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语言生动性策略谈

来源 :家教世界·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j00000p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是否生动有趣,对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本文认为要做到语言的生动性,需注意语言的通俗性、文学性、幽默感。要做到这三点,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提高文学修养、提高学科专业素养、提高语言表达技巧,教师教学中驾驭学科知识和语言表达才能得心应手,教学的生动性便水到渠成。
  关键词:历史教学语言;生动性;策略
  语言,是人们传达信息的重要媒介。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特定的学生主体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使用的专业语言。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教师课堂教学手段日新月异,但传统的教师讲述法依然不可替代,课堂教学语言也依然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三维目标的实现,离开教师的教学语言,无声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制约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高尔基也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这说明教学语言除了准确、明晰,还必须生动形象。
  历史学科,描述的对象是无法重现的事物。教师的教学语言如生动形象并富于幽默,便能将历史再现成栩栩如生的真实画面,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减弱,学生的历史学习便不再是机械的记忆、枯燥的说教,而是一种情感的体验。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呢?
  策略一通俗化
  历史原本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因为再现历史的过程是一个满足人们对历史真相好奇、探究的过程。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新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了解历史的真相、掌握历史知识并不是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习的各种能力,并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这就决定了绝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淡化对历史史实的描述,而采用多种类型的史料(文字型、图表型等)来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引导学生得出历史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手段是程式化的、单一的,教学结论也是严肃的学术性的语言,这样的教学活动只会使历史学科变得单调乏味,学生便敬而远之。
  笔者对本校刚接触中学历史学习的初一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在“你喜欢历史学习的原因”这一项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历史课老师会讲故事,很有趣”。很有意思的是对学习了近六年的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在“你讨厌历史学习的原因”这一项中,大部分同学认为“历史课太多的历史材料和老师的分析太枯燥”。这两份调查结果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说明导致目前中学历史课堂“不得人心”的主要原因是“历史课的枯燥乏味。”
  在百家讲坛中,从易中天到纪连海再到袁腾飞,不管是大学中文教授还是中学历史教师,他们的课之所以被喜爱,原因之一是他们的教学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将备课教案中的书面语言、历史术语转化为口语,使其通俗化。
  例如:分析英国《权利法案》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步:呈现《权利法案》的内容。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第二步:教师设问“文件中对议会和国王的权力有何规定,这种规定有何意义?”
  第三步: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为“《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障了议会的权力。标志着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这是书面语言,学生可能还没有真正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
  教师可以用更通俗的语言分析———“《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给原本高高在上的国王戴上“紧箍咒”,从此国王不能为所欲为;给原本受国王约束的议会“尚方宝剑”,从此议会可以制约国王。这部文件标志着英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人们把国王没有实权、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的制度称之为君主立宪制。所以《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师用“高高在上”、“紧箍咒”、“为所欲为”、“尚方宝剑”这些通俗化的词语使关于《权利法案》意义的分析更生动,学生也理解更深刻,机械的记忆便转化成有意义的记忆。
  策略二文学味
  较之理论性强的历史学科语言,语文学科的语言因其浓厚的情感因素更易与学生达成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历史教学语言的生动性除要通俗化外,还应该注意文学色彩的渗透,即要有“文学味”。
  要达到文学味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语言词汇要丰富多彩。历史教师要学会用多样化的词汇表达千差万别的历史现象,使历史教学富于文学的情趣。
  第二,善用不同的文学表达形式。对重要的历史教学内容,教师不妨采用对比、夸张、比喻等文学表达形式来增强历史语言的文学味。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在这部理论性很强的无产阶级的宣言书中,马克思的语言表述由于其浓厚的文学色彩,读来别有意味。比如:“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在这段话中,马克思用比喻的文学手法将“幽灵”比成“共产主义”,生动描绘了共产主义的新生以及对欧洲反动势力的威慑作用;又用排比的手法列举的欧洲反动势力,突出了反动势力的强大。
  第三,善用成语、典故、方言、歇后语,使教学活动产生喜剧效果。
  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宣传表达深奥的革命思想时常常采用上述方法达到较好的效果。比如,毛泽东“枪杆子里出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邓小平的“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他们的伟大思想很多,但这些思想能使人烂熟于心,关键在于其语言表达既通俗易懂、又文学色彩浓厚,使人难忘。
  策略三幽默感
  幽默感是语言的最高境界。幽默的语言不仅生动有趣,而且给人启迪,激起听者的思维火花,并营造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
  例如:简述教学内容“火药的发明”。
  教学过程:(教师描述)
  “火药最初由追求长生不老的方士发明。不知最初的启发来自何处,反正古代中国的方士知道将几种化学物质放在一起高温炼制,炼出的丹药经秦始皇、唐太宗的试验,不死只是一种幻想。然而伴随着炼丹过程中突发性的爆炸,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应运而生了。”
  在上述教师的教学语言中,教师以略带讥讽的语气把炼制丹药与发明火药的过程进行描述,同时教师在幽默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启迪性的历史观: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
  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它要求教师像编剧,备好课,设计好台词;它要求教师像导演,安排好课堂的每一环节;它要求教师像演员,把编剧、导演的设想完美体现。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理论性强,所以教师教学语言是否生动有趣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来实现。多读文学作品或文学性语言较浓的历史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多钻研本学科知识,将学科知识理解透彻并内化为教师自己的感悟,提高学科专业素养;多研究演讲术,提高语言表达技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其教育技巧的提高,只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只有从各种书籍中采掘表现社会生活领域的材料,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使它生动形象,拨动学生的心弦!”所以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既要钻研学科专业知识,又要博览群书,教学才能融会贯通,教师驾驭学科知识和语言表达才能得心应手,教学的生动性便水到渠成。
其他文献
23岁的彝族姑娘潘华燕爽朗地用带着桧溪乡音的语言和昭通市档案局馆的同志轻松交谈,谈参加全国人代会的激动,谈自己到国家档案局的观感,谈档案工作的体会。第一眼看上去,让人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期刊
民间美术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公费师范生具有在大学毕业后回生源地乡村学校教师岗位任职的特性.在师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当前传统的应试教育正逐步走向淘汰,一种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而有针对性实施的教育模式,渐渐迎合了社会的需要,慢慢地为世人所接受。那么,如何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开展以创新教育为内涵的素质教育,则被提到一个亟待解决的日程上来。通过化学教学在学生中开展创新教育,必须经历以下两个阶段:  一、启发学生求“新”  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开启学生这种内心潜在的求新欲望。首先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外来词是汉语语言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它是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并且还蕴含着许多语言文化内涵。它产生在语言与文化的碰撞之中,并且也反映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