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对话”关键浅说

来源 :教育研究学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keys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话”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在语文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日益受到重视。“对话”的主阵地在课堂之上,其主要表现形式为: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本文通过列举名家教学的课堂案例,阐述了教师的“问”是“对话”的关键,阐述了“问”的技巧。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对话;关键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轰轰烈烈的展开和深入发展,语文课程的教学在诸多方面也在悄然发生深刻的变化,许多新的教学形式纷纷涌现,其中,“对话”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日益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曾说,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钟启泉认为,教学中的对话是旨在实现教学的目的而展开的,它是以教师的指导为特征的、应教学过程的阶段而设计和展开的活动,具有引导学生发展的功能。[1](钟启泉《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16日第3版)。 基于这种相同或相似的认知,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加自觉地运用“对话”这一教学策略。毋庸置疑,师生之间的这种“对话”的主阵地应该是在课堂之上。在课堂之上,为了实现教学目的,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对话”。“对话”的必要性在于,对教师而言,“对话”就是为了履行其对学生引导或指导的职责,唯有通过“对话”教师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对于学生而言,“对话”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成果,唯有通过“对话”学生才会更深入地思考,以期“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由此我们可以说师生之间的“对话”是石击石的火花迸射,是情激情的心潮相逐,是思引思的丝丝联结。 在课堂之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即针对文本,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提出某一个具体问题,学生思考教师所提问题并作出回答。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作为学生深入学习的指导者,对教师而言,为了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的提问一定要问得巧、问得妙。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的“问”得有问题,请看下面案例。 案例1: 教师在上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一节至第五节后思考:在作者看来我们是怎样生活的 ?我们应该怎样生活?用原文的语句作答。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类似上面的提问方式,即“阅读某段文字,回答某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用原文的语句作答”,细心观察此类问题会发现,其实此类问题的答案轻而易举就能在文中找到。所以往往出现这样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学生轻轻松松地拿起课本照本宣科地把答案读了一遍,我们老师也往往满足于学生的回答且毫不吝啬地送出自己的表扬。在这里我们要首先弄清楚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什么。正如前文所述,教师的提问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进而实现“对话”的最终目的:“引导学生发展”。和一些老师交流,他们也谈了这样设计问题的初衷,多半是想引导学生阅读或熟悉课文,故而设此一问。显而易见,设计如此简单问题,没有一点思考的强度,学生会就会有兴趣吗?学生会去阅读、深入文本吗?我看不会。这样设计问题的后果是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收获寥寥,何谈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师生之间的“对话”不仅有我们教师的“问”,也有学生的“问”。作为主要的学习者,学生的“问”是其思考的表现,但有时也难免幼稚,对于这样的幼稚问题该如何应对?请看于漪老师的案例。
  案例2:于漪老师讲《宇宙里有些什么》的公开课,让学生自由提出疑问。有一名学生站起来发问:“老师,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这里的‘万万’是多少?”一问完,全班同学都笑了。“万万”就是亿呀,这是小学知识。提问学生非常后悔自己提这样一个被人讥笑的问题。于漪老师见状便微笑着对大家说:“同学们不要笑,也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它里面有学问呢。哪位同学能看出其中的奥妙?经于老师这一问,课堂安静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我觉得‘万万’读起来响亮许多,顺口多了。”于老师说:“讲得好!其他同学还有高见吗?”另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还有强调作用,好像‘万万’比‘亿’多。”在确认没有不同看法后,于老师总结道:“通过对‘万万’的讨论,我们了解到汉字重叠的修辞作用,它不但读起来响亮,而且增强了表现力。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这个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呢?”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将视线集中到刚才发问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先前的惭愧、自责一扫而光,仿佛自己一下子聪明了许多。[2](选自《中国教育报》)
  于漪老师成功的地方在于,第一,尊重所有学生,在于老师的眼中一切学生都是平等的,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不讽刺,不挖苦,激励和鼓舞学生。第二,因势利导,让“幼稚”的问题成为“导火索”,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智慧充盈课堂,最终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课堂“对话”,“问”是关键。“问”得巧,则能“化腐朽为神奇”,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作为老师,我们要根据本学科的自身规律,力争做到懂问、能问、善问。另外,我们老师也要善于倾听,能及时把学生的“问”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16日第3版;
  [2]刘贯语《于漪的课堂教学策略》《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10日第三版。
其他文献
" 靳丹丹离家出走了"当班长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的心不禁再次收缩起来。靳丹丹是流动人口子女且是单亲家庭,家中只有母亲和年过七旬的奶奶。母亲无固定职业只靠打零工艰难度日。或许是受家境影响,靳丹丹是一位少言、文静且比较内向的女孩。在初一上半学期时学习态度还比较端正,思想也比较单纯。但自从过了寒假到了下半学期,整个人似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就体现在仪容仪表上,发型怪异且染色、脸上化妆戴耳钉,其次反映在
期刊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内容极为丰富,任务繁重,因此.语文教学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感知、思维及分析、比较、概括等各种能力和技巧的培养,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教学过程是老师、学生和教材在一定的环境中协同运作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是要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只有当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达到有机的和谐统一时,才可能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要怎样才能产生满意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期刊
如何加强英语听力教学是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社会的需要。 基础阶段英语课程教育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任务之一"使学生掌握一定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其中通过听渠道获得语言信息及语言感受,在外语学习中又是基础。笔者对目前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所出现问题并提出几点有效应对方法。  1造成学生听力困
期刊
【摘要】教师人格力量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师;人格;作用人格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和教师应遵守的基本师德原则。所谓人格力量,是指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示范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教师良好的人格,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文明、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教师的思想品质、知识水平、心理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教育效果。因此,培
期刊
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凡是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就是好方法。兴趣的培养是教学的关键,而学生一旦对学习英语感兴趣,那么学习英语对学生来说则是一件乐事而不是一件苦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能促进语言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熟练,而且能不断增强学习的动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如能把兴趣培养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需要,就可以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
期刊
【摘要】如今,初中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尤其是英语学科,一直是困扰他们的"麻烦学科"。据调查,在学生的学习时间中,有一半他们是在学英语的。而在升学率的重压下,为什么英语学科还总是成为众多中学生跨入高中或重点高中的一道障碍。做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不得不思考:1、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2、该如何带领学生走上一条轻松学英语的道路?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提高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效率?让学生不再一天到晚埋
期刊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的确如此。在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常常被人们忽略了,然而,有的时候,正好是这些微不足道而且被忽略了的细枝末节改变了事物发展的方向。牛顿因为苹果落地的细节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因为洗澡时浴盆的水溢出这一细节而发现了浮力的原理……因此,做任何事情,切不可忽略了那些微小的细节,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更要如此。我总结近年来班主任工作的得与失,结合我校具体情况,我在班级管理中注意到
期刊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以科学发展,以深化落实新课程理念为宗旨,已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并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优质生源为目标,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我管理”为基本理念,推进教学改革,力争打造创新人才。实行创新教育,是新的形势对我们的要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地理教学中,进行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开展以“转变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
期刊
教学互动是指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发生的一种人际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我国许多地区在推进新课程中非常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交流,突出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互动式教学成了新课程语文课堂的独特风景线,尤其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交互作用、交互影响日益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互动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三个阶段组成的过程。我国教育社会学
期刊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 的反应方式。表现为:或高兴、欢乐,或忧愁、悲伤,或赞叹、喜爱,或惊恐、厌恶。  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为此 ,我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收到良好的效果。我的做法是:  1以情激学  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两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