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民族大学文新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王祯和是台湾当代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与黄春明、陈映真并称为台湾乡土文学三巨星。王祯和的短篇小说是台湾乡土文学的经典文本,《嫁妆一牛车》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喜剧的风格讲述了一个农民典妻的悲剧故事,在看似轻松滑稽的故事下暗含巨大的悲痛力量。本文从时代、人性、作者三方面分析《嫁妆一牛车》中主人公万发的悲剧性色彩。
【关键词】:时代;人性;作者;悲剧性
一、时代之悲
《嫁妆一牛车》的故事发生在60年代的台湾花莲。当时的台湾被国民政府接手后,由于政策的失误,导致台湾社会的动荡不安,经济十分艰难,国民生活没有着落,道德价值体系濒临崩溃。[1]在这样的时局下的花莲,更是十分落后的地区,下层人民的生存和生活面临极大的考验。《嫁妆一牛车》中的主人公万发是一个自懂事以来,就一直给钱困住的农民,他由于耳疾找不到工作,只得帮人拉牛车,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辆自己的牛车。他的老婆阿好长相丑陋又好赌成性,输负大的时候就变卖女儿,三个女儿已经倾销尽,只剩两个男的,他们一家的生活也就越过越原始。后来在他们居住的荒野附近搬来一位满身狐臭的姓简的衣贩子与他们做邻居。简送万发家衣服帮助他们,还雇万发家的小孩帮忙做生意,阿好与简来往密切,村人交口流传:“姓简的衣贩子和阿好凹凸上啦!”[2]万发开始防范阿好与简的来往,后来由于经济的每况愈下,万发不得不默认简与自己共享阿好。小說中万发想要一辆牛车,是为了生活和尊严,但是他最后得到了牛车,却付出了典妻的代价,又丧失了自己的尊严。万发连基本的温饱都成为问题,何谈尊严?题词“生命里甚至也有修伯特无言以对的时候”,不但恰当概括了万发的境遇,也恰当表明了作者的心声。而万发对简的屈从,也即人对超人的、奴隶人的力量的象征——命运的屈从。故事流露出一种悲观情绪,但这悲观不是虚无的、颓废的,而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这本来是一个十分辛酸的故事,王祯和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写出来,让人不禁莞尔一笑,然而仔细体会其小说,就会意识到小说中所蕴含的深深的悲剧内涵。时代的动乱导致了人民的生活困境,在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人的精神状态变得扭曲,从家庭内部的体现来看包括生存艰难,家庭无爱,伦理危机,道德体系崩溃等问题。这是时代之悲。
二、人性之悲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主角并不是坏人,他之所以陷入厄运并不是他做了坏事,而是犯了过失,他的行为产生了他自己意想不到的后果。[3]《嫁妆一牛车》中的万发本是老实本分的农民,然而他具有自己所不能发现的人性的弱点,进而导致了自身的悲剧。从思想上看:他对自己典妻之前的生活是相当麻木的。当他第一次知道阿好与简的流言时,他首先不是愤怒而是泛滥着惊喜,“因为以前就没有机缘碰上这样的事......到底阿好还是丑得不简单咧!”[4]他的心里竟然是有些骄傲得意,然后是恨憎着简,再之后,脸上滕闪杀气来,复再之后又怀疑自己是不是错了,三起三落之后又没有什么火爆的抗议了。从语言上看:由于生活的困苦和精神的麻木,万发的话少,而且没有太多话语权,常常只有简单的问句和丰富的心里活动,对于真相他常常选择逃避或口是心非。从行为上看,万发一开始知道阿好与简的关系之后是反抗的,他积极防范着简,戒严着阿好,但是酒足饭饱就消磨了他的气愤;在吃饭的时候看见阿好和简谈笑风生,他也只能斯能忍,想着离他梦寐以求的牛车还很远,便与简不战而和了;在至于别人的讥笑嘲讽他是自动滤过不听的。人自身的性格弱点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同时又导致其生存状况更加恶劣。阿好嗜赌、嫌贫爱富、万发耳聋、生活困难,邻里刻薄。作者在展示这些内容的时候是冷静的,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冷酷的。小说展示了人性的扭曲之处和人的性格弱点,充分体现万发的悲剧也有他自身的人性之悲。
三、作者之悲
王祯和的写作对象大多是社会中的小人物,谈到为什么关注小人物时,王祯和说:“也许因为我也是个‘小人物’吧,他们于我而言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他们的乐也是我的乐;他们的辛酸也是我的辛酸;他们的感受也是我的感受;他们是我自己、我的朋友、我的亲人、我的街邻......就在我的周围身边,过着同样的生活,呼吸着相同的空气,要写就不能不写他们......”。[5]而他对小人物的亲切熟悉,完全是来自他的童年生活。他自幼丧父,靠母亲开小杂货店维持生计。这种经历使他遍阅世间沧桑,对当时经济落后、生意难做有切身体会,对人在环境压迫下的种种体现有细致的观察,为其小说展现社会底层百姓在这一时期的生存状况提供了素材。他小说中的人物大多贫穷,面临生存危机,处于生存困境中。《嫁妆一牛车》中的万发正是这种小人物的代表,值得注意的是,王祯和只是冷静的展示了万发的生存困境,而没有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探讨,没有突出任何社会、时代背景,更没有对社会的动荡、黑暗进行批判。他关注的只是人们在这种生存困境中的种种表现,着力展示的是人性在这种环境下的扭曲,以及人自身的性格缺陷在此窘境中淋漓尽致的表现。[6]以乐写悲,倍增其哀。“在室女一盒饼,二嫁的老娘一牛车!”嫁人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嫁的既不是女儿,也不是一牛车的嫁妆,而是一架牛车,整个故事充满苦涩。这种高度冷静的创作是与王祯和悲观情绪联系在一起的。正由于他被现实中人性的被摧残所震惊,对人性和人的尊严产生了怀疑,所以形成了这种悲观主义的超脱。《嫁妆一牛车》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真实再现,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创作之悲。
总结
在美学上看来,悲剧最积极的审美效果是使人正视人生的负面,认识人生的严峻,接受“命运”的挑战。对于悲剧中的主角,朱光潜曾说:“悲剧的主角只是生命的狂澜中的一点一滴,他牺牲了性命也不过一点一滴的水归原到无涯的大海,在个体生命的无常中显出永恒生命的不朽,这是悲剧的最大使命,也是悲剧使人快意的原因之一。”[7]《嫁妆一牛车》无疑是一出滑稽的悲剧。而万发也不过是小人物中的一个。他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作者用万发个人的人生悲剧展现了底层人民的艰难生活和人性扭曲,使读者认识到人生的艰辛与无奈。悲且悲也,不止于悲。万发的悲剧性是注定的,但是也是有价值的。正因为万发的人生被这样的展现,读者在观看文本的同时能开始意识到避免陷入这样人生的困境中,便是这个悲剧存在的意义,也是这个文本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绍英:《独特的世界,独特的呈现》[D].河北大学,2006
[2][4]王祯和:《嫁妆一牛车》(短篇小说集《来春姨悲秋》P47)[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4
[3]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5]白先勇:《花莲风土人物志》(《经典作品》P101)[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9
[6]李彦洁、章妮:《只关生存的挣扎——评王祯和<嫁妆一牛车>》[J]. 电影文学. 2009(13)
[7]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P256)[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摘要】:王祯和是台湾当代文坛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与黄春明、陈映真并称为台湾乡土文学三巨星。王祯和的短篇小说是台湾乡土文学的经典文本,《嫁妆一牛车》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喜剧的风格讲述了一个农民典妻的悲剧故事,在看似轻松滑稽的故事下暗含巨大的悲痛力量。本文从时代、人性、作者三方面分析《嫁妆一牛车》中主人公万发的悲剧性色彩。
【关键词】:时代;人性;作者;悲剧性
一、时代之悲
《嫁妆一牛车》的故事发生在60年代的台湾花莲。当时的台湾被国民政府接手后,由于政策的失误,导致台湾社会的动荡不安,经济十分艰难,国民生活没有着落,道德价值体系濒临崩溃。[1]在这样的时局下的花莲,更是十分落后的地区,下层人民的生存和生活面临极大的考验。《嫁妆一牛车》中的主人公万发是一个自懂事以来,就一直给钱困住的农民,他由于耳疾找不到工作,只得帮人拉牛车,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辆自己的牛车。他的老婆阿好长相丑陋又好赌成性,输负大的时候就变卖女儿,三个女儿已经倾销尽,只剩两个男的,他们一家的生活也就越过越原始。后来在他们居住的荒野附近搬来一位满身狐臭的姓简的衣贩子与他们做邻居。简送万发家衣服帮助他们,还雇万发家的小孩帮忙做生意,阿好与简来往密切,村人交口流传:“姓简的衣贩子和阿好凹凸上啦!”[2]万发开始防范阿好与简的来往,后来由于经济的每况愈下,万发不得不默认简与自己共享阿好。小說中万发想要一辆牛车,是为了生活和尊严,但是他最后得到了牛车,却付出了典妻的代价,又丧失了自己的尊严。万发连基本的温饱都成为问题,何谈尊严?题词“生命里甚至也有修伯特无言以对的时候”,不但恰当概括了万发的境遇,也恰当表明了作者的心声。而万发对简的屈从,也即人对超人的、奴隶人的力量的象征——命运的屈从。故事流露出一种悲观情绪,但这悲观不是虚无的、颓废的,而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这本来是一个十分辛酸的故事,王祯和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写出来,让人不禁莞尔一笑,然而仔细体会其小说,就会意识到小说中所蕴含的深深的悲剧内涵。时代的动乱导致了人民的生活困境,在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人的精神状态变得扭曲,从家庭内部的体现来看包括生存艰难,家庭无爱,伦理危机,道德体系崩溃等问题。这是时代之悲。
二、人性之悲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主角并不是坏人,他之所以陷入厄运并不是他做了坏事,而是犯了过失,他的行为产生了他自己意想不到的后果。[3]《嫁妆一牛车》中的万发本是老实本分的农民,然而他具有自己所不能发现的人性的弱点,进而导致了自身的悲剧。从思想上看:他对自己典妻之前的生活是相当麻木的。当他第一次知道阿好与简的流言时,他首先不是愤怒而是泛滥着惊喜,“因为以前就没有机缘碰上这样的事......到底阿好还是丑得不简单咧!”[4]他的心里竟然是有些骄傲得意,然后是恨憎着简,再之后,脸上滕闪杀气来,复再之后又怀疑自己是不是错了,三起三落之后又没有什么火爆的抗议了。从语言上看:由于生活的困苦和精神的麻木,万发的话少,而且没有太多话语权,常常只有简单的问句和丰富的心里活动,对于真相他常常选择逃避或口是心非。从行为上看,万发一开始知道阿好与简的关系之后是反抗的,他积极防范着简,戒严着阿好,但是酒足饭饱就消磨了他的气愤;在吃饭的时候看见阿好和简谈笑风生,他也只能斯能忍,想着离他梦寐以求的牛车还很远,便与简不战而和了;在至于别人的讥笑嘲讽他是自动滤过不听的。人自身的性格弱点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同时又导致其生存状况更加恶劣。阿好嗜赌、嫌贫爱富、万发耳聋、生活困难,邻里刻薄。作者在展示这些内容的时候是冷静的,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冷酷的。小说展示了人性的扭曲之处和人的性格弱点,充分体现万发的悲剧也有他自身的人性之悲。
三、作者之悲
王祯和的写作对象大多是社会中的小人物,谈到为什么关注小人物时,王祯和说:“也许因为我也是个‘小人物’吧,他们于我而言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他们的乐也是我的乐;他们的辛酸也是我的辛酸;他们的感受也是我的感受;他们是我自己、我的朋友、我的亲人、我的街邻......就在我的周围身边,过着同样的生活,呼吸着相同的空气,要写就不能不写他们......”。[5]而他对小人物的亲切熟悉,完全是来自他的童年生活。他自幼丧父,靠母亲开小杂货店维持生计。这种经历使他遍阅世间沧桑,对当时经济落后、生意难做有切身体会,对人在环境压迫下的种种体现有细致的观察,为其小说展现社会底层百姓在这一时期的生存状况提供了素材。他小说中的人物大多贫穷,面临生存危机,处于生存困境中。《嫁妆一牛车》中的万发正是这种小人物的代表,值得注意的是,王祯和只是冷静的展示了万发的生存困境,而没有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探讨,没有突出任何社会、时代背景,更没有对社会的动荡、黑暗进行批判。他关注的只是人们在这种生存困境中的种种表现,着力展示的是人性在这种环境下的扭曲,以及人自身的性格缺陷在此窘境中淋漓尽致的表现。[6]以乐写悲,倍增其哀。“在室女一盒饼,二嫁的老娘一牛车!”嫁人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嫁的既不是女儿,也不是一牛车的嫁妆,而是一架牛车,整个故事充满苦涩。这种高度冷静的创作是与王祯和悲观情绪联系在一起的。正由于他被现实中人性的被摧残所震惊,对人性和人的尊严产生了怀疑,所以形成了这种悲观主义的超脱。《嫁妆一牛车》是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真实再现,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创作之悲。
总结
在美学上看来,悲剧最积极的审美效果是使人正视人生的负面,认识人生的严峻,接受“命运”的挑战。对于悲剧中的主角,朱光潜曾说:“悲剧的主角只是生命的狂澜中的一点一滴,他牺牲了性命也不过一点一滴的水归原到无涯的大海,在个体生命的无常中显出永恒生命的不朽,这是悲剧的最大使命,也是悲剧使人快意的原因之一。”[7]《嫁妆一牛车》无疑是一出滑稽的悲剧。而万发也不过是小人物中的一个。他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作者用万发个人的人生悲剧展现了底层人民的艰难生活和人性扭曲,使读者认识到人生的艰辛与无奈。悲且悲也,不止于悲。万发的悲剧性是注定的,但是也是有价值的。正因为万发的人生被这样的展现,读者在观看文本的同时能开始意识到避免陷入这样人生的困境中,便是这个悲剧存在的意义,也是这个文本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绍英:《独特的世界,独特的呈现》[D].河北大学,2006
[2][4]王祯和:《嫁妆一牛车》(短篇小说集《来春姨悲秋》P47)[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4
[3]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5]白先勇:《花莲风土人物志》(《经典作品》P101)[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9
[6]李彦洁、章妮:《只关生存的挣扎——评王祯和<嫁妆一牛车>》[J]. 电影文学. 2009(13)
[7]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P256)[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