后老师将提前安装在瓶盖上的透明毛细管插入瓶中并压紧瓶盖,再用手捏瓶臂,同学们仔细观察后发现毛细管中的水位会上升或下降。这是因为手捏瓶子使瓶子产生微小形变,引起了水位升高或降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这种微小形变,我们还可采用“光杠杆”原理。例如,要观察桌面受力而产生的微小形变,笔者就启发学生在桌面左右两端各固定一块平面镜,用一束光照射到其中一块镜面上,再适当调整镜面使光通过另一平面镜反射,将光点打到远处墙面上,这样用手压桌面会发现光点上下移动。可否再明显一点呢?我们可以调整镜面使光多次反射,微小形变就会多次放大,直到放得最大。但在桌面上做这种实验实在太麻烦,能否设计一个专门用来演示这种实验的仪器呢?笔者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找老师讨论研究这个项目,课后学生兴致勃勃地就如何设计制作测量微小形变的实验仪器同笔者进行探讨,经过反复制作调试,终于制成了观察效果非常明显的测量微小形变的演示仪。
二、改进实验教学,在探究中创新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实验教学目标,端正实验教学指导思想。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应边讲边实验,绝不可用多媒体课件代替了事。分组实验应注意不同能力学生的结合,不可让学生自由搭配。充分利用身边器材完成课后小实验(如筷子提米,显示微小形变等)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有机的把课内探究延伸到课外。改革实验考核方式,把平时实验态度、操作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努力开拓实验教学新构想,探索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新路子,教师还可通过努力,把教材内容甚至课后习题配上设计性实验。
例如,该实验要用到激光光源,而大型激光器使用不便,调整困难,我们就大胆设想能否采用玩具激光器代替大型激光器。经实验小组的多次实验,发现它不仅可以代替,实验效果还不错。接着我们又提出新的改进意见:既然现在有光源,能不能完成一些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中的有关实验呢?在实验小组的认真实验和改进下,经一年的时间,终于开发出能测量光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全反射,泊松亮斑等的多功能演示仪。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造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离不开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时机,进行有效激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最好方法。笔者在讲到超重和失重时,取一只废矿泉水瓶装满水,在瓶底部侧面用铁钉戳穿一个孔,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答“水从孔中流了下来”,“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当矿泉水瓶从手中自由落下的过程中还能看到水从孔中流下来吗”学生答“没有水从孔中流出来”从而引出失重和完全失重的概念。“当装满水的泉水瓶从低处向上加速运动时,同学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答“水从孔中流了出来,而且流速更大了。”于是引出了超重的概念。再提出问题,上述实验虽能解释超重和失重的现象,但不能直观形象地观察超重、失重的物理现象。“能否制作一台演示超重、失重的仪器”?于是学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观察超重、失重的物理现象,实验小组精心制作了一台《超重、失重演示仪》该仪器其主要特点是: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构思巧妙,创意独到,演示效果明显,填补了中学教学中超重、失重演示实验的空白。由于参与作品制作的同学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又有很强的求知欲望,通过认真研究,精心制作,作品质量得到很大提高。由此可见,教师抓住时机,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物理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够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真思考,从而产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一、培养质疑习惯,唤醒创新意识
科技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一位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他首先应该具有创造思维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学校教育是主渠道,要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要改变灌输型教学为研究型教学,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要鼓励学生搞创造发明多出创造性产品。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我们在讲物体的形变问题时,曾指出有些物体的形变可以用眼直接观察到,而有些则无法观察,怎样才能观察到物体的微小形变呢?首先取一玻璃扁瓶或截面为矩形或正方形的瓶(提出问题:为什么不用截面是圆形的瓶),装满水后,用手捏瓶臂,让同学们认真观察瓶子的形变。(学生答:观察不到。)随后老师将提前安装在瓶盖上的透明毛细管插入瓶中并压紧瓶盖,再用手捏瓶臂,同学们仔细观察后发现毛细管中的水位会上升或下降。这是因为手捏瓶子使瓶子产生微小形变,引起了水位升高或降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这种微小形变,我们还可采用“光杠杆”原理。例如,要观察桌面受力而产生的微小形变,笔者就启发学生在桌面左右两端各固定一块平面镜,用一束光照射到其中一块镜面上,再适当调整镜面使光通过另一平面镜反射,将光点打到远处墙面上,这样用手压桌面会发现光点上下移动。可否再明显一点呢?我们可以调整镜面使光多次反射,微小形变就会多次放大,直到放得最大。但在桌面上做这种实验实在太麻烦,能否设计一个专门用来演示这种实验的仪器呢?笔者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找老师讨论研究这个项目,课后学生兴致勃勃地就如何设计制作测量微小形变的实验仪器同笔者进行探讨,经过反复制作调试,终于制成了观察效果非常明显的测量微小形变的演示仪。
二、改进实验教学,在探究中创新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强化实验教学目标,端正实验教学指导思想。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应边讲边实验,绝不可用多媒体课件代替了事。分组实验应注意不同能力学生的结合,不可让学生自由搭配。充分利用身边器材完成课后小实验(如筷子提米,显示微小形变等)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有机的把课内探究延伸到课外。改革实验考核方式,把平时实验态度、操作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努力开拓实验教学新构想,探索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新路子,教师还可通过努力,把教材内容甚至课后习题配上设计性实验。
例如,该实验要用到激光光源,而大型激光器使用不便,调整困难,我们就大胆设想能否采用玩具激光器代替大型激光器。经实验小组的多次实验,发现它不仅可以代替,实验效果还不错。接着我们又提出新的改进意见:既然现在有光源,能不能完成一些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中的有关实验呢?在实验小组的认真实验和改进下,经一年的时间,终于开发出能测量光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全反射,泊松亮斑等的多功能演示仪。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造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离不开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时机,进行有效激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最好方法。笔者在讲到超重和失重时,取一只废矿泉水瓶装满水,在瓶底部侧面用铁钉戳穿一个孔,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答“水从孔中流了下来”,“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当矿泉水瓶从手中自由落下的过程中还能看到水从孔中流下来吗”学生答“没有水从孔中流出来”从而引出失重和完全失重的概念。“当装满水的泉水瓶从低处向上加速运动时,同学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答“水从孔中流了出来,而且流速更大了。”于是引出了超重的概念。再提出问题,上述实验虽能解释超重和失重的现象,但不能直观形象地观察超重、失重的物理现象。“能否制作一台演示超重、失重的仪器”?于是学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观察超重、失重的物理现象,实验小组精心制作了一台《超重、失重演示仪》该仪器其主要特点是: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构思巧妙,创意独到,演示效果明显,填补了中学教学中超重、失重演示实验的空白。由于参与作品制作的同学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又有很强的求知欲望,通过认真研究,精心制作,作品质量得到很大提高。由此可见,教师抓住时机,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物理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够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真思考,从而产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