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氨蝶呤两种应用方案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对比

来源 :中国健康月刊·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d_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两种应用方案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使用甲氨蝶呤0.4 mg/(kg·d) 肌内注射5天,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1mg/kg单次肌内注射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结果: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5,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β-HCG水平、治愈率及治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本着安全、有效的用药原则,对于血β-HCG<2000 U/L的异位妊娠患者使用甲氨蝶呤1mg/kg,单次肌内注射,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是较好选择。
   【关键词】 甲氨蝶呤;米非司酮;异位妊娠
   我院于2009年2月~2011年2月对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采用两种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应用方案,比较两种联合用药方案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2月~2011年2月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120例,患者均有停经史;入选的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 。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甲氨蝶呤(国药准字H20043590,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4 mg/(kg·d),肌内注射5天,联合米非司酮(国药准字H20083780,湖北葛店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25 mg,每天2次口服,用3天;对照组:甲氨蝶呤1 mg/kg,单次肌内注射,联合米非司酮25mg,每天2次口服,用3天[1]。两组治疗后均每隔3天复查血β-HCG,若用药后第7天复查血β-HCG下降<15%,则再次给予甲氨蝶呤1 mg/kg,单次肌内注射,联合米非司酮25 mg,每天2次口服,用3天治疗。
  1.3 观察指标 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β-HCG水平、不良反应及治愈率[2]。
  1.4 判定标准 两次血β-HCG<5 U/L,附件包块消失或缩小则为临床治愈,治愈时间以第1次血β-HCG<5 U/L为准[3]。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与统计,数值变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类变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间差异用P值(P=0.05)表示。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由表1可知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β-HCG水平、治愈率及治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均>0.05)。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2.2 不良反应 由表2可知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5,P<0.05)。
   表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异位妊娠(eetopic pregnancy,EP)近年发病率逐年提高,是育齡期妇女的常见病,是造成腹腔内出血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逐年增多,如何有效、微创治疗异位妊娠是广大医师关注的问题。甲氨蝶呤(MTX)是抗代谢药,是叶酸拮抗剂,可与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使四氢叶酸的合成障碍。从而干扰DAN合成,滋养细胞对此药比较敏感,用药后滋养细胞生长受阻,从而使异位妊娠胚胎停止发育,终被吸收。
   甲氨蝶呤高浓度维持时间越长,其毒性发生率越高;而使用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不良反应较少,主要为轻微的胃肠道反应。本研究也发现使用甲氨蝶呤0.4 mg/(kg·d) 肌内注射5天,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甲氨蝶呤1mg/kg单次肌内注射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的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β-HCG水平、治愈率及治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均>0.05)。
   因此,本着安全、有效的用药原则,对于血β-HCG<2000 U/L的异位妊娠患者使用甲氨蝶呤1mg/kg,单次肌内注射,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是较好选择。
  
  参考文献
  [1] 邓琦,柳露,丁尚玮,等.甲氨蝶呤两种应用方案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6(10):764-766
  [2] 周秀芬,徐运川.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保守治疗异位妊娠临床疗效观察[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0,45(4):591-592.
  [3] 符怡.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100例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09,20(8):106-107.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评价对军队离退休老干部2型糖尿病患者新型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驻京部队12个干休所的202名糖尿病患者,采用健康教育、量化饮食疗法、量化运动疗法、合理用药、定期监测等健康改善措施,评价半年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患者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行为控制等指标明显改善(P<0.01),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将医院与干休所资源相结合,提供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介入疗法治疗在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和价值。方法对本院2008-2010年进行内镜介入治疗的1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5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黄疸减轻,肝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效果满意。结论此方法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是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较好的姑息治疗方法。  【关键词】恶性梗阻性黄疸 内镜介入治疗 老年    ERCP Therapy for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 (cystain C)水平在慢性肾脏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测定296例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血清cys-C浓度,并与检测的血清肌酐(Cr)、血清尿素氮(BUN)、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进行比较。结果 慢性肾脏病各期患者胱抑素C,视黄醇结合蛋白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肾脏病晚期胱抑素C、视黄醇结合蛋白、尿素氮、肌酐均有升高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对白塞氏病患者的护理。方法 通过心理护理、症状护理、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结果 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取得疗效。结论 在白塞氏病的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对其康复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白塞氏病 护理措施 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8-081-02     白塞氏病是一种原因不明多系统多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与阿托伐他汀联用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与曲美他嗪在ACS治疗中的作用。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反应蛋白;阿托伐他汀;曲美他嗪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10月—2009年3月期间我院住院的ACS患者100例,ACS的诊断标准按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脏病协会(ACC/
期刊
【摘要】 目的: 观察用丽珠HA型树脂吸附血液灌流器行血液灌流(HP)加补充血浆治疗肝性高胆红素(TBil≥171umol/L)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肝性高胆红素血症患者30例,观察血液灌流治疗前后的胆红素变化情况,结果: 血液灌流术加血浆后TBil较术前明显下降,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血液灌流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4%(主要是血压下降10.2%,恶心/呕吐5.2%)。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医院肺炎病原菌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将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气管切开处深部的分泌物或晨痰进行细菌培养,明确病原菌种类,并对其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分离出病原菌56株,其中革兰阳性需氧球菌3株,占5.36%;15株酵母样真菌,占26.79%;38株革兰阴性杆菌,占67.86%。革兰阴性杆菌中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
期刊
【摘要】目的:建立榴莲壳药材中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显色法测定榴莲壳药材中多糖的含量。结果:样品经苯酚-硫酸显色后于490 nm 处测定吸收度,在此波长处溶液的吸收度与葡萄糖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40.48-141.68μg/mL,加样回收率98.78%, RSD=1.32%;榴莲壳中多糖含量15.84%。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测定结果客观、准确。  【关键词】榴莲壳
期刊
【摘要】 目的 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sAg、HBeAg与HBV-DNA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 对450例HBs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sAg和HBeAg,用HBV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DNA复制水平。结果 在HBeAg阳性标本和阴性标本中,HBV-DNA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含量的HBV-DNA组,HBsAg和HBeAg均有显著性差异(P<0.0
期刊
【摘要】 目的 通过检测分析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了解本地区人群对乙肝的免疫水平,为预防乙肝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结果 41490例检出抗-HBs阳性20460例,阳性率49.31%;男性阳性率48.97%,女性阳性率49.68%,男女之比 P>0.05无显著性差异;0~9岁组阳性率为73.76%,与其余各年龄组之比,P0.05).The positive rat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