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曾学康,云南玉溪师院附中,现任玉溪师院附中教务处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
【摘要】 一个人不仅要学会自然生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立足于现实社会,即如何做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充实人生并享受生命的快乐,使生存状态更好,生存质量更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生存与发展。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是实现国家、民族复兴繁荣的需要,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学生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永恒的目标。
【关键词】 生存意识;历史教学;培养
The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middle-school student survives consciousness raise
Zeng Xuekang
【Abstract】 A person not only wants to learn the nature survival, how can learn more importantly to base on the realistic society, namely how is the personhood, how the see thing, how together with other people, how to enrich the life and enjoy the life the joy, causes the survival condition to be better, the survival quality is higher. How is the education goal survives for the church student and develops. Raises student’s survival consciousness is realizes national, the national revival prosperous need, is the enhancement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need, is the student own quality full scale development need, is also the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eternal goal.
【Key words】 Survival consciousness; Historical teaching; Raise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是什么?是为了生存,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说到底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文科课程,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历史知识包罗万象、贯通古今,这是人类文明的浓缩,它的特点决定了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生存意识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也具有突出的优势。
1 生存需要自强不息、敢于创新的进取意识
古代的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据统计,公元前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发明创造有54项,其中中国就有31项。到公元1500年止,在世界科学成就中,中国的成就占了58%,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更是无法估量。近代中国也是一部无数爱国志士谋求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奋斗史,先进的中国人披荆斩棘,历尽艰险,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探索使祖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救国方案;最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惊人的革命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吃苦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建立了新中国。改革开放后从小岗到深圳,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这些史实无不给学生留下国人自强不息、不怕风险、敢闯敢干、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深刻印迹。
2 生存需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意识
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营的重要产物。竞争会使市场经济体制产生强劲的活力。一个缺乏竞争力的人,其生存能力、发展前途乃至市场经济大业必将受到阻抑。魏晋以来,士族地主阶层在社会上占有特殊地位,世代“坐至公卿”,而庶族地主只能担任品位较低的官职。士族虽累世尊贵显达,一门数侯,却极端腐朽无能。很多士族子弟考试请人代考,不会做诗,诗文亦请人代做,出则乘车,入则扶持,生活腐朽。虽位居高官,实际政务却委之庶族。庶族以其勤奋和真才实学,政治地位日渐上升。至隋唐,科举制进一步扫荡了不学无术的士族,庶族在政治上取代了士族并且起着决定性作用。从士族的兴衰可以证明,优胜劣汰是历史的必然。再如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遭受西方国家一百多年的侵略和凌辱,这无疑是殖民者凶残贪婪的结果。但也是中西方两种文明竞争和较量的结果:中国因生产力落后,政治腐败、国力日衰,故而在这场血与火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竞争是无情的。我们要以惨痛的历史事实告诉学生:社会充满着竞争,要从历史中了解竞争,学会竞争,优化自我,使自身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生存需要乐于合作、双赢互利的合作意识
社会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竞争,学习、工作、生活上,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竞争的同时,人们也保持着良好的相互依存关系。共存、共赢——这一良好的社会规则与竞争心态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而今天的学生由于受特殊的社会环境影响,大多生活在独生子女的家庭,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孤独、自私、缺少合作精神是绝大多数的共性,因此利用历史事件与人物进行合作教育很有现实意义。这样的历史事件比比皆是。远的如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孙权与刘备合力抗曹,形成三国鼎立,近的如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法、美、中”等国组成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打败挑起世界大战的“德、意、日”邪恶轴心,这些都是在危急关头,弱势群体携手合作的光辉范例。再如在抗日战争中之前,国民党一心要把共产党“置之死地而后快”,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还要与国民党合作?让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逐渐认识到:日本侵华是为了要灭亡中国,因此,在危急关头,国共合作是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当然也包括国共两党的生存,进而联系今天台湾的一些有识之士重新提出“国共的再次合作”,目的还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可见两岸合作是“互惠、互赢”,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尊重对手、学会合作,这对于学生形成宽广的包容心和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4 生存需要放眼世界、面对未来的国际意识
教育理论家赵中建教授在《教育的使命》一书中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并确保全民更加美好的未来,应调动全世界青年的创造性、理想和勇气以培养全球伙伴精神。”高中生正处于道德观、社会价值观生成、确立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意识培养的重要时期。
在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全球问题的渊源和表现。如关于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我们往往侧重于社会生产力、社会结构和国际格局的角度的分析,而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环境方面的影响很少涉及。而这一点恰是渗透世界意识教育的很好载体。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扩大了人与自然的分离,激化了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同时也加剧了人对其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科技负效应是全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全球问题的重要表现。而其负效应最终是否产生或以何种程度体现,这取决于科技的发明者和使用者的科技道德素质和国际责任感。如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以及伊拉克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焚烧科威特油田带来的全球生态灾难就是极为惨痛的教训。
再者从历史的角度去关注全球社会问题能引发学生对世界意识有益的思考。如霸权主义问题、民族主义问题,这些问题所带来的世界性的冲突和灾难,要求人类具有全球合作精神来共同面对、共同反对大国霸权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以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在历史教学中印巴关系问题,阿以和平进程问题,朝鲜半岛统一问题,这些问题的源头在哪里?这些问题又将朝着怎样的态势发展?我们就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帮助学生构建起认识的桥梁,从而使学生从全人类利益、全球观点出发考虑问题,培养学生较高的国际责任感和国际意识。
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进取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国际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一定会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把握问题时更客观、更理性。进而捕捉到躲藏在历史故事背后的真实道理,享受到历史课程特有的思想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