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在1981年首次发现艾滋病病例并进行报道,但该病经四十余年传播,在世界各地蔓延。艾滋病的特殊性让其成为全球人人畏惧的疾病,也成为了全球性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与社会问题。艾滋病无法根治,疾病发生后,患者的免疫力不断下降,且多数患者早期并不了解自己已经患病,无形之中成为疾病传染源,导致艾滋病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张。为有效降低艾滋病发病率,积极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预防艾滋病教育;知识态度;性行为
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截至2018年底,中国估计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约125万。其中异性传播与男性同性传播比例约为3:1,学生同性传染需要警惕。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无保护性肛交、与高危群体性行为是导致艾滋病传播的主要原因。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主任与研究员韩孟杰明确指出,每年我国新增3000多学生感染,其中81.8%属于同性性传播,且每年因同性性传播导致艾滋病感染的患者数量逐步增加,尤其是大学生。所以,在学校、社会积极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提升人们对艾滋病的了解,促使人们安全性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1·民众知识态度及性行为现状
有研究学者的报道明确指出,大学生中只有36.3%有过在学校听艾滋病讲座或是艾滋病方面课程的经历,其中男性参与相关活动的比例是40.2%,女性参与相关活动的比例是28.6%[5]。该研究主要针对大学生,所抽取的学生数量仅有362名,研究数量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部分学校与部分大学生的情况。从这一调查结果可发现,我国多数高校依然没有认识到艾滋病传播的危害性,没有在学校内部举办相应的艾滋病讲座以及艾滋病活动,所以很多学生虽然耳闻艾滋病,但对艾滋病的实际了解有限,这是导致大學生不安全性行为的主要原因。再者,我国有研究学者的调查研究指出,中学教师向学生讲述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百分比83.9%,其中未讲过不传播艾滋病途径知识的百分比是68.0%。但是,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知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均是非常重要的,若教师单纯讲述其中一种,是完全不够的,只有向学生全面阐述艾滋病传播知识与传播途径,才能提升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促使学生规范自己的性行为,降低艾滋病的传播速度,控制我国艾滋病传播疫情。社会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涉及高危性行为的群体以农民工、高危职业、特殊职业、工厂工人等群体为主,酒吧、按摩中心、夜店、KTV等多种场所是导致高危性行为的主要场所。而这些进行高危性行为的人无疑都有一个特点,大多数人均未接受过系统、规范、科学、合理的艾滋病预防教育,对于艾滋病多处于“有所耳闻”但不了解的状态。
2·预防艾滋病教育对民众知识态度及性行为的影响
随着临床对艾滋病这一疾病的深入挖掘,对艾滋病的准确认识,疾控中心等有关机构对于预防艾滋病教育的重视度逐步提升,部分高发地区明确要求相关机构积极前往各个地区进行公开预防艾滋病教育,抽取多个地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研究对象对艾滋病的实际认知,不断优化改良现有预防艾滋病教育方案,不断提升教育效果,继而达到规束人们行为,提升人们安全性行为意识、艾滋病知识掌握度的目的,继而辅助当地疾控中心控制艾滋病疫情,减少当地艾滋病传播率,减少艾滋病患病数量,提升社会安全性。
预防艾滋病教育是现代控制艾滋病疫情的主要手段,主张基于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从多方面进行教育。若教育群体是大学生,则在校内召开预防艾滋病教育讲座,开设预防艾滋病教育公共课程,要求学生参与讲座或课程,接受系统科学的教育。再者,高校还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让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号、学校互联网平台等等接受相应的预防艾滋病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掌握度,促使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实现安全性行为,降低艾滋病的校内传播率。若受教育对象是社会群众,则由疾控中心等机构的医护人员不定时或是定时在当地繁华地段,发放预防艾滋病教育知识手册,或是在地方电视台播放相应的预防艾滋病教育片,或是在微信、微博、抖音、知乎、贴吧、论坛等互联网交流平台发布相应的预防艾滋病教育视频,实现教育目的。
有调查结果显示,在高校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大学生受教育前后的艾滋病预防知识掌握程度(疾病特征、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检查和治疗常识)高于受教育前,大学生的学校期间性行为发生率、交易性性行为率显著下降,有性行为安全措施明显升高。这一调查结果无疑显示,只要对相应群体实施科学合理的预防艾滋病教育,向教育群体明确阐述艾滋病相关知识,可提升教育群体对艾滋病知识的张伟,可改变教育群体的性行为态度,可有效降低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率,提升自我安全防护能力与防护效果。
3·结束语
艾滋病是一种无法根治的传染病,患病后患者要遭受来自生理、心理、家庭、社会造成的压力,无疑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所以,积极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提升社会民众的艾滋病知识掌握度,改变其性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朱璠,李远骋,吴静,等. 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者预防艾滋病综合能力及影响因素[J].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0):1450-1454.
[2] 高榆,潘玲,闻静,等. 部分男男性行为者丙型肝炎相关知识态度及影响因素调查[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20,26(1):47-50.
[3] 徐加伟,罗梦云,董媛媛,等. 上海市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性科学,2020,29(7):136-140.
[4] 高建美,黄玉玲,梅丽敏. 2017年成都市郫都区被调查大学生的艾滋病认知及性行为现状[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8,34(12):1461-1467.
[5] 杜国平,郁轻舟,王亚青,等. 江苏大一新生艾滋病认知情况及其对性态度性行为的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1):1661-1663,1667.
作者简介:洪梅,1984年2月,女,白族,云南剑川人,公卫主管医师,本科。
单位:大理州弥渡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方向:传染性疾病控制,
单位所在的省市: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邮编:671000
【关键词】预防艾滋病教育;知识态度;性行为
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截至2018年底,中国估计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约125万。其中异性传播与男性同性传播比例约为3:1,学生同性传染需要警惕。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无保护性肛交、与高危群体性行为是导致艾滋病传播的主要原因。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主任与研究员韩孟杰明确指出,每年我国新增3000多学生感染,其中81.8%属于同性性传播,且每年因同性性传播导致艾滋病感染的患者数量逐步增加,尤其是大学生。所以,在学校、社会积极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提升人们对艾滋病的了解,促使人们安全性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1·民众知识态度及性行为现状
有研究学者的报道明确指出,大学生中只有36.3%有过在学校听艾滋病讲座或是艾滋病方面课程的经历,其中男性参与相关活动的比例是40.2%,女性参与相关活动的比例是28.6%[5]。该研究主要针对大学生,所抽取的学生数量仅有362名,研究数量有限,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部分学校与部分大学生的情况。从这一调查结果可发现,我国多数高校依然没有认识到艾滋病传播的危害性,没有在学校内部举办相应的艾滋病讲座以及艾滋病活动,所以很多学生虽然耳闻艾滋病,但对艾滋病的实际了解有限,这是导致大學生不安全性行为的主要原因。再者,我国有研究学者的调查研究指出,中学教师向学生讲述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百分比83.9%,其中未讲过不传播艾滋病途径知识的百分比是68.0%。但是,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知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均是非常重要的,若教师单纯讲述其中一种,是完全不够的,只有向学生全面阐述艾滋病传播知识与传播途径,才能提升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促使学生规范自己的性行为,降低艾滋病的传播速度,控制我国艾滋病传播疫情。社会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涉及高危性行为的群体以农民工、高危职业、特殊职业、工厂工人等群体为主,酒吧、按摩中心、夜店、KTV等多种场所是导致高危性行为的主要场所。而这些进行高危性行为的人无疑都有一个特点,大多数人均未接受过系统、规范、科学、合理的艾滋病预防教育,对于艾滋病多处于“有所耳闻”但不了解的状态。
2·预防艾滋病教育对民众知识态度及性行为的影响
随着临床对艾滋病这一疾病的深入挖掘,对艾滋病的准确认识,疾控中心等有关机构对于预防艾滋病教育的重视度逐步提升,部分高发地区明确要求相关机构积极前往各个地区进行公开预防艾滋病教育,抽取多个地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研究对象对艾滋病的实际认知,不断优化改良现有预防艾滋病教育方案,不断提升教育效果,继而达到规束人们行为,提升人们安全性行为意识、艾滋病知识掌握度的目的,继而辅助当地疾控中心控制艾滋病疫情,减少当地艾滋病传播率,减少艾滋病患病数量,提升社会安全性。
预防艾滋病教育是现代控制艾滋病疫情的主要手段,主张基于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从多方面进行教育。若教育群体是大学生,则在校内召开预防艾滋病教育讲座,开设预防艾滋病教育公共课程,要求学生参与讲座或课程,接受系统科学的教育。再者,高校还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让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号、学校互联网平台等等接受相应的预防艾滋病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掌握度,促使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实现安全性行为,降低艾滋病的校内传播率。若受教育对象是社会群众,则由疾控中心等机构的医护人员不定时或是定时在当地繁华地段,发放预防艾滋病教育知识手册,或是在地方电视台播放相应的预防艾滋病教育片,或是在微信、微博、抖音、知乎、贴吧、论坛等互联网交流平台发布相应的预防艾滋病教育视频,实现教育目的。
有调查结果显示,在高校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大学生受教育前后的艾滋病预防知识掌握程度(疾病特征、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检查和治疗常识)高于受教育前,大学生的学校期间性行为发生率、交易性性行为率显著下降,有性行为安全措施明显升高。这一调查结果无疑显示,只要对相应群体实施科学合理的预防艾滋病教育,向教育群体明确阐述艾滋病相关知识,可提升教育群体对艾滋病知识的张伟,可改变教育群体的性行为态度,可有效降低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率,提升自我安全防护能力与防护效果。
3·结束语
艾滋病是一种无法根治的传染病,患病后患者要遭受来自生理、心理、家庭、社会造成的压力,无疑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所以,积极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提升社会民众的艾滋病知识掌握度,改变其性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朱璠,李远骋,吴静,等. 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者预防艾滋病综合能力及影响因素[J].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0):1450-1454.
[2] 高榆,潘玲,闻静,等. 部分男男性行为者丙型肝炎相关知识态度及影响因素调查[J]. 中国艾滋病性病,2020,26(1):47-50.
[3] 徐加伟,罗梦云,董媛媛,等. 上海市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性科学,2020,29(7):136-140.
[4] 高建美,黄玉玲,梅丽敏. 2017年成都市郫都区被调查大学生的艾滋病认知及性行为现状[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8,34(12):1461-1467.
[5] 杜国平,郁轻舟,王亚青,等. 江苏大一新生艾滋病认知情况及其对性态度性行为的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1):1661-1663,1667.
作者简介:洪梅,1984年2月,女,白族,云南剑川人,公卫主管医师,本科。
单位:大理州弥渡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方向:传染性疾病控制,
单位所在的省市: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邮编:6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