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赣南宁都革命烈士纪念园那扇厚重的墙体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6725名烈士英名就像镶嵌在广阔天际里的繁星,其中王俊烈士的名单旁,还有一个“王俊之子”赫然在目,一门双烈。
“王俊之子”出生不到一天,就成为革命烈士。
王俊是宁都县早期的共产党员,他与战友温雪堂、彭澎共同创办了宁都县农工商学联合会、总工会、农民协会等红色组织,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组织农民暴动。1929 年2 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挥师赣南闽西,在取得大柏地战斗胜利后进至宁都,王俊同彭澎等一道前往途中迎接,并协助红军筹措了军饷。是年5月,毛泽东、朱德等领导的红四军驻扎宁都县城,组织成立了宁都临时县委、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和县赤卫大队。这时的宁都逐渐成为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革命形势如火如荼,县内土豪劣绅、地主恶霸等反动武装如丧家之犬逃之夭夭。不足半年时间,全县建起了5 个“红旗社”和33 个支部干事会,共产党员达到400 余名。王俊“领衔”的县赤卫队壮大成300 余人、160余支枪的县游击队,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把土豪劣绅的财产、山田都缴获归还穷人,宁都红色之火处处燎原。落荒而逃的反动派对王俊咬牙切齿,在异地他乡盘算着如何反攻倒算,伪县长纠集的反动民团在深山老林歃血为盟,非把王俊抽筋剥皮、首身分离不可。
朱毛红军暂离宁都后,出逃的反动武装像过江之鲫重返老巢,自此王俊命悬一线,伪县长按下印章张贴通缉布告,满城大搜捕,重金悬赏捉拿赤卫队长王俊。
由于长期的奔波疲劳和东躲西藏,王俊身体出现不适,粪便带血,但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革命活动。1929 年10 月,他在北部山村的东韶、洛口一带一边养病一边向老表(老百姓)宣传革命,鼓舞人心。不久,王俊在一个叫毛家斜的地方活动时,被敌人发现,包括革命伴侣、有孕在身8 个月的妻子曾宝秀一同被捕。
1929 年11 月13 日,宁都的气候已是风刀霜剑,连日不见一丝阳光。这对革命夫妻被疯狂的敌人押进了附近一座闲置的古祠堂。穷凶极恶的敌人软硬兼施,用粗麻绳将王俊捆绑在祠堂中央的木柱上,突击审讯,要王俊供出战友和其他共产党员的下落来。敌人撬不开王俊的金口,恼羞成怒,严刑拷打。通红的烙铁印在他起伏的胸脯上,不时发出“吱吱”声,烧熟的皮肉味随着氤氲烟浪直扑口鼻。尽管这样,但王俊没有叫一声痛,宁死不屈。妻子忍不住,每折磨一回丈夫,她就心如刀绞,拼尽全力冲上去用身体护住王俊:“你们這些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真是禽兽不如,王俊患病多日,身体很虚弱,要打要杀就朝我来……”
手段使尽,一无所获。是夜,月黑风高,东韶村附近的上王垴,枯萎的野草在山峁上随风摇摆,唯有那几棵稀稀拉拉、饱经沧桑的古松飘零拔起,为英雄垂泪送行。一阵“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共产党万岁!”的呼声响彻苍穹,打破死寂般的夜空后,王俊英勇就义,生命定格在26 岁年华上。
敌人为了达到杀鸡儆猴之目的,他们将王俊的头颅砍下后,用铁丝串起,挽在晃着寒光的刀枪上,于翌日早晨,随妻子曾宝秀一起押往县城。囚车上,曾宝秀看到血糊糊的丈夫头颅,声嘶力竭,肝胆欲碎,不时用头撞击黑森森的囚车……
王俊的头颅挂在县城西辕门示众,挺着大肚子的曾宝秀则被关进县牢受刑逼供,曾宝秀也像丈夫一样怀着对革命成功的信念,守口如瓶,视死如归。无法获取任何有效“情报”,刽子手们心生一计,恶意预谋,在狱中对曾宝秀“另行相待”,一段时间既不审讯更不拷打,牢饭也比过去“改善”了许多。1930 年1 月11 日深夜,在狱友的帮助下,曾宝秀痛苦地产下一男婴,虚弱的母亲努力地抱着这个没有父亲的骨肉,含泪而笑。然而,国民党反动派的蛇蝎之心昭然若揭,狱友本想把孩子藏起来,为烈士保住血脉,但婴儿悲切的啼哭声惊动了反动派看守,他们打开牢门,伸出魔爪,边抢孩子边说:“我们终于有了筹码。”
伪县长温肇祥吧嗒着水烟筒,鼓起两腮,皮笑肉不笑,“宝秀,你我都是乡里乡亲的,同喝一江水,抬头不见低头见,现在你与王俊的根在我手里,只要你供出彭澎(宁都党组织领导人之一)和其他共产党的下落,你母子就会毫发无损地回家去……否则,别怪我们无情无义。”
曾宝秀早已作好了舍生取义的准备,对伪县长的花言巧语和要挟不屑一顾,而是撕咬着敌人,想从敌手抢回儿子,但无济于事。“把我儿子还给我!”宝秀奋不顾身,拼尽全力后昏死过去。狼心狗肺的敌人面目狰狞,扒掉裹在婴儿身上的烂棉袄,赤裸光身,抓起婴儿尚有血水的脚掌,被刽子手倒提着的婴儿在魔掌中微弱挣扎,啼哭声由急转缓,由强变弱,凄凄厉厉,在大牢里回响。“王俊之子”被敌人扔进早已准备好的竹篮里带离监狱。
灭绝人性的反动派决心一定要斩草除根。一月处处是寒流,极端低温使宁都小城落下了白花花的鹅毛大雪,像妖魔鬼怪般号叫的阴风将低空里的雪花吹得乱舞起来。天一亮,人们看见原来挂着王俊烈士头颅的西辕门对面的县衙旗杆上,又挂着一只装有婴儿的竹篮,婴儿早已在风雪中冻饿惨死,而且死婴也被敌人剁成数段,厚厚的“棉花团”覆盖着中国最小的革命烈士。
26岁的父亲,一天的儿子——新中国不会忘记他们,根据他们的故事改编的话剧《一门双烈》,今天已传遍大江南北……
“王俊之子”出生不到一天,就成为革命烈士。
王俊是宁都县早期的共产党员,他与战友温雪堂、彭澎共同创办了宁都县农工商学联合会、总工会、农民协会等红色组织,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组织农民暴动。1929 年2 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挥师赣南闽西,在取得大柏地战斗胜利后进至宁都,王俊同彭澎等一道前往途中迎接,并协助红军筹措了军饷。是年5月,毛泽东、朱德等领导的红四军驻扎宁都县城,组织成立了宁都临时县委、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和县赤卫大队。这时的宁都逐渐成为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革命形势如火如荼,县内土豪劣绅、地主恶霸等反动武装如丧家之犬逃之夭夭。不足半年时间,全县建起了5 个“红旗社”和33 个支部干事会,共产党员达到400 余名。王俊“领衔”的县赤卫队壮大成300 余人、160余支枪的县游击队,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把土豪劣绅的财产、山田都缴获归还穷人,宁都红色之火处处燎原。落荒而逃的反动派对王俊咬牙切齿,在异地他乡盘算着如何反攻倒算,伪县长纠集的反动民团在深山老林歃血为盟,非把王俊抽筋剥皮、首身分离不可。
朱毛红军暂离宁都后,出逃的反动武装像过江之鲫重返老巢,自此王俊命悬一线,伪县长按下印章张贴通缉布告,满城大搜捕,重金悬赏捉拿赤卫队长王俊。
由于长期的奔波疲劳和东躲西藏,王俊身体出现不适,粪便带血,但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革命活动。1929 年10 月,他在北部山村的东韶、洛口一带一边养病一边向老表(老百姓)宣传革命,鼓舞人心。不久,王俊在一个叫毛家斜的地方活动时,被敌人发现,包括革命伴侣、有孕在身8 个月的妻子曾宝秀一同被捕。
1929 年11 月13 日,宁都的气候已是风刀霜剑,连日不见一丝阳光。这对革命夫妻被疯狂的敌人押进了附近一座闲置的古祠堂。穷凶极恶的敌人软硬兼施,用粗麻绳将王俊捆绑在祠堂中央的木柱上,突击审讯,要王俊供出战友和其他共产党员的下落来。敌人撬不开王俊的金口,恼羞成怒,严刑拷打。通红的烙铁印在他起伏的胸脯上,不时发出“吱吱”声,烧熟的皮肉味随着氤氲烟浪直扑口鼻。尽管这样,但王俊没有叫一声痛,宁死不屈。妻子忍不住,每折磨一回丈夫,她就心如刀绞,拼尽全力冲上去用身体护住王俊:“你们這些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真是禽兽不如,王俊患病多日,身体很虚弱,要打要杀就朝我来……”
手段使尽,一无所获。是夜,月黑风高,东韶村附近的上王垴,枯萎的野草在山峁上随风摇摆,唯有那几棵稀稀拉拉、饱经沧桑的古松飘零拔起,为英雄垂泪送行。一阵“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共产党万岁!”的呼声响彻苍穹,打破死寂般的夜空后,王俊英勇就义,生命定格在26 岁年华上。
敌人为了达到杀鸡儆猴之目的,他们将王俊的头颅砍下后,用铁丝串起,挽在晃着寒光的刀枪上,于翌日早晨,随妻子曾宝秀一起押往县城。囚车上,曾宝秀看到血糊糊的丈夫头颅,声嘶力竭,肝胆欲碎,不时用头撞击黑森森的囚车……
王俊的头颅挂在县城西辕门示众,挺着大肚子的曾宝秀则被关进县牢受刑逼供,曾宝秀也像丈夫一样怀着对革命成功的信念,守口如瓶,视死如归。无法获取任何有效“情报”,刽子手们心生一计,恶意预谋,在狱中对曾宝秀“另行相待”,一段时间既不审讯更不拷打,牢饭也比过去“改善”了许多。1930 年1 月11 日深夜,在狱友的帮助下,曾宝秀痛苦地产下一男婴,虚弱的母亲努力地抱着这个没有父亲的骨肉,含泪而笑。然而,国民党反动派的蛇蝎之心昭然若揭,狱友本想把孩子藏起来,为烈士保住血脉,但婴儿悲切的啼哭声惊动了反动派看守,他们打开牢门,伸出魔爪,边抢孩子边说:“我们终于有了筹码。”
伪县长温肇祥吧嗒着水烟筒,鼓起两腮,皮笑肉不笑,“宝秀,你我都是乡里乡亲的,同喝一江水,抬头不见低头见,现在你与王俊的根在我手里,只要你供出彭澎(宁都党组织领导人之一)和其他共产党的下落,你母子就会毫发无损地回家去……否则,别怪我们无情无义。”
曾宝秀早已作好了舍生取义的准备,对伪县长的花言巧语和要挟不屑一顾,而是撕咬着敌人,想从敌手抢回儿子,但无济于事。“把我儿子还给我!”宝秀奋不顾身,拼尽全力后昏死过去。狼心狗肺的敌人面目狰狞,扒掉裹在婴儿身上的烂棉袄,赤裸光身,抓起婴儿尚有血水的脚掌,被刽子手倒提着的婴儿在魔掌中微弱挣扎,啼哭声由急转缓,由强变弱,凄凄厉厉,在大牢里回响。“王俊之子”被敌人扔进早已准备好的竹篮里带离监狱。
灭绝人性的反动派决心一定要斩草除根。一月处处是寒流,极端低温使宁都小城落下了白花花的鹅毛大雪,像妖魔鬼怪般号叫的阴风将低空里的雪花吹得乱舞起来。天一亮,人们看见原来挂着王俊烈士头颅的西辕门对面的县衙旗杆上,又挂着一只装有婴儿的竹篮,婴儿早已在风雪中冻饿惨死,而且死婴也被敌人剁成数段,厚厚的“棉花团”覆盖着中国最小的革命烈士。
26岁的父亲,一天的儿子——新中国不会忘记他们,根据他们的故事改编的话剧《一门双烈》,今天已传遍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