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师的语言魅力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做到声情并茂,语调丰富、富于想象。才能使自己的声音魅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 声音美 声情并茂 语调丰富 富于想象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099-01
语文教师如何让自己的声音魅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出来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三个讲究——讲究声情并茂、讲究语调变化、讲究富于想象。如果能够做到这几点,那么他的语言将更准确、严谨、生动而富有情感。
1 声情并茂感人心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任何一种声音如果不能表达一种真挚情感,感染不了别人,那就不是美的声音。作为教师,他的音调应该发自肺腑,就象鲜活清澈的溪水,自然又纯净,任何虚情假意,任何不动声色,任何油腔滑调都是有害的。从喷泉喷出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喷出的都是血。教师有了情美,才有声音美。因此,教师必须敢爱敢恨。爱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东西,恨生活中一切丑恶的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把这些情感渗透到各种知识中去,让知识因为情感而更深入学生的心灵。中学语文课本精选古今中外大量文学作品,各种感情汇集在一起,真是五彩缤纷,万紫千红。让学生沐浴其中,就是情感教育,也是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一些语文教师,不论讲什么课文,哪怕是最重抒情的散文和诗,音调还是那么平板干巴,仿佛是讲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事物,所以学生即使学到一点知识也仅是诉诸理智,而没有诱发情感,这对塑造学生的心灵是绝无益处的。柳永发出“纵有万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凄惨的感喟,王勃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阔大情怀;而鲁迅作品处处表观出一种深刻的挖掘,无情的揭露,集无限的同情与辛酸的讽刺于笔端的风格;孙犁的作品却洋溢着乐观、质朴的情调等,这些只有通过真挚、强烈、深沉的感情才能充分表达出来的。
因此,我们应以课文为源头,向学生注入情感的活水,我们的声音感情充沛,学生才不会患感情贫血症。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生,以情激情,有效地传情播情,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处于自由、愉快、活跃的气氛和抒情格调中,调动情绪,饱含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并从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
2 语调丰富有变化
新课标认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范文是文质兼美的。如果说范文创造了“美”,那么教师就应当指导学生一起对“美”进行创造。对于好的朗读,人们会由衷的发出赞叹:“真美”!这”美”指的是音乐的美、艺术的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扣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并由此而逐渐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事物不断变化世界才显得丰富多彩,语言不断变化才显得魅力无穷,才有更大的吸引力。这样的语言才富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染力。语气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它具有多姿多彩的复杂形态.语气的多样性是语言本身丰富性的反映,也是语言能力强的一个表现.语气不同,表情达意也就有不同.其中尤其以声音和气息状态至为重要.朗诵者必须通过声音和气息将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而不同的声音和气息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有时要娓娓道来,犹如涓涓细流;有时激情飞扬,犹如滚滚长江。有时客观阐述,犹如渊博的智者;有时主观描绘,犹如善感的诗人。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语音要热情奔放,而讲《孔乙己》,则需深沉有力。总之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变化,富有吸引力。
3 富于想象入意境
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也是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形描写和无形描写相结合,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无限的丰富形象相统一,使再现的真实实境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从而造成强烈的空间美、动态美、传神美,给人以最大的真实感和自然感。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现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朗读能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造成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则必须有合乎情理的想象。语言不是实物,这是语文教学的短处也是长处。这为语文教师的丰富的想象能力提供了先决条件。它要求教师深入体验生活,深入钻研教材,扩大视野,丰富想象,然后使自己进入角色,进入意境,把图画神奇地展示给学生,以诱发其想象、联想、唤起美感,使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比如学习陶渊明的《饮酒》,联想到陶渊明数次出仕却又因不满于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污浊而退隐的经历后,就更能领悟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感受到诗人的高洁,因而更能领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营造出来的怡然自得的优美意境。如果你读一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学生们如能看见一个贫困潦倒、地位卑下,既不能爬到上层,又不肯甘居下层从事劳动的“多余人”,那就说明你成功了。再如《天净沙·秋思》,全篇仅五句,二十八个字,读好却不易。必须使学生仿佛看见深秋黄昏,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瘦马,迎着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看了这些景象,学生的记忆才最深刻,才更迅速进入意境,达到教者的预期目的。
总之,语文教师的声音美就是要注重情并茂,陶治学生的性情。注重语调丰富,节奏韵律的变化,注重意境感染力,丰富想象力。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达到美育的目的。
【关键词】 声音美 声情并茂 语调丰富 富于想象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099-01
语文教师如何让自己的声音魅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出来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三个讲究——讲究声情并茂、讲究语调变化、讲究富于想象。如果能够做到这几点,那么他的语言将更准确、严谨、生动而富有情感。
1 声情并茂感人心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任何一种声音如果不能表达一种真挚情感,感染不了别人,那就不是美的声音。作为教师,他的音调应该发自肺腑,就象鲜活清澈的溪水,自然又纯净,任何虚情假意,任何不动声色,任何油腔滑调都是有害的。从喷泉喷出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喷出的都是血。教师有了情美,才有声音美。因此,教师必须敢爱敢恨。爱生命中一切美好的东西,恨生活中一切丑恶的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把这些情感渗透到各种知识中去,让知识因为情感而更深入学生的心灵。中学语文课本精选古今中外大量文学作品,各种感情汇集在一起,真是五彩缤纷,万紫千红。让学生沐浴其中,就是情感教育,也是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一些语文教师,不论讲什么课文,哪怕是最重抒情的散文和诗,音调还是那么平板干巴,仿佛是讲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事物,所以学生即使学到一点知识也仅是诉诸理智,而没有诱发情感,这对塑造学生的心灵是绝无益处的。柳永发出“纵有万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凄惨的感喟,王勃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阔大情怀;而鲁迅作品处处表观出一种深刻的挖掘,无情的揭露,集无限的同情与辛酸的讽刺于笔端的风格;孙犁的作品却洋溢着乐观、质朴的情调等,这些只有通过真挚、强烈、深沉的感情才能充分表达出来的。
因此,我们应以课文为源头,向学生注入情感的活水,我们的声音感情充沛,学生才不会患感情贫血症。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生,以情激情,有效地传情播情,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处于自由、愉快、活跃的气氛和抒情格调中,调动情绪,饱含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并从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
2 语调丰富有变化
新课标认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范文是文质兼美的。如果说范文创造了“美”,那么教师就应当指导学生一起对“美”进行创造。对于好的朗读,人们会由衷的发出赞叹:“真美”!这”美”指的是音乐的美、艺术的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扣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并由此而逐渐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事物不断变化世界才显得丰富多彩,语言不断变化才显得魅力无穷,才有更大的吸引力。这样的语言才富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染力。语气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它具有多姿多彩的复杂形态.语气的多样性是语言本身丰富性的反映,也是语言能力强的一个表现.语气不同,表情达意也就有不同.其中尤其以声音和气息状态至为重要.朗诵者必须通过声音和气息将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而不同的声音和气息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有时要娓娓道来,犹如涓涓细流;有时激情飞扬,犹如滚滚长江。有时客观阐述,犹如渊博的智者;有时主观描绘,犹如善感的诗人。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语音要热情奔放,而讲《孔乙己》,则需深沉有力。总之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变化,富有吸引力。
3 富于想象入意境
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也是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有形表现无形,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使有形描写和无形描写相结合,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无限的丰富形象相统一,使再现的真实实境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从而造成强烈的空间美、动态美、传神美,给人以最大的真实感和自然感。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现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朗读能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造成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则必须有合乎情理的想象。语言不是实物,这是语文教学的短处也是长处。这为语文教师的丰富的想象能力提供了先决条件。它要求教师深入体验生活,深入钻研教材,扩大视野,丰富想象,然后使自己进入角色,进入意境,把图画神奇地展示给学生,以诱发其想象、联想、唤起美感,使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比如学习陶渊明的《饮酒》,联想到陶渊明数次出仕却又因不满于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污浊而退隐的经历后,就更能领悟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感受到诗人的高洁,因而更能领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营造出来的怡然自得的优美意境。如果你读一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学生们如能看见一个贫困潦倒、地位卑下,既不能爬到上层,又不肯甘居下层从事劳动的“多余人”,那就说明你成功了。再如《天净沙·秋思》,全篇仅五句,二十八个字,读好却不易。必须使学生仿佛看见深秋黄昏,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瘦马,迎着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看了这些景象,学生的记忆才最深刻,才更迅速进入意境,达到教者的预期目的。
总之,语文教师的声音美就是要注重情并茂,陶治学生的性情。注重语调丰富,节奏韵律的变化,注重意境感染力,丰富想象力。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达到美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